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學科閱讀是學生閱讀發(fā)展的短板,不僅影響著學生的數學思維發(fā)展,更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趨勢之一。2022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出育人的總目標中提到,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在“三會”的素養(yǎng)發(fā)展中,學生能對數學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數學的價值,欣賞數學美,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數學故事有助于激發(fā)低段學生的學習興趣,領略數學魅力,在低段數學教學中,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作業(yè)設計、閱讀展示中將數學故事和數學教學有機結合,采用閱讀與創(chuàng)編雙向教學結構,把握數學故事的生長點,促進低段學生的數學興趣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知識結構化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數學故事 趣味 閱讀創(chuàng)編 結構化
一、數學故事在低段教學中的重要性
數學故事受到孩子們的青睞,許多數學故事不僅有趣,而且能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促進核心知識的結構關聯(lián),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以數學故事的閱讀與創(chuàng)編作為低段教學的生長點是基于學生的的年齡特點,以及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大量有趣的數學故事、文化等內容所決定的。
首先,低段學生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在日常教學中,使用有趣的教學資源,可以有效捕捉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次,數學知識本身蘊含著豐富有趣的內容,不論是課本教材,還是課外讀物,都能找到許多有價值的數學故事。數學故事的閱讀與創(chuàng)編能助力學生理解一些較為抽象的概念、方法等,積累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經驗,進一步建立知識結構、發(fā)展數學思維;最后,將數學故事的閱讀與創(chuàng)編引人教學中,是“雙減”背景下促進教師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為教師的教學打開新的路徑。
二、數學故事閱讀與創(chuàng)編的原則
(一)以教材為體系的原則。數學教學以教材為基礎,充分挖掘數學知識背后的數學故事、數學文化等內容,教師在進行數學故事的閱讀教學中,要充分了解數學故事所在的位置,并對北師版教材(1~2年級)數學故事進行梳理,如下表所示。
(二)以數學知識為主體的原則。數學故事主要是用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緊扣數學知識本質,將教學內容和數學故事巧妙結合,數學故事的閱讀與創(chuàng)編要針對學生所學內容展開。
(三)以趣味為主導的原則。結合一、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比較關注新奇有趣的事物,教師在教材已呈現的故事的基礎上再結合所學知識精心篩選趣味性強的課外讀物,例如《讓誰先吃好呢?》《美術館里遇到數學》等繪本故事。
(四)以漫畫呈現為主的原則。低段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要鼓勵學生用兒童的語言將數學知識“串”起來,用繪畫的方式將數學故事“畫”出來。為學生的數學故事創(chuàng)編提供思考和操作空間。
三、數學故事的閱讀與創(chuàng)編的實施路徑
在核心素養(yǎng)和“雙減”的兩大背景下,筆者更加關注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素養(yǎng)發(fā)展,基于以上分析,筆者嘗試從以下三條路徑開展數學故事的閱讀與創(chuàng)編。
(一)立足課堂,深耕“趣”,培養(yǎng)結構化思維
數學教學中有許多抽象的數學概念,在課堂教學中,重視數學故事的閱讀,利用數學故事將抽象的概念故事化、趣味化,系統(tǒng)化,促進學生對知識結構的認知,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首先基于教材某一板塊內容,將數學故事的趣“串”起來,促進知識本質結構化?!皵档恼J識”要建立好數概念,低段學生在面對抽象的概念時,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數學故事,并在教學設計中加工再運用??v觀教材,梳理一、二年級“數的認識”知識脈絡為:10以內數的認識(一上)→10以內數的認識→100以內數的認識及大小比較(一下)→萬以內數的認識及大小比較。結合知識主線對其相應的數學故事進行梳理如下。
基于此,教師便可把握數學故事和數學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在教學自然數的認識時,教師可以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引導學生閱讀古代計數故事,在課堂中以文本、動畫等方式展開故事閱讀,石子計數、結繩計數、刻痕計數、算籌計數、算盤計數等方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易于被生動的數學故事吸引,并促進學生的深思考,有助于學生理解計數發(fā)展歷史的脈絡,對數概念建立深刻的理解。
其次,基于大情景,用故事串聯(lián)問題情景,發(fā)展問題解決的結構化思維。例如,在教學《淘氣的作息時間》,求經過多長時間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較為抽象和枯燥,教師設計了“青蛙先生看演唱會”的大情景,通過故事的引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出大問題——經過多長時間。在問題解決中逐一求出青蛙先生的睡覺時長、途中所用時長及看演出的時長,積累同類問題的解決經驗,促進結構化思維能力的提升。
再如,在“角的認識”教學中,教師可利用數學繪本故事《鱷魚先生分派》幫助學生加深對這一抽象幾何概念的認識和理解,在感悟銳角,直角、鈍角時,利用鱷魚先生爬坡的有趣情節(jié),引導學生直觀感知角的大小。
(二)作業(yè)反哺,延伸“趣”,發(fā)展學生抽象、概括能力
在“雙減”政策下,要讓作業(yè)變得有“趣”,將數學學習的趣味延伸至探究性作業(yè),將創(chuàng)編數學故事和作業(yè)有機結合,為學生創(chuàng)設抽象、概括與表達的思維空間,引導兒童將所學知識進行抽象內化、想象與概括后進行直觀的表達,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與數學表達能力。
1.教師創(chuàng)編示范。低段學生有豐富的想象力,但是如何將數學知識進行趣味表達,有趣的同時又加深數學知識的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適當滲透故事的創(chuàng)編。例如,在二年級下冊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為了更好地詮釋余數的概念以及余數和除數的關系,筆者在教學中創(chuàng)編了如下數學故事。
《余數離家出走了》
教師作者 楊雪
自從余數誕生后,它就一直想不明白我為什么要比除數小。
情景(1)求學之路
①除號王子告訴他,我也不知道,我負責平均分,你去問問國王吧。
②余數來到城堡,詢問國王:為什么我比除數小?國王說:如果你和除數一樣大,那么還可以再分出一份。
如果你比除數大,還可以再繼續(xù)分。
③余數摸摸腦袋,來到了二年級五班,求助大家,你們能幫幫我嗎?
學生解釋,舉例幫助余數。
④余數說,我明白了。原來我的角色就是平均分之后剩下的部分,我不能比除數大,不然還能繼續(xù)平均分。
情景(2) 離家出走
知道了自己身世的余數,傷心地離家出走了,這下把誰急壞了呢?
①理解余數的重要性。
②關注被除數。
③告訴余數:你雖然比除數小,但是你很重要,被除數離不開你,我們都需要你。
情景(3) 重視自己
余數知道了自己的重要性,非常認真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二年級五班的同學,我以后不會自己走丟了,你們千萬不要把我丟掉喲。
【設計意圖】在學生初步理解余數概念后,通過此故事加深對余數概念的理解,用富有童話的兒童語言講述數學概念及關系,引導學生關注除法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含義,同時也為學生創(chuàng)編數學故事起到了激勵作用,幫助學生樹立創(chuàng)編故事的信心。
2.學生創(chuàng)編數學故事。在作業(yè)設計中,筆者關注到低段學生喜歡繪畫表達,于是鼓勵學生用數學漫畫、數學日記的方式進行數學故事的創(chuàng)編。基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度理解,教師再聚焦某一主題布置數學故事的作業(yè)探究。例如,在學習有余數的除法后,學生基于對余數概念的理解,創(chuàng)編了如下的故事。
再如,在二年級上冊學生第一次接觸測量單元后,對度量單位、度量本質有了一定的感悟和理解后,教師布置了創(chuàng)編數學故事的作業(yè),學生的作品呈現如下。
如上所述,可以看出在教師創(chuàng)編示范的基礎上,低段兒童結合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用兒童想象力和富有童趣的語言創(chuàng)編了許多的數學故事,進一步促進了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培育了數學素養(yǎng)。
(三)閱讀展示,綻放“趣”,發(fā)展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數學學科在閱讀和創(chuàng)編的基礎上,可以通過豐富的活動,例如說書、演講、情景劇演繹等方式將數學故事表達出來。例如,在低段關于時間的認識教學中,可以借助繪本《時間的故事》豐富學生對于時間的理解,學生借助有趣的思維導圖在閱讀分享中綻放時間之“趣”;再如,在二年級剛學完測量時,借助繪本《樹葉尺子》豐富學生對測量的理解,通過繪本劇演繹讓學生直接體會數學知識,綻放“趣”的同時,又能讓其他學生在趣味化的表達中理解數學知識,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四、結束語
有趣的數學故事能有效促進低段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在整個數學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通過數學故事的閱讀與創(chuàng)編,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提升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在閱讀與創(chuàng)編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使得數學教學得到創(chuàng)新,讓數學教學迸發(fā)生命力,最終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