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臺灣作為擁有2 300多萬人口的省份,由于耕地面積有限,糧食對外依賴度高達七成,糧農組織資料顯示臺灣地區(qū)每年糧食進口量高達800萬~900萬t。為了讓糧食自給率數值較為可觀,臺灣地區(qū)在統(tǒng)計時特意選擇比較寬泛的口徑來計算。根據臺灣地區(qū)“行政院”農業(yè)委員會統(tǒng)計室2012—2021年的數據,對臺灣地區(qū)采取的特殊計算方法下的糧食自給率進行分析,揭示了臺灣地區(qū)寬泛統(tǒng)計口徑下依然難掩糧食對外依賴的長期趨勢和現(xiàn)實,深入剖析臺灣地區(qū)糧食進出口的時空和品種結構,并細分統(tǒng)計臺灣地區(qū)農產品進出口流向和金額,根據以上數據與結論對近未來時段臺灣地區(qū)糧食貿易的演化趨勢做出分析與預測,以及臺海作為地緣政治熱點地區(qū)的糧食進口前景。
關鍵詞:臺灣地區(qū);糧食自給率;糧食進出口
中圖分類號:F326.1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40402
Analysis of Taiwan’s extreme external food dependence under the cover of broad statistical caliber and special statistical techniques
Xu Tiancheng, Li Shuqi, Chen Huiling
( School of Economics,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48 )
Abstract: As a province with a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23 million, Taiwan’s food dependence on the outside world is as high as 70% due to the limited area of arable land, and FAO data shows that Taiwan imports between 8 and 9 million tons of food annually. In order to make the value of the food self-sufficiency rate more impressive, Taiwan deliberately chooses a broader caliber for calculation when conducting statistic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food self-sufficiency rate under the special calculation method adopted by Taiwan based on the data from the Statistics Office of the Council of Agriculture of Executive Yuan from 2012 to 2021, revealing the long-term trend and reality of Taiwan’s external dependence on food that was still difficult to hide under the broad statistical caliber, analyzing the spatial-temporal and varietal structure of Taiwan’s food imports and exports, and providing a breakdown of the import and export flows of Taiwan’s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ir amounts. Based on the above data and conclusions, it analyzed and predicted the evolution trend of Taiwan’s grain trade in the near-future timeframe, as well as the prospects of grain imports in the Taiwan Strait as a geopolitical hotspot.
Key words: Taiwan; food self-sufficiency; food import and export
臺灣地區(qū)是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出口占整體GDP比重達六成以上。2023年6月臺灣地區(qū)出口323.2億美元,同比減少23.4%,已是連續(xù)10個月負增長,創(chuàng)下近14年來單月最大跌幅。在外銷低迷、景氣放緩、制造業(yè)萎靡不振的環(huán)境下,島內經濟面臨諸多嚴峻挑戰(zhàn)[1]。由于耕地面積有限,臺灣地區(qū)的糧食自給率很低,長期需要大量的進口食物補充。臺灣地區(qū)耕地面積從2011年的808 294 hm2下降到2021年的787 026 hm2,農產品進口額也從915萬元增至1 102萬元。按傳統(tǒng)的糧食重量方法進行計算,臺灣地區(qū)的糧食自給率僅略微超過20%。臺灣地區(qū)主要糧食進口來源是美國,主要進口產品有小麥、玉米和大豆[2]。本文探討分析臺灣糧食進出口情況,并對臺灣地區(qū)未來時段糧食貿易的演化趨勢進行分析與預測。
1 臺灣地區(qū)獨特的糧食自給率定義
1.1 臺灣地區(qū)糧食自給率的統(tǒng)計口徑極為寬泛
根據臺灣地區(qū)2020年糧食平衡表,依照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通用的糧食自給率公式計算,臺灣地區(qū)谷類自給率為20.4%,其中,大米自給率最高,為134.1%,玉米為3.0%,小麥、高粱等其他谷類自給率均不足1%,如表1所示。
臺灣地區(qū)在統(tǒng)計糧食自給率時,為增加該數值,在統(tǒng)計糧食時特意選擇比較寬泛的口徑,將谷物、薯類、糖和蜂蜜、堅果仁和油料作物籽粒、蔬菜類、果品類、肉類、蛋類、水產類和乳品類共十大類食物均納入“糧食”統(tǒng)計,并將其定義為糧食綜合自給率。由于蔬菜類和果品類的自給率超過80%,肉類自給率超過60%,蛋類和水產類的自給率超過100%,這樣綜合計算的結果,使得臺灣地區(qū)糧食自給率高達60%以上,遠高于按照國際通用方法計算得出的略高于20%的數值。
1.2 投機取巧的計算方法
在計算糧食自給率時,臺灣地區(qū)未選擇國際通行的產量與需求量之比,而使用“糧食內含熱值(卡路里)折算法”“臺灣地區(qū)與國際市場三年糧價移動平均分別折算法”,即采用成年人所需攝入熱量進行比較,以三年移動平均糧食價格計算總和糧食自給率兩種辦法。通過把統(tǒng)計口徑放寬,各種可食用農產品所提供的卡路里就都能被算作是由“糧食”所提供的。這樣一來,將臺灣自產農產品所提供的卡路里除以全體人口所需卡路里,按卡路里自我滿足率計算的糧食自給率就能顯著得到美化。此外,臺灣地區(qū)的糧價比其進口的糧食價格高2~3倍,所以最終計算的糧食自給率(以價格法計算)偏高,可以掩蓋臺灣地區(qū)糧食極度短缺,超過2/3需要進口的事實[3]。
1.3 臺灣地區(qū)寬泛統(tǒng)計口徑難掩糧食對外依賴的長期趨勢和現(xiàn)實
盡管臺灣當局為得到美化后的數據指標已經采取了上述技術性的處理方法,其效果仍然不盡如人意。首先,不論是按熱量計算還是按價格計算,臺灣地區(qū)都不可能實現(xiàn)糧食自給自足。其次,美化后的兩種糧食自給率數據的長期趨勢仍然是在波動中緩慢下降。如圖1所示,2012—2021年以熱量計算的臺灣地區(qū)糧食自給率在32.5%左右,但整體呈下降趨勢;以價格計算的糧食自給率在66%左右,也呈現(xiàn)下降趨勢。也就是說,臺灣地區(qū)本就巨大的糧食缺口仍在持續(xù)擴大,該地區(qū)的糧食自給率處于持續(xù)惡化中。
根據臺灣地區(qū)“行政院”農委會和“法務部”調查局相關檔案數據, 1967年之前臺灣地區(qū)以熱量計的糧食自給率超過100%,但此后因人口增加、糧食消費量和膳食結構變化、土地轉為工業(yè)建設用途等因素共同作用,轉為糧食不足。至1992年,此數值首次跌至40%以下。
近5年來,臺灣地區(qū)含主糧、各種雜糧和副食品的最寬口徑“糧食”內含卡路里計糧食自給率長期在31%與34%之間波動。由于臺灣地區(qū)農產品價格畸高(常年為國際進口價格的2~3倍),以價格計算的臺灣地區(qū)糧食自給率數字也較好看,近5年在66%到68%之間波動,但這無法掩蓋臺灣地區(qū)需要從國際市場大量進口糧食的事實。如果把統(tǒng)計口徑回調到大米、小麥、玉米這三大主糧,并將計算方法回歸到傳統(tǒng)的按糧食數量計算,臺灣地區(qū)的糧食自給率僅略微超過20%。
2 臺灣地區(qū)糧食進出口的時空結構和品種結構
以國際通行對“糧食”的狹義定義而言,是指大米、小麥、玉米[4]。三者中,臺灣地區(qū)自給率(以熱量攝入計算)在100%左右波動的品種只有大米。小麥、玉米的自給率接近于零,可忽略不計。在世界糧食市場上,可供自由貿易的小麥主要來源于俄羅斯、烏克蘭、美國、澳大利亞、法國、加拿大、阿根廷等國。世界糧食市場上的主要玉米供應國還是前述各國再加上巴西。臺灣地區(qū)和世界各主要余糧供應國的這種糧食生產狀況與臺灣地區(qū)獨特的對外關系模式共同影響并決定了臺灣地區(qū)的糧食貿易品種和流向。自俄烏沖突爆發(fā)后,已經過去兩年,由于戰(zhàn)爭對生產力的破壞以及黑海地緣政治對烏克蘭糧食外運的不利影響,致使烏克蘭作為糧食出口來源的供給能力和可靠性都在逐漸惡化[5]。
2.1 臺灣地區(qū)糧食主要出口對象和品種
稻米相對過剩,雜糧必須依賴進口是臺灣地區(qū)糧食的主要矛盾[6],所以臺灣地區(qū)糧食出口的主力品種是大米。但臺灣有限的水稻耕作面積限制了大米的總產量。因此臺灣可出口的大米絕對數量并不多,近年出口量在20萬t/年左右浮動。這些大米主要是對日本、東南亞各國出口。這些屬于商業(yè)出口性質的大米價格一般跟隨國際市場上的大米價格波動,比印度和東南亞各國出口的碎米更貴,但比泰國香米和日本越前米等高檔品牌大米便宜。另外,也有一小部分臺灣地區(qū)自產大米被臺灣當局用作爭取“外交”承認和鞏固“邦交”的對外援助,主要的援助對象是南太平洋各島國、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qū)各小國。這些對外援助大米基本是免費的,有時還需要臺灣當局撥款支付其運到受援國的運費,因而從國際收支方面來看屬于完全的虧損項目。臺灣地區(qū)對外農產品出口的主要內容是水產品、熱帶水果等,但這些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糧食,在此不做詳細討論。
2.2 臺灣地區(qū)糧食主要進口來源和品種
臺灣地區(qū)進口玉米的主要來源地為美國、巴西、阿根廷;進口小麥的主要來源地為美國、澳大利亞、阿根廷;進口大豆的主要來源為美國、巴西、阿根廷;進口棕櫚油和木薯的主要來源地為泰國、馬來西亞、越南;進口乳制品來源主要是澳大利亞、新西蘭。
此外,臺灣地區(qū)從大陸進口的農產品單一種類的進口量不大,但品類繁多,所以累計總量很大,排位靠前。這是因為從香港和福建至臺灣的海運距離短,運輸、儲存農產品的條件有利,能夠以較低的運費送達,也能因載運時間短而降低運輸損失率。
臺灣地區(qū)居民膳食的主要種類為谷類、薯類、蔬菜類等[7],其中小麥和玉米是臺灣地區(qū)主糧中最大宗的進口品種。小麥在臺灣地區(qū)居民的膳食結構中取得顯著地位是一個比較漫長的歷史過程。小麥是溫帶作物,并不適宜在熱帶、亞熱帶的臺灣地區(qū)種植,臺灣居民傳統(tǒng)上極少食用面粉。在面食比重快速上升的這個變遷過程中,有關鍵標志性的歷史契機主要有兩個。第一個是蔣介石集團敗走臺灣后,接受各種美國援助,其中就有大量的面粉援助(占總援助的24%)。美國背景的一些臺灣半官方機構(如“中國農村復興聯(lián)合委員會”“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臺灣地區(qū)麥面食品推廣委員會”等)、期刊(如《豐收》等)均大力推廣各類面食并宣揚面食比米飯更健康、更進步的觀點。第二個則是臺灣地區(qū)經濟在20世紀70年代取得持續(xù)高速發(fā)展之后,本地居民的飲食習慣趨向西化,因而進一步加大了對各類小麥制品的消費。據臺灣“農委會”統(tǒng)計在20世紀50年代,臺灣人均年消耗米飯及紅薯202千克,而面食僅7.9千克。到2014年,臺灣地區(qū)人均每年稻米食用量下降至44.96千克,面食則上升至36.14千克。隨著臺灣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居民膳食結構中對蛋白質的攝入也顯著增加了。臺灣地區(qū)的玉米進口需求主要是飼料用玉米。
除主糧外,臺灣地區(qū)進口較多的其他農產品細分項目主要是榨油用大豆(列在臺灣地區(qū)“行政院”農糧署相關報表第4項“子仁及油籽類”第1款“大豆”下)、棕櫚油(列在臺灣地區(qū)“行政院”農糧署相關報表第11項“油脂”之第1款“植物油脂”下D項“其他”項下)。近年來,臺灣地區(qū)新增進口增速較快的“糧食”品類還有木薯。但這種進口的目的不是為了直接食用,而主要是為了利用木薯作為原料,加工成淀粉,作為食品工業(yè)原料,其用途去向主要是淀粉制糖、淀粉制酒精[8]。
3 未來時段臺灣地區(qū)糧食貿易的演化趨勢分析與預測
根據美國農業(yè)部(USDA)2023年4月5日對臺灣地區(qū)主糧和飼料供需情況所做的最新態(tài)勢評估,近兩年臺灣地區(qū)糧食貿易的預測如下。
(1)臺灣地區(qū)本地小麥產量在2022—2023農業(yè)年度為4 000 t,產地主要為金門縣,用途為釀酒,與其進口量140萬t相比,相形見絀。自2022年2月起,臺灣當局取消了小麥的進口關稅,并免除了進口小麥、玉米和大豆在臺灣地區(qū)再次銷售的營業(yè)稅。由于澳麥較有價格競爭力,且澳大利亞的軟白麥產量較2021—2022農業(yè)年度而言顯著恢復,預計未來一年,澳大利亞有望進一步從美國手中奪回小麥市場份額。
(2)臺灣地區(qū)2023年的玉米進口量預計為450萬t,而2022—2023年玉米進口量初估數為440萬t。2022年,由于船運散貨運輸缺乏競爭力,美國在臺灣地區(qū)的市場份額遭到阿根廷和南非侵蝕。但美國糧商在采用集裝箱運輸糧食方面具備競爭力,這在2022年下半年改善了美國糧食在臺灣地區(qū)的市場份額。2022年,臺灣地區(qū)的飼料需求因高致病性禽流感而減少,預計2023年下半年將恢復。
(3)預計2023—2024年臺灣地區(qū)大米產量將略微恢復到110萬t。2022—2023年大米產量預計將略微下降至109.5萬t,因為在全球變暖的情況下,短期的旱澇急轉和長期越來越嚴重的干旱可能很快成為問題。臺灣地區(qū)將進口部分大米,但相較于本地產量而言,這種進口并不占主導地位[9]。
參 考 文 獻
[1] 汪靈犀.臺灣經濟“鼻青臉腫”,民進黨當局難辭其咎[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07-26(4).
[2] 臺灣行政院主計處.臺灣統(tǒng)計年鑒2022[M].臺北:行政院主計總處出版社,2022:256-280.
[3] 楊明智,裴源生,李旭東.中國糧食自給率研究:糧食、谷物和口糧自給率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19,34(4):881-889.
[4] 吳樂.中國糧食需求中長期趨勢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9.
[5] 史靜,烏蘭.糧食安全視角下地緣政治風險對中國糧食貿易的影響分析[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3,48(4):12-17.
[6] 項文惠.臺灣糧食安全的時空格局、保障政策及借鑒[J].臺灣研究,2019(2):60-67.
[7] 辛良杰.中國大陸可能的膳食消費水平與糧食需求量:基于中國臺灣的歷程判斷[J].中國工程科學,2018,20(5):135-141.
[8] 農糧署.糧食供需年報2022[R].臺北:臺灣“農業(yè)部”,2022.
[9] USDA Office of Agricultural Affairs Taipei. Taiwan: Grain and Feed Annual Attaché Report (GAIN) TW2023-0015 [R]. Washington DC: USDA,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