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奇峰,黃競怡,陳志達
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貿區(qū)醫(yī)院輸血科,廣東 深圳 518000
輸血為臨床治療疾病、搶救生命常用的手段之一,可有效維持患者血容量,避免出現失血性休克,還可對急性缺氧癥進行糾正,避免出現血液凝固障礙[1]。目前臨床多應用多成分制備血液,血液內白細胞數量較多,由于個體差異白細胞抗原完全匹配概率較小,輸血后病人發(fā)生蛋白尿、發(fā)熱等不良反應的風險較高,可對輸血效果造成不良影響,限制輸血技術應用[2]。近年來輸血技術不斷進步與改進,少白細胞輸血技術逐漸在臨床應用增多,該技術通過將血液內白細胞濾出,減少血液成分中白細胞數量,避免白細胞大量釋放炎性介質破壞紅細胞功能,還可減少傳染性疾病傳播及輸血反應,促使輸血安全性提高[3]?;诖?,本文選取2020年5月—2022年7月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貿區(qū)醫(yī)院收治的100 例需輸血治療的患者,探討少白細胞紅細胞懸液輸注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收治的100 例需輸血治療的患者,根據輸血順序分組,各組50 例。對照組男26 例,女24例;年齡21~74 歲,平均(47.63±2.17)歲;出血類型:產后大出血14 例,外傷出血22 例,外科手術出血14例;體質量46~84 kg,平均(65.71±3.98)kg。觀察組男27 例,女23 例;年齡22~73 歲,平均(47.54±2.12)歲;出血類型:產后大出血15 例,外傷出血23 例,外科手術出血12 例;體質量47~83 kg,平均(65.64±3.92)kg。兩組患者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年齡>18 歲;②患者輸血前進行交叉配血檢測、血型鑒定;③患者接受輸血治療前,凝血及免疫功能均無異常;④近半年未應用影響凝血功能、免疫調節(jié)的藥物;⑤患者及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存在全身感染性疾病者;②存在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等傳染病者;③肝、腎等功能衰竭者;④血液性疾病或其他內科疾病所致的原發(fā)性凝血功能異常;⑤拒絕輸血治療者;⑥臨床資料不完善或丟失者。
對照組行常規(guī)輸血,主治醫(yī)師填寫輸血申請單,護士采血后送至輸血科行交叉配血試驗,取血后嚴格遵循輸血相關操作方案對患者行輸血治療,輸注未過濾白細胞的紅細胞懸液。
觀察組行少白細胞紅細胞懸液輸注,兩組患者血液均為12 U,均由同一血站供應,護士采血交叉配血試驗后,由血站提供少白細胞紅細胞懸液,進行輸血治療。
兩組患者輸血過程中均密切觀察患者臨床癥狀及表現,主動詢問患者有無不適,并監(jiān)測其各項生命體征變化,若發(fā)現輸血反應,應減慢輸血速度,或停止輸血,并注射生理鹽水,對患者行對癥治療或搶救。
①比較兩組患者輸血治療前、治療后炎性指標水平差異,于輸血前后抽取兩組患者靜脈血3 mL,應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對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檢測,包括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白細胞介素-8(interleukin-6, IL-8)、白細胞介素-2(interleukin-6, IL-2)。
②比較兩組患者輸血治療前、治療后凝血功能變化,抽取兩組患者靜脈血3 mL,應用西門子生產的XT-2000i 全血技術分析儀,應用凝固法對兩組凝血四項進行檢測,包括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 FIB)。
③應用流式細胞儀對兩組患者輸血治療前、治療后T 淋巴細胞亞群進行檢測。
④記錄兩組患者輸血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包括過敏、發(fā)熱、血紅蛋白尿。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用(±s)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n)和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輸血治療后,觀察組炎性指標水平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炎性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炎性指標比較(±s)
注:與輸血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n=50)對照組(n=50)t值P值TNF-α(ng/mL)輸血治療前3.89±0.81 3.95±0.86 0.359 0.720輸血治療后(4.35±0.95)*(6.12±1.41)*7.361<0.001 IL-6(pg/mL)輸血治療前163.58±25.84 163.94±26.12 0.069 0.945輸血治療后(168.72±28.67)*(185.71±36.91)*2.571 0.012 IL-8(pg/mL)輸血治療前155.28±18.24 155.61±18.72 0.089 0.929輸血治療后(148.37±12.16)*(172.41±25.63)*5.992<0.001 IL-2(pg/mL)輸血治療前22.36±5.27 22.48±5.39 0.113 0.911輸血治療后(16.38±3.27)*(20.21±4.23)*5.065<0.001
輸血治療后,觀察組TT、PT、APTT 水平更低、FIB 水平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比較(±s)
注:與輸血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n=50)對照組(n=50)t 值P 值TT(s)輸血治療前16.35±3.01 16.51±3.18 0.258 0.797輸血治療后(19.02±3.75)*(21.75±4.29)*3.388 0.001 PT(s)輸血治療前12.91±2.45 13.02±2.57 0.219 0.827輸血治療后(14.92±2.85)*(17.01±3.67)*3.180 0.002 APTT(s)輸血治療前34.21±4.25 34.25±4.30 0.047 0.963輸血治療后(39.02±5.18)*(43.12±5.94)*3.678<0.001 FIB(g/L)輸血治療前3.36±0.91 3.42±0.94 0.324 0.746輸血治療后(2.42±0.51)*(1.85±0.42)*6.101<0.001
輸血治療前,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輸血治療后,兩組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比較[(±s),%]
注:與輸血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n=50)對照組(n=50)t 值P 值CD3+輸血治療前55.36±4.27 55.57±4.41 0.242 0.809輸血治療后(51.03±2.95)*(47.35±2.41)*6.831<0.001 CD4+輸血治療前38.96±2.15 38.75±2.02 0.503 0.616輸血治療后(34.25±1.84)*(27.41±1.26)*21.688<0.001 CD8+輸血治療前28.94±1.72 28.81±1.65 0.386 0.701輸血治療后(24.35±1.24)*(29.17±2.81)*11.097<0.001 CD4+/CD8+輸血治療前1.34±0.36 1.35±0.39 0.133 0.894輸血治療后(1.41±0.42)*(0.94±0.21)*7.077<0.001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比,觀察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輸血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近年來我國醫(yī)療技術快速進步,臨床輸血技術也高速發(fā)展,輸血治療作為臨床治病救命的常用手段,已從既往全血輸血轉變?yōu)槌煞州斞斪⒀嚎捎行颊哐窟M行補給,維持其血容量及血壓,并補充機體內凝血因子,從而挽救患者生命。臨床輸血時通常采用同型輸血,特殊情況下可行相容性輸血,輸血前需進行交叉配血試驗,確保無紅細胞聚集、溶血現象后方可進行輸血治療。但輸血治療容易引發(fā)發(fā)熱、過敏等一系列不良反應,嚴重者可引發(fā)呼吸窘迫綜合征,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故提高輸血安全性十分重要[4-7]。
凝血系統(tǒng)為輸血時的重要觀察指標,凝血功能障礙可誘發(fā)較多疾病,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PT、APTT 均為臨床常見的凝血功能指標,可分別對外/內源性凝血功能進行反映,其時間延長常提示機體內缺乏凝血因子,血液為低凝血狀態(tài)。TT 可反映體內抗體物質,其時間延長多提示抗凝系統(tǒng)激活。FIB 為凝血系統(tǒng)重要標志物,其水平升高表明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有研究表示,白細胞過濾可能會影響凝血因子活性,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輸血治療后凝血四項指標水平中APTT(39.02±5.18)s、PT(14.92±2.85)s 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柯美玲[8]學者研究中APTT(41.11±3.51)s、PT(15.11±2.33)s 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的結果具有相似性,提示白細胞過濾確實對凝血因子活性有一定影響。但本組患者輸注后凝血指標滿足正常值30%,在正常范圍內,提示少白細胞技術安全可靠,不會對機體凝血功能造成較大損害,對臨床輸血效果影響較輕,綜合分析認為其存在推廣價值,同時臨床在輸注少白細胞紅細胞懸液時可監(jiān)測患者凝血功能變化,出現異常應及時停止輸血,保障輸血安全性。T 淋巴細胞在機體免疫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中CD3+代表人體T 細胞總體水平,其水平下降提示細胞免疫功能遭到抑制,CD4+可輔助其他細胞參與機體免疫應答,CD4+水平降低代表機體免疫系統(tǒng)受到一定損傷,CD4+/CD8+作為免疫狀態(tài)重要指標可參與機體免疫應答過程,其比值發(fā)生變化可直接反映機體免疫功能狀態(tài),其水平降低提示T 細胞亞群間比例失衡。觀察組輸血治療后上述免疫功能指標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可能為異體血液為外來蛋白質抗原,輸血后可一定程度抑制CD4+細胞功能,削弱B 細胞產生抗體的功能,輸血后患者體內可增加大量白細胞碎屑,可進一步加重機體鐵鹽負荷,促使巨噬細胞數量急劇減少,并引發(fā)免疫抑制,將血液內白細胞濾出可避免機體免疫系統(tǒng)被破壞,減輕免疫抑制[9-12]。
綜上所述,少白細胞紅細胞懸液輸注在臨床輸血中應用價值較高,可降低機體炎性指標水平,可減輕對機體的免疫抑制,且對凝血功能無明顯影響,可降低輸血不良反應,提高輸血安全性,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