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民族形式”論爭中的歐化語體批評

        2024-01-18 05:35:27關澤琳
        美與時代·下 2023年12期
        關鍵詞:民族性大眾化

        摘? 要:漢語歐化語體因思想啟蒙之需受五四知識分子推崇,但同時面臨“非大眾化”與“反民族性”的雙重批評,二者在“民族形式”論爭中得以激化。以向林冰為首的通俗讀物編刊社成員否定歐化語體的合法性,新文學同人則分別從民族進步之要、大眾生活之需、“作家本位論”與“內容本位論”出發(fā),為捍衛(wèi)歐化語體合法性提出新理據(jù)。民族形式論爭中的歐化語體批評是文體形式與文學政治雙向并舉的事件,不僅是諸種意識形態(tài)博弈的界面,也是觀測中國文學現(xiàn)代性衍變的棱鏡。

        關鍵詞:民族形式論爭;歐化語體;大眾化;民族性;文學政治

        漢語歐化語體現(xiàn)象是中國文學現(xiàn)代性生成的衍生物,其利弊在文藝界曾先后引發(fā)諸多討論。在抗戰(zhàn)時期“民族形式”論爭中,受毛澤東“中國作風中國氣派”影響,歐化語體內含的“外來-本土”“精英-大眾”矛盾得到進一步突顯,不僅引發(fā)左翼批評家的激進批判,且促使五四新文學同人持續(xù)擷取新理據(jù)以捍衛(wèi)歐化語體的合法性。梳理此時段圍繞歐化語體展開的批評,可見眾人的論爭對象實則分有“形式的歐化”與“觀念的歐化”雙重向度。前者側重于語言文體層面,在辯論中形成一定共識。后者側重于文化政治層面,是國共雙方意識形態(tài)角逐文化話語權的隱微落腳點。

        一、歐化語體批評及其

        在“民族形式”論爭中的激化

        歐化語體主要指漢語借鑒西方語言的表達形式和文化觀念而形成的書面語,其既是近代白話文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五四”新文學的主要表達形式。歐化語體在近代中國的推衍得益于思想啟蒙之需,在進步知識分子看來,這種語式不僅本身是西方進步觀念的代名詞,其精密的語法亦有助于開啟民智。鄭振鐸認為,“中國的舊文體太陳舊而且成濫調了”[1],它們阻礙了對思想與情緒更有效的表達,歐化語體則有助于表達的精進。傅斯年亦指出,“歐化國語的文學”既可變革中國既有文字組織的“簡單”與“鋪張”,又可強化思想觀念的“深度”和“精密”?!伴L進國語”和“改造思想”是歐化白話文所肩負的兩種責任[2]。

        然而,隨著歐化語體愈發(fā)演變?yōu)槠毡橐饬x上的的白話語體程式,其逐漸招致知識界內部的兩類批評:第一種批評由左翼批評家引導,認為歐化語體囿于知識分子階層而形成非大眾化的“貴族氣”;第二種批評出自文化本土主義者,指責“洋腔調”可能帶來民族文化主體性缺失的危險。這其中,左翼批評家的批評不僅立足于階級斗爭立場,且以社會效用難題為佐證,在反思歐化語體的陣營中占據(jù)先導。瞿秋白犀利指出,五四的歐化白話文如此前的文言一樣“仍舊是士大夫的專利”[3]465,語法的過分復雜與修飾的冗余在文言之外造成了新的隔閡,它們使歐化語體于平民與群眾而言是“同樣的無用”,對社會的價值則是“同樣的沒有”[3]319。群眾效用論的提出深刻暴露歐化語體的先天精英性,使倡導者不得已陸續(xù)作出讓步和反思。

        至抗戰(zhàn)爆發(fā)及1938年毛澤東《中國共產(chǎn)黨在民族戰(zhàn)爭中的地位》發(fā)表,建設有“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民族形式”作為文化救國議題被提上臺面,有關歐化語體的矛盾進一步被激化。受“抗日救國”的輿論環(huán)境使然,針對歐化語體的批評在此時期出現(xiàn)兩種觀念形態(tài)。其一是在民族危機下,堅持從文藝精神導向上反思語言的“歐化-本土”矛盾,將語言歐化的問題同“五四”新文藝的合法性問題同構。如蕭三指出:“目下中國的大眾,即老百姓,至少有百分之八十不識字,你寫的宣傳,鼓動,組織他們加入抗戰(zhàn)的文字,他們認不得。因此戲劇和詩歌是宣傳抗戰(zhàn)最有力的工具:演戲,他們可以看;唱歌,念詩他們可以聽。但是假如唱出的調子,尤其是朗誦出來的詩太洋化了的時候,老百姓一定不會喜歡的?!盵4]24其二是兼合早先“非大眾化”與“反民族性”兩種觀念,認為歐化語體與“中國大眾”相去甚遠。如潘梓年表示:“中國文藝作品成為不中不西,非驢非馬,成為‘半吊子,其實是表現(xiàn)著那一時期中國人生活的改革上,或者說,革新上,是在脫離了廣大群眾的?!盵4]172他認為歐化語體不僅忽視“民間”,更重要的是忽視“民間傳統(tǒng)”。

        不過,上述立論雖然對歐化語體頗有微詞,但總體上是左翼新文學同人意圖改良新文藝的舉動,所批判的多是歐化語體的不合理成分。與此不同,在通俗文藝運動中倡導“舊瓶裝新酒”的向林冰看來,以歐化語體為主體的文藝并非只是陷入發(fā)展的瓶頸,而是暴露出本質上的迷誤,必須從根本上與“五四路徑”決裂。事實上,是通俗文藝而非新文學才是“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是符合中國發(fā)展方向的新的文藝形態(tài)[4]193-196。由于毛澤東講話對本土與外來的二元論劃分,向林冰獲得了指責五四新文學為“歐化東洋化的移植”的中國文化本位論立場,把語言表達乃至民族形式的資源取鑒限定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部。又由于陳伯達率先對毛澤東講話進行了闡釋,將民族形式等同為通俗文藝運動中的舊形式,向林冰進而把“民間流行的鼓詞、劇本、畫冊”等一看就懂的舊形式由宣傳性媒介上升為新的文學本體。如此,向林冰不僅將歐化語體放置在了民族形式的對立面,更在根本立場上質疑了歐化語體在新文藝中的存在合法性,在“改良論”中提出“取代論”的立場。

        二、捍衛(wèi)歐化語體的新理據(jù)

        鑒于歐化語體問題在論爭中始終與“五四”新文藝合法性掛鉤,向林冰的激進批判無疑誘發(fā)了五四傳統(tǒng)捍衛(wèi)者及具有改良傾向的左翼批評家的駁斥。如趙黎明指出:“新、老文藝家盡管不妨對五四采取一種‘揚棄的批評態(tài)度,但一旦涉及到對五四的真正否定,他們又會群起而捍衛(wèi)五四傳統(tǒng)?!盵5]在捍衛(wèi)者看來,歐化白話文盡管存在局限性,在抗戰(zhàn)時期不如民間語言形式更有社會動員效應,但這一來只是特殊時期的權宜之舉,二來恰也標識出歐化語體趨于成熟的轉機,并不意味著全盤復辟“舊形式”。但向林冰一說占據(jù)抗戰(zhàn)時期意識形態(tài)制高點,無疑也促發(fā)了歐化推崇者的反思,使后者不得不就“民族形式”的需求本身提出歐化語體優(yōu)越性的新理據(jù)。

        首先,從民族救亡的角度,捍衛(wèi)者從“現(xiàn)實生活需要論”出發(fā)重申歐化語體的民族適用性。黃藥眠在《抗戰(zhàn)文藝的任務與方向》一文中論述了“文藝的中國化”與“外國的傳統(tǒng)”的兼容性,指出中國化不是閉關鎖國式的民族主義,而是要使外來的語言表達“更貼近于中國人和更貼近于中國人的口味”,歐化語體是確立中國文藝本位的過程性工具[6]。周揚亦表示,歐化語體更豐富的字匯、更精密的語法、更自由活潑的體裁對于文藝反映民族現(xiàn)實較之以往仍有大幅度的提升?!靶挛膶W如要以正確地完全地反映現(xiàn)實為自己的任務,就不能不采取新形式,以發(fā)展新形式為主?!睔W化語體作為揭露中國社會怪象的利器,顯然“不復是外國的原樣”,反而“成為中國民族自己的血和肉之一個有機構成部分”[4]162-163。黃、周二人的立論皆以否認歐化語體的“反民族性”為基點,將歐化語體的合法性限制在工具論層次,以語言“中體西用論”反駁了“歐化”即“洋奴”的極端民族主義說辭。

        其次,從服務大眾的角度,捍衛(wèi)者指出歐化語體無論在其發(fā)生上還是在其發(fā)展的基本趨勢上,都與文藝大眾化的旨歸相契合。在黃繩看來,把歐化語體視作資產(chǎn)階級和知識分子的專有物的觀點是不恰當?shù)模麄儗W化語體的倡導本身是為了“表現(xiàn)大眾的生活”和“容載進步的意識”[4]129。魏伯則直接從效果層面指出,“中國新文藝的發(fā)展在技巧方面是更歐化了”,但同時“中國的事情,中國的社會問題,中國人活的語言,是更被正確地表現(xiàn)著了”[4]71,認為歐化語體在反映現(xiàn)實生活上并非失真。周揚則從生活現(xiàn)代化的角度指出使用歐化語體是與大眾新生活相匹配的一種實用主義選擇:“新的字匯與語法,新的技巧與體裁之輸入,并不是‘歐化主義的多事,而正是中國實際生活中的需要?!盵4]163在這些觀點看來,歐化語體不是精英主義的自白,而是“現(xiàn)代生活”的反應物。其注重表達的效率與精確,反而在動員大眾抗日上更具效果。

        最后,針對歐化新文藝不得人心的責難,捍衛(wèi)者同時另辟蹊徑,以“作家本體論”和“內容本體論”為依據(jù)反駁文藝批評的語體至上論,表明判斷“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依據(jù)不應局限于語言形式,作家怎么寫、寫什么內容同樣重要。這一話語遷轉進一步將歐化語體坐實為中性工具。如周揚指出,文字表現(xiàn)的歐化從根本上說是因為作家對于現(xiàn)實認識不足,沒有駕馭好應當使用的語言?!皢栴}的實質并不在歐化,而是在作家對現(xiàn)實的認識和表現(xiàn)的力量不夠。”[4]164在他看來,歐化有“良性”與“惡性”之分,冗雜的句式非語言形式之過,亦非當下文藝的全部。如若作家功力深厚,同樣能以歐式文法寫出優(yōu)秀作品。與此相仿,力揚《關于詩的民族形式》一文則從內容著手,認為“洋八股”的批評針對的是表達內容的頹廢不堪,譬如“普式庚的作品,被翻成中國文學,也不覺得怎樣費解,這大概是原作品的內容與風格,根本是健康的原故。”歐化弊病的解藥倒不在于否定形式本身,而是“多多的介紹一些歐美進步作家的東西過來”[4]191??偟膩碚f,眾人在“民族形式”論爭中批判向林冰以舊形式取締歐化語體的理路雖殊,但大抵就“民族形式”新語境而論,在認同“民族形式”基礎上指出歐化語體對前者的助力,將“民族形式”與“歐化語體”的對立轉化為“何為民族形式中心源泉”的問題,沖擊了全盤反對歐化的激進訴求。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民族形式”論爭展開伊始,關于歐化語體與民間口語、文言形式的取舍問題在各方批評家中似乎早已存在某種共識,也即以“相互吸收”取代執(zhí)其一端的激進論。承認歐化手法為文藝運動“大的進步”的魏伯在1939年《論民族形式與大眾化》中指出:“應該在利用舊形式的過程中,對舊形式加以批判,加以改造,同時把歐化的手法慢慢加進去,提高大眾的文化水準,使他能夠接受新文藝?!盵4]75相似地,為毛澤東“民族形式”說注解的陳伯達雖然堅持大眾語文的立場,也承認“簡單地否認歐化的東西,那是不對的。運用民族形式,不是去掉這在真實生活中所創(chuàng)造的新語言,而卻是要活用新語言”[4]11。問題在于,對歐化語體去蕪存菁以豐富“民族形式”既是論爭的隱含事實,延安批評家為何仍制造歐化語體與民族正統(tǒng)性之間的對立?

        三、作為意識形態(tài)象征物的歐化語體

        應該說,歐化語體支持者所提供的新理據(jù)看似調和了歐化語體與中國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實則昭明了歐化語體的根本限度,即將歐化限定在文法之上,保留其作為一種先進形式的可借鑒性,而過濾其背后的價值取向。左翼作家對歐化文法的取鑒與包容,同樣也僅立足于形式先進性本身。但在“民族形式”論爭中,針對歐化語體的批評很可能表面上聚焦于“形式”,實際圍繞“歐化”符號的象征旨向及其價值站位而展開。歐化語體在這場論爭中包含“形式的歐化”與“觀念的歐化”兩個層級,前者是純粹語言學與文體學的問題,而后者意味著某種與中國本土、中國大眾乃至中國無產(chǎn)階級相異的表現(xiàn)與想象秩序的方式。這種內部分裂事實上自“五四”起就一直貫穿在關于歐化語體的歷次辯論中。縱然支持者以“中體西用”的工具論態(tài)度為形式歐化提供了一系列辯護,但在復雜的政治環(huán)境下,“歐化”作為符號始終無法被理解為純粹媒介,也無法擺脫其內蘊的“形式的意識形態(tài)”假設。瞿秋白將歐化與歐化文藝視作“資本主義時代的產(chǎn)物”不免偏激,卻反而挑明了歐化作為意識形態(tài)象征物的語境性事實。

        “觀念的歐化”在“民族形式”論爭中無疑產(chǎn)生新形態(tài)。隨著民族主義在抗戰(zhàn)中成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共識,對民族主義的不同理解成為不同文化陣營進行話語對抗的手段。在延安方面看來,階級性是民族解放運動與民族國家構建中不可回避的首要問題,“被壓迫民族的革命運動”和“以民族革命為中心的民族主義文學”無法掩蓋或消除被壓迫民族內部的斗爭,不解決民族內部的問題便無法實現(xiàn)真正的解放。而國民黨方面對民族主義的理解是超階級性的,其“民族”想象與國家統(tǒng)制緊密相連,強調“民族”的統(tǒng)一性是為了抹擦種族、階級、集團之間的種種差異,僅僅促使民眾對南京國民政府所代表的民族國家的單向認同。國共雙方對中國社會現(xiàn)實的不同判斷將民族主義的寬泛意含改寫為互有分歧的基本架構,這進而延伸到表達形式的分歧與對抗。

        在這一意義上,延安方面發(fā)動“民族形式”的論爭在一開始便不是一個純粹的語言或文學問題,而更多具有黨派博弈的政治考慮,在相當程度上助推了延安方面對民族主義的解讀。饒有意味的是,有關“民族主義文學”的提法是國民黨意識形態(tài)在1930年代的首要“發(fā)明”,延安方面借用民族主義的“能指”并對其“所指”進行替換,不無與國民黨意識形態(tài)分庭抗禮的意味。得益于民族主義思潮在社會接受上的泛化,這種對抗訴求在民族主義的牌面下既顯得巧妙而隱晦,也先聲奪人地引發(fā)了文藝界的話語支援。就此而言,“民族形式”論爭在更深層的意義上乃是一場階級-民族主義驅動下左翼聲音在抗戰(zhàn)新形勢下的集體政治發(fā)聲。無論是新文學同人還是張揚“舊形式”的向林冰等,他們在形式層面的分歧與討論并沒有那么重要,對于政黨而言,重要的不是關注不同聲音表達了什么,而是在眾聲喧嘩中達到宣傳自我、擴大影響的實際效果。

        由此回看歐化語體批評在民族形式論爭中的位置,不難發(fā)現(xiàn)其充當了“階級-民族主義”立論的基點。對歐化語體的包容與對其大眾化傳統(tǒng)的挖掘,實際上還有爭取知識分子,推動其向工農(nóng)大眾靠攏乃至轉變政治站位的意味。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將“學習群眾的語言”視作與群眾聯(lián)系的重要問題,指出習得人民語言是文藝創(chuàng)造實現(xiàn)大眾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民族形式實踐成功的基礎[7]850-851。之所以強調文藝大眾化,滿足工農(nóng)大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倒在其次,更為迫切的還在于其潛在政治目的,是為了組織和發(fā)動群眾進行階級斗爭。而推進文藝大眾化工作的主體,正是在知識占有與文學表達能力上居于優(yōu)勢地位的知識分子。鼓勵歐化語體朝向大眾化的完善,同時也是鼓勵知識分子調整身份認同,投入固定陣營的另一種說法。如此一來“觀念的歐化”除去“西方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個象征旨向,在延安“階級-民族主義”的主導下還獲得了一種新形態(tài),即延安方面為批判國民黨意識形態(tài)而懸構的敵對物?!靶问降臍W化”無論如何貼近大眾與調和舊制,總是在價值取向上象征了某種非中國無產(chǎn)階級的意義世界。縱然諸方從“工具論”層面上早已達成對歐化形式取舍問題的某種共識,對歐化語體的論辯仍成為二者爭奪“文化領導權”不可多得的落腳點。

        延安方面對階級-民族主義的演繹與對文化領導權的爭取不惟表現(xiàn)在中國內部與國民黨的角力上,還表現(xiàn)在與超國別意義的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關系調整中。如汪暉所言:“對中共來說,在國際共產(chǎn)主義范疇內提出‘民族問題更是有其具體的政治含義和歷史背景:通過訴諸‘民族問題,獲得共產(chǎn)主義運動內部的民族自主性,或者說,擺脫共產(chǎn)國際的支配,使中共成為一個具有獨立自主權及相應意識形態(tài)的政黨?!盵8]毛澤東談及“中國作風中國氣派”時,特別強調這是出于警惕教條主義“空洞抽象的調頭”的需要,這種提法的依據(jù)在于“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xiàn)”[7]134。毛澤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旨在回應共產(chǎn)主義在中國的開展究竟應以哪一方為主導的命題,而民族形式論爭對外來的歐化語體民族性、現(xiàn)實性的辨析,亦是將歐化語體當作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立論的敵對物,以聲東擊西的方式回擊了共產(chǎn)主義運動中作為中共“文化領導權”假想敵的共產(chǎn)國際。在與共產(chǎn)國際的較量中,“觀念的歐化”還指涉中共所提出的具有獨立自主性的新的文化意識形態(tài)。

        當然拋開政治訴求的博弈,僅就“歐化作為意識形態(tài)象征物”本身來講,民族形式論爭也在另一角度上增益了歐化背后隱含的現(xiàn)代性想象。從歐化語體的在地化譜系來看,如果說五四知識分子對“歐化即現(xiàn)代化”的判斷是合理的,那么民族形式論爭的種種話語顯然打破了“現(xiàn)代性”唯“歐”獨尊的一元格局,無形中成為對現(xiàn)代性能否由中國本土文化資源生成的回應,也觸及到了“文學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性轉型”問題。左翼、民間與古典的文化政治訴求與其說為了爭奪文化領導權而相互掣肘,不如說其悖論本身共同造就了關于中國現(xiàn)代性想象的多元性格局。進而言之,由于“歐化即現(xiàn)代化”的文化想象伴隨著西潮東漸的百年實況,“中國西化”隱然成為“晚清”到“五四”間歷史哲學范疇的命題?!懊褡逍问秸摖帯弊鳛槲幕枷胧返墓?jié)點,也存在晃動這種同一性歷史哲學的效應,使“中國西化”的歷史想象發(fā)生變異、分化與驟轉。

        四、結語

        歐化語體問題在民族形式論爭中的重提是具有多重意義的事件,不僅深化了漢語轉型過程中關于“語言現(xiàn)代性建構”的討論,也作為突出的形式界面凝縮乃至隱喻了各文學群體關于新文藝前途、抗戰(zhàn)文藝方針等種種價值博弈,更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象征客體或投射對象成為文化政治對抗的借力點。對歐化語體的諸種肯定、否定與改良也同時兼具多重文化史-思想史效應,其在顯層上固然對歐化語體在中國語文中的定位給予調整,在潛層上則指示了不同的文學政治訴求以及文化現(xiàn)代性想象。

        參考文獻:

        [1]鄭振鐸.語體文歐化之我觀[J].小說月報,1921(6):122.

        [2]傅斯年.怎樣做白話文?[J].新潮,1919(2):171-184.

        [3]瞿秋白.瞿秋白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4]徐廼翔.文學的“民族形式”討論資料[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

        [5]趙黎明.民間語言、人民本位與知識分子的接受焦慮——“民族形式”論爭中語言問題的若干張力及其文化意味[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115-121.

        [6]黃藥眠.戰(zhàn)斗者的詩人[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156.

        [7]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汪暉.汪暉自選集[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344.

        作者簡介:關澤琳,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民族性大眾化
        既有民族性 又有世界性
        出版人(2023年1期)2023-01-16 03:01:38
        論高等音樂教育中民族性的彰顯
        樂府新聲(2022年3期)2022-11-21 08:39:28
        現(xiàn)代高等教育大眾化教育質量觀
        《朗讀者》:文化類電視綜藝節(jié)目的大眾化探索
        傳媒評論(2017年3期)2017-06-13 09:18:10
        民族性在流行音樂中的保持與再創(chuàng)作
        絲路藝術(2017年6期)2017-04-18 13:59:17
        淺談新聞語言的大眾化
        新聞傳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2
        『互動式』是理論宣講大眾化的有效途徑
        學習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 01:51:44
        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37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選擇
        論工筆重彩畫的民族性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国偷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久| 国产精品成年片在线观看| 一级一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日韩三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好大好硬好爽免费不卡| 在线免费毛片| 国产一区二区黑丝美女| 上海熟女av黑人在线播放| 激情内射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 97自拍视频国产在线观看 | 大胆欧美熟妇xxbbwwbw高潮了| 欧美精品高清在线xxxx|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 亚洲第一成人网站| 777精品出轨人妻国产| 强d乱码中文字幕熟女免费| 亚洲性码不卡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99| 色先锋av影音先锋在线| 国产一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免费一级国产大片| 99热久久精里都是精品6| 丝袜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精品久久一区二区| 亚洲AV一二三四区四色婷婷|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 亚洲不卡av不卡一区二区|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有|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无| 中文字幕久久久人妻无码|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4区| 国产av一区二区内射|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 最好看的最新高清中文视频 |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91在线区啪国自产网页| 野花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精品人妻无码视频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