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小區(qū)落戶三株高大挺拔的銀杏樹。那年冬天,漂亮的銀杏葉落得一干二凈,剩下光禿禿的枝丫。我以為它們枯死了,直嘆息,可到了第二年春天,片片嫩葉爬滿了枝頭,就在我的窗前,迎風飛舞。冬去春來,寒暑易節(jié),日月輪回。而今,冬天即將來了,寒風凜冽,葉落紛飛,遍地金黃,給小區(qū)增添了一道道悲壯的色彩。
初識銀杏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旅游深圳的一個景點,給人一種“高大上”的感覺。而今,它已進入城市、進入場鎮(zhèn)、進入百姓人家。我忽然想到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前年秋天,我在四川老家沿湖栽種了50余棵銀杏樹,胸徑6~9厘米,樹高約2~3米。而今長高了不少,且樹冠舒展開來,洋洋灑灑,春天似妙齡少女,夏天似綠浪歡飛,秋天則濃墨重彩。我不由得心生敬意!
我愛銀杏。她不僅有陽剛的外表,更有寬容的內心。銀杏樹身材挺拔,剛勁有力,不管她身處何方,長在何處,都能從容面對。君不見,她春來嫩葉滿枝,夏來綠蔭滿地,秋來白果飄香,冬來為伊消得人憔悴,這種從容的境界是何等超然,何等淡泊寧靜!
我愛銀杏。她不僅有默默奉獻的情操,更有不屈的精神。銀杏從葉到根,從枝到果,渾身是寶,她把自己的一生默默奉獻給人類,然而,她更有一種不屈抗爭的精神。據說,當年日本廣島被美國兩顆原子彈摧毀之后,無數植物面臨滅頂之災,唯有銀杏樹在槍林彈雨和原子彈的硝煙中,依然奇跡般挺了過來。這種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與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風霜歷程何等相似。而今,我們祖國的脊梁更加堅實,她巍然屹立于世界的東方,閃爍著巨星般的光芒!
我愛銀杏。她雖然出身高貴,卻十分低調,遍走世界各地,發(fā)芽生根,無處不在。銀杏既可種子栽培,又可扦插移栽,不僅耐旱而且耐寒,適于許多地方種植栽培。給她一點陽光,她會笑對人生;給她一點雨露,她會蕩盡人間陰霾!
在這寒冷的季節(jié),我踏在滿地金黃的銀杏葉上,不禁沉思:她每增加一道年輪,又作一次回饋。這也許是我愛銀杏更多的理由!
世說新詞
預制朋友圈
來源:近日一博主挑戰(zhàn)“一天拍完7天朋友圈”,花6個小時拍了1536張照片,引發(fā)網友熱議?!邦A制朋友圈”一詞迅速走紅,最夸張的說法是“出去玩一次,朋友圈發(fā)五年”。有網友留言:“懷疑過什么,都沒懷疑過朋友圈是‘預制’的?!?/p>
釋義:預制朋友圈,可以被視為通過“預制”的方式,對“精裝”的進一步打造。它像一條社交媒體內容的生產線,拍攝、選片、P圖、文案、定位、發(fā)布,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被精準操控,即事先策劃并精心制作朋友圈的圖文,再精挑細選放進“素材庫”,以便在特定時刻或情境中分批次發(fā)布。實際上,這樣的例子并不新鮮,許多網友分享了類似經歷,比如,生日前編輯好照片、排版好文案,既滿足了社交需求,又能在當天專心過好生日。預制朋友圈,似乎成了一些人的生活常態(tài)。發(fā)布者不是單純的記錄者,而更像是運營者;平臺也不像是工具,而更成為人格的延伸;內容不符合物理世界的真實,卻似乎更貼合自我建構的真實。
活學活用:多天以后,被“預制朋友圈”所觸動的你,一定會想起,那個自己認真挑選圖片、精心編輯文案的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