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寧,高柱平
(新鋼集團技術中心,江西 新余 338001)
2021—2022 年行業(yè)57 座2 000~3 200 m3高爐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如表1 所示,新鋼9 號、10 號爐指標均好于同類型高爐的平均水平。
表1 2021—2022 年全國鋼鐵企業(yè)57 座同類型高爐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1)規(guī)模方面:2021 年新鋼9 號、10 號爐年產約209 萬t,其中大修(9 號爐40 d、10 號爐46 d)影響年產約27 萬t;2022 年新鋼9 號、10 號爐年產245.92萬t,10 號爐大修15 d,所影響產量高于行業(yè)平均12.82 萬t。
2)燃料消耗方面:相比同類型高爐,新鋼9 號、10 號爐入爐焦比低32 kg/t、煤比高18 kg/t、燃料比低14 kg/t。
3)2021 年煤比逐步突破165~170 kg/t,進行利用系數3.0 t/(m3·d)攻關。后期因冶煉強度(全文簡稱“冶強”)上升致燒結礦用料平衡偏緊,在一定程度影響量與質的平衡[1]。
將2021 年的高爐指標與先進高爐(韶鋼8 號爐、漣鋼7 號、8 號爐)相比(見表2):煤比低4 kg/t、入爐焦比約高出27 kg/t,燃料比高出23 kg/t,相差幅度較大。較重鋼2 號爐,煤比低10 kg/t、入爐焦比約高35 kg/t、燃料比高出24 kg/t,在燃料結構和消耗方面均存差距。
表2 2021 年新鋼2 500 m3 高爐與先進高爐指標對比
2022 年新鋼9 號、10 號爐燃料比為518 kg/t,與先進高爐差距逐漸縮小,與重鋼1 號爐相近,較中南8 號爐、漣鋼7 號爐燃料比分別高出19 kg/t、5 kg/t,具體指標如表3 所示。
表3 2022 年新鋼2500 高爐與先進高爐指標對比
入爐品位、燒結礦粒級組成存在不同程度差距(見表4、表5)。入爐品位相較于先進高爐低1%左右,燒結礦轉鼓強度、入爐粒度組成存在較大差異。新鋼9 號、10 號爐所用燒結礦粒級組成的中大粒級少,5~10 mm 準粉末占比達30%以上(較長時間達35%,甚至在40%以上),造成氣流波動、爐況不穩(wěn)和指標下滑[2]。而湘鋼和重鋼2 號爐的入爐燒結礦粒級分布相對均勻、準粉末質量占比均在20%以下。
表4 入爐品位
表5 燒結礦轉鼓強度和粒級組成
高爐入爐Zn 負荷雖大幅降低,2021 年從0.78 kg/t降至0.4 kg/t,降幅49%,有利于改善爐型管控和消耗指標,但隨著原料質量下降(尤其強度下降),導致中心氣流減弱、爐況波動,期間兩高爐仍容易發(fā)生爐墻黏結問題,制約日常氣流調節(jié)及指標改善。
新鋼不斷推進優(yōu)化爐料結構、穩(wěn)定質量、減少有害元素等工作,形成以“高爐為中心”的鐵前一盤棋管理理念。2021 年6 月后返礦率呈現逐步降低趨勢,如圖1 所示,常態(tài)化粒級組成監(jiān)測如圖2 所示。2022 年1—8 月累計監(jiān)測128 次、月均16 次;時段分布方面,3 月11 日前監(jiān)測7 次,后監(jiān)測121 次。期間不乏粒級組成變差后氣流和爐況波動的情況發(fā)生,例如圖2 圓圈標注階段。在4 月下旬、6 月上旬、7 月中旬,在高爐氣流分布和爐況方面,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渣皮脫落、管道氣流、懸料問題。
圖1 高爐槽下燒結礦返礦率
圖2 入爐燒結礦5~10 mm 準粉末含量變化
投用脫濕鼓風后,富氧率提高、產量增加的同時,理論燃燒溫度大幅上升,為穩(wěn)定理論燃燒溫度和氣流分布提供了契機。優(yōu)化燃料結構,掌握高煤比作業(yè)技術是指標進步和降本的方向。2021 年7 月份,9 號爐開始加氧并將富氧率穩(wěn)定在5.5%左右,提煤比至180 kg/t,10 號爐大修開爐后富氧率即5.5%。期間因燒結礦供應偏緊、質量有所下滑,爐況出現波動,故控制煤比在160~170 kg/t[3]。2022 年6 月因生產安排,減氧至4.5%左右,煤比保持在160~170 kg/t。
在實際生產過程中,2 500 m3高爐始終堅持“穩(wěn)定中心主導氣流,兼顧邊緣氣流”的原則,穩(wěn)定改善氣流分布以提高煤氣利用率、降低燃料比。在利用系數3.0 t/(m3·d)攻關過程中,9 號爐自2021 年7 月24 日達到日產7 500 t 以上的目標;10 號爐于2022 年1 月15 日開爐,1 月17 日即達到攻關目標。后續(xù)針對2 500 m3高爐積極尋求低耗高產路徑,逐步縮小風口面積、降低冶強,嘗試節(jié)能型噴槍,促進低耗高產的良性循環(huán)。兩高爐分別縮小風口面積4.41%、5.41%,具體如表6 所示。風量由5 300~5 500 m3/min逐步調整至4 950~5 100 m3/min。
表6 高爐調整風口情況
經大修噴涂修正爐型、更換和修補爐喉鋼磚。上部操作制度在開爐和一代爐役經驗基礎上,由O87654(22222)C876543(322222)演變?yōu)镺8765(3332)C987654(222222)或O8765(2332)C9876543(2222221),結合布料時間、邊緣負荷,視爐況修正上部煤氣分布、穩(wěn)定爐況和改善煤氣利用。而礦批、角差受生產條件制約,礦批由前期的78~82 t/批逐步縮小,基本穩(wěn)定在68~72 t/批。
針對2 500 m3高爐首次探索處理爐墻黏結技術。于2022 年4 月23 日、7 月27 日分別進行10 號、9 號爐生產中空料線處理黏結作業(yè)。據冷卻壁溫度及頂溫變化趨勢進行黏結物剝落量、熱制度把控程度的摸索。在計劃性處理黏結之前,通過提升爐缸熱量、適當降低爐渣堿度來活化爐缸,縮短低爐溫、渣鐵物理熱不足時間,渣鐵流動性變差,致使中心主導氣流不足,影響恢復進程。在趕料過程中,上部布料采取引導中心疏松邊緣、錳礦洗爐等措施促進爐況恢復。
風口磨損后易掛渣、結焦而制約噴吹均勻性及漏水,影響了指標,甚至影響到爐況。經統(tǒng)計,2022 年累計更換風口43 個,風口磨損為主要原因,尤其10 號爐損壞13 個(占更換比例的50%)。因此,在穩(wěn)定配吹壓差調槍的基礎上,試用帶陶瓷風口;更改停煤操業(yè)方式,減少噴槍過燒變形和損壞造成的風口磨損。
近年燃耗指標情況如表7 所示,從表7 中可知:近年煤比提高,逐步突破165 kg/t,入爐焦比逐步降至345 kg/t、燃料比降至506 kg/t,結構更加優(yōu)化;2021年5 月起,逐漸提高冶強進行利用系數3.0 t/(m3·d)攻關。自2021 年11 月高爐冶強提升后,燒結礦用料平衡偏緊,較大程度影響量與質的平衡。2022 年8—12 月燃料比在500~510 kg/t,年平均利用系數達到2.8 t/(m3·d)以上。
表7 新鋼2 500 m3 高爐歷年燃料比指標
爐墻黏結所導致的氣流分布失常起源于高爐下部,因此對于比較嚴重的爐墻結厚,不能僅限于采用一般的上下部調劑手段,建議采取及時而堅決的糾正措施,以期盡快消除結厚,使爐況恢復正常來改善技術指標。通過積極探尋低耗增產生產路徑,采取降低冶強、縮小風口面積,提高煤比、優(yōu)化氣流分布等措施,高爐燃料比逐步實現500~510 kg/t。后續(xù)經濟料開拓應用等技術探索應為降本創(chuàng)效、提升競爭力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