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過一段時間,有關奔馳降價的消息,總會在車圈流傳。盡管官方從未給出過降價通告,而且事后要么被證明是某地門店的自主行為,與官方無關,要么被證明為“不實消息”,但很多持幣待購的奔馳準車主還是會掂量掂量:要是還能省點銀子,那就再等等?畢竟,無論是隔壁的寶馬、奧迪,還是科技新貴特斯拉,最終的勝利大多屬于“等等黨”們。
然而,如果真能降價出貨沖銷量,這樣的結局其實并不算差。更殘酷的真相是:在魔幻的2023年,用盡全力活著不掉隊,爭取時間轉型新能源,是很多傳統(tǒng)燃油車巨頭的生存之道。就連本以為護城河穩(wěn)固的豪華車陣營,也出現(xiàn)了城墻裂縫。包括奔馳在內的BBA(奔馳、寶馬、奧迪,在傳統(tǒng)燃油車市場,三大品牌占據了全球豪華車市場的大頭)都要回答一個問題:如果定位于豪華車的特斯拉Model S與Model X接著降價,如果以理想、蔚來(兩者產品價位區(qū)間與BBA主流車型重疊)等為代表的中國造車新勢力繼續(xù)上攻,如果谷歌安卓、華為鴻蒙加持的智選車模式遍地開花,BBA如何筑牢防火墻,如何守住存量市場,如何在這場百年一遇的汽車科技革命中持續(xù)進化?
1886年1月,德國人卡爾·弗里德里希·本茨(Karl Friedrich Benz)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輛三輪汽車,并獲得專利(專利號:DRP 37435),被譽為“汽車的發(fā)明者”。與此同時,奔馳的另一位創(chuàng)始人戈特利布·戴姆勒(Gottlieb Daimler)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輛四輪汽車,從此,世界發(fā)生了改變,汽車時代開始了。137年過去,如今汽車行業(yè)又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以“電動化、網聯(lián)化、智能化、共享化”為代表的“汽車新四化”正如火如荼,“汽車發(fā)明者”再次迎來自我革命,奔馳將如何選擇?
2023年10月26日,德國梅賽德斯-奔馳集團發(fā)布第三季度財報:營收372億歐元,同比下降1.4%;凈利潤37.19億歐元,同比下降7.0%;銷量為51.06萬輛,同比下降4%。營收、凈利潤、銷量均下滑,這是奔馳面臨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奔馳轉型的焦慮所在:時間不等人。對比來看,寶馬集團公布的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營收320.96億歐元,同比下降0.6%;凈利潤29.31億歐元,同比下降7.7%;銷量為62.17萬輛,同比增長5.8%,增量不增利,與奔馳的情況并無二致。
不過,財報中也給出了兩個亮點,奔馳官方的說法是:一是得益于梅賽德斯-邁巴赫和G級轎車在高端市場的強勁勢頭以及良好的整體定價,第三季度調整后的梅賽德斯-奔馳汽車銷售回報率(RoS)達到12.4%;二是混合動力車和電動車在整體銷量占比中提升到20%??磥?,梅賽德斯-邁巴赫和G級轎車依然是奔馳在豪華車市場防線最為穩(wěn)固、為數不多的基本盤,而新能源銷量的提升,也給了奔馳希望,只要火種在,就不怕沒柴燒。只不過,作為豪華車市場引領者的奔馳,仍需要回答一個問題:在“汽車新四化”時代,關于豪華的故事該如何講下去,如何讓新一代消費者為豪華買單?
最初的豪華是怎么來的?首先是歷史,137年的造車歷史,積累了足夠的品牌認知與情感,與諸多推動歷史進程的名人交相輝映,這與歐洲奢侈品的品牌邏輯一脈相承;其次是技術與工藝,比如,奔馳內飾的豪華感體現(xiàn)在各種細節(jié)里,在豪華氛圍的體驗上,奔馳獨樹一幟。另外,在燃油車時代,發(fā)動機是汽車廠商的核心技術,而排量又是檢驗技術實力的關鍵,奔馳有多年的大排量發(fā)動機技術傳承。還有就是品牌價值與社會認同。在奔馳品牌的鼎盛期,無論是電影作品還是街頭巷尾,奔馳從來都是和“大人物”一起出現(xiàn)的,包括政治人物、企業(yè)家、行業(yè)翹楚、富豪階層等,這些都讓“豪華”成為奔馳的品牌標簽,也是其品牌溢價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汽車新四化”時代,豪華需要被重新定義,尤其是以特斯拉Model S與Model X為主所聚焦的科技新貴群體,他們是典型的new money(主要指那些出生于不太富裕的家庭、通過個人努力和機遇而獲得財富,躋身于比較上層社會的人),與舊時代的old money(指祖祖輩輩都很有錢的貴族)完全不同。而在中國市場,一部分BBA用戶正在流向蔚來、理想等造車新勢力群體,他們對于豪華有更多不一樣的理解:如果豪華不科技、豪華不時尚、豪華高高在上,這樣的豪華意義何在?在奔馳最新的長期愿景中,提出了“可持續(xù)豪華”,包括可再生材料、碳中和、人機交互等等,而落腳點選在了三大豪華車型矩陣,分別是:高端豪華(Top-End Luxury)、核心豪華(Core Luxury)與新生代豪華(Entry Luxury)。其中,加大高端豪華分量是奔馳可持續(xù)豪華的增長引擎,包括梅賽德斯-AMG和梅賽德斯-邁巴赫品牌的所有車型;梅賽德斯-EQ品牌的高端車型,包括EQS和EQS純電SUV、梅賽德斯-奔馳S級轎車、G級轎車以及全尺寸豪華GLS SUV、限量版車型和臻選跨界款車型等。通俗點講,高端豪華的本質依然是服務高凈值人群,核心豪華對應的是中產階層,而新生代豪華的指向不言而喻。不過,當下的產品定位與人群畫像,早已過了單獨按人群與消費實力進行劃分的時代,豪華的內涵應該包括價值觀與生活方式,應該包括用戶群體在面對各種生活與工作挑戰(zhàn)時的態(tài)度與抉擇,這或許才是奔馳最應該重新定義的豪華內涵。
總有人說奔馳在電動車領域起步晚、轉型慢,然而,事實上,最早的奔馳電動車,誕生于50多年前。
1972年,在全球石油危機之后,奔馳推出了首款電池驅動的車型LE 306(面包車),滿電續(xù)航為50公里,有效載荷約為1噸,配備了一臺由22千瓦時鉛酸電池驅動的35千瓦電動機,最高時速80公里,關鍵是還能換電。2010年,奔馳推出了電動車Vito E-Cell,續(xù)航提升到130公里;在2012年的巴黎車展上,奔馳推出B級電動版,續(xù)航里程提升到200公里;2016年,奔馳正式推出EQ品牌概念車,EQ系列開始成為奔馳電動車戰(zhàn)略的產品載體,包括后來的EQC、EQE、EQS。2021年年底,奔馳旗艦電動轎車EQS正式上市,這也是奔馳首款EVA純電平臺正向研發(fā)的車型。
客觀地講,奔馳對于電動車并不保守,也從來沒有拒新能源于千里之外。然而,就像很多消費者批評燃油車企用“油改電”企圖蒙混過關一樣,奔馳要向新能源轉型(更確切地說,是向“新四化”轉型),需要從平臺到技術、從戰(zhàn)略到架構、從理念到產品進行系統(tǒng)重塑,需要回到用戶層面重構價值鏈。新能源不等于電動化,更不是只解決續(xù)航和充電那么簡單(況且有包括松下、LG、寧德時代等全球電池廠商的完善配套),奔馳真正的轉型挑戰(zhàn)在科技與智能,包括車機系統(tǒng)、智能座艙、自動駕駛、人機交互等一攬子解決方案,從汽車企業(yè)向科技公司轉型,這對于百年奔馳而言,無異于鷹的重生。
奔馳沒有科技感嗎?當然有。奔馳沒有智能化嗎?當然有。比如,奔馳全新長軸距E級車配備的L2+導航輔助駕駛系統(tǒng),由奔馳中國團隊主導研發(fā)并深度本土化定制;搭載高通8295智能座艙芯片的豪華座駕,首次采用梅賽德斯-奔馳第三代MBUX智能人機交互系統(tǒng),以強大的硬件實力賦能人機交互與自動駕駛。然而,奔馳是科技與智能公司嗎?顯然,回答這個問題,就沒那么干脆了。在這方面,讓我們看看科技造車派們都做了些什么。先說特斯拉,無論是豪華市場定位的Model S、Model X,還是主流市場定位的Model 3、Model Y,被人們吐槽最多的就是“沒有裝修的毛坯車”。顯然,從傳統(tǒng)的豪華內飾體驗看,特斯拉還無法望奔馳項背。但特斯拉在資本市場的估值為何如此之高?答案是“軟件定義汽車”,是其科技公司屬性,是以數據、算法、視覺計算、人工智能為主體的工程師團隊。特斯拉的技術專利集中于電控技術、電池管理技術、電驅系統(tǒng)技術、高壓電氣技術、視覺計算、自動駕駛技術、人工智能、整車系統(tǒng)控制等方面,這是妥妥的科技公司打法。
再看華為,盡管曾經多次聲明“不造車”,但華為在智能電動汽車領域積累的技術與解決方案,已使其成為汽車行業(yè)的一極。華為與車企合作,主要分為三種模式:一是智能網聯(lián)汽車增量零部件模式,相當于智能網聯(lián)時代的“博世”;二是Huawei Inside模式,類似于當年PC時代的Intel Inside,華為為車企提供智能網聯(lián)解決方案;三是華為智選車模式,可以理解為“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從前期的產品選型到架構設計、關鍵技術研發(fā)、品控管理到終端銷售,華為都深度參與。確切地說,這一輪“汽車新四化”革命,也是科技公司降維打擊傳統(tǒng)車企。有人說,這事不難呀,不自研就買,打不過就加入,奔馳依然可以憑借品牌優(yōu)勢,整合上下游供應鏈的優(yōu)勢資源,就像過去作為主機廠的資源整合商那樣。然而,技術可以購買,聯(lián)盟可以加入,但“靈魂論”在此時又會困擾包括奔馳在內的傳統(tǒng)車企巨頭們:那些軟件廠商、技術廠商成了“靈魂”,我只負責軀體(造車),這不就成代工廠了嗎?到最后,如果連品牌溢價都沒戲了(消費者不再接受我的豪華定位),我又將向何處去?
所以,向科技公司轉型這件事,既不能外包,也不能假手于人,要不想淪為“路人甲”,奔馳要過科技這道坎。
2015年,是奔馳在華的高光時刻。從那一年起,中國連續(xù)8年成為奔馳全球最大單一市場,從這個角度而言,“得中國市場者得天下”對奔馳意義重大。
有數據為證:2021年,奔馳全球銷量為209.34萬輛,中國市場為75.88萬輛,占比為36.25%;2022年,奔馳全球銷量為204.39萬輛,中國市場為75.17萬輛,占比提升到36.78%;而奔馳發(fā)布的季度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第三季度,奔馳向中國客戶交付超過20.15萬輛新車,占其第三季度全球總銷量(51.06萬輛)的39.46%。照這個趨勢下去,中國市場銷量有望在2023年突破奔馳全球銷量的四成。怪不得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康林松曾說:中國對奔馳而言,雖非故土卻親似家園,奔馳致力于“在華發(fā)展,與華共進”。如何與華共進?奔馳需要重塑用戶體驗,重塑中國市場。
第一,中級豪華電動車市場的突圍。在2023年的廣州車展上,奔馳給出了最新成績單:在國內前20大豪華品牌燃油車市場、前20大豪華品牌插混市場、100萬元以上及150萬元以上的市場中,奔馳的成績都較為出色。不難看出,“豪華+燃油車+百萬級以上”依然是奔馳的重頭戲。然而,在電動車方面,第三季度,奔馳在全球市場只賣出6.16萬輛,這個數字僅相當于理想第三季度銷量的一半,不及同期特斯拉(全球)與比亞迪(純電車型)銷量的1/7,僅比蔚來的5.54萬輛高一點。電動車不突破、中級豪華車市場不突破,奔馳就很難實現(xiàn)中國市場的真正轉型。而在過去曾擔當奔馳在華銷量主力的C級與E級燃油車,現(xiàn)如今月銷量均維持在1.2萬輛左右(10月數據),GLC更是下滑到7000輛上下(10月數據),在單一車型銷量層面,早已被同級別、同價位的電動車品牌超越。燃油車基本盤不穩(wěn),電動車新增盤乏力,奔馳迫切需要在中級豪華電動車市場突圍。
第二,跟上用戶的變化。銷量數據變化的背后,反映的是用戶訴求的改變。為什么原有的目標客群會流失?其實是其他品牌更能滿足用戶的需求。比如,理想所選擇的“創(chuàng)造移動的家,創(chuàng)造幸福的家”這一細分市場,呼應了用戶在智能電動車時代對“車和家”的情感訴求,駕乘體驗讓位于“親子互動”,豪華內飾讓位于智能座艙,理想洞察并滿足了用戶的新訴求;再比如,特斯拉的用戶群體,更看重科技與智能,更愿意把錢花在“看不見的硬科技”上,而不是“過度裝修的內飾”,自動駕駛功能體驗如何,視覺算法是否靠譜,每一次遠程OTA升級是否流暢,手機與車機的聯(lián)動如何,馬斯克是不是又要發(fā)射火箭等等,特斯拉的用戶對這些更感興趣。在他們看來,特斯拉從來不僅僅是一輛車,而是連接科技與未來的載體。
正所謂“悲觀者正確,樂觀者前行”,汽車發(fā)明者,轉型剛剛好。
(作者:楊繼剛,企業(yè)轉型專家,“汽車新四化”產業(yè)研究者,知行韜略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