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然
陜北是塊熱血不涼的厚土,延安是本歷史的教科書。這本書有一位忠實的外國讀者—— 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23歲那年,斯諾帶著一部老舊的相機遠渡重洋來到中國,開始了尋找“東方魅力”的冒險之旅。他原本打算只停留幾個星期,不承想,一待就是十幾年。1936年,斯諾到延安采訪,如闖入世外桃源,發(fā)現(xiàn)了“另一個中國”,并用文字和圖片讓世界認識了她。
在延安,他看見毛澤東穿著打了補丁的衣服,住在簡陋的窯洞里;他看見周恩來睡的是土炕,彭德懷穿著用繳獲的降落傘做的背心,林伯渠耳朵上用線繩系著斷了一只腿的眼鏡……在那里,他看到“千千萬萬青年人的經(jīng)久不衰的熱情、始終如一的希望、令人驚詫的革命樂觀情緒,像一把烈焰,貫穿著這一切”。在難以回避的生活現(xiàn)場和生活細節(jié)里,他感受到一種偉大的“東方魔力”。
延安是真的打動了斯諾。1937年,他傾心寫就的《紅星照耀中國》在英國、美國出版,銷量超過十萬冊,震動世界。斯諾也是真的讀懂了延安,在他看來,正是“這些革命青年們使本書所描寫的故事活著”。斯諾在讀懂延安的同時更是讀懂了中國。斯諾在瑞士逝世后,他的妻子根據(jù)他的遺愿,把他的一部分骨灰葬在了北京大學的未名湖畔。他曾經(jīng)說過,我愛中國,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著時那樣……
除了斯諾,延安還曾到過一位特殊的客人,被毛澤東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1940年,愛國華僑陳嘉庚回國慰問考察,先是去了重慶,享受了一回高規(guī)格接待,據(jù)說接待費達數(shù)萬元。5月底,陳嘉庚輾轉到了延安。毛澤東請他吃晚飯,端上桌的是白菜和咸蘿卜干,還有一碗珍貴的雞湯。這碗雞湯,是鄰居老大娘聽說毛主席要招待遠來客,特地燉好送過來的。這頓儉樸的晚餐,讓陳嘉庚先生看到了生機,看到了光。后來,在一次華僑歡迎會上,他擲地有聲地說:“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延安成了一座精神寶塔,仿佛能聚攏所有星光。1937年11月,上海淪陷。一批立志救亡圖存的愛國青年,從上海出發(fā),歷時一年有余,行路萬余里抵達延安。他們不是徒步看風景,而是在用雙腳丈量走出危難和苦痛、走向光明的距離。這樣的故事有很多,每一個都令人動容。在延安革命紀念館,有一組革命青年抵達延安時的老照片。照片中的他們衣衫襤褸,但意氣風發(fā)。他們的目光在黑白影像里透著色彩,眼神中的那份堅定,歷經(jīng)歲月依然清晰。
黃土地敦厚而沉默,從不標榜自己,但延安的確不只是能生長小米和南瓜。斯諾的筆觸、陳嘉庚的呼喊、無數(shù)有志青年“到延安去”的愿望給出了答案,十三載的崢嶸歲月更是說明了一切。毛澤東在小油燈下寫下著名的《論持久戰(zhàn)》《實踐論》《矛盾論》等 ;“實事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這里生根生長;還有南泥灣那部浩浩蕩蕩的創(chuàng)業(yè)史,成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最好注腳。
毫不夸張地說,有關中國革命的問題,在這里都有屬于自己的篇章,都能在這里找到闡釋,找到鋪陳和回響。所以,作為“旁觀者”的斯諾,他的斷論是一種可貴的遠見。他說,那種精神和力量,“是人類歷史本身的豐富而燦爛的精華”,閃耀光芒,不會失敗。而所謂的“東方魔力”,其實就是延安寫給中國的答案!
逐光|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偉大建黨精神在延安時期的結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延安時期形成和發(fā)揚的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培育形成的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為主要內容的延安精神,是黨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