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浩瀚燦爛的五千年歷史長河中,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偉大貢獻,其中精彩紛呈的文學藝術作品蘊含并傳遞了生生不息、獨特強大的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對聲樂藝術的美學價值進行深入研討,不僅有利于推動聲樂藝術創(chuàng)作在新時代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也可以充分挖掘其中的審美價值,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訴求。本文主要對聲樂藝術內涵及美學的具體內容進行分析,對聲樂藝術的審美特性以及需要遵循的審美原則進行深入探究。
一、聲樂藝術概述
聲樂藝術從本質上來講是一種直覺藝術,是音調與語言相結合共同呈現的藝術形式,主要借助人體發(fā)聲來完成。相比于器樂藝術,聲樂藝術更具形象性,因為其可以借助語言的運用來對情感進行更為直接、細致的傳達。人聲音調是聲樂藝術的特色和優(yōu)點,但也對聲樂藝術的表達產生了一定的限制性影響,即人聲音域、音量、音色都會對聲樂表達產生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在運用好人聲音調的基礎之上,多方借助各類音樂手段進行輔助表現。因此,聲樂藝術的審美活動呈現出多樣化特征,涉及詩詞、曲調的創(chuàng)作,歌唱表演過程中的再創(chuàng)造及欣賞。對于聲樂藝術表演而言,其目的還在于借助生動的演唱表演將聲樂作品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傳達給觀眾,促使觀眾在欣賞聲樂藝術作品的過程當中從視覺、聽覺等多方面獲得美的享受,受到藝術熏陶。
二、聲樂藝術美學的具體內容
(一)聲樂藝術的歌詞
歌詞是聲樂藝術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情感傳達的重要載體,從這一角度而言,聲樂藝術同樣是語言文學和聲樂學的統(tǒng)一體,基于獨特語言體系、語言風格的聲樂藝術作品能夠創(chuàng)設出獨具特色的情感環(huán)境和氛圍,從而可以對聽眾產生不同的情感熏陶和情緒調動作用。而借助獨特的語言所創(chuàng)作和演繹的聲樂藝術作品可以借助其濃郁的情感氛圍充分調動聽眾的情緒,引發(fā)情感共鳴。這也就要求表演者在演繹聲樂藝術作品時要能夠借助語言和聲線的處理娓娓道來觸人心弦的故事,將聽眾引入特定的藝術情境中,促使聽眾在聲樂表演中找到共鳴,尋找自我,同時獲得靈魂的升華。借助漢字創(chuàng)作歌詞時更應當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借助優(yōu)美的漢語靈活展現聲樂藝術所獨有的歌詞美感。
(二)聲樂藝術的旋律
曲調即旋律,作為聲樂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和表演的另一構成內容,同樣是美學價值傳達的重要載體。除歌詞以外,音樂旋律本身就是與人類情感緊密聯(lián)系的存在,人在心情愉悅的狀態(tài)下會哼唱出曲調輕快的音樂旋律,在心情低沉的情況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音樂旋律基調則偏向于低落沉緩。因此,最打動人心的音樂旋律是從人的心靈當中自然流淌出來的,是不加任何雕琢和裝飾的,會真實反映人的成長經歷、心理狀況,能夠使聽眾有身臨其境之感,深入體會音樂旋律背后傳達出來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聲樂藝術的演唱
聲樂藝術作品走進聽者耳中需要經歷創(chuàng)作和演唱兩個步驟,除歌詞和旋律外,演唱者的表演也會對聲樂藝術作品的效果產生決定性的影響。要想使得聲樂藝術當中蘊含的演唱美學得到充分挖掘和展示,演唱者就要對聲樂藝術作品進行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把握其中所包含的藝術價值、所傳達的情感導向,進而借助自身專業(yè)和個性化的表演對其進行詮釋。演唱美學不僅對演唱者的聲腔有一定美學性的要求,還要求演唱者的聲音聲調與聲樂藝術作品的旋律曲調、感情基調保持一致,從這一角度看,聲樂藝術作品的演唱應當為情感的傳達
服務。
三、聲樂藝術的審美特性
(一)聲樂審美的抒情性
對于聲樂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和演繹而言,歌詞的寫作、曲調的創(chuàng)設乃至表演者的個性化演繹都是為了傳達情感服務,這就決定了聲樂藝術審美的根本特性是抒情性。聲樂藝術作品借助意蘊深厚的漢字組合成歌詞,基于創(chuàng)作者個人經歷營造獨特的故事氛圍,以小見大,以個人見世界,促使聽眾在他人的生活經歷當中探尋自身的人生足跡,產生情感的共鳴。因此,對于創(chuàng)作者、演唱者、聽眾等參與主體而言,其往往借助音樂藝術審美當中所蘊含的抒情性架構起多方聯(lián)系,使得聲樂藝術作品成為能夠陶冶情操、抒發(fā)情感的載體。
(二)聲樂審美的形象性
聲樂藝術作品的完美演繹不應當僅僅局限于聲音的詮釋,更需要借助表情、動作乃至服飾、舞臺等輔助表現。因此,聲樂藝術審美有形象性特征,這種形象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第一,表情美。人的面部表情,是除聲音以外對聲樂藝術作品內容和情感最直觀的演繹。一方面,演唱者在演繹聲樂藝術作品的過程當中所表現出來的表情體現著其對聲樂藝術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有利于幫助演唱者融入聲樂藝術作品氛圍當中。另一方面,聽眾借助對演唱者在表演過程當中的表情觀察,能夠更加形象地體悟聲樂藝術作品當中的感情基調和價值導向。第二,動作美。在音樂劇等表演形式當中,動作也是闡釋聲樂藝術作品的重要形式。在聲樂藝術作品表演過程當中加入特定的動作設計和演示,不僅可以避免整個表演過于呆板單一,充分調動聽眾觀看的興趣,同時可以幫助聽眾理解歌曲內涵,借助動作的融入加強表演者和聽眾之間的互動,助力聲樂藝術作品演繹效果的提升。
(三)聲樂審美的溝通性
從載體方面而言,音樂審美的溝通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第一,人聲美。表演者在演繹聲樂藝術作品時需要借助聲線和對曲調的獨特處理來展示聲樂藝術作品的特色,充分發(fā)揮其故事內容和情感氛圍對于聽眾的影響作用。第二,歌詞美。歌詞作為文學藝術和語言藝術乃至聲樂藝術的統(tǒng)一體,對于聲樂藝術作品內涵的深刻挖掘和有效傳達起著重要的作用。符合大眾審美趨向且極具感染力和哲理性的歌詞更能引發(fā)聽眾的共鳴,這種共鳴也是演唱者與聽眾情感交流的表現。從主體方面而言,音樂審美的溝通性主要發(fā)生在聲樂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者、演唱者、聽眾之間。首先,創(chuàng)作者根據自身的人生經歷和審美趨向創(chuàng)作出帶有獨特個人印記的聲樂藝術作品,不僅寄予了自身人生的美好夙愿,也表達了現階段的情感立場。其次,演唱者基于自身的專業(yè)和經驗積累,借助個人獨特的藝術審美觀對聲樂藝術作品進行個性化理解和演繹,能夠豐富聲樂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從而以作品為橋梁實現與聽眾更為深入的溝通。
四、審美意識指導下聲樂藝術創(chuàng)作要求
(一)尊重傳統(tǒng)歷史文化
聲樂藝術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具有多樣性和時代性特征,要想實現聲樂藝術的持續(xù)性發(fā)展,就需要立足于傳統(tǒng)歷史文化,挖掘其中所蘊含的精華。一方面,聲樂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要從傳統(tǒng)歷史文化當中取材,深入挖掘傳統(tǒng)歷史文化體系當中可以為聲樂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提供靈感的因素,借此豐富聲樂藝術作品的內容和藝術內涵,創(chuàng)新聲樂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當然,立足于傳統(tǒng)歷史文化的聲樂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持續(xù)性發(fā)展也應當遵循與時俱進的原則,根據當時的社會現實和時代特征賦予傳統(tǒng)歷史文化全新的內涵,使得聲樂藝術作品展現出符合時代潮流和大眾審美的價值觀念和美學價值。另一方面,聲樂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演繹也不能違背歷史史實,與歷史相悖的聲樂藝術作品會誤導聽眾對歷史的認識,經不起考驗與推敲的音樂作品必定會被層出不窮的作品所淹沒。
(二)主觀創(chuàng)造性與客觀真實性有機融合
聲樂藝術作品既源自社會歷史和人生經歷,帶有客觀真實性特征,又受到個人情感意識和審美素養(yǎng)的影響,帶有主觀創(chuàng)造性。從聲樂藝術本身來講,其是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一方面,在社會進步的時代大背景下,人民群眾的審美素養(yǎng)得以提升,在聲樂藝術欣賞方面就表現為有更為多樣和優(yōu)質的訴求。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人民群眾對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呈現出動態(tài)變化趨勢,為了充分滿足人民群眾對于聲樂藝術作品鑒賞方面的需求,在開展聲樂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和演繹的過程當中就需要充分顯示其時代性和進步性。將符合新時代審美價值觀念和導向的因素融入其中,也就是要納入以人民群眾為核心的主觀要素,從而在帶有創(chuàng)造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聲樂藝術創(chuàng)作當中滿足群眾多樣的審美需求。
(三)聲情并茂地演繹聲樂藝術作品
要想生動演繹聲樂藝術作品,充分展現其中蘊含的思想情感和藝術內涵,就需要拿捏好聲音和感情這兩項基本要素。因為從本質上來講,聲樂藝術表演就是以聲音為載體的音樂表現形式。這就要求聲樂藝術作品的演唱者不僅需要具備先天優(yōu)越的嗓音條件,同時要在后天努力練習,掌握歌唱的技巧,提升自身對于聲樂藝術作品的欣賞和剖析能力,能夠借助獨特的聲音處理展現聲樂藝術作品的魅力。當然,要想充分挖掘并展現聲樂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還需要舞臺表現力的加持。為了避免在舞臺上演繹聲樂藝術作品時過于呆板、單一,表演者要在深入把握聲樂藝術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感情的前提下,借助表情、動作等輔助生動展現作品,將聲音與情感有機融合,在聲情并茂演繹聲樂藝術作品當中充分展示作品的內涵及其想表達的深層次內容。同時要借助生動的演繹營造更為濃郁的舞臺故事氛圍,充分激發(fā)觀眾的情感共鳴。
五、結語
聲樂之所以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能夠在人們的心靈深處產生巨大的共鳴,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聲樂藝術獨特的美。聲樂藝術是一種將語言與音樂相融合,給人以美的感受的藝術表達方式,演繹聲樂作品是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演唱者應當在尊重作品原創(chuàng)的基礎上,通過自身對作品的感受,結合自己歌唱的經驗、修養(yǎng)等,以聲情并茂的方式展現作品的情節(jié)美感和藝術內涵。同時,要立足于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故事內容,深入體會、生動展現其中蘊含的思想情感,借助獨特的舞臺演繹將觀眾帶入作品情境當中,在作品與觀眾之間架構起溝通的橋梁。
(廣州工商學院)
作者簡介:尼書豪(1990—),男,河南信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音樂表演(美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