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大眾新聞《開屏見“好”》欄目報道了“志愿服務四十余載,濟南六旬‘全能主任’建起愛心車間”的故事。10月23日,“大眾”新媒體大平臺聯(lián)合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向?qū)幉C發(fā)天天正能量特別獎,并給予獎金5000元,為他堅守社區(qū)、溫暖鄰里的義務服務點贊。
10月21日清晨,薄霧籠罩,在攤販匯集的熱鬧街頭,文化東路29—68號開門“迎客”,老寧和他的老伴早早地來到了工作站。當記者見到寧波的時候,他正在收拾工具,老伴在打掃衛(wèi)生,為迎接即將上門的街坊四鄰做好準備。得知被獎勵的消息,寧波一臉不可置信。
今年68歲的寧波是濟南市甸柳新村街道吉祥苑社區(qū)“匠心筑夢”志愿服務工作站的站長。每周一、三、五上午是活動時間,這個藏在小區(qū)里的兩層小樓,經(jīng)常充滿了歡聲笑語。
志愿服務涉獵“三百六十行”
工作站分為一車間、二車間。走進一車間,映入眼簾的是愛心理發(fā)區(qū)。今年80多歲的畢大爺是這里的老熟人,他開玩笑地說:“老寧,我這腦袋可算是被你們給承包了?!钡怯洝⒗戆l(fā),三把理發(fā)椅不一會就坐滿了,趕上人多的時候還得排隊,常來的鄰居還會挑選自己喜愛的理發(fā)師。
旁邊一角是鐘表修理區(qū),一般鐘表、機械表的修理都不在話下。寧波說:“只要有人找上門來,什么活兒都干。鍋把壞了,不舍得扔,買新的又不趕趟,拿到這里來,三五分鐘就能修好,還不耽誤用?!?/p>
除此之外,工作站的服務項目還包括磨剪子、磨菜刀、鉤編、烹飪、剪紙、穿馬扎、維修小家電、制作小家具,等等。不同的服務項目在不同的區(qū)域完成,400多平方米車間在寧波的打理下井井有條,什么工具該放在什么位置,他都了如指掌。
銀齡工匠練就“十八般武藝”
退休前兩年,每逢周末節(jié)假日,寧波就在小區(qū)樓下擺攤,給老人理發(fā),遇到不方便出門的老人,也會上門幫忙。
其實,早在40多年前,寧波還沒搬來的時候就為周邊群眾義務理發(fā),還不間斷地自學各種傳統(tǒng)手藝,逐漸掌握電工、木工、機械維修等技能。退休后,寧波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志愿服務上來,在吉祥苑社區(qū)的幫扶下,打造了“匠心筑夢”志愿服務工作站。
在為居民服務的過程中,寧波結識了一幫志同道合的“站友”。有能力、有愛心、能奉獻的退休匠人,從四面八方會集于此。這幫老工匠平均年齡70歲,年齡最大的76歲,最小的也有68歲。一專多能是工作站里不成文的規(guī)定,有的擅長理發(fā)、木工,有的擅長穿馬扎,有的擅長維修……老工匠們都不甘示弱,在同伴的影響下不斷學習。7年來,從初創(chuàng)團隊僅有幾人,發(fā)展到如今有30多人,服務隊伍逐漸壯大。寧波說:“到退休以后就發(fā)揮出作用來了。這正是老有所獲、老有所得。”
熱心鄰居起名“愛心車間”
在社區(qū)協(xié)調(diào)場地幫扶改造、配置基礎工具設施、做好消防安全防護的基礎上,車間的日常運維主要由寧波負責。設備維護、電路安全、操作安全以及人員安全等方面,他事事操心。
隨著年歲漸長,為了節(jié)省老工匠的體力,寧波想到了自制電動設備。他用游戲機改造卯榫結合器,力量堪比千斤頂;用舊吸塵器和水桶改良無飛沫臺鋸,環(huán)保又高效……
正在解料的寧波對記者說:“原來我們都是到處撿木料,現(xiàn)在居民有廢舊木料會主動聯(lián)系我們,我們再用廢舊木地板做成小馬扎送給居民?!币恍姆站用駞s不求任何回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奉獻愛心的隊伍,工作站也被稱為“愛心車間”,“全能工匠”“能人李”“姚一剪”“張一刀”“面點大師”等老工匠的愛稱就此而來。
400多平方米的“愛心車間”里,工具器械琳瑯滿目,被喚醒帶動的善意綿延不絕。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這份堅守早已超脫出“熱心人”的范疇,成為新時代人人互助、人人公益的范本。
我們常說,小事不小,難在堅持。每個人都有溫暖世界的能力——這是他教會我們的道理。
(綜合大眾新聞、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