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楊本芬的《我本芬芳》自問世以來備受關注。惠才和呂的戀愛悲劇所要反映的,并非表面的苦難、控訴、空間書寫和日常生活。從依戀理論出發(fā),兩人的童年經(jīng)歷、家庭環(huán)境和戀愛行為共同構(gòu)建出兩人典型的依戀類型,這是造成兩人悲劇的根本原因?!段冶痉曳肌凡粌H具有警醒世人注重考察戀人的童年經(jīng)歷和依戀類型的社會意義,同時為諸多涉及童年、家庭和戀愛的經(jīng)典文本提供了新的闡釋視角。
[關鍵詞] 依戀" 童年" 安全型" 焦慮型" 回避型
[中圖分類號] I106"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3)28-0028-04
依戀理論由英國心理分析學家鮑爾比提出,1944年,鮑爾比開始從人格心理學和心理病理學等方面對個體行為與情感的關系進行研究探討,逐步建立了依戀理論的框架,但局限于兒童研究領域。至20世紀80年代,安斯沃斯等人逐漸將依戀理論拓展到成人階段,形成了成年依戀的基礎理論。我國依戀理論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學領域,21世紀初,張秋凌、吳薇莉等較早應用成人依戀理論。此后,李同歸、琚曉燕、馬書采等學者從認知結(jié)構(gòu)、需求理論、生物基礎等多方面深入探索,極大地豐富和開拓了我國依戀理論研究成果。依戀理論關注童年期對成人戀愛的影響,劃分依戀類型有助于探究成人戀愛中的心理過程和行為模式,與諸多文學作品相契合。然而,國內(nèi)極少有學者運用依戀理論分析文學作品。
《我本芬芳》出版于2022年,是八旬老人楊本芬的第三部著作,引發(fā)社會對日常生活中婚姻與家庭的關注,被稱為“從80歲開始的女性主義”。該作評論眾多,或關注作品的日常生活書寫,或著眼于空間書寫,或側(cè)重于傳統(tǒng)女性的苦難,還有的著重于對主人公惠才和呂的價值評價,但忽略了小說或明或暗的童年和家庭敘事,以及主人公呂種種難以理解的行為背后蘊藏的心理問題。童年經(jīng)歷、家庭環(huán)境與主人公的行為、話語共同建構(gòu)出主人公的依戀類型?;莶藕蛥蔚囊缿兕愋驮诒姸辔膶W作品中都極具代表性,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因此,本文以小說《我本芬芳》為主要研究文本,從依戀理論出發(fā),分析主人公依戀類型的成因、表現(xiàn)及其轉(zhuǎn)變,找出文本背后具有普遍性意義的啟示價值,并嘗試將依戀理論擴展到其他經(jīng)典文本。
一、成人依戀類型理論闡釋
20世紀60年代初,安斯沃斯等研究者將嬰兒面對陌生人時所表現(xiàn)出的不同反應大致分為三種——安全型、回避型、焦慮型(焦慮-矛盾型),但此理論局限于兒童研究。直到1987年,隨著人格和社會心理學家的加入,安斯沃斯等人提出的三種依戀類型開始適用于成人關系。此后,巴塞洛繆等根據(jù)鮑爾比提出的內(nèi)部工作模型,將成人依戀分為四種類型:安全型、專注型、恐懼型和冷漠型。在實踐應用中,安斯沃斯等人提出的三種依戀類型的理論更易理解,適合普及。
1.安全型依戀者
安全型依戀者在童年時期有求必應,相比不安全型,安全型依戀者信任戀人,能看到戀愛中的積極面,分離焦慮極低,安全感很強,能夠輕松自如地與他人建立親密聯(lián)系,在感情上容易接近他人。安全型是三種類型中較為穩(wěn)定,也是最適合戀愛的依戀類型。
2.回避型依戀者
回避型依戀者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的愛,把情感需求壓抑在內(nèi)心,不向父母表達,對于父母反應冷漠。戀愛關系中,這類依戀者通常十分缺乏安全感,難以建立親密關系,存在自卑自負、極度好面子、獨立自主、情緒變化快、內(nèi)心矛盾、喜歡冷暴力、敏感細膩等表現(xiàn)。
3.焦慮型依戀者
焦慮型依戀者在童年時期被父母斷續(xù)地關愛,容易患得患失。在戀情中,他們的焦慮體現(xiàn)為對自己的伴侶和親密關系的朋友缺乏足夠的信任,他們渴望與依戀對象的情感、身體的連接,但是又極度焦慮和猜忌,極度貪戀情緒價值,常常錯誤地認識良好的戀情關系。同時,不愿意結(jié)束戀情,即便委屈自己,也要挽留依戀對象。
上述三種依戀類型是本文討論的理論基礎。由于童年和家庭經(jīng)歷的復雜性,依戀類型之間并無明確界限,存在“混亂型依戀”,即同時具備回避型和焦慮型兩種依戀類型的特點。同時,受生活環(huán)境、社會交際、戀愛關系等因素的影響,依戀類型并非不可改變,會在一定條件下發(fā)生改變或偏移。
二、《我本芬芳》中的人物依戀類型分析
1.惠才:安全型依戀者的開始
對照成人依戀類型,惠才童年幸福,親人關愛,擁有較為完滿的家庭,她在戀情中積極自信,安全感強,是典型的安全型依戀者。
與呂不同,惠才盡管在成長中經(jīng)歷了家庭巨變(爸爸餓死、媽媽帶著弟弟逃跑、哥哥被打成黑幫分子),但她從小生活在家人的關愛之下,安全的成長環(huán)境鑄就了她安全型依戀人格。小說雖未具體描寫惠才的童年成長環(huán)境,但從下面兩處細節(jié)可窺一斑。
一是惠才結(jié)扎后母親和哥哥的反應。惠才結(jié)扎后,母親關心惠才,照顧惠才心切,“幾天后便從老家趕來了”;呂和惠才母親吵架后,母親怕夫妻倆生出嫌隙,善解人意,主動離開;惠才哥哥怕惠才受苦,來信“我看你還是帶著孩子回來吧,哥哥和弟弟再苦也要養(yǎng)活你們”?;莶湃叶紝莶抨P愛有加,不舍得惠才受委屈,這側(cè)面展現(xiàn)了惠才的成長環(huán)境——如果不是美滿的童年經(jīng)歷和家庭氛圍,惠才和母親、兄弟之間是難有如此情感的。二是弟弟到惠才處過年發(fā)生的故事?;莶诺艿苌祥T只是空手提了只活雞,后來回家求證才知道,家里十三斤半的肉給惠才帶了十三斤,還有四個小臉盆大的大糍粑,原來是在火車站被人偷了。惠才娘家有母親、哥哥、弟弟三口人,卻分給了惠才絕大部分的肉,對惠才打心底的疼愛和良好的家庭氛圍由此可見。
惠才從小生活在美滿的家庭環(huán)境中,擁有父母兄弟關愛的童年,這養(yǎng)成了惠才的安全型依戀人格,惠才婚前以及婚后初期對待呂的自信、積極、善于溝通也都來源于此。
2.惠才:從安全型到焦慮型依戀的偏移
依戀類型形成后,并非不可改變。鮑爾比強調(diào),如果要改善不安全的依戀類型,首先要為其提供安全基地,對其支持、鼓勵、共鳴和引導,這樣才能改變其元認知,使其追求新的關系和改變生活方式。安全型依戀類型雖然比較穩(wěn)定,但如果處于不安全基地中,長期受到戀人的回避和不理解、不信任,其依戀類型也會產(chǎn)生偏差,產(chǎn)生不安全型依戀類型的表現(xiàn)。在與呂閃婚后,惠才在與呂的愛憎中,安全型依戀發(fā)生偏移,表現(xiàn)出部分焦慮型依戀的特征。
首先,表現(xiàn)出對戀人無比渴望和依賴?;莶沤Y(jié)婚后對呂的渴望和依賴貫穿始終,她渴望呂的陪伴、呂的溫柔,然而現(xiàn)實卻一次次讓惠才失望。結(jié)婚初期,惠才搬到鄉(xiāng)下住,希望呂經(jīng)?;貋?,然而呂借口醫(yī)院事務,只是每周末回來一次;屋里著火后,惠才深感自責,“她渴望有個溫暖的家,有個善解人意的丈夫”,“可是偏偏遇到一個如此冷漠的人”。
其次,焦慮型依戀者患得患失,慣于指責另一半?;莶藕蛥卧诮Y(jié)婚后產(chǎn)生了諸多矛盾,多是惠才指責呂,呂不發(fā)一言逃走結(jié)束?;莶攀状螒言泻螅寘蔚瓜丛杷?,呂卻因為“不要嬌生慣養(yǎng)”拒絕了惠才,惠才指責呂“想不到你會對我不好”;惠才剛生下毛毛,夜間毛毛啼哭,呂卻呼呼大睡,事不關己,惠才指責呂“關鍵時刻你總是袖手旁觀”;惠才讓呂帶下孩子,自己去晾衣服時,呂不管不顧地往外走,惠才指責呂“你一點家務都不想分擔”。
最后,不愿意分手,挽留對象也是焦慮型依戀者的特質(zhì)。盡管惠才婚后受盡委屈,也只是生出輕生的念頭而非離婚。一方面,這是惠才身上傳統(tǒng)女性光環(huán)的桎梏,另一方面,也與惠才身上的焦慮型依戀者特質(zhì)有關。
惠才從青春洋溢的少女到被迫成為堅強的妻子,從安全型依戀偏向焦慮型依戀,大部分原因在于戀人呂的回避型依戀人格。
3.呂:固執(zhí)的回避型依戀者
呂在小說中,表現(xiàn)出極其典型又固執(zhí)的回避型依戀人格特征。他是導致惠才從安全型依戀偏向焦慮型依戀的罪魁禍首,但其自身也深受其苦,難以自拔。
呂童年不幸,小說對此交代不多,但足以理清他的創(chuàng)傷根源:親生父母的拋棄。呂生在貧窮的農(nóng)民家庭,兩歲多被親生父母送人,養(yǎng)父母后來被劃為地主,因受不了批斗而雙雙自殺。呂十歲得知自己不是養(yǎng)父母親生的,“痛苦得說不出話來,躲到一堆稻草后面整整哭了一下午”。年幼的呂想回到親生父母身邊,但親生父母害怕受牽連而拒絕,只給了呂一碗大米。從此,呂成了真正的孤兒。他對親生父母頗多怨言,結(jié)婚后也不愿陪妻子惠才回老家探望他們。童年的遺棄遭遇,奠定了呂的性格缺陷,形成了恐懼親密關系的回避型依戀人格。
回避型依戀者具有天生的表達缺陷,他們并非不能溝通,而是不敢溝通,無法進行情感反饋?!懊看螤幊扯汲巢怀鰝€名堂。呂不作聲,只恨不得腳底板抹油,逃之夭夭”,“呂從不會勸慰人,就算惠才哭死,他也不會說一句話?!泵鎸幊常瑓蔚牡谝环磻请x開,而不是溝通,這種離開出于自衛(wèi),是情感的厚障壁。呂對惠才冷淡,對外人卻格外熱情。“外面形形色色的人,呂都會盡量去幫助、庇護,唯獨對身邊的妻子不聞不問?!庇幸淮位莶沤K于受不了,決定離開他,帶著孩子回娘家。呂怕了,但即使面臨妻離子散的局面,他依然沒辦法突破自己的防御機制,不能親自開口挽留妻子,只好找來鄰居勸和。自己的妻子自己都不能親口挽留,要借他人之口,回避型依戀者的情感通道,的的確確被堵死了。
回避型依戀者在嬰兒時期經(jīng)常被拒絕,落下了深層的自卑種子,不但怕給別人添麻煩,也怕別人給自己添堵,因為他們從小獨立生存。呂這一套靠自己的生存邏輯,被強行灌輸?shù)交莶派砩稀;莶抛屗麕兔μб幌孪茨_盆、把水倒掉、陪床……這些小事通通被他駁回,還訓斥惠才:“自己的事自己處理,不要搞得嬌生慣養(yǎng)?!被莶旁诮Y(jié)婚后就從安全型人格轉(zhuǎn)為焦慮型人格,這的的確確是呂的“功勞”。
發(fā)生沖突時,回避型依戀者一般沉默不語,暗自記仇,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fā)出來,清算舊賬。呂懷疑惠才偷賣了白雞補貼家用,怪罪家里鬧賊是惠才不小心,責怪惠才弟弟探親只提了一只雞……這些呂的真實想法都是吵架翻出來的舊賬。讀者感到憤憤不平的事情,正是回避型依戀者的典型行為特征導致的。
呂的回避型依戀曾被惠才的安全型依戀輕度治愈過。呂的眼睛看不見后,惠才不離不棄地照顧,對他有所療愈。妻子的照顧關心,對呂來說無疑是一種重新建立安全依戀的過程,是一種安全基地,他覺得惠才可以依賴。但回避型依戀極難改變,只能好轉(zhuǎn)?;乇苄鸵缿僬邇?nèi)心渴望的是無條件的愛,但愛不可能無條件,惠才的愛是伴隨著需求和期待的。所以小說結(jié)尾,面對惠才下輩子還在一起的詢問,呂一字一句地回答:“不愿意?!?/p>
三、《我本芬芳》的啟示
《我本芬芳》的價值,不僅是其表面展示出的苦難、空間敘事、日常書寫,也不是飽受爭議的單方面抱怨和無愛婚姻。一方面,《我本芬芳》具有普遍性社會啟示,楊本芬借助她的婚姻生活,將戀愛心理學的問題生動地、血淋淋地展露在大眾面前,警示當代人重視戀人的童年經(jīng)歷,慎重選擇結(jié)婚對象,及時抽身止損。另一方面,《我本芬芳》更具備別開生面的學術價值,啟示學者將文學作品與依戀理論結(jié)合,分析文學作品中人物的童年經(jīng)歷和家庭環(huán)境對其戀愛行為的影響。
1.社會啟示:考察戀人依戀類型
小說結(jié)尾寫道:“她有她的傷痛,他有他的傷痛”,“悲慘孤獨的人更宜相愛,我們本該相愛的”。沒錯,惠才和呂都各有傷痛??墒聦嵣?,婚后惠才因呂的回避型依戀產(chǎn)生的傷痛明顯更多,由堅韌溫暖的安全型依戀者逐漸偏向焦慮型依戀者,甚至產(chǎn)生輕生的念頭。盡管惠才曾為呂提供了安全基地,但呂的回避型依戀極其固執(zhí),難以改變,呂要對兩人的悲劇負主要責任。小說給社會大眾的啟示是:一方面,戀愛時要注意考察戀人的童年經(jīng)歷、家庭環(huán)境和依戀類型,盡量選擇安全型依戀者建立戀愛關系,這樣戀愛關系的穩(wěn)定性就會大幅提升。另一方面,面對焦慮型和回避型依戀的戀人,如果確定難以改變,要及時抽身止損,防止婚姻走向破滅或兩相傷痛,重蹈惠才和呂的覆轍。
2.學術價值:結(jié)合依戀理論分析人物行為
前文述及,國內(nèi)運用依戀理論分析文學作品中人物戀愛行為的研究較少。目前,僅有張倩、路瑤、范勤等寥寥幾人運用依戀理論對《杏仁》《杜蘭葛山莊》《呼嘯山莊》等作品展開分析,且主要集中在外國文學領域。這并非中國文學無法與依戀理論相適應,相反,許多本土作品中的童年敘事和愛情悲劇都無意中契合了依戀理論。如《婦女生活》中的芝和蕭,都因冷漠無愛的童年家庭環(huán)境,敏感多疑,極度缺乏安全感,不信任戀人,害怕被鄒杰和小杜拋棄。芝和蕭的依戀類型是典型的混亂型依戀;《金鎖記》里自幼失去雙親的曹七巧一直被哥哥曹大年利用,她在愛情中呈現(xiàn)出混亂型依戀:害怕兒女的“離開”、掌控欲強、渴望真情又極度猜忌姜季澤。此外,《雷雨》中的四鳳、《人生》中的劉巧珍、《饑餓的女人》中的六六……都能用依戀理論去闡釋她們的童年經(jīng)歷、家庭環(huán)境與戀愛行為的關系。依戀理論與文學作品的結(jié)合在中國文學界尚不充分,仍有一定的研究空間。
四、結(jié)語
本文闡釋并利用依戀理論對當代小說《我本芬芳》中人物的依戀類型進行了分析,指出惠才和呂的童年經(jīng)歷形成了他們在戀愛關系中截然不同的依戀類型,是導致兩人愛情悲劇的本質(zhì)原因。同時,《我本芬芳》的意義,不再局限于苦難、控訴、空間或者日常書寫,而是蘊藏著更為廣大的、普遍的社會啟示和學術價值。它既為社會大眾在面對戀愛困境時提供借鑒,減少戀愛關系中悲劇的發(fā)生,又為諸多涉及童年、家庭和戀愛關系的經(jīng)典文本提供新的闡述方向,為關注到童年經(jīng)歷與戀愛行為關系的學者提供方法論的指導。當然,依戀理論不是萬金油,并不能解釋所有相關的文本,依戀類型關注童年時期對成人戀愛關系的影響,卻忽略了青少年時期的家庭環(huán)境。依戀類型也并不固定,具有高度的自由性。
參考文獻
[1] 楊本芬.我本芬芳[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22.
[2] 鮑爾比.依戀三部曲[M].付琳,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7.
[3] 郭冰茹.空間書寫與個人生活史的建構(gòu)——讀楊本芬《秋園》系列[J].揚子江文學評論,2023(1).
[4] 李同歸,加藤和生.成人依戀的測量:親密關系經(jīng)歷量表(ECR)中文版[J].心理學報,2006(3).
[5] 李同歸.依戀理論中的幾個熱點問題概述——兼評胡平等《城市嬰兒依戀類型及判別函數(shù)的建立》[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
[6] 吳薇莉,簡渝嘉,方莉.成人依戀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
[7] 張倩.依戀理論視域下《杏仁》中的人物生命軌跡分析及啟示價值[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22(12).
[8] 路瑤.依戀理論視域下《杜蘭葛山莊》中的人物心理風格探析[J].信陽農(nóng)林學院學報,2022(2).
[9] 范勤.從依戀理論角度解析《呼嘯山莊》中人物的悲劇性格[D].遼寧大學,2017.
[10] 張齡勻.循環(huán)的延續(xù)——蘇童《婦女生活》悲劇命運的抒寫[J].長江小說鑒賞,2023(4).
[11] 陳忠實.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12] 張愛玲.張愛玲小說集[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5.
[13] 景銀輝.“文革”后中國小說中的創(chuàng)傷性童年書寫[D].上海大學,2012.
(特約編輯 張" 帆)
作者簡介:郭廣緣,暨南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