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龍之介是日本大正時期的重要作家,其兒童文學作品《杜子春》于大正九年七月發(fā)表在兒童雜志《紅鳥》上。文章講述了主人公杜子春在窮途末路時,遇見仙人鐵冠子。前兩次杜子春接受其金錢上的贈予成為有錢人,但揮霍無度后再次變得窮困潦倒。第三次因看透世態(tài)炎涼、人情淡薄,故不想再做凡人,而想修煉成仙。因此接受了鐵冠子設置的嚴酷的試煉,但以失敗告終,這次失敗讓杜子春領悟到要堂堂正正做人,本本分分過日子的人生真諦。
芥川龍之介在昭和二年(1927)寫給河西信三的書信中寫道:“拙作《杜子春》取材于唐代小說《杜子春傳》,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為重新創(chuàng)作?!庇纱丝芍抖抛哟骸犯木幾灾袊诺湫≌f《杜子春傳》,且兩部作品的主人公同名為杜子春,但芥川對大部分內容進行了再創(chuàng)作。芥川龍之介所作的《杜子春》與原作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塑造了鐵冠子這一人物,本文通過對比芥川《杜子春》中的鐵冠子與唐代小說《杜子春傳》中的“老人”來分析芥川龍之介的創(chuàng)作意圖。
一、人物的命名
在《杜子春傳》中有同鐵冠子一樣,在主人公杜子春窮途末路時幫助他的人物,卻沒有姓名,小說從頭到尾都稱其為“老人”“道士”。
在《杜子春》中,芥川龍之介將其命名為“鐵冠子”。關于這一姓名的由來,芥川龍之介在前文提到的寫給河西信三的同封信中寫道“鐵冠子是三國時代名為左慈的仙人的道號”。
對比《杜子春傳》中“老人”的稱呼,芥川龍之介將這一人物改名為“鐵冠子”,增強了此人物在作品中的存在感。不僅如此,此命名也別具深意,是仙人的道號,為后文中“鐵冠子”展現出的卓越仙術埋下了伏筆。
二、出現及離開方式
在《杜子春傳》中關于老人的出現方式的描寫只有簡單的一句話,“有一老人策杖于前”,就是一位老人走到了杜子春的面前,很難吸引讀者的注意。芥川龍之介在《杜子春》中是這樣描寫鐵冠子的出現的,“有個不知從何處冒出的獨眼老人,停頓在他面前”。獨眼的外形特征和突然的出現方式,很容易讓讀者意識到這個老人應該不是普通人,他的出現一定與杜子春有很大的關聯。這樣一來更容易將讀者帶入作品中,使他們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
在《杜子春傳》中關于老人的離開方式只字未提。在《杜子春》中是這樣描寫的,“更奇怪的是,那老人已不知去向,周圍連個影兒都沒有”。讀到這里年少的讀者們應該會意識到這個老人一定有超乎尋常的能力。
對比《杜子春傳》中老人策杖于前的出現方式,芥川對鐵冠子出現和離開的方式都進行了更為細致生動的描寫,更加強調了鐵冠子這一人物的神秘性,使讀者越發(fā)期待后續(xù)故事的展開。
三、金錢的給予方式及目的
在《杜子春傳》中,杜子春三次從老人那里獲得了金錢的幫助,第一次是三百萬、第二次是一千萬、第三次是三千萬。在《杜子春》中,芥川將這一情節(jié)改寫為兩次獲得了滿滿一車的黃金。對于這個變化,筆者認為是因為對于兒童文學作品《杜子春》的年少讀者來說,他們對于數字并沒有那么具體的感知,但滿滿一車黃金會更加有畫面感。黃金的貴重可以說是人盡皆知,所以一下子就可以知道到杜子春已經變成了一個超級大富豪。因此,筆者認為芥川對于這一內容的改寫非常成功,可以使年少的讀者們迅速明白所寫的內容。
此外,《杜子春傳》中的老人讓杜子春第二天去他的波斯府邸,在那里將金錢交給他,這說明老人之所以可以給杜子春那么多錢可能是因為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有錢的人。在《杜子春》中,鐵冠子是這樣贈送給杜子春黃金的,原文寫道:“待我交給你個好法子吧。你立刻去站在夕陽下,直到影子映到地上,等半夜時分,將影子的頭部挖開,必有滿滿一車黃金可得。”(第一次見面)值得注意的是“站在夕陽下”這句話,夕陽下是一個非常大的范圍,鐵冠子并沒有給出具體的位置,杜子春可以自由選擇地點站立,這就排除了鐵冠子事前將黃金埋在地下的可能性。在后續(xù)的情節(jié)發(fā)展中,鐵冠子再次贈予杜子春金錢時,依舊讓他重復同樣的操作,即“將影子的胸部挖開”(第二次見面)、“將影子的腹部挖開”(第三次見面)的方式來進行。關于此,小林美鈴寫到“雖然第三次由于杜子春的拒絕而沒有贈送成功黃金,但如果如此反復下去的話,應該會有第四次甚至第五次的可能性”。筆者同意她的見解,芥川龍之介通過這種可以重復多次的神奇的黃金贈予方式,表明鐵冠子擁有非凡仙術,對比直接給錢的方式更神秘,更能引起讀者的注意。
四、試煉場所的設定
在《杜子春傳》中,杜子春接受試煉的場所是華山,是步行前去的。在《杜子春》中,芥川將試煉地點改為峨眉山,是由鐵冠子帶著杜子春共騎青竹杖飛過去的。關于試煉場所和前往方式的改變,張蕾寫到“也許是因為《杜子春傳》的設定是道士帶著杜子春走路從長安去往試煉地點,故是近處的華山。而《杜子春》的設定是鐵冠子帶著杜子春騎著青竹從洛陽飛往試煉地點的,故是距離更遠,更具有神秘色彩的山。和華山相比,峨眉山的文字效果更好,從字面上就能讓讀者明確感受到那里是一個特別的地方,是異世界的入口”。筆者認同這種解讀。從地理位置上看,華山位于長安(現西安)內,因為《杜子春傳》的故事發(fā)生地點設定在長安,所以步行前去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杜子春傳》中幫助杜子春的老人是一個凡人,故步行前去更符合故事的設定。
《杜子春》的試煉地點在峨眉山,與《杜子春》中的故事發(fā)生地點洛陽相去甚遠。如此遠的距離,如果鐵冠子同杜子春步行前往的話,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關于這段內容芥川是這樣敘述的,鐵冠子先是告知杜子春自己就是仙人,隨后直接在地上撿起一根竹杖,同杜子春跨上去后,竹杖飛起,轉眼兩人就到了峨眉山??梢哉f無論是從交通工具(竹杖)的選擇還是到達的速度(轉眼)無不令人驚嘆。此處的描寫不僅向讀者展示了仙人鐵冠子卓越的仙術,同時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除此之外,在《三國志演義》第六十八回,左慈這一人物自我介紹時說道自己在西川、嘉陵的峨眉山修道三十年。上文已經提到過鐵冠子即為左慈的道號,且《三國志》是芥川龍之介從小就喜歡閱讀的書籍之一,所以,筆者推斷芥川將試煉地點改為峨眉上這一設定,正是基于《三國志》的內容而改寫的。
在《杜子春傳》中沒有關于杜子春去往試煉地點過程的描寫。而芥川在《杜子春》中關于此則加入了大量的描寫,如“鐵冠子從地上撿起一根青竹杖,口中念著咒語,同杜子春一起騎馬似的跨上竹杖”“那竹杖如同一條飛龍,猛然間騰空而起,在春日傍晚的萬里晴空,朝峨眉山飛馳而去”“夕陽下,唯見青山連綿,京城洛陽的西門,卻遍尋不見,大概早為晚霞所遮蔽了”“鐵冠子任憑兩鬢的白發(fā)在風中飄揚,放聲高歌”。筆者認為這段描寫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好和當時的逍遙愜意,也和接下來杜子春在試煉中遭遇的各種恐怖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五、試煉失敗后的態(tài)度
在《杜子春傳》中,杜子春在試煉的最后,因目睹自己的孩子被殘忍摔死,而情不自禁地發(fā)出聲音,致使試煉失敗。道士對他說“錯大誤余乃如是”。“吾子之心,喜、怒、哀、懼、惡、欲,皆忘矣。所未臻者,愛而已。向使子無噴聲。吾之藥成,子亦上仙矣。嗟乎,仙才之難得也!吾藥可重煉,而子之身猶為世界所容矣。勉之哉!”之后便叫他離開。由此可見,道士對杜子春是失望的,責怪他沒有忘掉人間之愛,所以才導致仙藥煉制失敗,杜子春自己也沒有成為仙人。
在《杜子春》中,看透世人涼薄的杜子春在覺得自己即使變成有錢人也毫無意義后,拒絕了鐵冠子在金錢上的給予,懇求成為其弟子。也就是說杜子春是自己想成為仙人才接受試煉的。在試煉的最后,杜子春因看到被變成瘦馬模樣的母親在受盡折磨時仍替他考慮時,忍不住發(fā)出了聲音,致使試煉失敗。但在試煉失敗后,鐵冠子卻說:“如果你真的不作聲,我會立刻取你性命?!痹诠适碌慕Y尾,鐵冠子還贈予杜子春一處桃花盛開的住所。
兩部作品中,杜子春的試煉都是以失敗告終,但道士和鐵冠子的態(tài)度卻截然不同。在《杜子春傳》中,因杜子春發(fā)出聲音無法將仙藥煉制成功時,道士對他失望至極,并勒令他離開。這種設定是符合情節(jié)發(fā)展的,因為杜子春接受試煉的目的就是幫助道士煉制仙藥,試煉的失敗就意味著仙藥煉制的失敗。但從情感角度來說卻很難引起讀者的共鳴。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是人間可貴的真情之一,摒棄這種人間之愛,一味只想修道成仙,作為一個人來說著實過于冷漠。若將這種設定照搬到兒童文學作品《杜子春》中,顯然是不合適的。
在《杜子春》中,杜子春因保有對母親的愛而發(fā)出聲音,致使試煉失敗后,不僅沒有受到鐵冠子的斥責,反而得到褒獎。關于這段內容,也許會讓讀者覺得鐵冠子是一個言行不一的人,明明是他說只要不出聲就能成為仙人,但后面又告訴杜子春如果當時他不出聲就要取其性命。但筆者認為這里才真正體現出了作品的溫情之處,使整篇文章得到了升華。假如杜子春在看到飽受苦難的母親不顧自己安危仍然擔心他時無動于衷的話,那就證明了杜子春冷酷至極。這樣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即使成為仙人又有何意義。由此可見,鐵冠子對杜子春試煉的目的,并不是想讓他成為仙人,而是在考察他心中是否還留存人間真愛。
另外,關于此處情節(jié)的設定,筆者認為同作者芥川龍之介的人生經歷有很大關聯。芥川在七個月大時,因生母患有精神疾病,被過繼給母親兄長芥川家做養(yǎng)子??梢哉f,芥川幾乎一生都沒有受到過生母的照顧。所以,芥川才將自己對母親的感情注入作品之中吧。
六、結語
芥川在鐵冠子這一人物形象的設定上追加了大量的描寫,不僅展現了鐵冠子精湛卓絕的仙術,也同時給這一人物形象賦予了神秘色彩,使作為兒童文學作品的《杜子春》更具趣味性,將年少讀者自然而然地吸引到作品之中。所以,筆者認為鐵冠子這一人物于整部作品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限于故事的構成需要,更是豐富了整部作品的內容層次,對比原作《杜子春傳》的老人形象更加飽滿生動。
(廣州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