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軒
一塊綢緞可以包裹住多少時光?如今的考古發(fā)現,中國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有絲織品。彼時,粗糲的石頭擁有了新生命,但我們的祖先依然用樹葉和獸皮遮身蔽體。傳說中,黃帝的元妃嫘祖是中國第一個種桑養(yǎng)蠶的人。這顯然不只是遮羞物的飛躍和進化,更讓孕育中的文明慢慢褪去荒蠻與野性。
絲綢開啟了我們的祖先對理想生活的向往,透露出追求精致、富庶的初始詩意?!对娊洝分?,直接或間接寫及蠶、桑、絲、綢的,多達五十余篇。絲綢已然不僅是物質化的存在,也是精神化的存在,織進了意志、情懷和夢想。這種難以分離的纏繞,這種形影相隨的依存,讓絲綢的品性與一個民族的品格悄然疊合。每一根絲所展現的,是追求而非束縛,是柔軟而非野蠻,是諧和而非參差。
時光回撥,以張騫出使西域完成“鑿空之旅”為起點,我們的先輩穿越艱難險阻,開辟了聯通亞歐非的陸上絲綢之路;以鄭和七次遠航為主線,我們的先輩又在驚濤駭浪中闖出了一條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世界的真相因此變得愈發(fā)清晰,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鑒因此有了更多的通路與載體。在這些旅途中,絲綢不論是作為物質商品還是精神象征,都閃耀著柔性之光。
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舴掖蟾攀嵌弥袊似犯裰械慕z綢屬性的。1868年至1872年間,他七次在中國長途跋涉,之后寫出鴻篇巨制《中國》。在書中,他把這條被歲月掩映的、從長安輾轉至羅馬的東西方貿易通道稱為“絲綢之路”。從此,這條綿延千年的天路露出了婀娜的身姿。“絲綢之路”這一稱呼,因形象而貼切,被官方、民間以及文化學者所認同。
絲綢之路為什么有那么強盛的生命力,以至于再多的艱辛和阻隔都不能將它湮沒、割斷呢?真正的原因,蘊含在絲綢里。絲綢的柔軟其實是一種使命、一份擔當,它所展現出來的極致柔性,是對野蠻與暴力的摒棄,是對彼此尊重、平等相待的契合,是對文明交流、相互認同的升華。每一根蠶絲都是絲路精神的源頭,都意味著開放與開拓、包容與胸襟、財富與創(chuàng)造、和平與友好。
而如今的“一帶一路”倡議與實踐,正是對絲綢之路精神的傳承,鑲嵌其中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性格和情懷,是最真實的情感表達。它給世界帶來了新視角、新道路、新契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的宏大敘事。所以你看,一塊綢緞包裹的火與光并未冷卻,一條復興的輝煌大路正在講述更多的中國故事。
絲綢之路足夠古老,但不會老去。它依然擁有開放的姿態(tài)、包容的氣度,依然充滿智慧、懂得尊重、不棄涵養(yǎng)。它的青春歲月,重又變得充盈豐滿起來。
逐光|絲路精神
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xù)千年,積淀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結合新的歷史條件,繼承和發(fā)揚絲路精神,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喚起了沿線國家的歷史記憶,賦予古絲綢之路以全新的時代內涵,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