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感致使構式作為廣泛存在的致使移動構式中一種特殊類型,表面上與構式語法語義規(guī)約相悖,實際上情感詞與致使移動構式的融合彰顯了致使義與構式義的內在一致性。據此,本文從體認語言學視角切入,探尋構式中情感致使的動態(tài)建構過程和具身體驗所具有的解釋力,發(fā)現(xiàn)情感致使力的轉喻機制與身體體驗息息相通,借此為揭示情感致使構式的認知理據和深化語言哲學的體驗觀提供有力的支撐。
【關鍵詞】情感致使構式;認知加工;體驗;概念轉喻
【中圖分類號】H31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30-0079-04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0.025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為反應,包括刺激情景及對其解釋、主觀體驗、表情、神經過程及生理喚醒等內容[1]45。在情感因素的影響下,作為構式語法研究熱點的致使移動構式與其之間的聯(lián)結就形成了情感致使構式。其句法表現(xiàn)形式為“NP1+V+NP2+PP”,其中NP1是施事,即情感刺激的致使主體,V是情感動詞,NP2是受事,即情感接收者,PP是表示受事移動路徑的介詞短語。此構式中緣于個體間情感活動的差異,使得情感致使構式在句法和語義層面皆凸顯出形式和意義的特異性。
語言學背景下的過往研究中,國內外諸多學者對于情感話題的研究在情感詞匯、情感句法、情感隱喻及情感語篇中著墨頗多。但長期以來,情感致使構式這一特殊句法結構常常在整個致使構式中被籠統(tǒng)概述,對其聚焦研究較為少見,如潘震分析此構式內部各要素的互動過程[2],孫毅就致使性和完成性探討具體運作機制及實現(xiàn)過程[3],以及王亞聰闡析現(xiàn)代漢語致使情感構式的結構特征和限制條件[4]等。從整體來看,時賢研究中對情感致使構式注重語義及語用層面的探討,如構式范疇內部成員之間的互動關系,構式具有致使性和完成性等。對相關理論探索中越來越帶有后現(xiàn)代哲學色彩的新方法缺乏足夠的關注,因而存在一些欠缺之處[5]15。
因此,本文將從體認語言學視角探究情感致使構式的轉喻現(xiàn)象并解釋背后的認知機制,希望在基于對現(xiàn)實的“互動體驗”和“認知加工”下建構的認知語言學框架內對此構式進行求新探微。
一、情感致使構式的界定
Goldberg[6]1對構式的定義是構式是一種“‘形式—意義’的對應體”(form-meaning correspondences)。換言之,即習得的形式和意義或話語功能的配對。致使移動作為人類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互動關系,是指某人或某物在某致使力作用下其行為或狀態(tài)發(fā)生的非自發(fā)性變化。當此致使移動關系以語言形式表征出來時,便形成了致使移動構式。
Talmy[7]認為,致使移動構式的動態(tài)圖式至少包括四個要素和兩個事件,這四個要素分別是致使者(causer)、被致使者(causee)、致使力(force)和結果(result);這兩個事件分別是致使者的行為必然影響被致使者的致使事件和被致使者在致使者行為的影響下沿著路徑運動的致使事件?;谌祟愓J知的體驗性特征,人類對致使力的認知最初源于物理致使力,以此為典型并通過具身認知拓展延伸出心理力和言語力等多種非物理致使力。當人類不同的情感體驗以語言的形式輸出時,承載情感內涵的致使力便與致使構式融合,形成了特殊的語言結構—情感致使構式。例如:
(1)Joe kicked the bottle into the yard.(COCA①)
(2)The rock broke the window.
(3)The audience laughed the poor actor off the stage.
在例(1)中,Joe是致使者,bottle是被致使者,kick體現(xiàn)其物理致使力,而into the yard是致使結果。這一典型致使移動構式結構滿足當致使力為物理力,且致使者與受事者相互接觸時,參與的事件在能量傳遞上呈現(xiàn)自發(fā)性,其后受事無需做出認知判斷。在例(2)致使移動構式結構中,涉及的致使力也同樣為物理力,動詞broke產生的物理致使力導致受事者窗戶的狀態(tài)從完好無損變?yōu)槠扑?。由此可見,物理力是兩物體間直接接觸所產生的,是能夠被感知到的,因而是典型致使力。相反,在例(3)中,情感刺激的施事者the audience與情感接收者the poor actor二者間的聯(lián)系因情感動詞laugh引發(fā)的情感致使力得到成功連通,由此產生了移動路徑off the stage的位移現(xiàn)象。值得注意的是,laugh動詞本身并未蘊含致使力,僅為施事者的情感動作,表述了其所經歷的某種情感狀態(tài)。受事者在此情景體驗下表現(xiàn)出off the stage這一舉動時,此移動結果便反過來賦予laugh這一情感動詞極強的致使力,完成致使事件參與者受事的情感表達過程,使他們離開了舞臺,達成情感詞與致使移動構式的融合。相比之下,抽象的致使力需要經過一定的認知過程才能被察覺,因而不是典型致使力。
由此可見,體現(xiàn)不同情感特征的情感詞進入該構式后,便賦予了該構式相應的情感義,形成情感致使構式。在情感致使構式中,情感作用力的主觀表述顯現(xiàn)出認知體驗的中介作用,即情感刺激的施事者與情感接收者雖無實際接觸,但因人類自身的體驗仍使得情感致使力被成功傳遞并發(fā)生路徑的移動,即狀態(tài)的改變。
二、情感致使構式的認知轉喻機制
在認知語言學框架下,Langacker[8]30認為轉喻本質上是一種參照點現(xiàn)象,即轉喻表達所指稱的實體通常充當參照點,為所指稱的對象—實際引用的實體提供心理通達。Lakoff[9]302認為轉喻是發(fā)生在同一個理想化認知模型(ICM)中的替代關系。在情感致使構式中,轉喻認知機制的運作過程便是用顯性的空間位移來代替對受事造成情感或心理等方面的隱性位移,即用凸顯的事物去代替不凸顯的事物。相對于原型的物理性致使移動構式,情感致使構式無法通過致使者和受事者的直接接觸來成功傳遞致使力。恰因致使事件與受事結果事件的交互聯(lián)系及影響制約,促使每個獨立存在事件的動詞被賦予語義的延伸義,即情感動詞獲得了不同于常規(guī)意義的“致使義”。在致使力的傳遞過程中,轉喻機制發(fā)揮了關鍵性作用。
在情感致使構式中,轉喻認知機制的運作過程便是用顯性的空間位移移動來代替對受事造成情感或心理等方面的隱性位移,即用凸顯的事物去代替不凸顯的事物。在致使力的傳遞過程中,轉喻機制發(fā)揮了關鍵性作用。譬如:
(4)At her uncle’s table she defied me, and imagined she had gazed me into cowardice.
(5)However, what really frightened him out of the house was the dead bats he kept finding in the bedroom.
在例(4)與例(5)中,動詞gaze與frighten原本僅僅表現(xiàn)為一種情感動作,進入致使位移構式后,便有了對施事施加相應的作用力或傳遞一定能量的致使意義。在例(5)中,gaze原本只是描述了施事者的行為,沒有明顯的作用力或致使力,導致受事me移動的過程中包含了許多間接的動作環(huán)節(jié),例如“公然挑釁某人”“注視某人”“使人產生心理壓力”,這些間接的環(huán)節(jié)導致了受事者因為心理上的懼怕、膽小,從自信轉變?yōu)榕橙醯那楦袪顟B(tài)。在“部分轉喻整體”的認知轉喻機制的運作下,gaze不再只是單純表達凝視這一視覺動作,而是產生了一定的作用力,通過凝視施加壓力或引導受事者的位置變化。如圖1所示,“E”代表了情感受事結果(Effect),“C”代表了情感致因事件(Cause)。
同樣,在例(5)中,可以看出該構式中的致使者為外界刺激物the dead bats,從而導致了情感體驗者him在情感上發(fā)生了較為強烈的變化。隨著frighten這一驚嚇動作作用于受事者,致使受事him移動的過程則包含了“受到驚嚇”“變得慌亂”“想要逃離”等多個情感變化,導致受事者發(fā)生out of the house的物理移動,借助于“行為轉喻移動結果”的認知轉喻機制,frighten這一行為替代了導致人離開的結果,即建立了原因代結果的轉喻模式。
三、情感致使構式的轉喻體驗基礎
體認語言學(Embodied-Cognitive Linguistics)的核心原則是“現(xiàn)實-認知-語言”,即人們通過對現(xiàn)實世界的“互動體驗”和“認知加工”來產生語言?!盎芋w驗”強調了語言研究中的唯物論立場,用“體”來表示,“認知加工”突顯了語言研究中的人本觀立場,用“認”來表示[10]7。王寅[11-12]認為,“現(xiàn)實”“認知”和“語言”這三要素之間既有橫向互動,又有縱向互動(見圖2),三者之間還存在“現(xiàn)實>認知>語言”的逐步濾減關系,即“橫向濾減現(xiàn)象”。
這個現(xiàn)象表明,人們無法用語言來完整地呈現(xiàn)現(xiàn)實世界認知過程中所涉及的全部內容,所傳達的信息與意義也有可能被濾減或扭曲。正因如此,轉喻中部分代替整體的認知機制使得大部分抽象思維成為可能,語言表達更為豐富具體。體認語言學對情感致使構式中轉喻現(xiàn)象的闡釋主要包括以下兩點:
一是轉喻具有體驗性[12]。體驗性在體認語言學中指的是人們在認知和使用語言時,將自身體驗和情感融入語言表達之中的一種特征。體認語言學認為,語言不僅僅是一種抽象的符號系統(tǒng),更是建立在人類感官和情感體驗之上的,是一個與人的生命體驗密切相關的現(xiàn)象。此過程中,轉喻的創(chuàng)造者和接受者需要運用自身的經驗、情感和感知來識別和理解概念之間的相似和差異。具體說來,在情感致使構式中,施事通過對受事在情感、心理狀態(tài)等方面進行不斷的“增量”作用,受事者將自身體驗到的某種感受、情感或者經驗在轉喻機制的作用下自然地融入構式之中,致使其發(fā)生外在位移的改變移動。因此,轉喻的體驗性是不可避免的。
二是轉喻是自動的、無意識的思維模式?;谏眢w器官來體驗現(xiàn)實世界并與之互動,隨后會產生與之相應的身體內部反映。這些身體感受通過大腦中的神經途徑傳遞,與大腦的高級認知系統(tǒng)相互作用。在此交互過程中,身體經驗在人的心智層面上出現(xiàn),從而引發(fā)了一些有規(guī)律的心理反射。這個過程發(fā)生在人們的潛意識層面上,而非在有意識的思考過程中。在致使情感構式中,“gaze”“l(fā)augh”等動詞通過轉喻機制與構式融合后,能夠喚起受事者負面情感的產生,即便這些情感是由受事者內在驅動引起的,但它們也是在特定的語用環(huán)境下產生,且特定語境下的非語言表達會引起不同的情感體驗,并不同程度地影響人們的心理空間。
在情感致使構式中,受事者在情感致因動詞的作用下,不得不產生一定的位置變化,以適應施事者的有意或無意的影響。因此,體認者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來識解同一致使情感事件,特定的情感常常通過人的身體動作進行表現(xiàn),這些動作同時也衍生出相應的語言表達形式,例如:
(6)Her kind words cheered me up.
(7)My boss stressed me out with her demands.
在例(6)中產生“cheer”這一動作之前的“kind words”是受事“me”發(fā)生“cheer up”的情感因素,從致使過程來看,“her kind words”作為力量的施加點,所表達的亦是一種心理事件,具有致使或因果特征,借此向受事者“me”傳遞力量,使之發(fā)生了一定的情感變化,造成了受事者在心理方面的隱性影響“cheer up”。值得注意的是,例(7)中的“stress”將施事與受事在人類情感因素的影響下巧妙聯(lián)系在一起,完成了主體在物理空間與心理空間的有效聯(lián)結。
四、結語
本文從體驗認知觀出發(fā),考究了情感致使構式的生成機制與認知理據。研究發(fā)現(xiàn)以下四點結論:
首先,該構式中情感詞與致使移動構式的融合,本質上是源于情感致使效果與致使原因之間的因果轉喻機制,由此彰顯了致使義與構式義的內在一致性。
其次,以認知轉喻機制的運作為前提,感官類動詞及描述人身體動作或狀態(tài)變化的詞匯也可表達情感致使義。
再次,情感致使構式建基于轉喻機制和體認者的身體經驗及情感互動,體現(xiàn)了構式中所蘊含的體驗性及無意識性,使得轉喻所帶來的情感沖擊更為強烈。
最后,作為體認者、致使情感事件和語言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產物,這一構式以情感致因、致使力、情感經歷者和情感變化結果這四個基本的概念成分為載體,通過語言形式的多變廓清概念化主體對同一致使情感事件的不同識解方式。
本文只是對情感致使構式的轉喻認知理據及其體驗基礎的淺析,尚有不足之處。今后可以結合定性與定量的研究方法,對情感致使構式內部搭配關系、致使事件與受事結果事件動態(tài)化建構過程等進行深入探析。冀望本文能對情感致使構式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些許啟示,并能從體認語言學的角度出發(fā),凸顯體驗認知對于情感句法構式的強大解釋力及普遍應用性。
注釋:
①COCA全稱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即當代美國英語語料庫;本文語料均來自該語料庫。
參考文獻:
[1]孫毅.英漢情感隱喻視閾中體驗哲學與文化特異性的理據探微[J].外語教學,2010,31(01):45-48+54.
[2]潘震.情感致使構式的認知轉喻特質[J].外語教學,2014,35(02):6-9.
[3]孫毅.現(xiàn)代漢語情感動詞事件致使——完成結構論藪[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5(04):33-41.
[4]王亞聰.現(xiàn)代漢語致使情感構式的結構特征與認知理據[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2,35(04):33-38.
[5]仇偉.體驗——文化視閾下情感集合表量構式的認知研究[J].復旦外國語言文學論叢,2020(02):15-21.
[6]Goldberg A E.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7]Talmy L. Lexicalization patterns: Semantic structure in lexical forms[C]//Shopen T. 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36-149.
[8]Langacker R W. 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s[J]. Cognitive Linguistics,1993(04):1-38.
[9]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10]王寅.體認語言學:認知語言學的本土化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
[11]王寅.后現(xiàn)代哲學視野下的體認語言學[J].外國語文,2014,30(06):61-67.
[12]王寅.值得學界關注的一個新動向:關系論—解讀體認語言學的核心原則[J].外國語文,2023,39(01):1-9.
[13]魏在江.概念轉喻的體驗哲學觀[J].現(xiàn)代外語,2016,39(03):358-368+438.
作者簡介:
田啟驍(1998-),女,山東臨沂人,濟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構式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