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何引導低齡兒童運用色彩表現感受
為讓低齡兒童的美術教學起點更高,教師應該給他們看名家的經典作品,而不是先在黑板上進行技法演示,然后讓低齡兒童在教師示范的局部框架下進行創(chuàng)作。
一般低齡兒童在進行色彩表現時,他們會在一張白紙上畫出主體物,然后在畫面背景上涂色,如果教師不引導他們思考對比關系,就容易令畫面中作為前景的主體物被破壞。因此,我總結了兩點。第一,不要從小就對低齡兒童灌輸色彩基本知識,灌輸固有色的概念。比如,告訴低齡兒童認色時說花是紅的,葉子是綠的,人臉是肉色的等。第二,色彩畫的核心價值主要是色彩的對比關系,對比關系畫對了,低齡兒童表現的色彩感就強。比如,圖13這幅德國表現主義畫家雅弗林斯基的作品,用純度極強的補色對比表現人物。教師如果在教學中以這樣的色彩表現作品作為案例,就更能幫助低齡兒童突破其對固有色觀念的束縛,使其大膽根據個人感受選擇顏色去作畫。
色彩的對比關系有很多方面,在低齡兒童色彩運用問題上主要解決兩種色彩關系對比的問題,即深淺對比和冷暖色對比。深淺對比是指色彩相互陪襯的關系,這種色彩對比關系是非常容易進行教學引導的。低齡段低齡兒童在一開始進行創(chuàng)作的時候容易掌握不好工具,教師可以提供彩色紙、輕黏土等多種形式的材料,供幼兒自己選擇。比如圖14這幅作品,低齡兒童在創(chuàng)作前選擇紅色紙作為背景,將人物臉部的顏色畫得比背景顏色淺,使頭發(fā)的顏色比背景顏色深,這樣色彩的對比關系就出來了。第二個對比關系就是冷暖色的對比。色彩的冷暖對比基本是補色對比。比如圖15這幅畫,教學時,教師可以在人物的后面放一塊橘紅色的襯布,襯布后面還有光線照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提問引導低齡兒童進行觀察,就會發(fā)現人物的臉比背景色更暗了,而且偏綠。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低齡兒童的色彩感覺是不受固有色限制的。這幅作品也體現了教師如何在教學中培養(yǎng)低齡兒童的色彩感覺。
三、低齡兒童畫的審美價值
低齡兒童畫到底有沒有審美價值?是不是每張低齡兒童畫都像大師的作品?有人主張低齡兒童畫不需要教,不能干預,讓他們自己隨便畫。在這些問題上,我也有自己的看法。我不認為所有的低齡兒童畫都有審美價值,因為低齡兒童繪畫能力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只能用簡單的符號來象征性地示意自己的想法,有的孩子會用圖式來說明事物情節(jié),這些低齡兒童畫并不具備審美價值。
那么,具有審美價值的低齡兒童畫有哪些特點呢?
1.具有繪畫的原創(chuàng)性
原創(chuàng)性的低齡兒童畫體現低齡兒童創(chuàng)作中的靈性,具有獨一無二的特點。藝術創(chuàng)作的特點必然是它的原創(chuàng)性,畫面不是模仿的,不是重復別人樣式的。舊的美術教學以模仿為主要方式,教低齡兒童畫簡筆畫、卡通畫等。而現在,我們更強調通過觀察體驗讓低齡兒童表現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因此,真正好的低齡兒童畫應體現作者獨有的藝術語言特征。
比如圖16是一位西安小姑娘的創(chuàng)作,她畫了一只吃撐了的孔雀。她畫的孔雀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形象,用一個圓形來概括孔雀開屏時羽毛的形態(tài)。為了強調孔雀吃了很多東西,她用透明畫法表現胃里有漢堡包、冰淇淋等許多食物??梢姡妄g兒童畫是低齡兒童用來表現自己生活的感受,呈現自己心中想象的故事。再比如圖17這位小朋友畫了一匹晚上在樹下休息的馬。馬的鬃毛很長,表示這是一匹母馬。低齡兒童沒有透視的概念,認為四條腿的長度相等,因此她把馬腿畫成等長并列在一條線上。在畫面的右上方,鳥媽媽叼了小蟲回來喂它的孩子,樹上的小鳥就要破殼而出。整幅作品生動有趣、想象力豐富,符合低齡兒童的思維特點。
2. 畫面造型生動有趣
圖18這幅作品是在一間供低齡兒童體驗的巨型汽車模型上完成的。畫中的汽車有三個巨型車輪子,小男孩坐在駕駛位上開車。車下方是一條石子路,上面長著很多草。這個低齡兒童并不關注車的比例和形狀,而是用大小對比的夸張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再比如圖19是一位4歲女孩表現自己練習騎馬的作品。她在課余時間經常到馬場去體驗生活,對馬的特征有一定了解,并憑記憶將其表現出來。畫中馬的蹄子很大,讓人感覺很敦實、很穩(wěn),能夠讓人放心地坐在馬背上面。她對人物騎在馬上兩條腿與馬背的關系并沒有進行遮擋表現,而是將人與馬的形象各自完整地呈現出來,這正是這時期低齡兒童心理發(fā)展特征的表現。
通過這些觀察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低齡兒童的認知和繪畫語言受生理發(fā)展特點限制,所以其創(chuàng)作具有低齡兒童獨有的特征。
3.具有低齡兒童特有的情感表現
我國文藝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因此,很多教師喜歡用一些抽象的元素引導低齡兒童,比如有些教師流行在課堂教學中運用點彩、甩墨等后現代主義的表現方式。這確實能讓孩子們“玩”得盡興,但實際上對低齡兒童情感、品德、人文的發(fā)展并沒有益處。實際上教師在引導低齡兒童進行繪畫表現時,應重點關注如何啟發(fā)他們表達自己對生活、對周圍事物的感受。
圖20、圖21這一組畫就是很好的例子。兩幅畫表現的都是給媽媽過生日的主題。圖20中的構圖特別有意思,畫面中有四只手:上面兩只大手是媽媽的,她拿著一朵花;下面的兩只小手是孩子的,呈現送出的動作。小朋友通過局部的刻畫表達了自己對媽媽的愛,構思巧妙而精彩。圖21中的作品非常具有低齡兒童的生活趣味,畫中的孩子飛起來親吻媽媽,表現了自己對媽媽深深的愛。
美育的目的是立德樹人,是培養(yǎng)低齡兒童具備善良、寬容、助人為樂、愛祖國、愛家人等情感和品格。如果一幅創(chuàng)作能夠感動人,那么作品中必然滲透了作者豐富的情感色彩。
4. 敏銳發(fā)現生活美的能力
圖22是小朋友的課堂作業(yè)。創(chuàng)作前,教師帶領低齡兒童去施工現場進行觀察,讓他們表現電工修理電線時的景象。畫面主體是電線桿和電線。作者在纏繞的電線上面又加了另一組電線,說明在遠處還有其他電線,這也在構圖上起到了一個平衡的作用。低齡兒童只有通過觀察和感受才能充分表現主題。圖23表現的是一只貓咪在照鏡子,形象十分生動、可愛。畫面雖然有想象的成分,但作品也是作者從生活中得到的啟發(fā),充滿了生活的意味。
我們再來欣賞下面兩幅作品。圖24表現的是想象中的企鵝一家的生活情形。教師通過播放視頻,首先讓低齡兒童觀察并了解企鵝的生活環(huán)境和習性。作者通過想象用擬人的方法表現企鵝一家住在冰屋子里,一個企鵝寶寶站在畫的前面,等待著企鵝媽媽和爸爸從遠處回來。整幅畫用了三條平行線來表現距離的遠近,作者將這樣一個復雜的場面通過透視的推移很好地呈現了出來。圖25的作品來自一個9歲的兒童,表現的是生活中人們交易時砍價的情形,與其他作品相比,在人物刻畫與構圖排布上相對成熟。低齡兒童跟隨家長在郊區(qū)旅行時,經常能看到農民伯伯帶著自己生產的農產品在路邊售賣,旅客從汽車上下來買農產品時常會砍價。畫面中人物的形態(tài)、表情很生動,如果沒有對生活的觀察和感受,便無法將這樣熱鬧、有趣的場景表現得如此活靈活現。
最后一組畫(圖26、圖27)是兩位低齡兒童根據宋代詞人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所描述的景象進行的繪畫創(chuàng)作。一匹瘦馬跟著主人到處流浪,他們走過一座小橋,橋下有潺潺的流水,夕陽西下時的景色映入眼簾……整首詞描述的內容有景有情有季節(jié),低齡兒童就會將詞的內容通過想象表現出來。這兩幅創(chuàng)作在構圖和色彩方面都表現得明快而富有美感。
低齡兒童美術教育的目的是讓每個低齡兒童都能在藝術活動中得到身心的全面發(fā)展,新時代發(fā)展為低齡兒童美術教育事業(yè)提供了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新時代的低齡兒童美育工作寄希望于廣大教師,教師自身的品格修養(yǎng)和專業(yè)水平都會從低齡兒童畫中得到體現。我們的教學任務就不能僅僅為解決繪畫技能問題而設計,更要考慮設計什么樣的課題有利于發(fā)展低齡兒童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總之,建設中國低齡兒童美術教育的新教學體系任重道遠。我相信我們在共同的不斷努力探索中,一定會完成歷史賦予我們的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