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文浩 徐芳芳 謝鑫友 宋靜娟
肺栓塞是指血液中形成的栓子栓塞在肺部動脈或其分支中,阻塞血液流動,進一步影響肺循環(huán)功能障礙的病理綜合征,其發(fā)病率與死亡率居高不下,僅次于急性心肌梗死和腦卒中[1~3]。近幾年,我國確診的肺栓塞病例數(shù)急速上升,臨床癥狀隱匿,并且易漏診、誤診[4,5],通常會誤診為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或呼吸系統(tǒng)疾病等心肺疾病[6]。目前對于肺栓塞的診斷還是以計算機斷層掃描、肺血管造影為主,但該項檢查并不適合在所有疑似肺栓塞病例中使用,因為它涉及到電離輻射。并且腎病患者和造影劑過敏患者也不適用。盡管現(xiàn)在采取D-二聚體來輔助診斷,但D-二聚體特異性較差,會在凝血或纖維蛋白溶解激活的情況下出現(xiàn)假陽性,例如懷孕、炎癥、癌癥等[7~9]。目前,凝血因子是引起肺栓塞的高度公認的因素,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受凝血因子Ⅱ、V、Ⅷ、Ⅻ的活性影響,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是衡量凝血因子Ⅰ、Ⅱ、V、Ⅶ和X 活性的指標,凝血酶時間(prothrombin time,TT)是用于測量血漿中凝血酶活性的指標,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xiàn)IB)是動脈血栓形成的關鍵因素[10],并且在《肺血栓栓塞癥診治與預防指南(2018)》中,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Ⅲ)、蛋白C(protein C,PC)、蛋白S(protein S,PS)缺乏也被列為肺栓塞常見危險因素中[11],因此,本次研究旨在探究PT、APTT、TT、FIB、D-二聚體、AT-Ⅲ、PC、PS、狼瘡樣抗凝物(lupus anticoagulant,LAC)在診斷肺栓塞患者中的臨床價值。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21年4 月至2022年1 月在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yī)院就診的111 例肺栓塞患者納入肺栓塞組,選取100 例生育咨詢門診中的健康人員納入非肺栓塞組。肺栓塞組入選標準:符合2018 年肺血栓栓塞癥診治與預防指南[10]的診斷標準;年齡>18 歲。排除標準為:①血液系統(tǒng)疾?。虎诩韧嬖诜嗡ㄈ?;③近6 個月內(nèi)使用過抗凝藥物或者溶栓藥物;④妊娠;⑤合并其他嚴重疾病,如血栓性疾病,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等。非肺栓塞組入選標準:年齡>18 歲;排除血液系統(tǒng)疾病、血栓相關疾病病史患者。肺栓塞組中男性53 例、女性58 例;年齡(62.64±16.60)歲;6 個月均內(nèi)無手術(shù)史,患者疾病譜為:急性胰腺炎1 例、惡性腫瘤術(shù)后17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 例、甲減1 例、甲亢2 例、心肌病1 例、冠脈橋1 例、慢性支氣管炎1 例、慢性萎縮性胃炎2 例;合并高血壓48 例,合并糖尿病11 例,無明顯基礎疾病33 例。非肺栓塞組男性24 例、女性76 例;年齡(40.88±15.63)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禁食8 h 后采用1∶9 體積0.109 mol/L 枸櫞酸鈉的真空管采集靜脈血液標本,采血后立即上下顛倒混勻3~4 次,血液樣本在轉(zhuǎn)速為3 500 g/min 的離心機里離心15 min,將離心后的血液標本(血漿)采用全自動立式凝血分析儀STA R Max 進行APTT、PT、FIB、TT、D-二聚體、LAC 測定,Sysmex CS-5100全自動凝血儀(由日本Sysmex公司生產(chǎn))進行AT-Ⅲ、PS、PC測定,所有試驗均按照儀器及項目標準操作規(guī)程進行。質(zhì)控品均為原裝質(zhì)控。
1.3 指標正常參考范圍 本次研究凝血指標正常參考范圍均參照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yī)院的正常參考范圍:PT 為11.50~14.50 s,APTT 為29.20~41.20 s,TT 為14.50~18.50 s,F(xiàn)IB 為2.00~4.00 g/L,D-二聚體為0.00~0.50 μg/mL,AT-Ⅲ為70%~125%,PS 為60%~130%,PC 為70%~140%,LAC<1.2。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IBM SPSS 23.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學分析。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來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方法;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的采用中位數(shù)(四分位數(shù))來描述,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U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并且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概率法檢驗。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各項指標診斷肺栓塞疾病的價值。設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肺栓塞組與非肺栓塞組APTT、PT、FIB、TT、D-二聚體、AT-Ⅲ、PS、PC水平比較見表1
表1 肺栓塞組與非肺栓塞組APTT、PT、FIB、TT、D-二聚體、AT-Ⅲ、PS、PC水平比較
由表1 可見,肺栓塞組APTT、PT、D-二聚體、FIB 水平、LAC>1.2 比例高于非肺栓塞組(Z分別=-3.48、-5.44、-4.70,t=2.28,χ2=7.58,P均<0.05),AT-Ⅲ、PC 水平均低于非肺栓塞組(t分別=-2.24、-3.71,P均<0.05),兩組TT 和PS 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t分別=1.18、0.35,P均>0.05)。
2.2 ROC曲線分析
2.2.1 APTT、PT、FIB、D-二聚體預測肺栓塞診斷的ROC 曲線分析見圖1
圖1 APTT、PT、FIB、D-二聚體預測肺栓塞診斷的ROC曲線
由圖1可見,APTT、PT、FIB、D-二聚體診斷肺栓塞的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69(95%CI0.55~0.79)、0.81(95%CI0.69~0.94)、0.66(95%CI0.51~0.82)、0.76(95%CI0.66~0.87),提示APTT、PT、FIB、D-二聚體對肺栓塞診斷有預測價值,其中PT的診斷價值最高。
2.2.2 AT-Ⅲ、PC預測肺栓塞診斷的ROC曲線分析見圖2
圖2 AT-Ⅲ、PC預測肺栓塞診斷的ROC曲線
由圖2可見,AT-Ⅲ、PC診斷肺栓塞的曲線下面積為0.59(95%CI0.52~0.67)、0.65(95%CI0.57~0.72),提示AT-Ⅲ、PC 對肺栓塞診斷價值不高。
2.2.3 凝血指標和抗凝因子聯(lián)合預測肺栓塞診斷的ROC曲線見圖3
圖3 凝血指標和抗凝因子聯(lián)合預測肺栓塞診斷的ROC曲線
由圖3 可見,聯(lián)合診斷肺栓塞的曲線下面積為0.87(95%CI0.78~0.97)。
肺栓塞是一種較常見的且具有潛在致命性的疾病,發(fā)病機制復雜。肺栓塞的危險因素較多[12,13],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14]。在特殊人群(造影劑過敏、腎病患者)中作為肺栓塞診斷“金標準”的CT 肺動脈造影也存在一定缺點,D-二聚體也會受其他因素影響產(chǎn)生假陽性[15]。因此,探究靈敏度高、特異度強的診斷指標對提高診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肺栓塞組APTT、PT、D-二聚體、FIB 水平、LAC>1.2 比例高于非肺栓塞組(P均<0.05),AT-Ⅲ、PC 水平低于非肺栓塞組(P均<0.05),兩組TT 和PS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說明APTT、PT、D-二聚體、FIB、LAC、AT-Ⅲ、PC 均可為肺栓塞診斷提供相應價值,而TT、PS則對肺栓塞診斷意義不大。
本次研究通過ROC 曲線分析得出APTT、PT、FIB、D-二聚體、AT-Ⅲ、PC 診斷肺栓塞的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69、0.81、0.66、0.76、0.59、0.65,6 項指標聯(lián)合診斷肺栓塞的曲線下面積為0.87,其效能高于其中任意一者單獨檢測,說明6 項指標聯(lián)合診斷可在肺栓塞診斷中提供較高應用價值,同時也可為肺栓塞患者疾病治療效果的評估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