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靈帝建寧三年殘碑,一九九三年出土,學者魏堅在《內蒙古中南部漢代墓葬》一文中有對該碑墓葬作過記載。此殘碑著錄于西林昭一(著)、陳松長(譯)《新中國出土書跡》及徐玉立《漢碑全集》。成武則在《東漢建寧三年殘碑考》中對碑刻的內容、形制進行詳細的描述。叢文俊在《包頭漢墓出土殘碑散考》中對此碑進行補釋,并對書體式樣、書者身份以及筆法與鑿刻工藝等的學術價值,部分字采用篆體和裝飾風氣三方面詮釋此碑的書法價值。
碑主身份大致可以確定的信息有以下幾點:“任楚將”三字,可知其先人在項羽軍中任職。除里籍不明外,大致可以斷定他是楚國遺民。碑文中有“揚允好”作為碑主姓字,讓人費解。碑中對于碑主生前的美德懿行有概括性的勾勒:“撫育孤稚”“敦誠篤信”“好樂施與”。因為碑主人生前德行高尚,故而有舉孝廉、擢有道的經歷。他曾任下邳令、平原相等職,最后“終于家”??梢?,由于死者的“逡巡”退讓,而最終導致“位不副德”,暮年歸于田園,終于沒有任職,葬于五原郡。
東漢靈帝建寧時期僅存五年,它卻是漢隸書風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它上承延熹時期隸書的質樸、方正與淳古,下啟熹平、中平時期及三國隸書的規(guī)范、勻凈與精密。
建寧時期的隸書碑刻書風約有兩種:一種方整樸拙,一種俊挺流麗。建寧隸書碑刻中,方整拙樸者如《衡方碑》《西狹頌》《郙閣頌》。這些隸書刻石造型長方,筆勢方正,折處刀筆明顯??⊥α鼷愓呷纭督▽幦隁埍贰督▽帤埍贰稐钍骞埍贰稄垑郾?。因為楷書筆意的參入,是漢隸書風脫離方正樸拙,走向俊挺流麗的開始。
建寧時期的隸書在書寫上日趨成熟,風格多樣。其碑刻有三個鮮明的書刻特征:方折的起收筆、明顯的篆書意味及楷化痕跡。在刻寫中見方筆刀意,足見刻手水準不高;在書寫上有篆意與楷化趨勢,可知文吏在對方正約束的傳統(tǒng)隸書進行承傳與創(chuàng)變。此一時期,刻工似乎并不著意于八分軌范,書刻上石過程中隨己之意,以致部分作品刻寫水平不佳。
《建寧三年殘碑》用筆遒媚端秀,尤其是在橫畫起筆上頓按回鋒,方折收筆波勢外拓,刀意明顯。實際上,早在建寧之前,《張景碑》《朝侯小子殘碑》《袁博碑》諸碑中已有方筆,及篆書筆意和裝飾化的端倪,不過這一時期的隸書刻工大都精致,刻工鮮有粗制濫造者。
《建寧三年殘碑》與《熹平石經》一樣,皆是三國兩晉時期方折隸書之發(fā)端。楊魯安稱《史晨碑》與《建寧三年殘碑》風格上相似,唯《建寧三年殘碑》用筆略顯瘦挺;筆法上與《朝侯小子殘碑》體式一致;審美上勻整中間奇飄逸,與《張景造土牛碑》在伯仲之間。
叢文俊先生認為漢代隸書的書寫者有兩種人:一是士大夫;二是下層文吏。顯然《建寧三年殘碑》是下層文吏所書。此碑是漢隸發(fā)展過程中比較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線索。它既有參篆法后的質古,又不乏參楷書以后的姿媚。它引領了東漢后期至魏晉時期士大夫、文吏刻石書風的審美趨向。(王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