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葛 薇 趙 靜
我國的長征運載火箭大多是從這里“乘”上火車,穿山越嶺、馳騁荒漠,奔赴各大發(fā)射場,在一次次出發(fā)與抵達后,創(chuàng)造一個個追天逐夢的傳奇。
在南苑地區(qū)的航天一院院內,蜿蜒著一段神秘而特殊的鐵路。在中國地圖及交通圖上,很難找到這條鐵路,然而它在中國鐵路中的位置,卻是相當重要的。
在這條鐵路間,設有一站臺,因其緊挨一院四營門,故被大家熟稱為“四營門站臺”。我國的長征運載火箭大多是從這里“乘”上火車,穿山越嶺、馳騁荒漠,奔赴各大發(fā)射場,在一次次出發(fā)與抵達后,創(chuàng)造一個個追天逐夢的傳奇。
20 世紀50 年代,根據國防建設的需要,黨中央、國務院決定發(fā)展我國導彈事業(yè)。國防部五院一分院(一院前身)應運而生。
1958 年夏季的一天,北京南苑,從211 廠廠區(qū)鐵路專用線上駛來一列長長的火車,敞篷車箱里裝滿了辦公桌椅、圖樣資料和生活用品。這是剛成立不久的一分院從云崗搬遷而來。
列車緩緩停靠在四營門站臺。站臺上滿是接站人群,一旁是長長的各式運輸工具。人們揮手致意,鼓掌歡迎。
從那時起,一分院開始在南苑安營扎寨,熱火朝天地建設我國第一個也是最大的導彈研制基地,工程代號“8102”。
“8102 工程”就是充分利用211 廠這個老企業(yè)進行改擴建。該廠距離南苑火車站僅2 公里,且有鐵路專用線直通廠區(qū)。交通便利,是其一大優(yōu)勢。
然而,關于這條鐵路專用線的建設時間,卻鮮有準確記載。本刊記者曾輾轉采訪了十幾位來院來廠較早的老同志,說法不一。有的老同志說是國民黨軍閥駐軍南苑時修建的,有的老同志說是日軍侵華時為了方便運輸物資修建的,有的老同志說是解放初期修建的……
其間,幾位熱心的老同志,如211 廠黃為茂、李玉蘭等人,積極伸出援手,利用自己廣泛的人脈關系,幫忙咨詢了40 多位老同志,卻依然沒有明確的答復。
在書面資料中,僅《北京紀事》雜志略有記載,據其介紹,這段鐵路建于解放前,與京苑鐵路有歷史淵源。
當時,為了適應駐軍南苑的需要,清廷專門修筑了從永定門至南苑的京苑鐵路,1906 年開工,1907 年建成通車。該鐵路為窄軌鐵道,軌距1 米,比普通火車小些,設有永定門、大紅門、營市街(今南苑鎮(zhèn))等站。
1941 年9 月,京苑鐵路改建為標準軌距,小火車走下歷史舞臺,不過鐵路線還在,并進行了改造。新中國成立后,這條鐵路線的部分線路成為永定門糧庫、大紅門油庫,以及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專用線。
此文雖明確提到了我院的鐵路專用線,但依然沒有寫明我院院內這段鐵路的具體修建時間。
史海鉤沉,眾說紛紜。這是《老年之友》編輯部撰寫“封面故事”兩年以來,遇到的最大的歷史謎題,雖有遺憾,但這也給我院的歷史披上了一絲神秘色彩。
至于四營門站臺的建設時間,今年已92 歲高齡的院原基建部高級工程師石孝淮清晰地記得是1954 年,比建院時間還早。
那一年,他從重慶調到北京,參加211 廠改擴建工程(“一五”期間國家156 項重點工程之一),四營門站臺就是其中的配套項目。
“當時我是土建工程技術人員。記得四營門站臺北邊是18 號鍋爐房,南邊是車間,這樣既方便運輸產品,又方便運煤?!笔⒒椿貞浀馈?/p>
此后,四營門站臺改擴建過兩次。一次是1965 年,為了適應大型地面設備裝卸車的需要,站臺擴建到200米長、9 米寬。一次是1982 年,站臺翻建后,長度沒有變化,寬度從9 米拓寬到了10 米,一直沿用至今。
每一次出征,院抓總研制的型號產品都是乘專列從四營門站臺緩緩駛出,從東向西,經18 號鍋爐房、三營門、二營門、一營門,然后先向西,再向北,接入國鐵線大紅門車站。
從我國第一枚導彈“東風一號”、第一枚火箭“長征一號”開始,到今天的長征二號丙火箭、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以及載人“神箭”長征二號F 等,都是從這里啟程,沿著鐵路專用線,駛向酒泉、西昌、太原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執(zhí)行發(fā)射任務。每一次出發(fā),都意味著火箭發(fā)射進入倒計時。
在“8102”工程期間,鐵路專用線得到擴建。
據《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史1957——1987》(以下簡稱院史)記載,211 廠廠區(qū)內原有4 股鐵路專用線。而后,1961 年,專用線南側增建了兩股,一股用作裝卸產品和科研器材,一股用作卸煤。1964年,增建一股313 米的專用線進入總裝車間,解決了產品在廠房內裝車的問題。
到了20 世紀70 年代后期,國防科委制定了戰(zhàn)略火箭和航天技術新的發(fā)展規(guī)劃,確定了80 年代前期的主要目標是完成“三抓”任務,一院負責大型運載火箭的研制。
此后,以“三抓”任務為中心的大型試驗日益增多,一院原有的鐵路運輸設施已不能滿足科研生產需要,需要改擴建。
1984 年,鐵路專用線又增鋪了4 股道,其中一股回轉線,一股卸煤線,兩股調車、存車線,共1.2 公里。此時,院鐵路專用線達到11 股道,長5.17 公里,不僅加大了專用線的容量,提高了作業(yè)能力,也增強了產品運輸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后來由于廠房建設等原因,鐵路專用線余下10 股道,“服役”至今。
隨著我國航天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型號任務不斷遞增,試驗運輸任務呈現出常態(tài)化、高密度態(tài)勢。因而在擴建站臺和鐵路專用線的同時,院鐵路自備車的數量也在不斷增長。
鐵路自備車,簡單來說,就是單位根據自己運輸產品的特性及要求研制的鐵路車輛,國鐵集團一般無此車型,如揭蓋車、落下空車、超限保溫運輸車等。
在建院第一年,由于無法獨立設計研制自備車,一分院從蘇聯購進了4 輛鐵路車,以滿足運輸“1059”導彈的需要。第二年,又從長春、唐山車輛廠訂購了兩輛產品車、客運車。
“從蘇聯購買的鐵路車,是揭蓋式的,火箭部段是從上面吊進去的?!痹鴵?11 廠列車組鉗工的姜忠良回憶道。
1961 年至1966 年,院先后購進各種規(guī)格的鐵路運輸車11 輛,基本滿足各種產品的運輸需要。
到了20 世紀70 年代,隨著運輸任務的增多,鐵路自備車快速增加,到1985 年,院已配有45 輛鐵路自備車,車型豐富,包括儀器車、硬臥、軟臥、保溫車、餐車、茶爐車、生活車、調車機車等,基本達到自編專列的條件。
“要自編一趟專列,至少要20節(jié)車廂。如果達不到這個數量,就要作為散列處理,隨民用貨物列車在編組站進行編組?!痹鴵?11廠鐵路管理站調度組組長的王文發(fā)介紹。
如今,我院鐵路自備車已達72輛,鐵路專用線全長4285 米,年均執(zhí)行百余次任務。
在四營門站臺,來來往往的盡是火箭專列。火箭是個龐然大物,它是如何登上專列的呢?
據211 廠鐵路運輸部任友斌介紹,在四營門站臺,有一段鐵軌直通火箭總裝車間,因此可以用機車把產品車直接牽引到車間里,之后車間人員就可以分段把火箭吊裝到火車上。
“火箭一、二、三級是在車間直接裝進產品車里,然后運到站臺;整流罩比較特殊,因超寬、超高,需要裝在專門的包裝箱內,從車間運輸到四營門站臺,再吊裝進專用車廂。吊運時要特別小心,如果有一點點不平衡,就可能造成磕碰,從而影響火箭出廠。整發(fā)火箭上專列,需要兩到三天?!被鸺傃b特級技師馬利細細道來。
鮮為人知的是,火箭上車前,還要穿上一件“嫁衣”,也就是火箭的“箭衣”。因為火車車廂密封性不是很強,外面的灰塵容易通過縫隙進入火箭內部,從而形成多余物,造成安全隱患?!凹隆钡牟牧蠟槟亟q綢,材質細密,既可以防靜電,又可以防塵。
待火箭吊裝進車廂后,還要在各個方位進行固定,以免與車廂發(fā)生碰撞,之后整裝編組,待命出征。
專列出發(fā)前,院、廠、車間領導和研制人員都會前來送站。這既是送行,也是壯行。每一發(fā)火箭都凝聚了無數人的心血,承載著無數人的期盼。它們就像被呵護長大的孩子,帶著所有人的祝福,踏上飛天之旅。
每當航天產品被送往發(fā)射場,押運人員都要隨行。為了保證火箭在途中的安全,他們一路上有很多工作要做。
211 廠鐵路運輸部主任董保江介紹,列車每??恳徽荆哼\人員都要下車,檢查車輛的安全狀況,確認火箭產品的狀態(tài)及加固情況,因為列車的每一次啟動、剎車、上下坡、拐彎兒,都可能造成緊固裝置的松動。如果產品松動與車廂發(fā)生碰撞,后果不堪設想。
火箭運輸中,為了不產生太大顛簸,列車時速會限制在80 公里以內。同時,在路上如果與其他列車交會錯車,火箭專列要進行避讓。如此一來,每次奔赴發(fā)射場,專列總要走上五六天甚至更長的時間?!凹拍瘷喈斝熊娋?,煩悶當作熱雞湯?!鼻Ю锼突鸺?,沒有詩意,只有責任和遠方。
皚皚寒冬,車外零下十幾、二十幾攝氏度的天氣,雙手即便凍得通紅,也要保證手上的操作準確到位;炎炎夏日,迎來的則是另外一種“烤”驗。“火車走幾天,就幾天不能洗澡。尤其是一停站,空調一關,車廂就成了大蒸籠,有時一停就幾個小時?!瘪R利對曾經押運的艱辛記憶猶新。
馬利所說的車廂,名叫生活車。從外表看,和普通的綠皮火車沒有什么區(qū)別,里面布局卻大不一樣。在一節(jié)小小的車廂里,一進門,手邊是幾間不大的臥鋪間,一間有兩個上下鋪;臥鋪隔壁是一間廚房;再往里,是一個敞間,拼放著幾張桌子,放著幾把椅子和一些生活物資。這個敞間既是餐廳,又是辦公室。
就是在這樣簡陋的車廂里,押運人員長年累月奔波在護送長箭之路上。
“因為常年在外執(zhí)行任務,即便是同一個班組的人,要想聚齊,也很困難。前兩天我們本想開一個黨員小組會,但14 名黨員怎么也湊不齊?!倍=锌?。
一年四季,寒來暑往,他們陪伴著一趟趟“神秘”列車,與苦累相伴,與使命同行。他們注定不會像火箭騰飛的烈焰般閃耀,唯有日夜兼程,默默守護。而他們守護的,不僅是列車上的火箭,還有每一位航天人通向星辰大海的夢想。
列車,象征著遠行,于航天人而言,更承載著奮斗與夢想。如今,隨著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研制,航天產品不再局限于鐵路、公路運輸,還可以海上運輸。而無論以哪種方式遠行,航天人都不忘初心,拼搏在路上,奮進在路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一次出發(fā),都值得期待,每一次抵達,都步履鏗鏘。探索太空的腳步永不停歇,中國人的航天夢正一步步邁向更加深邃無垠的宇宙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