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莞市橫瀝中學 朱寶榮
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在教學中堅持“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原則,鼓勵學生多思多問。因此,能否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是衡量一個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標準;能否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是檢驗一位老師教學水平的重要標準。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去發(fā)現(xiàn)并提出對自己有效的問題呢?信息加工心理學啟發(fā)我們,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應該訓練學生“增強某些信息并抑制某些信息”的能力,即對問題方式進行限定描述,努力使學生避開無用信息的干擾,形成“有意注意”。下面,我將以《臺階》為例,以信息加工心理學、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從四個方面,由淺入深,具體描述以學生為主體的提出有效問題的策略。
根據布魯姆認知水平的分類,學生提出問題的目的首先是幫助自己回憶舊的知識,喚醒漸漸遺忘的知識?!啊恰瓎??”這是一個描述性假設問題,前面要求結合文本,后面要求指向語文學科的概念知識。老師可以用“是”或者“不是”來確認這個問題是否符合要求。例如:“我連一擔水都挑不——動嗎”這是寫父親的倔強嗎?(是)第3、4、5 段是鋪墊嗎?(不是)從“新臺階砌好了……”開始到后面部分是小說的高潮嗎?(不是)……描述性假設問題“……是……嗎?”檢測學生是否閱讀了文本,是否掌握了舊的知識概念,是否產生了新的困惑。描述性假設,滿足不同的差異個體的需要,能夠調動學生求知欲積極參與,讓每位學生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從而營造平等交流、和諧友善的課堂氛圍。描述性假設,引導學生在淺層文字表面留下初步閱讀的痕跡,這是課堂質疑的起點。
根據維果茨基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學生當前的質疑能力要過渡到潛在的發(fā)展水平是可以實現(xiàn)的。將問題與概念術語、典型位置建立聯(lián)系,形成一個可視的可控的問題空間,有利于解決學生在提問中常見的問題,即在哪里問,問什么?;陉P鍵詞、關鍵位置(頭、尾、標題、獨段、對話等)、關鍵人物、關鍵事件等靶心構建問題空間,指導學生發(fā)散思維,問含義,問作用,問手法,問新奇妙處,問人物形象,問蘊含情感,問感悟啟發(fā)。
根據第二部分發(fā)散問題群,在明確了標題、中心、主人公、核心事件等核心概念、知識后,依此新已知為條件,提出矛盾問題“既然……是……,那么為什么寫……?”把矛頭指向次要人、事、段落等,引導學生對局部進行精讀,居高臨下檢視文本。例如:既然核心事件是造臺階,那么為什么要寫造新屋呢?既然高潮部分是臺階造好之后父親喜悅滿足的同時卻習慣了謙卑不自在,那么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筆墨寫準備過程呢?……這個問題設計,引導學生在文本里面挑骨頭,找矛盾,找差異,找不同,從客觀的、全面的、動態(tài)的角度解讀文本,用審視的、發(fā)展的、辯證的眼光探究文本,激活文章的脈絡結構。制造矛盾,打破平衡,拓展問題的深度,引導學生深度挖掘次要部分對主要部分的襯托、對比、照應、鋪墊等作用,從而引領學生深入解讀文本結構的精妙,是課堂質疑的拐點。
設計問題促使學生基于閱讀直覺從相反的方面提出疑問:“……是否可以刪、換、調?”引導學生將置換的文段與原文進行對照比較,將閱讀體驗引向嶄新的角度。父親背石板、掃石板,“我”小時候跳臺階及父親過年前坐在臺階上洗腳,這四段使文章讀起來拖沓,似乎與臺階關系不大,是否可以刪掉?文章標題是臺階,讀起來卻感覺涉及臺階的并不多,更多的是寫父親造房子,文章的標題“臺階”是否可以換成“造房子”?準備造臺階的過程作者花了大量的筆墨來寫,極盡渲染,有偏題的嫌疑,是否可以一筆帶過?反向假設,建構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語感,激活學生的閱讀體驗,包括習慣閱讀體驗和當下閱讀體驗,兩種體驗在大腦內部碰撞、重構,學生從而獲得更深刻的閱讀體驗。反向假設,讓學生換位思考,與文本、作者進行情感交流,挖掘文本表面下的深層意蘊,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