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紅霞 姚新陽 吳濤
肩袖損傷是目前臨床常見的肩關節(jié)疾病,且發(fā)病率呈現(xiàn)出明顯升高的態(tài)勢。肩袖損傷患者中岡上肌肌腱撕裂所占比例最大[1,2]。目前臨床上常規(guī)的治療方法主要有口服非甾體類消炎鎮(zhèn)痛藥、理療針灸、運動療法等,效果往往不是十分理想,對于常規(guī)保守治療無法緩解的患者,骨科手術治療是以往臨床采用的主流方案,但不可避免會存在一定創(chuàng)傷,不利于疾病康復[3,4]。
超聲引導下高滲葡萄糖增生療法是將肌骨超聲技術和高滲葡萄糖增生療法技術完美結合的一種疼痛治療方法,在超聲引導下進行更加精準的定位及注射治療,提高治療的效果[5]。肌骨超聲影像檢查在岡上肌撕裂的定位、定性診斷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基于超聲影像評估結果可實施超聲引導下高滲葡萄糖精準定位注射,能夠顯著緩解肩痛,改善肩關節(jié)活動度和上肢功能[6]。本研究旨在探討超聲引導下高滲葡萄糖增生療法在治療岡上肌撕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武義縣第一人民醫(yī)院2021 年12 月至2023 年3 月收治的78 例符合入組標準的岡上肌肌腱撕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 例。入選標準為:①肩痛病程大于1 個月;②MRI或超聲檢查顯示岡上肌肌腱病變(肌腱退變或部分撕裂);③肩關節(jié)被動活動范圍正常。排除標準為:①嚴重凝血功能異常;②合并骨折、風濕性關節(jié)炎、肩關節(jié)感染、肩周炎等疾病;③存在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異常;④合并免疫系統(tǒng)或嚴重全身性疾病。
研究結束后脫落18 例,共60 例患者納入研究,其中對照組29 例和觀察組31 例,對照組中男性16 例、女性13 例;年齡30~66 歲,平均年齡(48.60±9.25)歲,病程0.5~3 個月,平均病程(2.10±0.40)個月。觀察組中男性18 例、女性13 例;年齡30~67 歲,平均年齡(49.15±9.50)歲,病程0.3~3 個月,平均病程(2.20±0.45)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康復治療,包括以改善肩關節(jié)活動度為主的運動療法、作業(yè)療法、肩周疾病推拿治療以及電針(取肩髃穴、肩前穴、肩貞穴、天宗穴、阿是穴等穴位)、低頻、紅外線、隔物灸等物理因子治療,每日一次,每周5 d,共4 周。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給予超聲引導下高滲葡萄糖增生治療。操作前配制好增生療法注射液(50%葡萄糖2 ml+0.9%氯化鈉注射液1 ml+2%利多卡因2 ml),患者取側臥位(充分暴露肩關節(jié)),超聲下準確定位注射部位后設計好進針部位及進針角度,操作者于超聲引導下注射增生療法注射液(肌腱韌帶周圍每個注射點1~2 ml,可以多點注射)。每周接受一次治療,連續(xù)治療4 周。
1.3 觀察指標 ①在治療前、治療2 周、治療4 周時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對患者肩部的疼痛進行評價,總分為10 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②在治療前、治療2 周、治療4 周時采用量角器測量患側肩的主動前屈和外展關節(jié)的活動度,每次測量3 次,中間間隔3 min,計算平均值;③在治療前、治療4 周時采用加州大學肩關節(jié)評分系統(tǒng)(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進行肩關節(jié)綜合治療效果評估,總分為35 分,根據(jù)UCLA 評分將肩關節(jié)功能分為優(yōu)(≥34 分)、良(29~33 分)、差(<29 分);④在治療前、治療8 周時采用超聲檢查記錄上岡肌肌腱撕裂點的面積;⑤記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統(tǒng)計分析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設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
由表1可見,治療前兩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95,P>0.05);觀察組治療2 周、4 周的VAS 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和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分別=11.32、21.48;8.46、11.49,P均<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主動前屈和主動外展活動度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主動前屈、主動外展活動度比較/°
由表2可見,治療前兩組患者主動前屈活動度、主動外展活動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分別=1.38、1.12,P均>0.05)。觀察組治療2 周、4 周的主動前屈活動度、主動外展活動度明顯高于治療前(t分別=22.04、39.27;20.26、35.05,P均<0.05),且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2 周、4 周的主動前屈活動度和主動外展活動度(t分別=13.04、22.03;11.60、20.72,P均<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肩關節(jié)功能分級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肩關節(jié)功能分級比較/例
由表3可見,治療前兩組肩關節(jié)功能分級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85,P>0.05)。觀察組治療4 周肩關節(jié)功能分級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16,P<0.05)。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患側岡上肌肌腱撕裂點的面積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患側岡上肌肌腱撕裂點的面積比較/cm2
由表4 可見,治療前兩組患者患側肩關節(jié)岡上肌肌腱撕裂點的面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02,P>0.05)。治療8 周后,觀察組患側岡上肌肌腱撕裂點的面積明顯小于治療前和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分別=8.00、4.13,P均<0.05)。
2.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所有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未有不良事件發(fā)生。
開展超聲引導下高滲葡萄糖增生療法對治療岡上肌撕裂的臨床效果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這類研究對于推動肌骨超聲檢查治療技術的應用發(fā)展、提高肩關節(jié)損傷患者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具有重要價值,因為超聲引導可以幫助醫(yī)生更精確地定位注射點,確保藥物直接作用于損傷區(qū)域,這可能提高治療效果。其次通過研究可以評估高滲葡萄糖溶液在刺激肌肉和韌帶愈合方面的有效性,為臨床治療提供證據(jù)支持。并且在研究中監(jiān)測和評估治療過程中的潛在副作用和風險,確?;颊甙踩?,這種治療方法可能成為一種成本效益高的治療選擇,尤其是對于那些不適合手術或希望避免手術的患者。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2 周、4 周的VAS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及對照組治療后(P<0.05),主動前屈和主動外展活動度明顯高于治療前及對照組治療后(P<0.05),肩關節(jié)功能分級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超聲引導下高滲葡萄糖增生療法治療岡上肌肌腱撕裂能更快減輕患者肩部的疼痛程度,對患者肩關節(jié)活動度方面的改善效果更顯著,因而對肩關節(jié)功能恢復具有更好的促進作用。
針對康復醫(yī)學科大量的肩袖損傷患者,超聲引導下高滲葡萄糖增生療法有很大的應用價值,肌骨超聲技術在臨床診療中的應用價值日漸凸顯[7,8],傳統(tǒng)的肩關節(jié)的疼痛注射治療都采用體表標記加徒手定位,這種方法對操作者要求較高,不同年資、經(jīng)驗的醫(yī)師操作存在明顯差異,而且不同體型的患者,尤其是肥胖的患者往往體表標記不明顯,這就導致操作者注射的精準性下降。超聲引導注射比徒手定位注射具有更高的準確率和有效性[9,10]。超聲引導下注射可以明確病變部位,同時可視化治療使得注射更加精準,減少注射藥物,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的徒手定位法[11]。高滲葡萄糖增生療法是通過向肌腱和韌帶附著處注入高滲葡萄糖增殖劑來誘導新細胞的增生,從而修復軟組織的疼痛管理方法[12],有研究發(fā)現(xiàn)高滲葡萄糖溶液還能通過開放鉀離子通道使神經(jīng)產(chǎn)生去極化,從而減少傷害性疼痛纖維的傳遞[13]。
本研究還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本研究是回顧性研究,一方面沒有做到大樣本量的研究分析,岡上肌撕裂相對其他類型的肌肉損傷可能較少見,因此可能難以收集到足夠的病例進行研究。納入患者存在不同基礎疾病,因此存在一定異質性,對該結果有一定影響。療效的評估可能涉及到一些主觀因素,如疼痛程度、活動能力等,這可能會影響結果的準確性。雖然增生療法可能在短期內顯示出良好的治療效果,但其長期效果和安全性可能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和研究。超聲引導下的注射技術要求較高,需要有經(jīng)驗的醫(yī)生進行操作,否則可能影響治療效果。其次在治療、隨訪過程中沒有辦法做到雙盲,這可能會影響療效的評估。這些不足有待有序開展前瞻性的隨機雙盲研究,以期獲取更高級別的循證醫(yī)學證據(jù)。
綜上表明,超聲引導下高滲葡萄糖增生療法治療岡上肌撕裂具有定位精確、效果顯著、安全性良好的優(yōu)點,能更快減輕患病肩部的疼痛程度,改善患側肩關節(jié)活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