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薇薇,董曉鳴,李艦波,周 靜,王治華
(1.寧波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中醫(yī)藥與康育學院康育系,浙江 寧波 315100;2.浙江大學明州醫(yī)院耳鼻咽喉科;3.浙江大學明州醫(yī)院放療科,浙江 寧波 315199)
鼻咽癌是指發(fā)生在鼻咽腔頂部和側壁的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為30/10萬~50/10萬[1]。鼻咽癌大多是低分化鱗狀細胞癌,對放射治療(簡稱“放療”)敏感,因此臨床上對于鼻咽癌的治療多采用以放射治療為主的綜合干預方法,隨著治療方案的優(yōu)化,患者預后得到改善。調強放射治療(IMRT)能降低對腫瘤周邊正常組織的毒性,可減少咽部損傷,患者可從中獲益,但約有2/3鼻咽癌患者放療后會伴有不同程度吞咽障礙,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2]。吞咽障礙是鼻咽癌患者放療后常見的不良反應,臨床多表現為食物難以咽下,或在吞咽過程中出現停滯感,導致患者飲食結構改變、社交活動減少,降低生活質量,嚴重時還可導致吸入性肺炎、營養(yǎng)不良等并發(fā)癥,甚至會出現消極的應對方式[3-4]。預防鼻咽癌患者放療后吞咽障礙的發(fā)生,對鞏固手術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5]。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討鼻咽癌放療術后吞咽障礙患者生存情況及其相關因素,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浙江大學明州醫(yī)院收治的198例接受鼻咽癌放療后發(fā)生吞咽障礙的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放療治療,且術后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礙,采用歐洲癌癥研究和治療組織頭頸部腫瘤特異性生活質量問卷(EORTCQLQ-H&N35)[6]評估患者生活質量,根據評定結果分為良好組(127例,EORTCQLQ-H&N35評分<60分)和一般組(71例,EORTCQLQ-H&N35評分≥60分)。良好組患者中男性74例,女性53例;年齡31~71歲,平均年齡(49.58±6.47)歲;鼻咽癌病程1~8年,平均鼻咽癌病程(3.21±0.67)年;門齒距1~3 cm,平均門齒距(1.71±0.48)cm;張口受限程度[7]:Ⅰ~Ⅱ級73例,Ⅲ~Ⅳ級54例;吞咽功能障礙分級[8]:Ⅰ~Ⅱ級68例,Ⅲ~Ⅳ級59例。一般組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26例;年齡32~69歲,平均年齡(48.83±6.37)歲;鼻咽癌病程1~7年,平均鼻咽癌病程(3.16±0.64)年;門齒距1~3 cm,平均門齒距(1.74±0.51)cm;張口受限程度:Ⅰ~Ⅱ級38例,Ⅲ~Ⅳ級33例;吞咽功能障礙分級:Ⅰ~Ⅱ級41例,Ⅲ~Ⅳ級3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浙江大學明州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均為接受放療的鼻咽癌患者[9],均伴有吞咽障礙;②病情穩(wěn)定,意識清楚,能進行正常溝通;③年齡≥18歲,能完成生活質量量表評估,具有完整的病歷資料。排除標準:①凝血功能異常者;②其他確診的占位性病變者;③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
1.2 研究方法 采用EORTCQLQ-H&N35評估患者生活質量,該問卷包括18個維度、35個條目,其中7個為多條目維度,即:疼痛、感覺、吞咽、進食、性生活、語言及社交;11個單一條目:牙齒、口干、張口、體質量上升、唾液黏稠、體質量下降、咳嗽、鼻飼、病態(tài)、營養(yǎng)支持及止痛藥物。每項均分為1~4分4個等級,總分100分,得分<60分為生活質量良好,≥60分為生活質量一般[6]。查閱患者相關資料,包括語言交流(進食過程中能自主溝通或表達內心想法為有,反之為無)、心理負擔(對進食具有一定壓力或心理負擔為有,反之為無)、進食狀況(以患者能自主進食,或進食量與健康人相似為良好、反之為一般/差)、食物選擇(流食/半流食、普食)、進食恐懼(以患者害怕進食或絕食為有,反之為無)、疲憊和睡眠(以患者自覺不疲憊或睡眠較好為良好,反之為一般/差)及進食時間等。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資料。②分析影響鼻咽癌放療術后吞咽障礙患者生存質量的相關因素。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相關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198例鼻咽癌放療術后吞咽障礙患者中,71例患者生存質量一般,占35.86%。兩組患者語言交流情況和進食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意義(P>0.05);一般組有心理負擔、進食狀況為一般/差、食物選擇普食、有進食恐懼、疲憊和睡眠為一般/差的患者占比高于良好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2.2 影響鼻咽癌放療術后吞咽障礙患者生存質量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對可能影響鼻咽癌放療術后吞咽障礙患者生存質量的因素進行量化賦值,賦值水準α=0.01,見表2。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有心理負擔、進食狀況為一般/差、食物選擇普食、有進食恐懼、疲憊和睡眠為一般/差均為影響鼻咽癌放療術后吞咽障礙患者生存質量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2 量化賦值表
表3 影響鼻咽癌放療術后吞咽障礙患者生存質量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目前,臨床治療鼻咽癌多采用以放療為主的綜合治療方案,能有效殺死腫瘤細胞,延長患者生存時間,多數患者可從中獲益。而吞咽困難是鼻咽癌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由于患者治療鼻咽癌時易造成舌下神經、舌咽神經受損,導致相應的口咽部肌肉發(fā)生萎縮、聲帶麻痹[10]。同時,放療可累及腦組織,可引起顳葉壞死、腦神經麻痹等,增加放療后吞咽障礙發(fā)生率[11]。吞咽與呼吸功能在生理上存在緊密的聯(lián)系,持續(xù)的吞咽功能障礙將會增加誤吸、吸入性肺炎及窒息發(fā)生率,影響患者治療效果及生活質量。目前,我國對鼻咽癌放療術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生存質量的相關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選取198例鼻咽癌放療術后吞咽障礙患者進行生存質量現狀和相關因素分析。其中,71例患者生存質量一般,占35.86%。本研究結果顯示,一般組有心理負擔、進食狀況為一般/差、食物選擇普食、有進食恐懼、疲憊和睡眠為一般/差的患者占比高于良好組;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表明,有心理負擔、進食狀況為一般/差、食物選擇普食、有進食恐懼、疲憊和睡眠為一般/差均是影響鼻咽癌放療術后吞咽障礙患者生存質量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原因,由于鼻咽癌患者放療術后長時間吞咽障礙,無法正常進食,導致患者應激反應強烈,容易產生恐懼、煩躁等心理,影響患者進食依從性,長時間的鼻飼也會加重心理負擔,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導致患者生存質量較低[12]。相關研究指出,鼻咽癌放療術后吞咽障礙患者常伴有焦慮及抑郁情緒,需及早發(fā)現并妥善干預[13]。進食狀況、食物選擇、進食恐懼多與吞咽障礙后患者生活習慣有關,持續(xù)的吞咽障礙使部分患者留置鼻管飼、使用間歇性管飼或行胃造瘺手術等[14]。同時,吞咽障礙患者對飲食要求較高,且進食總體狀況不佳,導致患者進食恐懼明顯,均會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鼻咽癌放療后吞咽障礙病程較長,患者常感到虛弱、疲倦及入睡困難等,導致患者生存質量較差。因此,臨床上應針對上述因素采取對應措施,包括加強患者吞咽核心運動練習,強化患者的日常進食管理,以改善患者癥狀,提升生存質量。同時,臨床干預中,還需要家屬的理解和支持,以幫助患者降低心理負擔、提高鍛煉積極性,這對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鼻咽癌放療術后吞咽障礙患者生存質量一般的占比較高,有心理負擔、進食狀況為一般/差、食物選擇普食、有進食恐懼、疲憊和睡眠為一般/差均是其獨立影響因素,應根據可控因素制訂干預措施,以提升患者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