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勒泰地區(qū)流傳著阿尼帕媽媽的故事。她家四代同堂,有200多人。阿尼帕的家有一個能站下幾十人的大院子。20世紀(jì)60年代到80年代,她和丈夫阿比包住在一間土坯房里,養(yǎng)育了19個孩子,其中有10個和他們非親非故,來自不同民族。
而今,土塊房變成3間大磚房,院子中間蓋起二層小樓,開辦了阿尼帕事跡教育展館。家里一口直徑1.2米的大鐵鍋,默默講述著阿尼帕媽媽和這個大家庭的傳奇。
“多年以后,我們都成了媽媽的樣子”
“媽媽,又有個孩子考上大學(xué)了!”“媽媽,上次說的那個孩子成績提高了!”每次撥通電話,卡麗曼都會先給阿尼帕媽媽報喜。她口中的孩子們,是女兒伊麗曼班里的學(xué)生。
大學(xué)畢業(yè)后,伊麗曼在新疆伊寧市的一所學(xué)校當(dāng)老師。從清早催促起床,到幫助孩子們處理每天學(xué)習(xí)、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再到晚上抽時間談心,她既是學(xué)生們的好老師,也是孩子們的“好媽媽”。
一次,伊麗曼發(fā)現(xiàn)有個孩子少有笑容,原來是因為她的母親因病去世,姐姐、弟弟都在上學(xué)。伊麗曼抽出時間陪她聊天,周末邀請她到家里吃飯,再悄悄塞給孩子一些零花錢……后來,孩子順利考上了大學(xué),摟著伊麗曼哭著喊媽媽。
“是姥姥和媽媽教會我什么是媽媽?!币聋惵唤貞浧鹨欢文赣H小時候的故事?!肮仍?,你來試試這條裙子,看看能不能穿?”聽到阿尼帕媽媽的呼喚,站在一旁的卡麗曼愣住了。哈比扎原名王淑珍,是被阿尼帕媽媽收養(yǎng)的回族女孩??惵前⒛崤劣H生的長女,和哈比扎年齡相當(dāng)、身材相仿。
“媽媽,這裙子真的是給我的嗎?”哈比扎緊緊盯著這條時髦的花裙子,情不自禁地接過來?!笆茄剑⒆?,是給你穿的呀,好看嗎?”阿尼帕媽媽慈祥地打量著她。“可是,姐姐穿什么……”哈比扎話音未落,卡麗曼哇地一聲大哭起來,轉(zhuǎn)身跑出屋子。阿尼帕追上卡麗曼,摟著她說:“孩子,你聽我說,你是大姐,要讓著妹妹。你有親生父母,可是哈比扎沒有?。 笨惵y過得什么都聽不進(jìn)去,一整天沒吃飯。媽媽沒有責(zé)怪姐姐,但也不理睬她,直到她主動認(rèn)錯,媽媽才露出笑容。
一個鍋里吃飯,一口井里淘水,一個炕上睡覺。在卡麗曼童年的記憶里,自己的“兄弟姐妹”最多。他們有漢族的、回族的、哈薩克族的……
一次,阿尼帕的親生兒子阿本在學(xué)校偷走了媽媽給養(yǎng)子王作林的新球鞋。兄弟倆打了一架,阿本被媽媽狠狠揍了一頓。愧疚的王作林悄悄地將那雙球鞋塞到阿本床下,阿本又悄悄地退回來。母親的愛,總是會給收養(yǎng)的孩子多一些;而責(zé)罰的手,卻總是打向親生的骨肉。阿尼帕雖然不識字,卻用這種簡單的“加減法”補齊十根手指的長短,攥成了一個大家庭。
這一坑馕,阿尼帕媽媽打了一輩子
阿尼帕這一生,就是為了完成“媽媽”的使命。19歲,她跟著父母,回到地處北疆的青河縣,在青格里河邊安了家。父輩葉落歸根,終償夙愿。阿尼帕嫁給了在公安局工作的退伍軍人阿比包。沉浸在幸福中的她哪里能想到:父母雙親突然相繼離世,從此她帶著6個未成年的弟弟妹妹,又當(dāng)姐又當(dāng)媽。從最早收養(yǎng)鄰居家的孤兒到金雪蓮出嫁,阿尼帕的愛就像家門前的青格里河水,流進(jìn)了孩子們童年的夢鄉(xiāng)。
為了維持生計,白天阿比包在鑄造廠掄大錘,晚上到磚窯里打土坯。沒想到鑄造廠倒閉,他又去當(dāng)放牧員,白天上山放羊,晚上負(fù)責(zé)宰羊。阿尼帕也打起臨時工——清洗羊腸,一副兩毛錢。站在冰冷的河水中,她躬下身子、忍住惡臭,把羊腸一根根撿起、搓洗,再一根根捋順、盤起……第二個孩子剛出生第6天,她就下了河,從此落下了風(fēng)濕病。
阿尼帕烤的馕,是一家老小的最愛。但是打馕的過程,卻格外費力。馕坑里架著炭火,阿尼帕倚在坑邊,上半身探進(jìn)去,把做好的馕坯拍在馕坑內(nèi)壁上。夏天的高溫炙烤讓人窒息,冬天則是胸前被火烤、后背鉆寒風(fēng)。一張馕剛拎出來,眨眼工夫就分沒了。阿尼帕常常是餓著肚子去刷鍋,再去干各種家務(wù)。有時候,她在家里走著走著都能睡著。
年復(fù)一年,阿尼帕依舊堅持親手為家人打馕。每一口馕,帶著恰到好處的咸味,從舌尖一直暖到心里。那里面,藏著曾經(jīng)的困苦,還有難忘的記憶。
每年古爾邦節(jié),孩子們都會盡量從各處趕回來。拖著那條不太靈便的老寒腿,84歲的阿尼帕走在院子里,叮囑先到家的孩子把大鐵鍋刷干凈,再把馕坑清掃一遍。
“外婆好!” “奶奶好!”“媽媽好!”“姐姐好!”此起彼伏的聲音回響在院子里。還有很多孩子的問候,潮水般涌向阿尼帕的手機。捧著熱滾滾的奶茶,阿尼帕都會想起了老伴兒阿比包。他們兩個,一個是維吾爾族,一個是哈薩克族。從成親的那一天起,他們就遵從一個信條:同吃一坑馕,就是一家人。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 李自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