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穎 王淑麗 李紅娟 田曉娜 王雅莉
作者單位:450007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yī)院
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其中鱗癌為其最常見的病理類型,約占80%[1]。研究顯示,淋巴結轉移(LNM)與宮頸癌預后密切相關,可導致較差的5年總生存率和5年無復發(fā)生存率[2]。對于早期宮頸癌患者,多采用系統(tǒng)性淋巴結切除術治療,以確定LNM的發(fā)生,為術后補充治療提供依據,但同時導致一定數量未發(fā)生LNM的宮頸癌患者接受了不必要的手術,進而導致不必要的手術風險[3]。因此,術前準確評估LNM對宮頸癌的臨床決策至關重要。
微小RNA(miRNA)是一類內源性短鏈非編碼RNA,在腫瘤細胞增殖、分化和遷移等生命活動中有重要調控作用[4]。有研究報道,miR-374a在宮頸癌中高表達,下調其表達后可抑制癌細胞的增殖、遷移和侵襲,且與LNM密切相關[5]。TSGF,即腫瘤特異性生長因子,其是腫瘤細胞增殖及血管新生的分子基礎,研究顯示,TSGF對宮頸癌有一定診斷價值,且與其病理特征LNM密切相關[6]。鱗狀細胞癌抗原(SCCAg)是一種特異性較高的腫瘤標志物,在宮頸癌的輔助診斷、預后判斷及復發(fā)監(jiān)測等方面有重要作用[7]。本研究旨在探討血清miR-374a、TSGF、SCCAg在早期宮頸癌LNM診斷中的價值。
對本院2019年4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109例早期宮頸癌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術后病理有無LNM分為LNM組(28例)和無LNM組(81例)。納入標準:經術后病理檢查診斷為宮頸鱗癌,且依據FIGO(2018)分期標準[8],為ⅠA2~ⅡA期;均行廣泛全子宮切除、雙附件切除及盆腔淋巴結清掃;術前均行CT檢查;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術前接受過化療、放療或免疫抑制劑治療;有宮頸手術史。所有患者中年齡24~70(49.64±8.89)歲;分化程度:高分化12例,中分化75例,低分化22例;FIGO分期:ⅠA2期15例,ⅠB期37例,ⅡA期57例。本研究獲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1.2.1 資料收集 收集所有宮頸癌患者的病歷資料,包括年齡、分化程度(高、中、低分化)、FIGO分期(ⅠA2、ⅠB、ⅡA期)、間質浸潤深度(≥1/2、<1/2)、有無淋巴脈管間隙浸潤(LVSI)、及腫瘤直徑(≥2 cm、<2 cm)等。
1.2.2 血清miR-374a檢測 于術前1周采集所有宮頸癌患者空腹肘靜脈血5 mL,經3000 r/min離心10 min后分離、收集血清,-80 ℃保存待測。以Trizol(Invitrogen公司)法提取血清中的總RNA,借助NanoDrop 2000 C分光光度計測定濃度,隨之利用逆轉錄試劑盒(Takara公司)合成cDNA,最后利用RT-qPCR試劑盒(Takara公司)和ABI7500儀器對cDNA進行擴增,反應條件:95℃ 30 s(預變性),95 ℃ 5 s(變性),60 ℃ 34 s(退火),40個循環(huán)。以U6為內參,經2-△△CT法分析血清中miR-374a表達水平。所用引物由武漢金開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設計合成,引物序列如下:miR-374a-Forward:5'-CGGCGGTTATAATACAACCTG-3',miR-374a-Reverse:5'-AGCTCGAGTGGAAGTCTGTGCA-3';U6-Forward:5'-CTCGCTTCGGCAGCACA-3';U6-Reverse:5'-AACGCTTCACGAATTTGCGT-3'。
1.2.3 血清TSGF、SCCAg檢測 以Elisa法測定血清中TSGF、SCCAg水平,試劑盒購自上海化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Beckman公司生產的DTX 880酶標儀,操作全程依照說明書嚴格執(zhí)行。
單因素分析顯示,間質浸潤深度、LVSI、腫瘤直徑、血清miR-374a、TSGF及SCCAg與宮頸癌LNM有關(P<0.05);年齡、分化程度、FIGO分期與宮頸癌LNM無關(P>0.05)。見表1。
表1 宮頸癌LNM危險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以宮頸癌是否發(fā)生LNM為因變量,以2.1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間質浸潤深度、LVSI、腫瘤直徑、血清miR-374a、TSGF及SCCAg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間質浸潤深度≥1/2、腫瘤直徑≥2 cm、血清miR-374a、TSGF及SCCAg均是宮頸癌LNM的危險因素(P<0.05);LVSI與宮頸癌LNM無關(P>0.05)。見表2。
表2 宮頸癌LNM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ROC曲線顯示,血清miR-374a、TSGF、SCCAg單獨及三者聯合檢測診斷宮頸癌LNM的AUC分別為0.695、0.681、0.714、0.786,敏感度分別為53.57%、82.14%、78.57%、82.14%,特異度分別為90.12%、53.09%、65.43%、72.84%。見圖1、表3。
圖1 血清miR-374a、TSGF、SCCAg診斷宮頸癌LNM的ROC曲線
表3 ROC曲線參數
病理活檢是診斷宮頸癌LNM的金標準,但其為侵入性操作,易引發(fā)盆腔淋巴囊腫、下肢淋巴水腫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并不是臨床常規(guī)方法[9]。隨著醫(yī)學影像學的發(fā)展,CT、MRI、PET/CT等顯像技術在宮頸癌LNM的診斷中得到了廣泛應用,雖然具有較高的特異度,但敏感度并不理想,分別為51.4%、24.3%和48.6%[10],且成本高。因此,亟待尋求成本低且更加準確判斷早期宮頸癌LNM的方法,以指導其臨床決策。
各國學者對宮頸癌LNM的危險因素進行了有關研究,但目前仍無一致結論。在本研究中,我們發(fā)現間質浸潤深度≥1/2、腫瘤直徑≥2 cm亦是宮頸癌LNM的危險因素。鄒婷等[11]通過對376例宮頸癌患者進行分析,得出了間質浸潤深度是LNM危險因素的結論,且間質浸潤深度≥1/2時LNM的發(fā)生風險約是間質浸潤深度<1/2時的4倍。Gulseren等[12]對283例宮頸癌患者的研究表明,腫瘤直徑是宮頸癌LNM的危險因素,且腫瘤直徑≥2 cm時LNM的發(fā)生風險約是腫瘤直徑<2 cm時的3倍。這與本研究結果相符。另有研究報道,LVSI亦是宮頸癌LNM的危險因素[13]。而本研究與之不一致,顯示LVSI與宮頸癌LNM無關,可能與本研究例數較少有關。
miRNA是一類小的單鏈RNA分子,調節(jié)約1/3人類基因的表達,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miRNA與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關聯密切,在腫瘤的診斷及預后評估中有重要價值[14]。有文獻報道,miR-374a在骨肉瘤、乳腺癌中高表達,下調其表達后可明顯抑制癌細胞的遷移和侵襲[15-16]。此外,亓穎芝等[5]發(fā)現,miR-374a在宮頸癌中亦高表達,同時與LNM、臨床分期、病理分級等病理特征密切相關,提示miR-374a是一種潛在的宮頸癌LNM診斷標志物。在本研究中,我們發(fā)現血清miR-374a是宮頸癌LNM的危險因素,其診斷LNM的AUC為0.695,敏感度為53.57%,特異度為90.12%,表明miR-374a對宮頸癌LNM有一定診斷價值,特異度較高。TSGF是一種眾所周知的生長因子,可促進腫瘤細胞增殖及血管新生,其血清水平對諸多腫瘤的早期診斷、預后以及療效評估均有良好的臨床價值[17]。近期研究發(fā)現,TSGF在宮頸癌的診斷中亦有一定作用,同時與LNM密切相關[18-19]。在本研究中,我們發(fā)現血清TSGF是宮頸癌LNM的危險因素,其診斷LNM的AUC為0.681,敏感度為82.14%,特異度為53.09%,表明TSGF對宮頸癌LNM有一定診斷價值,敏感度較高。SCCAg是一種眾所周知的鱗癌標志物,其在宮頸癌診斷中的良好輔助作用已得到廣泛證實[20]。此外,有研究發(fā)現,SCCAg對宮頸癌LNM亦有一定診斷價值,其AUC、敏感度、特異度分別為0.733、66.7%、73.6%[21]。而本研究中SCCAg診斷宮頸癌LNM的AUC、敏感度、特異度分別為0.714、78.57%、65.43%,與之基本相符。進一步分析發(fā)現,血清miR-374a、TSGF、SCCAg聯合診斷LNM的AUC為0.786,敏感度為82.14%,特異度為72.84%,表明三者聯合診斷的效能更佳。
綜上,血清miR-374a、TSGF、SCCAg是早期宮頸癌LNM的危險因素,三者聯合診斷LNM的效能較好,為LNM提供了新診斷思路,有助于指導臨床決策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