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簡(jiǎn)稱絲路,廣義上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上的陸上絲綢之路源于西漢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是漢唐全盛時(shí)期,通過河西走廊的玉門關(guān)、陽關(guān),經(jīng)過羅布泊、塔里木盆地的綠洲,翻越壯麗的蔥嶺,通向中亞地區(qū),到達(dá)波斯和地中海的線路干道。絲綢之路是中華文明、波斯文明、地中海文明等幾大文明體之間直接交流的通路。
你要寫絲綢之路,就不能只寫絲綢之路。
你要寫源于蠶桑之地的柔軟,寫一只蠶遇見一片桑,寫心意潔凈、身姿飽滿,要寫蠶絲連著遠(yuǎn)方,寫包容與開放,寫一根絲就是一條天路、一條血管。
你要寫張騫出使西域、馬蹄踏別長(zhǎng)安,要寫敦煌日落、大漠蒼黃,寫飲馬冰河處、遙望玉門關(guān),要寫河西走廊的過往,寫帕米爾高原云影漫卷、晨光遲現(xiàn)。
你要寫夜光杯在葡萄美酒中一醉千年,寫戈壁和綠洲記住了古城墻上殘缺的詩篇,要寫被踏平的荒蕪,寫順著歷史脈絡(luò)綿延至今的坦途。
你要寫現(xiàn)在與過去相逢,寫車馬穿過晨昏,寫光榮與夢(mèng)想在蠶絲的柔軟中復(fù)蘇,要寫“一帶一路”,寫互利共贏彌合了無助,寫和諧共處治愈了孤獨(d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