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1940年韓國臨時政府遷址重慶,先后兩次修憲并制定《建國綱領》,明確戰(zhàn)后建立主權獨立國家的奮斗目標和工作重心。重慶時期的韓國臨時政府通過憲政立法和集中軍權,加強對內(nèi)主權的重塑和穩(wěn)固,同時將實現(xiàn)民族獨立、獲得政府的國際承認和建設武裝部隊確立為基本外交方針,致力于通過“承認外交”獲取對外主權。然而,“臨時政府”的特殊身份和“革命憲法”所構建的主權具有不可避免的時代局限性,加之各大國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和對韓國臨時政府地位存疑,韓國臨時政府的“承認外交”最終以失敗告終。
[關鍵詞]韓國臨時政府;主權意識;憲政立法;承認外交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201(2024)02—0041-12
1910年日本吞并朝鮮,大批韓國志士紛紛流亡海外,謀求復國獨立,自此朝鮮半島進入了長達36年的日本殖民統(tǒng)治時期。1919年9月11日,統(tǒng)合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以下簡稱韓國臨時政府)在上海宣告成立,并頒布《大韓民國臨時憲法》,其第一條和第二條規(guī)定“大韓民國由大韓人民組成”,“大韓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大韓人民”。國家主權問題為韓國臨時政府所重視。
自1919年起,韓國臨時政府歷經(jīng)上海時期(1919—1932)、流轉時期(1932—1940)和重慶時期(1940—1945),在中國境內(nèi)存續(xù)近27年。其間,韓國臨時政府及要員間續(xù)發(fā)表主權相關言論,積極采取立憲、改憲和承認外交等復國建國行動。尤其是重慶時期,韓國臨時政府籌備建立主權獨立國家的意識更為強烈,舉措更為頻繁。
對于韓國臨時政府在華期間的活動,中、韓兩國學者已從史實梳理、中韓關系、軍事、外交、憲政等多方面論述。然而,關于韓國臨時政府的主權意識演變和戰(zhàn)后建立主權獨立國家的斗爭目標仍有較大研究空間。故此,本文以主權概念為切入點,集中剖析重慶時期韓國臨時政府對主權概念的闡釋、重塑以及據(jù)此采取的復國建國行動,從思想史視角厘清韓國臨時政府內(nèi)外舉措的原委和意圖。
一、重慶時期韓國臨時政府的主權意識溯源
自19世紀中后期以來,近代主權(sovereignty)概念經(jīng)由多種途徑傳入朝鮮半島,與傳統(tǒng)主權用語不斷碰撞和融合。《萬國公法》將主權概念定義為:“治國之上權,謂之主權。此上權,或行于內(nèi),或行于外。行于內(nèi),則依各國之法度,或寓于民,或歸于君。論此者,嘗名之為內(nèi)公法,但不如稱之為國法也。主權行于外者,即本國自主,而不聽命于他國也,各國平戰(zhàn),交際,皆憑此權。論此者,嘗名之為外公法,俗稱公法即此也。”簡言之即主權含義有內(nèi)外之分,行于內(nèi)者可稱為國法,行于外者可稱為外公法。朝鮮近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俞吉溶(1856—1914)作為朝鮮早期留學歐美第一人,曾在其著作《西游見聞》中詳述主權內(nèi)外二分概念。俞吉潛闡述道:“邦國的權利即是主權,主權可分為兩種,一是內(nèi)用的主權,即國中一切政治及法令應遵守政府立憲;二是外行的主權,即以獨立平等的原理與外國交涉?!苯鳈嗟姆尚问綄?nèi)通常規(guī)定于憲法或基本法中,對外則是國際相互承認。
19世紀,朝鮮從“華夷秩序”和“朝貢體系”逐漸進入“條約體系”,隨著近代主權概念的傳入和主權意識的覺醒,朝鮮通過頒行多部憲法性文書表明自主獨立國地位。1894年,高宗及朝鮮開化派人士發(fā)表《獨立誓告文》和《洪范十四條》,宣稱朝鮮已確立“自主獨立之基”。1897年,朝鮮改國號為“大韓帝國”,并于1899年制定《大韓國國制》,其第一條規(guī)定“大韓國是世界萬國公認的自主獨立帝國”。然而,進入20世紀后,朝鮮的國家主權受到嚴重威脅。
1904年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朝鮮先后與日本簽訂《第一次日韓協(xié)約》(1904年8月)、《第二次日韓協(xié)約(乙巳條約)》(1905年11月)和《日韓合并條約》(1910年8月),其國家財政權、外交權嚴重受損,并最終淪為日本殖民地,完全喪失國家主權。面對內(nèi)外危機和主權旁落的困境,朝鮮志士意識到主權思想的重要性,致力于借助報刊宣傳近代主權概念和開展獨立復國運動。早期留日的朝鮮留學生曾創(chuàng)辦《太極學報》《大韓學會月報》《大韓留學生會學報》《大韓興學報》,介紹“主權論”“大韓國主權”等思想。朝鮮半島知識分子創(chuàng)辦《大韓自強會月報》《大韓協(xié)會會報》《西友》《西北學會月報》等,闡釋“國家主權”“領土主權”和“主權行使”等理論。此外,《皇城新聞》(1898—1910)和《大韓每日申報》(1904—1910)分別累計報道258篇和147篇主權相關文章,在開啟民智和傳播近代思想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自1910年代起,世界民族主義和被壓迫弱小民族自決主義思潮興起,主權思想在《大同團結宣言》《二·八獨立宣言書》等宣言文中被賦予濃厚的民族主義色彩。1919年9月11日,韓國臨時政府頒布《大韓民國臨時憲法》,與1919年4月11日頒行的只有10條的《大韓民國臨時憲章》相比,此次修憲第一次將“主權”用語寫入憲法性文書。此后,重慶時期的兩次修憲亦保留了主權歸屬條款。
1941年2月,韓國臨時政府主席金九發(fā)表《告國內(nèi)外同胞書》,指出當前世界局勢趨緊和被壓迫民族解放運動愈演愈烈,正是韓民族爭取獨立的絕佳時機,韓國獨立運動在對內(nèi)方面應“集中海內(nèi)外民族革命力量發(fā)動光復運動”。為聯(lián)合獨立運動力量,韓國臨時政府曾于1940年召開七黨會議,解散朝鮮革命黨、韓國獨立黨、韓人愛國團、韓國國民黨等組織,建成統(tǒng)一政黨韓國獨立黨,確立“完全光復國土和主權,建立大韓民國”的黨綱,以及“擁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和“聯(lián)中抗日”的黨策。1941年3月1日,韓國臨時政府發(fā)表《三一節(jié)22周年宣言》,多次強調(diào)“獨立主權”“主權國家”和“主權國民”問題,呼吁集中一切物力人力建立主權獨立國家。1942年3月1日,韓國臨時政府發(fā)表《三一節(jié)23周年宣言》,宣稱:“自桓國建立以來,韓民族經(jīng)歷了檀君、扶馀、三韓、三國、高麗、朝鮮和大韓民國的國體變遷,繼承了五千年的國家主權。”1944年3月1日,韓國臨時政府再次發(fā)表《紀念三一節(jié)25周年大會宣言》,提出當前的主要任務是提高韓國臨時政府的國際地位和確立韓國光復軍的國軍地位。重慶時期韓國臨時政府通過發(fā)表三一節(jié)紀念宣言,多次闡述建立主權獨立國家的奮斗目標和獨立運動的工作重心,積極籌備對內(nèi)和對外方面的主權獨立條件,為日后復國建國做準備。
二、穩(wěn)固對內(nèi)主權:憲政立法與集中軍權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在歐洲引發(fā)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1940年9月,德、意、日簽署《三國同盟條約》,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進入極為艱苦的時期。1940年韓國臨時政府遷址重慶,其后宣布加入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線同盟。重慶時期的韓國臨時政府前后兩次修憲并頒布《建國綱領》,試圖通過修憲打開團結內(nèi)部和加強軍事的困局。
自1919年制定《大韓民國臨時憲章》至1945年日本戰(zhàn)敗投降,韓國臨時政府共計五次修憲,前三次在上海,后兩次在重慶。韓國臨時政府的憲政經(jīng)歷了由大統(tǒng)領制到國務領制、國務委員制、主席制、主席和副主席制的變更,政府領導體制是歷次修憲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重慶時期的韓國臨時政府主張革命國家的憲法應依照國家實際的革命情勢要求而制定,憲法內(nèi)容以革命為重,以健全政府組織、集中革命力量和獲得國際承認為主要修憲目標。韓國臨時政府制定的“革命憲法”與純法規(guī)內(nèi)容的憲法相比有區(qū)別,全體獨立運動者應遵守“革命憲法”,“革命憲法”可視為獨立運動者的活動準繩。“革命憲法”在對內(nèi)方面致力于團結民族力量和集中統(tǒng)治權。
(一)兩次修憲并頒布《建國綱領》
1940年10月,韓國臨時政府進行第四次修憲,頒布《大韓民國臨時約憲》,共5章42條。此次修憲在第一章總綱中有三個明顯的變化,其一,刪除“民主共和國”政體;其二,改“國權”為“主權”;其三,刪除原第二條“大韓民國的最高權力歸臨時議政院所有,光復運動者的大團結黨完成之前國家最高權力歸黨所有”的內(nèi)容,總綱由四條縮減為三條??偩V的變動一方面糾正了原《約憲》中的瑕誤,另一方面也為日后建國的政體和國體留下了書寫空間。國家主權和人民主權問題在此次修憲中被重視,戰(zhàn)后建立主權獨立國家成為韓國臨時政府的工作重心。其后,韓國臨時政府于1941年11月28日通過《大韓民國建國綱領》,該綱領由第一章總綱、第二章復國、第三章建國組成,共24條??偩V第一條論述道:“大韓民國是由擁有共同語言、國土、主權、經(jīng)濟和文化的韓民族歷經(jīng)五千年歷史集結而成的固定團體和最高組織。”綱領旨在指導韓國臨時政府在復國和建國過程中,依照三均制度以獨立、民主、均治三種方式施行政治、經(jīng)濟、教育的均等?!督▏V領》的制定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重慶時期韓國臨時政府的第二次修憲。
1942年11月至1943年6月,韓國臨時議政院召開約憲修正委員會會議,討論對1940年《大韓民國臨時約憲》的具體修正議題,選趙素昂、崔錫淳、趙琬九、申榮三、金尚德、柳子明、車利錫、安勛、樸建雄等九人為憲法改正委員,其中安勛、金尚德、樸建雄三人為憲法改正案起草人。趙素昂指出現(xiàn)行憲法的缺點是沒有關涉未來國家建設的內(nèi)容,改憲的主要目的是增添《建國綱領》要點,凸顯憲法特色。樸建雄議員詳述此次修憲的目標是:一、集中光復運動者;二、動員全民族;三、完成獨立;四、為建設真正的民主共和國制定必要的法律。改憲的著眼點是削減光復運動者的特權、闡明將來光復的目標、確定徹底否認民主人與私有制,以便臨時政府團結和動員全民族、各黨派、各階級,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奠定組織基礎。
首先,關于韓國臨時政府名稱問題,崔錫淳、申榮三和洪震等議員提議去掉“韓國臨時政府”中“臨時”二字,借此凸顯韓國臨時政府的正統(tǒng)性地位,洪震等議員宣稱政府擁有國家領土與人民,只是無法行使主權,金尚德和申榮三議員甚至提議將“臨時政府”改為“革命政府”。對此,趙素昂、安勛和趙琬九議員持反對意見,趙素昂認為韓國臨時政府具有“戰(zhàn)時政府”的性質,改稱為“革命政府”實為困難,因有獨立、民主、民族、自由、人民等多個候補名稱,而其中最為妥當?shù)漠攲佟芭R時政府”。車利錫議員認為相較于“革命政府”,“獨立政府”或“中央政府”似乎更合適,而基于尊重前人的立場沿用“臨時政府”名稱較宜。趙琬九議員則從宣傳效應、國際影響和斗爭目標等方面闡述了只能在“政府”前面加“臨時”,政府名稱原則上只有“大韓民國政府”和“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二者可選。此外,有一部分韓國獨立運動人士認為韓國臨時政府不是主權獨立國家的政府,稱不上統(tǒng)治機構,只是為實現(xiàn)祖國光復而斗爭的流亡政府。在政府機構名稱是否變更的問題上,各議員產(chǎn)生較大分歧,韓國臨時政府因其戰(zhàn)時性和革命性,導致其定性問題較難把握,各議員在激烈爭議過后最終選擇保留“臨時”二字,反映出大部分議員對當前政府與“大韓民國政府”的“距離”有一定認知。
其次,在國家主權歸屬方面,1940年《大韓民國臨時約憲》第一條“大韓民國之主權在于人民。光復完成前主權在光復運動者全體”,與之相似,1944年《大韓民國臨時憲章》第四條“大韓民國主權歸全體人民,國家光復前主權歸全體光復運動者”,兩條文內(nèi)容基本一致。此處“光復前主權歸全體光復運動者”意指“獨立完成前,光復運動者代行主權”,趙素昂提出“區(qū)分光復運動者和人民,并將主權歸于光復運動者的規(guī)定是近十年的事情”,“光復運動者散布各處,但能否行使代行權存在區(qū)別”。對此,安勛認為應“區(qū)別規(guī)定普通人民和光復運動者的權利義務”,金尚德、趙琬九主張經(jīng)評定合格的光復運動者原則上一律平等??梢?,臨時憲法對光復時期的主權歸屬問題做了特別規(guī)定,即韓國獨立運動時期主權暫由光復運動者代為行使,人民主權轉化為少數(shù)人所有,而光復運動者資格須經(jīng)嚴格考察。革命者主權原則成為重慶時期韓國臨時政府的特殊主權觀。此外,申榮三議員認為新憲章應詳細規(guī)定人民主權的內(nèi)容,詳述人民的權利義務。據(jù)此,1944年《大韓民國臨時憲章》新設“人民的權利義務”一章,規(guī)定人民的選舉權等八項權利和遵守憲章等四項義務。
再次,圍繞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內(nèi)容,議員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大體形成保存八道選舉區(qū)意見,決議將政府所在地設為特別選舉區(qū),與八道所有議員聯(lián)合選舉。但關于混合選舉問題,議員間存在正反兩派。金尚德、申榮三認為代行權可采取混合制,以便集中人力,而安勛、車利錫議員認為此舉會激化黨派斗爭,損害選舉的全民性和全國性,故而反對混合選舉。此外,議員對軍特區(qū)設定、特選議員、政府所在地擴大等議題逐一探討。在政府組織方面,議員們認為一方面應利于集中權力,另一方面應便于吸納人才,同時參照日本、美國、法國、蘇聯(lián)等國的政府組織。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爭議點源于韓國臨時政府的代表性問題。20世紀上半葉活躍在中國境內(nèi)的韓國獨立運動勢力由互不統(tǒng)轄的三大系統(tǒng)組成:一是以韓國臨時政府為主體和旗幟、主要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活動的韓國獨立運動隊伍;二是在中國東北與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抗日聯(lián)軍并肩戰(zhàn)斗的金日成、崔庸健等朝鮮共產(chǎn)主義者;三是抗日戰(zhàn)爭期間在中國敵后戰(zhàn)場,在八路軍、新四軍、華南抗日縱隊領導下開展抗日復國斗爭的朝鮮獨立同盟和朝鮮義勇軍。韓國臨時政府作為韓國獨立運動力量的一支,其內(nèi)部紛爭頻仍,矛盾四起。此次修憲可以看到議員為團結韓民族力量和提升韓國臨時政府領導地位所做出的嘗試和努力。
1944年4月22日,韓國臨時政府頒布《大韓民國臨時憲章》,共7章62條。與1940年《大韓民國臨時約憲》相比,1944年《大韓民國臨時憲章》新設“第二章人民的權利義務”和“第五章審判院”兩章,第一章總綱四條分別闡述國家政體、疆土、人民、主權問題,預示建國架構在憲法上已準備就緒??傆^之,此次修憲的主要目標是團結韓民族力量并注入《建國綱領》要點,韓國臨時政府頒行的憲法具有“革命憲法”的特質。會議中,十余名改憲議員對政府機構名稱、主權歸屬、光復運動者資格界定和政府組織架構等的爭論與妥協(xié),透露出議員間存在對臨時政府屬性認知的偏差和復國建國構想的差異?!按箜n民國政府”與“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名稱的區(qū)別歸結于主權存立與否問題,“人民主權由光復運動者代行”條款在光復運動的歷史背景下起草而成,正如樸建雄議員所言:“憲法內(nèi)容主要是光復時期的主權歸屬、主權發(fā)動及行使的目的、主權行使組織(臨時議政院和臨時政府)等問題?!笨梢哉f,重慶時期韓國臨時政府的主權意識在其憲政立法和規(guī)劃建國藍圖上產(chǎn)生了直接且關鍵的影響。
(二)收歸光復軍統(tǒng)轄權
遷址重慶后,韓國臨時政府秉持“黨、政、軍”相結合的執(zhí)政理念,著手籌備組建韓國光復軍。1939年,金九為首的韓國光復運動團體聯(lián)合會與金元鳳領導的朝鮮民族戰(zhàn)線聯(lián)盟統(tǒng)合為全國聯(lián)合戰(zhàn)線協(xié)會。1940年,重慶國民政府同意韓國臨時政府編成韓國光復軍的請求,并指示中國軍事委員會予以協(xié)助。1940年9月17日,韓國臨時政府宣布成立韓國光復軍總司令部,任命李青天為總司令。
針對韓國臨時政府成立光復軍一事,國民政府內(nèi)部曾出現(xiàn)反對和支持兩立的局面。光復軍實為他國流亡者在本國組建的軍隊,牽涉諸多復雜問題。何應欽等認為此事不合于“國際法”,“如此時在華成立光復軍,將來處置必感困難”。朱家驊則以戴高樂曾在英國組織“自由法軍”而英人未進行阻撓為例,認為應支持韓國光復軍的建立,蔣介石支持朱家驊的建議,但是附有條件。國民政府于1941年11月13日頒布《韓國光復軍九項行動準繩》,其主要內(nèi)容為:韓國光復軍在中國抗日作戰(zhàn)期間直接隸屬于中國軍事委員會,由該會參謀總長管轄指揮;在韓國獨立黨臨時政府未推進韓境以前,僅接受中方最高統(tǒng)帥部命令,與韓國臨時政府保留固有名義關系;該軍總司令部所在地由中國軍事委員會指定;不得招收中國籍士兵,不得擅設行政官吏等。簡言之,韓國光復軍的統(tǒng)轄權歸屬于中方。然而,該條款與韓國臨時政府建立“國軍”的構想相悖,曾引起韓民眾的不滿。
1941年11月19日,韓國臨時政府召開第10次國務會議,決定接受《韓國光復軍九項行動準繩》,并發(fā)表宣言和布告文向韓民眾解釋光復軍隸屬問題。布告文稱:“原本在一國境內(nèi),兩國軍隊聯(lián)合作戰(zhàn)僅限于非常狀態(tài)。如果關系友好,那么客軍不僅不能侵犯駐在國的主權,而且為了保持兩國間的好感,高度發(fā)揮聯(lián)合作戰(zhàn)的效果,兩國軍隊應服從一個軍令?!蓖瑫r,舉出法國的例子:“在以往的法國案例中,英、法兩軍聯(lián)合作戰(zhàn)時,英軍服從了法國軍事最高統(tǒng)帥的指揮命令,這符合法律、理論和實際?!惫蚀酥赋觥拔覈鈴蛙娨矁H限于在中國境內(nèi)繼續(xù)對日聯(lián)合作戰(zhàn)期間,受到中方軍事最高統(tǒng)帥部的制約”,并強調(diào)“光復軍和本政府的固有從屬關系依然存在,其韓國國軍地位絲毫沒有動搖”。布告文闡明光復軍的統(tǒng)轄權在特殊時期基于國際法暫歸中方所有;經(jīng)韓國臨時政府同意,光復軍在成立初期隸屬于中國軍事委員會。1942年3月13日,中國軍事委員會任命軍事委員會高級參謀尹呈輔擔任韓國光復軍總司令參謀長,協(xié)助韓國光復軍的管理工作和開展各項活動。
然而,光復軍的統(tǒng)轄問題一直是韓民眾心中的郁結,《韓國光復軍九項行動準繩》頒行不久,韓國臨時議政院內(nèi)部即著手討論取消《韓國光復軍九項行動準繩》議題。1943年10月14日,李復源等六人提出“推進取消光復軍九條準繩交涉”議案,以爭取臨時政府的國際承認。李復源等議員認為《韓國光復軍九項行動準繩》有損國家主權,雙方應在主權平等原則下廢除該準繩,制定并遵行新條款。1944年9月7日,蔣介石指示吳鐵城取消《韓國光復軍九項行動準繩》,電文稱:“已命令何總長設法使韓國光復軍重新隸屬韓國臨時政府,指示立即取消該行動準繩,此舉不僅沒有妨礙到中國抗戰(zhàn)的安全,亦符合韓方期望?!?945年5月1日,新條款《援助韓國光復軍辦法》正式生效。自此,光復軍改由韓國臨時政府管轄,《韓國光復軍九項行動準繩》僅存續(xù)三年。光復軍管轄權的收復增強了韓國臨時政府的軍事力量,集中軍權和加強“國軍”建設的舉措進一步穩(wěn)固了韓國臨時政府的領導地位和對內(nèi)“主權”構想。
三、爭取對外主權:開展承認外交與加強中韓關系
(一)積極開展對中、英、美、蘇承認外交
1919年三一運動爆發(fā),由崔南善起草、孫秉熙等33人簽名的《獨立宣言書》宣稱“朝鮮為獨立國,朝鮮人為自由人”,自此,爭取國際社會對韓國獨立和韓國臨時政府的承認成為韓國獨立運動的工作重點。1919年4月5日,康基鎬等331人在中國廣東省國民議會中聯(lián)名上書北京政府,請求承認韓國獨立。4月14日,在美韓人電請美方承認大韓政府。1920年1月,韓國臨時政府國務總理和各部總長發(fā)表《布告文》,呼吁世界各國承認大韓民國的獨立和韓國臨時政府。1921年9月,韓國臨時政府提交《太平洋會議中關于大韓民國的要求》,請求太平洋會議承認“大韓民國為完全獨立國,從根本上匡正危害東洋和平的日本諸政策”,同時請求撤銷日韓合并條約,承認韓國臨時政府。這一時期,韓國臨時政府積極爭取國際社會對大韓民國和韓國臨時政府的雙重承認,即對“國家”和“政府”的承認。
值得注意的是,承認政府與承認國家不同?!俺姓J國家乃承認一國際人格之創(chuàng)造,而承認政府乃承認一國際人格之繼續(xù)。某一政治團體,具有主權、人民、土地三要件,自可創(chuàng)造一獨立之人格”,繼而要求國際社會予以承認。同時,事實承認與法律承認亦不同:“事實承認嚴格言之并無國際法上之作用,如法儒福煦歐所言:‘一國承認他國之事實存在,乃樂與發(fā)生互惠的關系,而一國承認他國之合法存在始樂與發(fā)生外交的關系也?!碑敃r國際法學界對于新政府承認問題有實力說和合法原則說兩大派??梢园l(fā)現(xiàn),韓國獨立運動人士對國家承認和政府承認的認識普遍是模糊和混雜的,且具有階段性。
重慶時期的韓國臨時政府將實現(xiàn)民族獨立、獲得政府的國際承認和建設武裝部隊確立為基本外交方針。1939年10月2日至1940年12月11日,韓國國民黨、韓國獨立黨、朝鮮革命三黨在四川省綦江縣城(今屬重慶市綦江區(qū))召開光復陣線遠東三黨統(tǒng)一代表會,趙琬九、洪震等代表出席,會議通過“關于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承認的側面運動”的對中外交提案。1941年2月,韓國臨時政府向美國提出“承認韓國政府”和“建立外交關系”等6項條款。1942年10月18日至11月25日召開的韓國臨時議政院第三十四回會議明確“集中全民族力量、取得臨時政府的國際承認、加強光復軍的國軍化進程、提高民族國際地位”的工作任務。1943年10月28日,趙琬九、李青天等27名議員向韓國臨時議政院提出“臨時政府承認相關議案”,提議韓國臨時政府短期間內(nèi)正式向中、美、英、蘇等聯(lián)合國政府發(fā)送承認訴求。⑨
與此同時,韓國臨時政府積極尋求中方幫助,請求中方在國際上為韓國獨立發(fā)聲。1943年11月23日,蔣介石攜宋美齡在開羅赴羅斯福晚宴時向羅斯??陬^提出“在日本戰(zhàn)敗后,應使韓國獲得自由和獨立”的請求,并得到羅斯福的同意。其后,美方提交的開羅會議公報草案雖然寫進了蔣、羅會談的內(nèi)容,但同時接受了丘吉爾的建議,加進了“于適當時期”的限制性詞語。1943年11月27日,中、美、英聯(lián)合發(fā)表《開羅宣言》,稱“我三大盟國稔知朝鮮人民所受之奴隸待遇,決定在相當時期,使朝鮮自由與獨立”。韓民眾聞訊欣喜若狂。然而,“相當時期”的時間限定詞預示著戰(zhàn)后韓國獨立的不穩(wěn)定性和不確定性。為此,1944年7月3日,韓國臨時政府主席金九以書信方式請求國民政府承認臨時政府的合法性地位,其在書信中首先對蔣介石在開羅會議上倡言保障韓國獨立的行為表示感謝,同時請求國民政府“考察情勢,在始終一貫幫助我們的原則下,最先承認韓國臨時政府”。此外,韓國臨時政府外務部就請求承認臨時政府問題制定了詳細的聲明書和備忘錄,并發(fā)送給中、美、英、蘇和其他盟方國家政府。這一時期,韓國臨時政府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向國際社會提出承認政府的訴求,致力于爭取對外主權的成立。
(二)國民政府的“優(yōu)先承認”原則
韓國臨時政府亦針對性地加強與中方聯(lián)系,試圖得到中方的率先承認。1942年10月9日,蔣介石就軍事委員會制定的《在華韓國革命力量的協(xié)助和運用指引方案要點》向吳鐵城指示關于協(xié)助韓國臨時政府的基本方向,明確提出“原則上先于他國承認韓國臨時政府”的方針。1942年12月15日,吳鐵城起草了《關于韓國光復運動的援助和指導方案(草稿)》,包括總綱、要旨、方法三部分。總綱提出:“本總理三民主義扶助弱小民族之遺教,建立東亞永久和平,對韓國在華各革命團體予以積極的扶助,期培成其復國力量,重建完整之獨立國家?!本唧w方法上,第一條確定了“在合適時機內(nèi),優(yōu)先于他國承認韓國臨時政府”的原則。
1944年6月29日,韓國臨時政府主席金九向國民政府發(fā)送外交書函,旨在請求國民政府承認。1944年8月3日,宋子文向蔣介石報告相關事宜,同時列出了外交函的具體要點:“1.韓國的獨立運動已經(jīng)統(tǒng)一,韓國臨時政府已經(jīng)取得領導地位;2.韓國臨時政府今后將實行民主政治,收復國土后召集國民代表大會,制定憲法,建立正式政府;3.韓國現(xiàn)已與聯(lián)合國協(xié)同作戰(zhàn),與聯(lián)合國建立軍事和外交關系;4.中、美、英、蘇應當援助韓國的獨立運動,承認韓國臨時政府,支持其為作戰(zhàn)付出的努力。”宋子文認為國民政府雖已于1942年確定了“先于他國予以承認”的原則,但目前仍有兩點疑慮,第一是韓國臨時政府能否真正代表韓民眾的意思,第二是蘇聯(lián)的態(tài)度。宋子文分析道:“開羅會議聲明中,‘相當時期’一詞意指將來對韓國獨立的承認,應該不是現(xiàn)在立即承認,美、英兩國認為時機尚不成熟,對韓國臨時政府的正統(tǒng)性持有懷疑。”同時,考慮到蘇聯(lián)沒有參加開羅會議,對韓國獨立議案也無任何表示,若只有中、英、美三國承認韓國臨時政府,則可能會引起蘇聯(lián)的誤解。故此,宋子文認為對韓國臨時政府的承認問題應謹慎斟酌。
1944年9月5日,蔣介石應金九請求與其會面,會談中,金九提出6項書面請求事項和3項口頭請求事項。1944年9月13日,吳鐵城親自訪問韓國臨時政府主席金九并轉告請求事項的具體答復。金九在第一條中再次提請國民政府承認韓國臨時政府的合法性,同時請求中方進一步加強對韓國臨時政府的各項援助和決定韓國光復軍整頓編練事宜等。對此,國民政府仍秉持自1942年確定的“率先承認”原則,但在具體承認的時間上強調(diào)須“等待時機成熟”,這一決定與此前宋子文關于韓國臨時政府承認問題的建議部分相同。其次,對于光復軍整頓和訓練事宜,中方答復表示希望韓方先提出具體管理條例,并與中方進行協(xié)商。而關于對韓國臨時政府援助的部分,國民政府均做出相應回復。其中,涉及韓國臨時政府廳舍在重慶的選址和活動費、政務費、生活費,以及與蘇聯(lián)境內(nèi)韓僑聯(lián)絡的事項,國民政府雖未完全應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支援和協(xié)助,尤其是韓國臨時政府廳舍選址問題,較大程度尊重了韓方的意愿,并提供了周到的協(xié)助。
余論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投降,在中國境內(nèi)奮斗近27年的韓國臨時政府迎來了勝利的曙光,韓國獨立運動人士滿懷期待重歸故土建立獨立國家。然而,迫于朝鮮半島軍政當局的壓力,韓國臨時政府未能如愿以政府身份歸國,政府要員最終以個人身份歸國。這也意味著韓國臨時政府的承認外交活動以失敗告終。
對于淪為日本殖民地的朝鮮半島景況,趙炳杰曾指出:“法律上國家釋義為由一定地域、人民集團和統(tǒng)治權(主權)三者組成,日本侵略導致我們失去國土和主權(統(tǒng)治權),只剩下沒有國家的民族?!鼻飸棙湔J為:“韓國臨時政府結束了自1910年至1919年間朝鮮半島近10年的主權空白期,以民間政府的身份通過制憲和修憲的方式維持了近代性的民主憲政?!笨隙隧n國臨時政府在主權延續(xù)方面的貢獻。重慶時期的韓國臨時政府通過憲政立法和集中軍權,加強對內(nèi)主權的重塑和穩(wěn)固,然而,“臨時政府”的特殊身份和“革命憲法”構建的主權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自1919年三一運動后,韓國獨立運動人士對承認“國家”和“政府”的訴求呈現(xiàn)出階段性特點。1910—1920年代,韓國獨立運動人士主張《日韓合并條約》(1910年8月)無效,呼吁國際社會對“大韓民國”和“韓國臨時政府”的雙重承認是其基本訴求,1930—1940年代,朝鮮半島淪為日本殖民地一事已成定局,韓國臨時政府的工作重心從尋求承認國家獨立轉向爭取韓國臨時政府的國際承認,以便獲取對外主權的成立和戰(zhàn)后建立主權獨立國家。
韓國臨時政府承認外交失敗的原因可歸結為兩點。首先是內(nèi)因,韓國臨時政府代表全體韓民眾意愿的領導地位存疑。1910—1940年代,活躍在中國境內(nèi)的韓國獨立運動組織眾多,韓國臨時政府和韓國獨立黨始終無法完全統(tǒng)合各方勢力,朝鮮民族革命黨曾以韓國臨時政府無法行使主權、未經(jīng)民主合法選舉和未獲得各國承認為由,拒絕承認其領導地位。其次是外因,韓國臨時政府的領導地位和正統(tǒng)性亦受到英、美、蘇等大國的質疑。韓國臨時政府雖得到中國等國家事實上的承認,但并未得到他國正式且合法承認,各國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和決策極大影響了對韓國臨時政府承認的進度,最終導致其在對外主權方面的缺失和承認外交的失敗。
(責任編輯:黃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