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瑜 馬征澤 王 曼 閻 芳 周曉燕 劉雙雙
作者單位:450000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甲狀腺癌主要起源于甲狀腺濾泡上皮,早期無明顯癥狀,多因無痛性頸部腫瘤而就診,當腫瘤體積不斷增大后,可對周圍組織造成壓迫,誘發(fā)呼吸困難、聲嘶、吞咽困難等癥狀,若不及時治療,還可發(fā)生遠處轉移,威脅生命安全[1-2]。手術為治療甲狀腺癌主要方式,依據患者病情制定適宜手術方案,能夠充分切除腫瘤組織,避免腫瘤持續(xù)浸潤或轉移,以延長患者生存時間[3-4]。但長期隨訪發(fā)現,仍有部分患者術后出現復發(fā)轉移情況,導致預后欠佳。若能盡早尋找到能夠對甲狀腺癌患者預后起到一定預測作用的生物學指標,則有助于進一步完善治療方案。人腫瘤壞死因子α誘導蛋白8樣分子2(TIPE2)則是近年來新發(fā)現的免疫負調控分子,在多種惡性腫瘤組織內均存在分布及表達,被臨床認為是一種潛在抑癌基因,或可阻止腫瘤發(fā)生[5]。LIM和SH3結構域蛋白1(LASP1)屬于特異性黏著斑蛋白,臨床認為其與腫瘤的侵襲、轉移存在密切關系[6]。但關于TIPE2、LASP1在甲狀腺癌中的表達相關報道較少,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甲狀腺癌組織內TIPE2、LASP1蛋白表達與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的相關性。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81例甲狀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32例,女性49例;年齡35~67歲,平均年齡(51.36±7.19)歲;體質量指數18.5~27.4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3.53±1.68)kg/m2;腫瘤位置:49例單側,32例雙側;腫瘤分期:Ⅰ~Ⅱ期47例,Ⅲ~Ⅳ期34例;淋巴結轉移:50例轉移,31例無轉移。納入標準:經病理活檢或手術病理證實;精神狀態(tài)正常;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中途隨訪失聯;術前接受放化療;合并其他惡性腫瘤;存有肝腎衰竭。
所有患者均依據腫瘤分期、發(fā)病部位等制定適宜的手術計劃,術中切除病理標本后,再切除距離腫瘤2 cm以上的正常組織作為癌旁標本,術后及時送檢。TIPE2表達:采用免疫組化SP染色法檢測,先將石蠟切片進行脫蠟、水化等處理,以3% H2O2封閉內源性過氧化物酶,之后PBS沖洗5 min,滴加正常山羊血清,以37 ℃封閉處理15 min,再以濾紙吸取血清,直接加入一抗再以37 ℃孵育2 h,再滴加生物素化的二抗,以37 ℃孵育40 min;PBS沖洗5 min,DAB顯色處理,蘇木精復染,中性樹膠封片。顯微鏡下選取5個視野觀察,每個視野計數細胞200個,按著色強度、陽性細胞比判斷陽性表達情況,著色強度為0~3分,陽性細胞比為0~4分,兩項積分相乘,得分>3分為陽性,反之為陰性。LASP1表達:采用免疫組化法檢測,石蠟切片,每個組織切6片,以60 ℃烘干處理2 h,經二甲苯脫蠟處理,采用梯度乙醇處理,分別為75%、85%、95%及無水乙醇,再行抗原修復,其中3片加入兔抗人LASP1抗體為一抗,置于4 ℃內冰箱過夜,經PBS沖洗3次,滴加羊抗兔二抗,以37 ℃孵育20 min,之后DAB顯色及蘇木精復染,以中性樹膠封片。顯微鏡下每張切片任意選取3個高倍視野,按著色強度及陽性細胞比判斷陽性表達情況,著色強度0~3分,陽性細胞比0~4分,依據兩者乘積劃分等級,>3分為陽性,反之為陰性。所有患者均接受長期隨訪,隨訪內容為復發(fā)轉移情況,出現復發(fā)轉移即為預后不良,隨訪方式為電話隨訪或門診復查隨訪,隨訪時間為3年或患者死亡。
(1)比較腫瘤標本及癌旁標本內TIPE2、LASP1表達情況。(2)比較不同TIPE2表達與年齡、性別、腫瘤分期、腫瘤位置、淋巴結轉移、腫瘤直徑等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3)比較不同LASP1表達與年齡、性別、腫瘤分期、腫瘤位置、淋巴結轉移、病灶數、腫瘤直徑等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4)比較不同TIPE2、LASP1表達患者預后的差異。
腫瘤標本內TIPE2陽性表達率低于癌旁標本,LASP1陽性表達率高于癌旁標本,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TIPE2、LASP1表達情況對比(例,%)
TIPE2表達陽性組Ⅰ~Ⅱ期、淋巴結無轉移、腫瘤直徑<2 cm占比高于陰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TIPE2表達與其臨床病理特征的相關性/例
LASP1表達陽性組Ⅲ~Ⅳ期、淋巴結轉移、腫瘤直徑≥2 cm占比高于陰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LASP1表達與其臨床病理特征相關性/例
隨訪3年,81例患者共31例出現復發(fā)轉移,預后不良發(fā)生率為38.27%(31/81);TIPE2表達陽性組預后不良率為17.24%(5/29),低于陰性組的50.00%(26/5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457,P=0.004);LASP1表達陽性組預后不良率為45.00%(27/60),高于陰性阻的19.05%(4/2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35,P=0.035)。
甲狀腺癌病因復雜,臨床認為癌基因、多肽生長因子在疾病發(fā)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該類因素持續(xù)作用于甲狀腺濾泡細胞,可促使甲狀腺發(fā)生惡性變化,形成腫瘤組織[7-8]。同時,電離輻射、碘攝入也與甲狀腺癌發(fā)病關系密切,長期受輻射照射可促使甲狀腺細胞核變形,影響甲狀腺素正常合成,增加癌變風險,碘缺乏也會促使甲狀腺素合成減少,并引起促甲狀腺激素異常升高,導致甲狀腺濾泡肥大增生,久之則可誘發(fā)甲狀腺癌[9-10]。手術是臨床治療甲狀腺癌的首選方式,多數患者術后預后良好,可提高長期生存率,但仍有部分患者術后易出現復發(fā)轉移等不良事件,導致預后不良[11]。
TIPE2最早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檢出,在天然及獲得性免疫系統中能夠發(fā)揮重要作用。而隨著臨床深入研究發(fā)現,TIPE2在多種腫瘤組織內也存在分布及表達,能夠對腫瘤細胞的分化成熟進行調控,從而抑制腫瘤細胞過度增殖,以穩(wěn)定腫瘤細胞周期,降低G1/S期細胞比例,并能夠阻礙上皮細胞調控異常所致的DNA持續(xù)擴增,進而阻止惡性腫瘤的發(fā)生及發(fā)展[12-13]。同時,TIPE2屬于抗炎因子,能夠抑制炎癥反應在腫瘤細胞增殖過程中發(fā)揮作用,故TIPE2被臨床視為潛在的抑癌基。本研究結果顯示,腫瘤標本內TIPE2陽性表達率低于癌旁標本,TIPE2表達陽性組Ⅰ~Ⅱ期、淋巴結無轉移、腫瘤直徑<2 cm占比高于陰性組。提示TIPE2在腫瘤標本內陽性表達率低,且陽性表達患者普遍腫瘤分期低、腫瘤直徑小、無淋巴結轉移。其原因為當患者機體內缺乏TIPE2,則難以通過抗炎、細胞調控等多種途徑抑制腫瘤增殖,故腫瘤發(fā)展更為迅速,腫瘤病情更為嚴重。LASP1則屬于肌動蛋白結合蛋白,能夠在調控細胞運動及偽足延伸中起到重要作用,最初發(fā)現于乳腺癌中,當LASP1表達水平較高時,可能作為轉移相關蛋白參與腫瘤發(fā)展,并能夠在細胞骨架形成中起到一定作用,有助于增強腫瘤轉移及侵襲能力[14-15]。本研究結果顯示,腫瘤標本內LASP1陽性表達率高于癌旁標本,LASP1表達陽性組Ⅲ~Ⅳ期、淋巴結轉移、腫瘤直徑≥2 cm占比高于陰性組。提示LASP1在腫瘤標本內具有較高陽性表達率,且陽性表達組腫瘤分期更高,腫瘤直徑大及淋巴結轉移風險更大。其原因為當LASP1過表達時,可為腫瘤細胞的增殖及轉移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從而促使腫瘤生長、轉移。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訪3年,81例患者共31例出現復發(fā)轉移,預后不良發(fā)生率為38.27%(31/81);TIPE2陽性組預后不良率低于陰性組,LASP1表達陽性組預后不良率高于陰性組。提示TIPE2低表達、LASP1高表達患者預后欠佳,可作為早期評估預后的重要參考指標。
綜上所述,TIPE2、LASP1蛋白表達在甲狀腺癌中存在不同表達,且表達水平與腫瘤分期、腫瘤直徑及淋巴結轉移存在密切關系,而TIPE2低表達、LASP1高表達可作為預后不良的重要預測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