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逸墨
我們知道,學習書法應該取法高古,從格調高雅碑帖入手。然而歷代流傳下來的經典法帖浩如煙海,常令人眼花繚亂而不知所措。初學者怎樣較好地進行臨摹與創(chuàng)作?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步驟試之。
學習一種法帖之前,不要抓起碑帖就寫,因為臨習書法畢竟不是抄書。許多初學者用功不少卻收效甚微,原因就是不用心去分析所學碑帖的用筆、結體及其規(guī)律,胸無點畫與字形,自然也就落筆無法。
臨一種碑帖之前一定要先用“胸有成竹”的“心臨”法去“讀”帖。這里的“讀”,不是去讀字帖中的文字內容,而是集中精力全面細致地比較、分析其書法的用筆及結體,使之在胸中有較深的印象。
“對臨”,就是照著字帖中的字,進行一絲不茍的臨寫,無論是用筆或結體,都應該嚴格忠于原作,力求達到“形似”。
首先要解決的就是“造型”的問題,只有準確地按原帖字樣把點畫穿插合理,結體安排適當,才算寫得“像”原帖,否則字就變形。
臨寫時,需凝神靜氣、思想集中,先要練習筆法,觀察帖中每一點畫的結體特征,然后逐漸看一字寫一字,通過審視全字結構與點畫間的比例、氣勢、關系,努力模仿原字形態(tài)。
“對臨”階段的過程比較漫長與枯燥,需要學習者的毅力與耐心。
到“實臨”階段,此時我們已經掌握了原帖的字形及用筆的特點,這時臨帖就不能再求外形是否“相似”了,更應注重原帖書法的神韻與作者的精神氣質、性情趣好。
臨帖前,先要對此帖作者的生平、經歷、性格、書法風格有個較詳細的了解,再考察、體會作者創(chuàng)作這件作品的時代背景、環(huán)境、心情,以及章法的布局、點畫間的氣息連貫和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配合關系等。
此時,關鍵是要求臨寫者一定要達到精熟后的“背臨”程度,也就是說看帖中數字與數行,便能默想其神,一氣呵成地把原帖的氣質風格寫出來。
經過博覽眾帖并刻苦臨習,眼界、筆力等均有所獲,此時,再回頭來臨歷代經典,完全可以不用再拘于點畫體勢的“像”原帖了。這種“遺貌留神”“似是而非”的臨寫,我們可以稱之為“意臨”。
初學書法時,筆下無我在,全受碑帖所困,而一旦達到“意臨”階段,此時帖中處處有我,碑帖為我所用。看趙孟的臨作,其早期所臨“二王”作品,一看便知出處。而晚年所臨的作品中,卻件件呈現出個人的鮮明風格,古人的神韻猶存,而形態(tài)氣質已無跡象可尋了。
(大浪淘沙摘自2023年10月14日《北京青年報》,蘿卜葉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