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溢春,中國鐵路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新聞攝影協(xié)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職工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現(xiàn)供職于北京局集團公司宣傳部。作品散見于《中國鐵路文藝》《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jīng)濟日報》《新華每日電訊》《中國青年作家報》等報刊。出版文集《在路上》。
“人民鐵路為人民”,服務永遠是鐵路不變的底色和宗旨。鳥瞰中華大地,星羅棋布大大小小的車站,不僅是每個城市的打卡地和迎賓門,更是踐行“人民鐵路為人民”最佳的展示窗口和陣地,人民群眾最直接體驗、感受鐵路服務品質的起點和終端。2023年,天津西站高鐵“雷鋒班”成立10周年。再回首,在春暖花開的時候,走進高鐵“雷鋒班”先行班組,走進曾數(shù)次溫暖津門人民的模范團隊,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激動與感動。
“雷鋒”——這個家喻戶曉熠熠生輝的名字,始終在激勵著我們無怨無悔,并在潤物無聲中成為每個人成長故事和奮斗傳奇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賡續(xù)雷鋒精神 續(xù)寫高鐵傳奇
九河下梢、海河之濱。伴隨著每天的清晨,朝陽總會透過巨大的圓拱穹頂、放射狀的百葉玻璃幕窗,將作為京津城際、津保鐵路和京滬、津秦高鐵交會點上的天津西站,緊緊包裹,無論出發(fā)還是抵達,每個來往穿梭的人都光芒四射、璀璨生輝。
你也許就與他們擦肩而過,總是一路小跑的腳步,似乎每個人都需要他們的幫助。
你的一句詢問,再疲憊的身影也要微笑著回答,盡管同樣的問題對他們來說,每天都有可能重復成百上千遍。
你撥通的一個求助電話,看到的是一路的呵護和暢通無阻,殊不知背后有多少人的接力、多少次電臺與手機的相互確認和熱心溝通。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稱謂,在天津西站就是高鐵“雷鋒班”。
“高鐵‘雷鋒班’不是一個班?!睆氖兹伟嚅L唐旭鑫到現(xiàn)任班長董麗佳總是這樣說。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天津西站高鐵“雷鋒班”,于2012年7月1日正式命名成立,成員無論是從最初清一色平均年齡只有24歲的八名帥小伙,還是逐步擴展到現(xiàn)在32人平均年齡32歲幾乎遍布車站每個班組的“領軍人”,始終遵循成員來自檢票員、客運員、售票員,甚至上水工等車站不同崗位和工種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誠迎五湖四??停瑹o私奉獻螺絲釘。無論是從歷史淵源的巧合,還是車站現(xiàn)實的定位與發(fā)展,高鐵“雷鋒班”全程見證和參與了包括天津西站在內(nèi)的高鐵上京津冀的大發(fā)展。
2011年6月30日,天津西站開通運營。2013年津秦高鐵開通,2016年津保鐵路開通,2018年京津城際大部分列車接入,天津西站歷經(jīng)十載寒暑蛻變,從唯一一座不在京滬高鐵正線上的始發(fā)車站,成為天津市規(guī)模最大、京津冀區(qū)域內(nèi)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和高鐵便捷換乘站。
歷史的畫卷,總是在砥礪前行中鋪展。春潮再次涌動。新春伊始,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又一標志性工程,東起天津西站,西至北京大興機場站的津興鐵路全線路基工程、箱梁架設已全部完成,正線鋪軌已經(jīng)接近尾聲,為建成通車奠定了基礎。
賡續(xù)雷鋒精神,助力新時代。以車站為舞臺和平臺,以高鐵線路的延伸為紐帶,以高鐵“雷鋒班”的初心使命為火種,剛剛接任車間書記一年時間的呂忠強,覺得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
高鐵“雷鋒班”溫暖津門一座城
從來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雷鋒的名字、雷鋒的故事、雷鋒的日記,一個只有22歲的生命穿越半個多世紀,從平凡到不凡,從相同到不同,從星火到燎原,融入日常、化作經(jīng)常,至今依舊能給我們?nèi)松膯⒌?、前行的動力、溫暖的關照。
在天津西站高鐵“雷鋒班”首任班長唐旭鑫的最初記憶里,車站剛剛開站之時,出行的旅客總是大包小包、拉家?guī)Э冢约航?jīng)常幫旅客搬搬、抬抬、扛扛,好在當時車少旅客也不多。隨著車站接入線路的增多,列車與旅客出行人數(shù)持續(xù)增加,以及人民群眾對出行品質和要求的不斷提高,促進高鐵“雷鋒班”每名成員的成長。
高鐵“雷鋒班”初創(chuàng)時,為什么不選女職工?看在眼里熱在心頭,至今讓繼任者董麗佳一直耿耿于懷。但是,在唐旭鑫和董麗佳的手機里,都保存著“13分鐘!完成7.4公里生命接力”“58秒!為活體心臟開辟轉運綠色通道”的聯(lián)袂協(xié)作,一個班感動一座城,一幫人溫暖萬人心的傳奇。
2018年11月20日,晚高峰期間,廣大天津市民不約而同地收到天津交通廣播轉發(fā)的“緊急!請避讓這輛救護車”的微博提示。一時間,電臺、電視時時跟進,一場與時間賽跑、從車站轉運腦出血患者的愛心大接力迅速展開。殊不知,在這條牽動整個津門人敏感神經(jīng)信息發(fā)出以前,唐旭鑫和董麗佳早已提前在前方勝芳站上車與家屬、患者和列車工作人員會合,在掌握現(xiàn)場患者第一手資料后,一條條指令立即從飛馳的列車提前抵達天津西站。列車??繋滋栒九_、車門距哪部電梯最近、誰負責緊急聯(lián)系120救護車發(fā)布求助信息、誰負責引導進站、誰負責疏散進出站旅客開辟通道,平時不斷進行的演練和各崗位的磨合,使得一條最優(yōu)路線迅速劃定,一眾接力人員立即到位。列車準時到達,各個環(huán)節(jié)無縫銜接,從天津西站到市總醫(yī)院,7.4公里正常情況下都需近半個小時的行程,就在津門當天最美落日余暉的印證下,創(chuàng)造了讓一個鮮活生命轉危為安的永恒定格。
2021年10月6日,再次由他們創(chuàng)造“58秒!將活體心臟護送出站”的生命速遞新紀錄。每每想起,就連曾經(jīng)參與其中的每個人,都覺得這是絕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重要的歷史事件與人物,之所以能在歲月的穿梭和沉淀中歷久彌新,是因為總有一種信仰和精神一脈相承,愈發(fā)光芒璀璨。
高鐵“雷鋒班”的名字在流傳。在迎來送往與一些重點旅客的交流溝通中,天津西站人驚訝地發(fā)現(xiàn),許多旅客是舍近求遠特意選擇在他們這里出發(fā)、抵達甚至換乘。
“雷鋒”,一個永遠青春的名字
對于高鐵“雷鋒班”班齡最小成員之一的張潔來說,入路以前“不愛紅裝愛武裝”的她,夢想就是成為一名軍人。陰差陽錯,進入鐵路這個“半軍事化”管理的行業(yè),耳濡目染,強化時間觀念,做到令行禁止,原來自以為的最高標準,在這里僅僅是一切工作的起點。
車站,每天都與南來北往的旅客打交道,服務永遠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沒有標準就是標準,因人而異的感受與體驗,讓這里的所有一切都成為只問結果莫談過程的“戰(zhàn)場”。
2016年的一天,正在值班的張潔接到一位剛剛從車站出發(fā)的旅客打來的求助電話,對他很重要的一枚優(yōu)盤不慎在車站遺失,請求幫助尋找。按照旅客提供的乘車信息和候車地點,張潔仔仔細細查了個遍,同時又沿著這位旅客進站到上車的路線尋找,最終還協(xié)同公安部門調(diào)取監(jiān)控錄像,無奈這枚讓旅客心心念念的優(yōu)盤始終沒有找到。旅客的遺憾與失落,隔著電話張潔都能感受得到。出乎她意料的是,雖然沒有幫旅客找到這枚優(yōu)盤,旅客卻有一顆感恩的心,每逢過年過節(jié),她都會收到來自這個陌生而又熟悉的旅客的問候短信。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生活不會辜負每一個用情、用心、用力的實干者。
自我與他人、平凡與偉大、有限與無限,關于“雷鋒”的命題的時代華章總是在接續(xù)奮斗中書寫。隨著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進入高質量、高水平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階段,中國高鐵從無到有,從追趕、超越到領跑世界,京津城際、京張高鐵、京雄城際、京唐城際、京濱城際讓“軌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如何讓高鐵“雷鋒班”插上飛翔的翅膀,當先行、爭排頭,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每一次出發(fā)和抵達都變得如此不同。張潔新一代的接棒人,已經(jīng)開始思考屬于自己的時代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