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云飛 朱 峰 孫 建 王 哲 喬澤強
作者單位:473000 南陽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附屬中醫(yī)院
胃癌是我國較為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性惡性腫瘤,據報道我國每年新發(fā)胃癌患者人數占全球的40%,此病早期多無顯著癥狀,一經發(fā)現常處于中晚期,因此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1]。而目前臨床上針對此病,常以手術治療為主,隨著腔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腹腔鏡下全胃切除術在臨床已成為胃上部癌治療的選擇,但此術式食管空腸的吻合最為關鍵,其與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息息相關[2]。目前,腹腔鏡輔助下圓形吻合器或完全腹腔鏡下直線切割閉合器行食管空腸吻合已被廣泛應用,但其療效仍未達成一致意見[3]。因此本研究通過分析腹腔鏡輔助下圓形吻合器和完全腹腔鏡下直線切割閉合器行食管空腸吻合在全胃切除術中的應用效果及對炎性指標和預后的影響,旨在為此類患者術式的進一步優(yōu)化提供理論依據。
回顧性選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62例行腹腔鏡下全胃切除術的胃癌患者。研究組患者30例,采用完全腹腔鏡下應用直線切割閉合器行食管空腸吻合治療,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38~62歲,平均年齡(49.2±5.9)歲;ASA分級:Ⅰ~Ⅱ級20例、Ⅲ~Ⅳ級10例;平均體重指數:(24.3±3.3)kg/m2;腫瘤部位:胃體12例、胃食管結合部18例;腫瘤分化程度:高分化8例、中分化12例、低分化10例;腫瘤分期:Ⅰ期13例、Ⅱ期10例、Ⅲ期7例。對照組患者32例,采用腹腔鏡輔助下應用圓形吻合器行食管空腸吻合治療,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齡39~60歲,平均年齡(47.6±5.2)歲;ASA分級:Ⅰ~Ⅱ級19例、Ⅲ~Ⅳ級13例;平均體重指數:(24.5±3.8)kg/m2;腫瘤部位:胃體14例、胃食管結合部18例;腫瘤分化程度:高分化6例、中分化15例、低分化11例;腫瘤分期:Ⅰ期15例、Ⅱ期11例、Ⅲ期6例。
患者均經相關診斷標準[4]診斷為胃癌;患者均具備手術指征;排除其他臟器功能障礙者或其他惡性腫瘤者;患者臨床資料齊全。
2組患者麻醉后,常規(guī)消毒鋪巾,建立氣腹,并在腔鏡下行胃游離和D2淋巴結清掃,而消化道重建均是Roux-en-Y吻合。
1.3.1 對照組 解除氣腹,腹正中做一長8 cm的切口,分離食管并用荷包鉗夾閉離斷,置入抵釘座,同時幽門下2 cm處離斷十二指腸。而后離斷空腸(在距Tritze韌帶25 cm),上提遠端空腸置入吻合器柄,吻合器中心桿距斷端10 cm處系膜對側緣旋出,并完成食管空腸圓形吻合,之后距食管空腸吻合口50 cm處用直線切割閉合行近遠端空腸-空腸側側吻合,直線切割閉合器關閉共同開口。
1.3.2 研究組 吻合法用直線切割閉合器吻合空腸和食管。
圍術期相關指標的差異情況;②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差異情況;③手術前后炎性相關指標[C 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的差異情況;④采用Visick分級[5]指數評估患者術后生活質量。
采用SPSS 19.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進食時間及排氣時間均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1。
表1 2組圍術期指標的差異情況比較
術后研究組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10.0%)顯著低于對照組(31.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219,P=0.040),見表2。
表2 2組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差異情況比較(例,%)
術前2組的炎性相關指標比較無差異(P>0.05),而術后2組的炎性相關指標均較術前升高,且對照組升高更明顯(P<0.05),見表3。
表3 2組手術前后炎性相關指標差異情況比較
術后1年,研究組Visick Ⅰ~Ⅱ級所占比(93.3%)顯著高于對照組(68.7%),術后生活質量優(yōu)于對照組(χ2=5.995,P=0.014)。
胃癌是我國比較多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據統(tǒng)計,我國胃癌的發(fā)病率及死亡率分別為67/10萬和49/10萬,且隨著飲食習慣的不斷改變,胃癌的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而對于大部分胃癌患者,其早期多無顯著癥狀,因而發(fā)現時常處于中晚期,若不及時診治,將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目前臨床上常以手術治療此病,輔以化療及放療等,其中對于胃上部癌,腹腔鏡下全胃切除術最為常用,而針對術中消化道重建方式目前包括圓形吻合器和直線切割閉合器行食管空腸吻合,圓形吻合器吻合無需游離較長下段食管,同時操作易掌握,但其無法經Trocar置入,需經上腹部輔助切口完成吻合,而直線切割閉合器吻合則無需切口輔助,可直接經Trocar置入,且釘倉不受食管直徑限制,無需抵釘座及荷包縫合,但其在吻合前需游離食管[6]。但至今,食管空腸吻合方式尚無統(tǒng)一結論,因此本研究通過分析腹腔鏡輔助下圓形吻合器和完全腹腔鏡下直線切割閉合器的應用效果及對相關指標和預后的影響,為此類患者術式的進一步優(yōu)化提供理論參考。
本研究顯示,研究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進食時間及排氣時間均比對照組低(P<0.05),表明完全腹腔鏡下直線切割閉合器的應用行食管空腸吻合可顯著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出血,且可促進患者康復速度,分析原因可能為:直線切割閉合器在完全腹腔鏡下完成,省去了腹部開口等步驟,縮短了手術時間,同時操作視野寬闊及空間大,進而可避免過度牽拉組織,減少術中損傷及出血,最終加快了患者康復[7]。同時結果顯示,術后研究組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此結果表明用直線切割閉合器在完全腹腔鏡下行食管空腸吻合,可顯著降低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考慮可能與直線切割閉合器釘倉直徑更寬且為三排釘技術等優(yōu)勢相關[8]。另外本研究發(fā)現,術前2組的炎性相關指標比較無差異(P>0.05),而術后2組的炎性相關指標均較術前升高,且對照組升高更為顯著(P<0.05),此結果更加表明直線切割閉合器對組織的損傷較小,進而造成的炎性反應程度較小。最后,我們對2組術后生活質量的差異情況做了比較,發(fā)現術后1年,研究組的預后情況比對照組優(yōu)(P<0.05)。
綜上,完全腹腔鏡下應用直線切割閉合器行食管空腸吻合對于行全胃切除術的患者來說更有優(yōu)勢,其不僅可加快患者的康復速度,同時能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炎性反應,最終改善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