高云鵬
摘 要:黨的十九大把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新時代民族工作的鮮明主線。近年來,隨著教育扶貧力度不斷增大,高校少數民族學生人數比例也持續(xù)增加,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任務也不斷增大,如何做好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管理工作,如何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問題,本文通過研究分析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并在筑牢少數民族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具體做法,從而探索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途徑,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對實際工作的指導。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少數民族學生;實踐路徑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共同開拓祖國疆土,共同書寫祖國的悠久歷史,共同培育偉大的民族精神。黨的十九大把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新時代民族工作的鮮明主線。為了全面提升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工作水平,2018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fā)了《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進步創(chuàng)建工作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意見指出要促進各民族的交流交往,把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納入學校教育,學校通過構建課堂教學、社會實踐、主題教育,培養(yǎng)學生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從而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及意義
要厘清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我們必須弄清其核心概念,也就是什么是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厘清核心概念,把握其特點,進而展開對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研究。
習總書記多次提到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習近平總書記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中華民族”是高頻詞匯,出現了44次,中國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也擔起了歷史的使命和責任。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極大地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形成的國家,他們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斷交流交融,相互融合,各民族逐漸形成了一個相互依存依賴的整體,形成了一個牢不可破的共同體——中華民族。費孝通老先生概括認為,中華民族包括中國境內各個民族,各民族已結合成相互依存的、統(tǒng)一而不能分割的整體,都已具有高一層次的民族認同意識,即共休戚、共存亡、共榮辱、共命運的感情和道義;多元可以并存不悖,形成多語言、多文化的統(tǒng)一整體,這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本概念。
2014年9月,在中央第四次民族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提出“積極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持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其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被正式寫入黨章。②
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意義。共同體意識的不斷豐富和升華,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堅定不移的思想基礎,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共同體意識發(fā)揮著巨大的功能。它將不同民族、階層、政黨進一步吸引整合為一個整體,以愛國主義精神為價值導向,為民族復興的共同理想和目標而奮斗;③它更加有效地化解內部矛盾,促進民族認同與和諧,維護國家穩(wěn)定與統(tǒng)一,它更加緊密地團結各民族,應對各種新的挑戰(zhàn)和外來勢力滲透、分裂的威脅,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利益,它更加充分地強化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從實際意義上來看,它有利于促進少數民族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核心價值觀??梢允箤W生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fā)展歷程,開拓學生視野,增加共同體文化信念,肩負起共同的社會責任,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促進少數民族學生與其他學生間的交往和融合。在實踐活動中能夠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成長成才。提高促進少數民族學生學習、生活等各方面能力,全方面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
二、高校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目標
1.思想認知目標
高校少數民族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認知目標主要是通過教育使學生建構起思想認知和文化認知及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整體認知。高校少數民族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首要目標是引導大學生堅定政治信仰,理解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解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制度、文化,產生政治認同。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過去和現在,認識自我在中華民族共同體中的位置以產生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
2.情感態(tài)度目標
高校少數民族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情感目標是增強政治情感和責任感。培養(yǎng)高校大學生對偉大祖國的政治認同,培養(yǎng)政治情感,激發(fā)愛國熱情。引導學生自覺從思想上、情感上對我國國體、政體、政治道路、政治制度等的認可與贊同,培養(yǎng)高校大學生對中華民族這個政治共同體的心理歸屬、熱愛和忠誠。使高校大學生產生自覺承擔建設地區(qū)、偉大祖國的積極態(tài)度,強化責任感。使學生能夠分辯是非善惡,有正確的價值取向,使學生個人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統(tǒng)一。④
3.實踐行為目標
高校少數民族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行為目標作為實踐角度對認知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具體檢驗,是將對中華民族的熱愛轉化為自身的實踐行為。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正確處理自我與集體、社會、他人的關系,始終將集體利益放在首位,堅持國家利益高于一切。掌握民族知識,捍衛(wèi)祖國統(tǒng)一,在實踐中不斷踐行“五個認同”,不斷傳播正能量,為維護國家完整統(tǒng)一做出重要貢獻。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各民族文化上的交流和思想上的交融是中華民族具有強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原因,高校大學生始終要做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統(tǒng)一促進國家的統(tǒng)一和穩(wěn)定的重要力量。
三、當前高校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遇到的挑戰(zhàn)
1、面臨西方思想文化滲透的挑戰(zhàn)
西方思想文化是根植于西方的思想文化。西方思想文化滲透對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帶來挑戰(zhàn)。西方思想文化的滲透成為消解中華民族共同文化基因的主要因素,給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密切深度的交往交融造成困擾。西方思想文化滲透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先進文化弘揚的挑戰(zhàn)。西方思想文化所攜帶的西方價值理念消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大力推行以“自由、民主”為核心的普世價值,以普世價值沖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我國的引領性地位。普世價值其真實目的是以西方價值觀來統(tǒng)領各國思想文化的發(fā)展走向,實現其稱霸世界的美夢。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以主動出擊的方式沖擊社會義核心價值觀在我國的引領性,特別是向青年群體進行思想文化的滲透,其中就包括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滲透,導致少數民族大學生難以筑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踐行。
2、面臨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挑戰(zhàn)
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是社會主要矛盾的體現?!爸袊厣鐣髁x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庇捎谏贁得褡宓貐^(qū)先天條件不足的影響,“導致民族地區(qū)呈現發(fā)展速度加快與發(fā)展水平較低并存,總體上仍然與東部地區(qū)存在較大差距”的階段性特征,發(fā)展的不平衡導致心理上的不平衡,由此,少數民族地區(qū)發(fā)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導致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的不平衡感。少數民族大學生更為關心的是其所在地區(qū)的生存發(fā)展狀況,而相對弱化了對整個中華民族生存發(fā)展的關切,一項關于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的調查研究顯示:“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與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自身經濟狀況以及對經濟發(fā)展前景的感知相關,來自經濟發(fā)展水平較好的地區(qū)以及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度較高?!?⑤當地區(qū)間發(fā)展差距不斷拉大,少數民族大學生感受到其所處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水平與發(fā)展較快地區(qū)相比較時,不免產生心理失衡和心理落差。
3、面臨少數民族學生群體管理多元化的挑戰(zhàn)
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帶來影響。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構成民族文化多樣性的特點,形成了少數民族獨特的民族氣質與心理、民族精神與情感。如果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本民族文化認同和中華文化認同關系認知不夠,認同程度把握不好,則可能會帶來對中華文化整體性認同弱于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當前,由于少數民族學生人數的迅速增加,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工作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zhàn)。⑥如:高校對少數民族學生管理缺乏系統(tǒng)規(guī)劃,配套管理措施;缺乏系統(tǒng)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yǎng),使學生更好地融入大學生活;培養(yǎng)少數民族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途徑單一,學生缺乏興趣等。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決策能力,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培養(yǎng)學習興趣、促進學習能力和學業(yè)成就的提高。通過參與實踐活動,有利于少數民族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參與可以被社會和他人認可,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心; 通過參與實踐活動能夠明確自己未來的職業(yè)目標、真正認識到職場競爭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從而盡早規(guī)劃自己的學習與生活,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四、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解決途徑
1、發(fā)揮課堂教育教學引領重要作用
開展少數民族學生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要緊緊依靠課堂教學,一方面發(fā)揮“思政課程”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調動“課程思政”引領性作用,打破傳統(tǒng)單線教學教育,促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并行,真正發(fā)揮課堂教育教學作用。課堂教學是開展大學生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主渠道,高校要把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有機結合,貫穿到所有課堂教育教學始終,推進筑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⑦教師在掌握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知識后,將知識化整為零,逐漸滲入課堂上、融入課程中,應該在課堂上要善于利用專業(yè)課中的一些典型人物、事件、故事及發(fā)明創(chuàng)造、科學研究等內容,比如: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阿里木,這位頭戴傳統(tǒng)花帽、蓄著濃密胡須、總是帶著憨厚笑容的維吾爾族漢子,通過賣羊肉串幫助資助很多貧困的少數民族孩子。讓學生從他堅守美德的事跡中受到啟發(fā),汲取精神力量,盡力主動去做更多的好事。通過深入淺出、風趣幽默的方式,讓學生在生動活躍的課堂氛圍中記住所學,潛移默化的接受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
2、開展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實踐活動
大力開展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實踐活動,在校園文化中融入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社會實踐中滲透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志愿服務中彰顯民族團結教育,使得實踐活動成為大學生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有力抓手。比如:北京郵電大學自2004年以來每年開展“民族團結文化節(jié)”活動,如今已經舉辦了16屆,該活動通過少數民族學生搭建自己的展臺,展示各民族的美食、體驗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涉及各種有趣的小游戲,將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到整個學校的實踐活動中去,使每位同學都可以參與其中,體會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的交融活力,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一家親這一主題,使大家自覺通過行動維護民族團結意識油然而生。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路徑之一。
高校開展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也可以社會實踐活動為依托讓社會實踐活動鞏固教育成果,成為少數民族大學生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路徑。比如開展各項實踐活動如:勞動義工、社會調查、環(huán)境保護、科學普及等,組織學生赴少數民族地區(qū)開展支教、募捐、探望孤寡老人等;利用假期開展少數民族地區(qū)社會調查,調查民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組織學生參加公益宣傳保護環(huán)境,宣講民族地區(qū)的自然資源,禁止破壞生態(tài)平衡等;組織學生向少數民族地區(qū)科普宣傳,宣傳科技創(chuàng)新,使大學生實地感受祖國發(fā)展變化,親身體會同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在融入社會的過程中學深悟透和全面理解各民族的政治、風俗、經濟、文化等,用身體力行來增強大學生的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⑧
3、創(chuàng)新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方式方法
要在發(fā)展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依托打造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宣傳載體,拓展教育網絡空間,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創(chuàng)建活動等方法,不斷創(chuàng)新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路徑,為大學生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提供路徑選擇。如北京郵電大學在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中通過展現獨有的民族音樂數據集合優(yōu)秀的音樂制作人為支撐的音樂創(chuàng)作平臺,獲得了金獎。它將民族音樂民族文化進行廣泛的推廣,通過對數據的深度學習,人工智能幫助民族音樂建立起理論,這通過民族音樂讓我們以一種特有的方式回到過去,用一種質樸的手段給有限的生活以新的視角,走向民族的自信。創(chuàng)新大學生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方式方法,依托運用新技術新媒體打造高校實體化的宣傳載體,添加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要素,增強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傳承發(fā)展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確定精準宣傳目標,制定精準宣傳方案,將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要素和民族文化融入其中,堅持正確輿論導向。
五、結語
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民族復興的時代新人,肩負著少數民族地區(qū)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任。通過培育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而堅定少數民族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信念,增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維護民族團結進步的責任感使命感,增強少數民族大學生對中華文化自信的堅定性和自覺性,進而實現各民族大學生更加友好密切的交往交流交融,這既是對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需要,也是增強高校安定團結的需要,更是營造和諧穩(wěn)定社會環(huán)境的需要。
參考文獻:
①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4).
②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2017-10-18.
③張京澤.民族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使命擔當——兼論中央民族大學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踐探索[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5).
④徐柏才.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的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5).
⑤王延中.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J].民族研究,2018(1).
⑥李尚旗,郭文亮.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面臨的挑戰(zhàn)及路徑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19(1).
⑦韋蘭明.探索構建學校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民族教育,2012,(6):24-25.
⑧張立輝,許華峰.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路徑探析——以西南民族大學民族團結教育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