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吾心安處是吾鄉(xiāng)?是,又不盡然。
于普通人而言,所謂“心安處”,是家園,是父母,是草木,是雞犬相聞日月輝映的門前小院,是不論豐儉食之有味的一日三餐。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熟悉每一座山里的動人傳說,聽過每一條河上的漁歌唱晚。我們與故鄉(xiāng)彼此守護,兩不厭,不相忘。我們記得住每扇窗,記得住每一處燈火、每一季暖陽,心里裝得下所有光。
于中國共產(chǎn)黨人而言,所謂“心安處”,是祖國,是人民,是山河,是甘愿盡付深情甚至拋灑熱血的每一寸土地,是滋養(yǎng)初心、踐行使命與擔當?shù)木裨l(xiāng)。作為歷史和時代選擇的擎旗手,他們視大任為己任,為逐光而生;他們亦是不畏壁壘敢立潮頭的秉燭人,以勇毅抵拒漫長黑夜,以血肉之軀引領(lǐng)中華兒女向光而行。又或者說,他們本就是發(fā)光體,照亮自己,照亮前路,亦照亮你我。
當我們的故鄉(xiāng)與他們的“故鄉(xiāng)”重合疊加,一個個地理坐標便有了血肉豐滿的內(nèi)蘊,有了超乎自然屬性的氣質(zhì)與氣節(jié),從而成為精神的高地,成為心靈的燈塔。山不再只是山,水不再只是水,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甚至是一瓢一簞,一針一線,都是被光照亮的詩行。翻開中國共產(chǎn)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甚而“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壯麗史詩,這樣的紅色地標有很多,如璀璨星河。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中國人民走出了一條偉大而又如詩似賦的逐光之路。
以第一批立志救國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共產(chǎn)黨人齊聚嘉興南湖為偉大起點,中國共產(chǎn)黨這艘紅色巨輪破冰前行,駛?cè)雽儆谧约旱牟憠验熖?。從此,南湖不再只是南湖,更是千秋偉業(yè)的盛大啟航地,是右手握拳就能感知到的磅礴力量,是傳承至今的風發(fā)意氣和信仰之光。
延安當然也不只是延安,除了滿眼紅窗花,除了小米飯的喂養(yǎng)和寶塔山的凝望,毛澤東思想的誕生,一個個革命家書寫的信念和留下的日常,讓這片黃土地上的莊稼每一次生長都蕩氣回腸。
沂蒙不只是被沂河水滋養(yǎng)、被孟良崮上的晨光拂照的沂蒙,它還是沂蒙母親、沂蒙紅嫂和無數(shù)英雄兒女寫下的“水乳交融”的故事、許下的“生死與共”的諾言。
大慶不只是“月亮升起的地方”,滋養(yǎng)這座城市的,除了如星光點綴夜空的湖泊,還有一滴油里大海般浩瀚的動人故事。哪怕時至今日,我們把耳朵貼近大地,依然能聽見王進喜鉆井的聲音,以及一陣高過一陣的鐵的吶喊。
還有湘西山水長卷里的十八洞村,于干渴與皴裂中掙扎千百年的西海固,它們在脫貧攻堅戰(zhàn)中完成轉(zhuǎn)身和蛻變,已不再只是游人尋覓他鄉(xiāng)風景的目的地,還是“夢想照進現(xiàn)實”的詩意敘述和現(xiàn)實表達。
綿陽不再是偏居一隅的存在,長卿山下的綠樹與紅墻,說著真正的“遠行與歸來”;林州被紅旗渠重新定義,懸崖峭壁上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一斧一鑿雕刻世界奇跡;絲綢之路,蒼涼中演繹繁華,除了駝鈴驚醒的鳴沙和葡萄酒沉醉的夜晚,如今又有“一帶一路”新曲唱響……
沿著時間路徑和地點線索,翻閱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譜系,探看每一個細節(jié),仿佛都有光,注視每一個載入史冊的地標,都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的逐光者。他們在他們的“心安處”追著光,追著理想信念;我們在我們的“心安處”尋找光,尋找他們的足跡,尋找攀爬精神高地的方向。
多么奇妙的遇見,我們在同一片熱土與他們相逢。由是我們知道,所謂“心安處”不只是門前小院和一日三餐,我們所向往和追尋的光,也不僅僅是透窗的燈火和四季暖陽。我們站在我們稱之為故鄉(xiāng)的地方,把敬意和頌詞刻在心間。我們從熟悉的事物開始講述,為每一次成長和蛻變找到依托,為每一種精神找到緣起,也為每一種偉大找到本初。這不是簡單的地理故鄉(xiāng)與精神故鄉(xiāng)的對話,而是心靈與心靈的長談,是緬懷之于先輩、崇尚之于英雄、仰望之于理想、贊美之于大愛、追逐之于光的真情告白。
他們的故鄉(xiāng),亦是我們的故鄉(xiāng)。于心安處,你我共逐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