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淑珍
(賀州市平桂區(qū)公會鎮(zhèn)尚德初級中學,廣西賀州,54281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將整本書閱讀設為第三層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并納入1-9年級的語文課程內容。[1]整本書閱讀從課外閱讀過渡為有課時保障的課內閱讀,正式步入課程化的進程,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整本書閱讀以課內導讀和課外自讀兩種形式開展。整合眾多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實踐研究,發(fā)現(xiàn)課內導讀大致有三個階段,分為三種課型:導讀激趣課、閱讀推進課和交流展示課。[2]在導讀激趣課上,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多種多樣的語文活動,充分利用圖片、視頻等豐富資源,介紹某本書的作者、大致情節(jié)和藝術特色,之后讓學生自讀。在閱讀推進課上,教師會利用任務、活動、研討等方式,促進學生有計劃地閱讀,使學生養(yǎng)成閱讀習慣。在交流展示課上通過誦讀會、故事會、研討會、讀書會等形式,以任務為驅動,引導學生交流讀書心得,分享閱讀經(jīng)驗。三個階段的導讀課貫穿整本書閱讀的全過程,其共同的目的和作用都是促進學生整本書閱讀。
盡管課內導讀課形式多樣,但從實際看,教學的品質和后續(xù)效果較差,課后真正整本書閱讀的學生并不多。部分學生是不成熟的閱讀者,沒有辦法自主閱讀,往往半途而廢,不能平心靜氣地體會書中的世界。此外,教師在導讀課上布置的任務,學生可以從網(wǎng)絡上獲取相應的資源。這就導致盡管教師在課堂上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為學生介紹書籍背景或作者信息,構思精巧的任務,但是課后學生還是沒能主動進行整本書閱讀。SQ3R閱讀法是弗朗西斯·羅賓遜設計的一套學習方法,是指survey(瀏覽)、question(提問)、read(閱讀)、recite(復述)、review(復習),也叫五步閱讀法。[3]本文以《朝花夕拾》為例,探討SQ3R閱讀法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的應用,以為整本書閱讀提供教學思路。
SQ3R閱讀法在中學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具有積極的作用。該方法通過瀏覽、提問、閱讀、復述、復習五個步驟,幫助學生有目的地整本書閱讀,并且能夠通過相應問題使學生迅速提取有用信息,抓住閱讀重點,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理解和表達能力。整個過程讓整本書閱讀更有效率。
在瀏覽階段,學生可以通過瀏覽作品的標題、目錄和序(前言)等了解作品的結構和主題思想,對全書有一個總的印象。這有助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書籍有整體的把握,能夠始終把握書籍的主題思想。提問階段,教師需要在學生瀏覽書籍的大概信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針對各章標題或內容主動提出問題,通過學生自主思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進一步打好閱讀基礎。在閱讀階段,學生需要著重關注書籍的細節(jié)和語言的運用,通過仔細閱讀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進一步理解作品的意義和表達的情感,同時可以注重鍛煉自己的閱讀速度和捕獲信息的有效性。復述階段是鞏固學生理解和記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要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講述作品,整理和回憶所讀內容,凝練書中的關鍵點和核心觀點,既能夠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和記憶,又能夠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復習階段則是總結經(jīng)驗并提升閱讀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可以回顧整個閱讀過程,思考自己在不同階段的體會和收獲,從中汲取經(jīng)驗,以便在后續(xù)的閱讀中更好地運用。
系統(tǒng)性的SQ3R閱讀法不僅可以加快學生的閱讀速度,提高學生獲取信息的有效性,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作品的深入思考和批判分析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意義和作品之美,提高自己的閱讀興趣和審美能力,進而形成系統(tǒng)的閱讀策略,在持續(xù)閱讀中不斷改進自己的閱讀方法。
將SQ3R閱讀法的五個步驟融入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全過程,尤其是通過多次深入閱讀,學生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朝花夕拾》等經(jīng)典作品,深刻感受其中的豐富意義。這種深入閱讀和關注細節(jié)的方法,不僅可以使閱讀變得更加有趣、豐富,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力和洞察力。
SQ3R閱讀法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種系統(tǒng)的閱讀方法。第一,通過瀏覽整體內容,學生可以快速把握作品的結構和主題思想。第二,教師對作品內容進行提問,引導學生帶著問題主動思考、分析作品中的問題和主題。第三,逐段閱讀,教師引導學生重點關注細節(jié),尤其注重作者的用詞和表達方式。第四,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提醒學生及時回顧已讀內容,加深對作品的記憶和理解。第五,總結復述作品的核心內容和思想,學生要將自己的理解進行歸納和整合。
教會學生整本書閱讀,用閱讀整本書的方法讀整本書,激發(fā)整本書閱讀的興趣和形成整本書閱讀的習慣,是課程引進整本書閱讀的目的。[4]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缺乏合適的指導方法,缺少指導學生整本書閱讀的抓手,導致學生并未開始真正的整本書閱讀。[5]
在整本書閱讀開始之前的導讀激趣課上,教師通常會在課堂上利用各種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某一作品,然后簡單介紹關于該作品的作者、基本內容、人物情節(jié)、藝術特色等大體情況,接著安排學生課后自主閱讀,此次課堂教學就基本完成。在這個過程中,只有對作品的初步介紹,而缺少關于如何閱讀的技巧。課后學生怎樣閱讀作品、讀得怎么樣、能否順利讀完整本書則不再關注,全由學生課后自主完成。[6]
在閱讀推進課上,教師通常會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或任務整本書閱讀,例如“這本書講了什么”“講得怎么樣”等非目的式提問,或者要求學生為某一作品整理思維導圖,寫讀后感、推薦語等。教師只注重引導學生記錄作品的主要內容、情節(jié)、人物形象特點等考試內容,認為多做練習、記住與著作相關的考點知識即可,未去引導學生整本書閱讀,僅是對作品內容淺嘗輒止,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在交流展示課上,教師通常會讓學生講述自己喜歡的片段或表達自己的閱讀感想,或者與學生共同分析作品中的精彩片段,又或者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幾個沒有內在聯(lián)系的問題。上述幾種方式看似能夠引導學生整本書閱讀,但實際上,由于這些任務沒有限制條件,學生可能只閱讀了其中的某一個片段或章節(jié)就能完成任務。分段閱讀將整本書分割,學生既不能完成整本書閱讀,又不能在宏觀層面把握、整合作品。
《課程標準》在整本書閱讀教學提示中提出,整本書閱讀教學應以學生自主閱讀活動為主:引導學生了解閱讀的多種策略,運用瀏覽、略讀、精讀等不同閱讀方法;通讀整本書,了解主要內容,關注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之間的關系;重視序言、目錄等在整本書閱讀中的作用;設計、組織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如師生共讀、同伴共讀,朗誦會、故事會、戲劇節(jié),建立讀書共同體,交流讀書心得,分享閱讀經(jīng)驗。[1]這些要求與SQ3R閱讀法的五步驟原理有相通之處。因此,可以將SQ3R閱讀法的每個步驟統(tǒng)籌規(guī)劃,設置相應內容,融入整本書閱讀教學的三個階段。下文以《朝花夕拾》為例,探討SQ3R閱讀法的具體融入方式。
筆者對所在學校的225名學生閱讀《朝花夕拾》的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關于興趣的幾個問題的結果如下:79.91%學生閱讀該書是為了享受樂趣;45.98%學生不能很好閱讀該書的主要原因是不感興趣。興趣是驅動學生閱讀的主要動力,學生是否有興趣,是整本書閱讀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在閱讀《朝花夕拾》整本書之前,教師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朝花夕拾》是魯迅的散文集,整本書篇幅較長,學生難以在較短時間內讀完全書。同時,該書由一篇篇短章構成,每章內容間沒有明顯的連續(xù)性,所寫故事的背景與學生生活有較大差距,深入理解全書內容與主旨有一定的難度,這些可能是學生閱讀興趣下降的原因。此時,教師需要及時幫助學生了解該書的寫作背景,使學生明確作品的大概內容,激發(fā)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讀前導讀課上,教師需要合理運用瀏覽與提問策略,使學生對整本書內容整體把握,促使學生保持閱讀興趣。瀏覽是指用較快的速度從所讀材料中查找需要的信息和關鍵內容,目的在于高效收集信息。瀏覽的內容一般包括標題、目錄、前言、章節(jié)標題、作者簡介和書評等,以便讀者對全書有整體的把握,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圖和觀點。例如,瀏覽《朝花夕拾》名著導讀的內容簡介,學生能夠了解該書主要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的成長事件和心路歷程;瀏覽該書的小引與后記,學生能夠理解魯迅寫作該書是為了借回憶美好往事以驅散煩惱、批判黑暗;瀏覽魯迅生活時代的社會背景資料,學生能夠體會魯迅的心境,明白美好往事的珍貴;瀏覽目錄章節(jié)名稱,學生能夠知曉該書內容有快樂的童年趣事,有溫情難忘的師長朋友,也有發(fā)人深省的難過經(jīng)歷。通過瀏覽,學生能夠構建出對作品大概的認知框架,產生對故事的好奇心,從而保持較高的閱讀興趣。
在瀏覽過程中教師要及時設問,用問題引導學生瀏覽,讓學生在瀏覽中解答問題。例如,閱讀標題時教師可以設置“‘朝花夕拾’是什么意思”“‘朝花夕拾’能告訴你什么道理”等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標題的含義。閱讀內容簡介時教師可以提問“魯迅小時候是個怎樣的孩子”“魯迅的成就與他的成長經(jīng)歷有什么關系”,引導學生串聯(lián)起整本書的內容。閱讀小引和后記時教師可提問“本書內容的寫作背景是什么”“當時的背景與我們的生活有何不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使學生珍惜現(xiàn)在生活的來之不易。教師要在不同的內容部分設置有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進一步理解作品,這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對整本書的探究欲望,促使學生能夠真正整本書閱讀。
閱讀是SQ3R閱讀法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瀏覽發(fā)問能夠使學生敲開整本書閱讀的大門,閱讀則是擷取知識的碩果。閱讀就是從頭到尾細讀,對重點、難點部分反復讀,邊讀邊思考和圈點批注,并通過查閱相關資料解開困惑。《朝花夕拾》是一部較為經(jīng)典的現(xiàn)代散文作品,只有多次閱讀才能更好地理解魯迅筆下的世界,更好地體會魯迅對人性和社會現(xiàn)象的思考,才能對作品的意義和內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把握。
1.規(guī)劃閱讀,養(yǎng)成習慣
“制訂閱讀計劃”“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整本書閱讀的首要目標。為了更好地解決當前學生閱讀時間少、不能深入理解作品等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制作閱讀記錄表,讓學生時刻記錄自己在閱讀時的感受。結合《朝花夕拾》記敘的從幼年到青年時期魯迅的生活經(jīng)歷和心路歷程(篇名),對整本書閱讀,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閱讀任務:閱讀全書,拾取朝花;完成表格,記錄閱讀感受。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表1 《朝花夕拾》閱讀記錄表
教師可以布置每日閱讀任務,要求學生每日在某一固定時間段內閱讀其中一篇文章。學生在閱讀章節(jié)過后,要根據(jù)表格內容及時填寫。教師可在一段時間開展分享大會,讓學生根據(jù)表格內容及時與他人交流分享,共同討論。最后,教師要對該書做出大概的總結,讓學生正確理解作者的意圖和觀點:批判舊社會的丑陋,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2.專題研讀,深入理解
整本書閱讀,既要通讀整本書,了解主要內容,也要關注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的關系。專題研讀是達成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關聯(lián)的橋梁。教師可以選擇教材名著導讀中的專題“魯迅的童年”“魯迅筆下的那些人物”“魯迅的兒童教育觀念”作為專題研讀的抓手,串聯(lián)文章的內容,也可以引導學生自行設計探究專題,如“魯迅的愛與恨”“魯迅的家鄉(xiāng)習俗”“我讀到的小魯迅”等,還可以選定學生自擬的專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組,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研究的方式完成相應專題的讀書報告,并及時在班級舉行讀書交流會,讓學生與他人共同分享閱讀體驗和探究成果。
專題研讀可以讓學生對文章的細節(jié)進行更細致的研究,包括分析、比對和求同等,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整體結構和作者意圖,有助于學生更準確地理解和討論文章。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捕捉和修正學生可能存在的模糊認知或錯誤印象,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
3.思辨閱讀,提升智慧
經(jīng)典文學作品具有深刻的研讀意義和審美價值。閱讀經(jīng)典作品有助于學生對許多人生問題的思考,有助于提升個人智慧。在專題研讀結束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辨閱讀,即在讀文章中不斷懷疑、思考、探究,使學生獲得更深刻的認識和體驗。教師可以這樣的指導語引導學生“魯迅從小就對世界充滿好奇,相比于背書更喜歡探索大自然。他批判迂腐的孝道,愿意追求真善美。你在閱讀中,有什么疑問與思考?書籍知識和自然知識有什么關系?你認為孝道是什么?迂腐的孝道是什么?請寫下你的思考與發(fā)現(xiàn),在書中尋求答案。”這樣的引導可以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而不是被動獲取知識,也可以使學生從更宏觀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深入地探求答案,提升智慧。
4.關聯(lián)閱讀,豐富體驗
關聯(lián)閱讀是指廣泛閱讀與《朝花夕拾》和魯迅相關的作品。例如,魯迅的小說雜文、魯迅個人的背景資料等更多的文字資料,加深對書籍和作者的認識和理解。同時,關聯(lián)閱讀也指在閱讀書籍時關聯(lián)學生的個人生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與文章所寫的故事作對比,比較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生活場景,包括上學、游戲等,以延展整本書閱讀的想象空間。整本書閱讀能夠豐富學生的人生感受和經(jīng)驗,獲得更多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從而使學生更會閱讀、愛上閱讀。
5.積累閱讀,訓練表達
魯迅的《朝花夕拾》在現(xiàn)代散文創(chuàng)作中具有典范意義。閱讀魯迅作品,有利于學生語言與文化的知識積累。閱讀《朝花夕拾》時,教師要注意讀寫結合,在注重輸入的同時重視鍛煉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在閱讀中,教師要時刻要求學生積累文章中的好詞好句,并讓學生模仿寫作。教師還可以設計“跟著魯迅寫人物”這一任務,引導學生將《朝花夕拾》中刻畫人物的相關語段集中在一起,共同分析,從中發(fā)現(xiàn)魯迅描寫人物的特點,并讓學生模仿魯迅的寫作手法進行仿寫訓練,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6.反復閱讀,提升素養(yǎng)
多次閱讀《朝花夕拾》等經(jīng)典作品非常有益。通過反復閱讀,學生可以逐漸加深對作品的整體認識和理解,對作品的意義和內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把握。通過多次閱讀,學生可以不斷發(fā)現(xiàn)作品中的細節(jié)之美,進一步體悟語言文字的精妙運用和人物形象的立體塑造。只有通過反復多次閱讀,學生才能真正深入體會作品傳達的思想與情感,真正將其內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這樣的閱讀體驗將幫助學生在閱讀道路上更加堅定地追尋真善美,不斷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
《課程標準》在整本書閱讀的第四學段學習內容匯總時提到,要開展多樣的讀書活動,豐富、拓展名著閱讀。[1]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借助多種媒介推薦、講述自己喜歡的名著,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嘗試改編名著中的精彩片段,結合自己的閱讀體會撰寫文學鑒賞文章。[7]總之,學生要在閱讀結束后,能輸出閱讀所得,與其他學生交流,更進一步地鞏固閱讀的收獲。交流展示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例如展示學習任務單,分享讀書報告,開展故事會、朗誦會,舉辦戲劇節(jié)、繪畫展等。不論何種形式的交流展示,都需要學生整理和回憶所讀作品內容,將作品內容消化并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儲備,并對內容有較為全面的理解和清晰的印象。教師要讓學生離開書本回憶書中內容,如果發(fā)現(xiàn)學生有記憶不全或模糊不清的地方,要提醒學生及時回顧復習,以從容地應對各種形式的展示交流。
復述、復習、交流、展示,既能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又能讓學生溫故知新,獲得新的體會,形成長期記憶。同時,學生交流展示時的表現(xiàn),還能作為對學生的評價。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方法、閱讀習慣、閱讀態(tài)度,都能夠體現(xiàn)學生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的所思所得。教師也可以將評價及時反饋給學生,引導學生自我反思、自我改進。
SQ3R閱讀法融入初中整本書閱讀教學具有積極的效果。SQ3R閱讀法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學生更全面地感受和理解文學作品蘊含的意義。同時,SQ3R閱讀法能激發(fā)學生的文學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欣賞文學作品的藝術之美。在初中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充分應用SQ3R閱讀法,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