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文學素養(yǎng)、積累寫作素材、運用寫作技巧、表達真情實感、是寫出文質兼優(yōu)的文學作品的前提。大部分寫作者在練習寫作的初期,會感到有些吃力,因為存在素材匱乏、寫作技巧運用不當、缺少真情實感等問題。因此,要注重日常的素材積累,通過閱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培養(yǎng)文學素養(yǎng),豐富生活閱歷,掌握寫作技巧,最終提升寫作水平。
一、注重閱讀積累,提升文學素養(yǎng)
閱讀和寫作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提升文學素養(yǎng)和寫作水平,離不開大量的閱讀積累。寫作是輸出,閱讀則是輸入,沒有好的輸入很難輸出好的作品。因此,要注重日常的閱讀積累。閱讀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積累寫作素材、學習寫作方法的過程,能夠從文字中認知世界、了解社會。通過大量的閱讀能夠有效拓寬寫作者的文學視野和知識積累,進而達到提升文學素養(yǎng)的目的。多讀書、讀好書,是寫作者從知識匱乏逐漸轉為博學多才的關鍵途徑,對于提升寫作水平至關重要。
我國古代就有“能讀千賦則善賦”之說,這也是前人給后人留下的提升寫作水平的經驗。其意指能讀通、讀懂大量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做到心領神會,領略到文學作品中豐富的思想情感,學習寫作方法,久而久之便能寫出優(yōu)秀的文章。在閱讀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也要掌握方法和技巧,可以采用泛讀和精讀相結合的方式。泛讀是指要廣泛涉獵,閱讀多種體裁、多種風格以及不同時代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了解更多類型的文學體裁和文學知識。精讀強調針對某一部文學作品進行精心研讀,深入分析與探索作品中的表達方式和寫作技巧,感悟作品在用詞、句法上的精妙之處,提升文學審美素養(yǎng),不斷夯實寫作基礎。
文學作品內涵豐富,初次品讀時很難深入了解其語言表達的深刻含義,在精讀時應該注重循序漸進,做好閱讀筆記。比如,在閱讀《白鹿原》這部文學作品時,首先應該整體閱讀,實現(xiàn)對作品的初步審美。整體感知文學作品的內容、情節(jié)發(fā)展等,初步感受與理解作品中語句的含義。在此過程中不免會遇到很多語句難以理解,如描寫巡撫給朱先生推薦官職的時候,朱先生的回復是這樣的:“你視我如手足,可是你知不知道,你害的是渾身麻痹的病癥!充其量我這只手只會擺或者這只腳會走也是枉然……”第一次讀到朱先生這段話時,會感到很難理解,但是又感覺這句話別有深意,這時可以將這段話做上標記,將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記錄下來。當完成作品的通讀后,再返回針對標記處進行進一步深度理解。同樣是以朱先生的這段話為例,當再看這段話時能夠理解朱先生實際上是不想受制于人,只想教書育人,這里用到的是“婉曲”的修辭手法,即不直接表達本意,而是采用委婉的語言方式來表達。
通過深度閱讀分析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不僅能夠感知文學作品中豐富的文化內涵,提升文學素養(yǎng),還能在深度解析中掌握語言表達的技巧和方法,為提升寫作水平打好基礎。
二、豐富生活閱歷,積累寫作素材
寫作素材的積累不能脫離現(xiàn)實生活,雖然通過大量閱讀積累并掌握很多寫作方法和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夯實寫作基礎,但是在寫作中不僅僅需要準確用詞造句、合理運用寫作技巧,還需要讓敘事以及描寫更加生動、鮮活,表達真情實感。脫離現(xiàn)實生活與客觀事物的文章是空洞的、不切實際的。沒有社會生活經驗的積累,寫文章就沒有鮮活的素材,缺少真情實感。巴金曾經說過:“我在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為作家。”由此可見,作家都是在現(xiàn)實生活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要以生活中真實的素材做支撐。
在學習寫作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豐富自身的生活體閱歷,學會在生活中觀察、在實踐中體驗,只有對生活有深刻的認知、獨到的見解,才能夠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感受世間百態(tài),才能文思如泉涌,寫出有溫度的作品。
社會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變化,為寫作者輸送源源不斷的寫作素材。在學習寫作的過程中,要利用好社會生活這一資源寶庫,留心觀察生活中的各種人事物。在感受生活、認知社會的同時,還要對各種人事物的特點做好記錄,豐富素材積累。還要有意識地拓寬自己的生活領域,利用空余時間去體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間,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用真心去體會和感知,在寫作中方能表達真情實感。
在生活體驗中積累寫作素材,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注重在生活中多觀察、多感受。司馬遷曾經說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毙腥f里路指的就是在生活中多觀察、多感受。無論是做人還是寫作都應如此。從寫作的角度來看,在生活中多觀察、多感受的好處:一方面可以幫助寫作者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寫人、寫景、寫物,這些都與現(xiàn)實生活息息相關,只有在生活中多觀察、多感受,才能寫出人、事、物的細節(jié),才能讓文章內容更加真實客觀。即使展開想象,也要符合現(xiàn)實生活中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合理地想象。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寫作者在寫作中傳遞與表達深刻的思想,只有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豐富的體驗和感受,才能更準確地把握事物的本質,傳遞真摯的情感。
2.多了解身邊人的生活經歷。每個人的生活經歷都是不同的。在多經歷、多體驗的同時,還要注重多了解身邊人的生活經歷。比如在同一件事上了解不同人的不同看法,這對發(fā)散思維以及多角度認知事物都有重要幫助。通過了解他人的生活經歷,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觀察和感受,不僅利于積累寫作素材,還能夠豐富寫作者的人生閱歷。
3.在觀察與感受的同時還要注重動腦思考。體驗與感受生活并不是一種形式,需要用心、用腦。在面對一種事物時,需要深入思考事物的表象及其本質特征,這樣在寫作中才能運用語言文字呈現(xiàn)事物的豐富內涵,傳遞個人的思想情感。
三、掌握寫作技法,提高寫作能力
掌握寫作技法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關鍵。寫作技法就是寫作過程中所運用的寫作技巧和藝術表現(xiàn)形式,掌握多種寫作技法,并能做到靈活運用,可以讓作品質量得到提升。文學作品中經常運用到寫作技法,可以通過閱讀文學作品掌握寫作技法,以便在寫作時靈活運用。以下介紹幾種常見的寫作技法。
1.巧合法
“無巧不成書。”巧合是文學作品中比較常用的一種寫作技法。其關鍵體現(xiàn)在“巧”上,“合”則是此種寫作技法的基本要求,既要體現(xiàn)“合”的合情合理,又要突出“合”的出人意料,才能進一步突出“巧”字。在文學作品中,運用巧合法是寫作者根據(jù)語言環(huán)境以及寫作內容的需求,有意安排的看似偶然的事件。既能夠讓讀者感到事發(fā)有些突然,細細品來,又會發(fā)現(xiàn)這種突然的變化也是事態(tài)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簡單來講,寫作中的巧合通常是虛構的,但是需要合乎常理。比如《水滸傳》中的“智取生辰綱”,事情發(fā)生的地點恰巧在黑松林,雖是巧合,但也應了那句“不是冤家不聚頭”。
在很多文學作品中,作家都喜歡運用巧合法,雖然大部分都是虛構的,但是仔細分析,每一次巧合都符合生活邏輯。因此,在寫作過程中,要注重巧合法運用的合理性,避免弄巧成拙。
2.抑揚法
抑揚法也是文學作品中常用的一種寫作技法。運用時要明確描寫對象,然后從反面寫起。事情發(fā)展要合情合理,當事情發(fā)展到某一程度后,再進行逆轉,揭示作品主題,使作品整體上達到抑揚結合、欲擒故縱的表達效果。曹文軒是優(yōu)秀作家,他的作品《第十一根紅布條》中就運用了抑揚法。作者想要描寫的是麻子爺爺,要突出人物善良的品質,但是在小說的開頭卻用了一些貶義詞來寫麻子爺爺,比如“不近人情”“可怕”“滿臉黑麻子”等,小孩子想要碰一碰他的獨角牛他都不許。這些描寫都與“善良”毫不相關,此處是“抑”。隨后,作者借助一個特殊事件對麻子爺爺?shù)拿鑼戇M行了逆轉。當麻子爺爺聽到亮仔落水時,他的表現(xiàn)是“翻身下床”“急跑幾步”。麻子爺爺將亮仔救了上來,將亮仔放在了他心愛的獨角牛的背上。亮仔活下來了,但麻子爺爺永遠地走了。緊接著,人們在麻子爺爺身上發(fā)現(xiàn)了一個布包,此時進入描寫麻子爺爺?shù)母叱彪A段,人們打開布包發(fā)現(xiàn)里面有十根布條,加上亮仔這一根,原來這個“不近人情”甚至有些“可怕”的麻子爺爺帶著他的獨角牛救過十一條生命,此處是“揚”。抑揚法的運用能夠讓作品所描寫的對象給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需要掌握抑揚法的特點,也就是先“抑”后“揚”。
3.興波法
興波法主要是指運用跌宕起伏、曲折多變的文勢寫作的技法。興波法能夠使作品整體呈現(xiàn)曲折生動的變化美,避免了平鋪直敘而產生的枯燥感,讓讀者跟隨曲折的情節(jié)產生情感上的波動。在很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中都運用了這種寫作技法。比如《一枚古金幣》這篇文學作品,雖然篇幅短小,但是將興波法運用到了極致,短短的七百字,情節(jié)卻是一波三折,引人入勝。
小說的開篇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為背景,寫了戰(zhàn)爭過后大部分老戰(zhàn)士都過上了悠然自得的幸福生活。唯獨一名老戰(zhàn)士例外,他叫雷勃,生活異常凄苦,此為第一波。格蘭汀在家中邀請眾多老戰(zhàn)士一起聚會,準備了豐盛的宴席,正在眾人把酒言歡之際,一枚價值昂貴的古金幣不見了,此為第二波。眾人均放下手中的酒杯,一起尋找,遍尋不到,有人提議在場所有人搜身尋找,大家都同意,唯有雷勃不同意。眾人不顧雷勃反對,相繼完成搜身,還是沒有找到金幣。大家將目光聚到了雷勃身上,雷勃依然不理不睬,紅著臉,慌慌張張離席。從此雷勃名聲越來越不好,本就窘迫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此為第三波。格蘭汀一家修整房子時,發(fā)現(xiàn)了地縫中金燦燦的古金幣,多年前的古金幣丟失案終于真相大白,此為第四波。格蘭汀急忙趕到雷勃家中道歉,雷勃卻承認自己當時確實偷了東西,因為家中生活太困難,妻子孩子終日食不果腹,因此偷偷將宴席上的食物裝進口袋,想要帶回家讓妻子孩子飽餐一頓,此為第五波。寫作中運用興波法能夠讓故事情節(jié)不斷反轉,跌宕起伏,更能凸顯人物性格,彰顯作品主題。
四、反復推敲修改,提高寫作質量
要想提高寫作水平,離不開反復推敲和修改。好作品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完成作文并不是結束,還需要進行多次修改。優(yōu)秀作品往往不是一次成形,初稿中會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語句不通順、有錯別字、結構不完整、中心思想不突出、表意不明等,這些都需要在多次的修改中來完善。
作文修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初次修改。初次修改也就是第一遍修改,針對文章中明顯的問題進行糾正,比如找出文中的錯別字,理順文章的語句,對段落布局進行合理調整,確保文章結構完整。
2.再次推敲。再次推敲主要是針對文章中的具體用詞、修辭手法的運用。語言表達中一字之差,就會改變整體的意思,為了讓文章文從字順,需要對關鍵句子進行反復推敲。比如《早梅》的作者在寫這首詩時,為襯托“早”字,經過反復推敲,將原來的“數(shù)枝開”改為“一枝開”,為后人留下千古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