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麥22”是山東省農(nóng)業(yè)科學(xué)院作物研究所培育的一種新型小麥品種,該小麥品種具有抗病能力強、產(chǎn)量高等特點?!皾?2”是半冬性小麥作物,株高可以達到72cm,株型較為緊湊,莖稈具有較強的韌性和彈性,因此它的抗倒伏能力強?!皾?2”在山東種植效果良好,同時通過了相關(guān)病蟲害防控鑒定。其防治措施如下:
一、濟麥22病害防治措施
(一)白粉病
在苗期和成株期都可能感染白粉病,主要對葉片造成危害,嚴重時穗部、莖稈和葉鞘部位也會受到危害。相較于葉片反面和上部,正面和下部的病斑更多,病斑數(shù)量多會連成片,同時造成葉片發(fā)黃枯死。葉鞘和莖稈感染白粉病后,植株容易發(fā)生倒伏。通常來說,此病的發(fā)生時間為3月底~4月初,4月中旬后氣溫慢慢升高,病害越來越嚴重。對于“濟麥22”來說,播種過量、過早,氮肥施加過多,田間植株密度太大,均會促使發(fā)病率提升;冬季氣溫高,田間濕度過大,會加重病情。
防治方法:加大對播種量和氮肥施加量的控制力度,適當(dāng)多施用磷鉀肥,尤其是磷肥。播種時,按種子重量的0.2%~0.3%使用15%三唑酮拌種,或按種子重量的0.1%~0.2%,使用2%立克秀拌種,可以使苗期白粉病的發(fā)生率有效降低。
(二)葉銹病
在種植過程中,葉銹病是一種常見病害,此病傳播后具有很大的危害性,通過風(fēng)的傳播,促使孢子流形成,呈大面積爆發(fā),控制難度較大,只要感染此病,就會影響灌漿與發(fā)育,麥粒干癟,顯著降低了產(chǎn)量和品質(zhì),嚴重的甚至?xí)w粒無收。
防治方法:首先,藥劑拌種。在播種前,使用種子重量0.06%的6%戊唑醇懸浮種衣劑拌種包衣。其次,噴藥防治。若是病葉率超過10%,可噴施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
(三)紋枯病
紋枯病主要在小麥莖稈和葉鞘上發(fā)生。麥子出苗后,葉鞘、根莖和根部便會受到感染。病情嚴重時,病斑會對莖壁造成危害,造成莖壁壞死,不能把養(yǎng)分和水分傳送到頂部,造成分蘗和主莖不能出穗,從而導(dǎo)致“枯孕穗”形成。
防治方法:播種前按種子重量0.2%的33%井岡·蠟芽可濕性粉劑拌種。在適當(dāng)?shù)臅r間播種,以防因播種時間過早而使冬前病菌侵染麥苗;以土地肥力水平為基礎(chǔ),控制好播種量;構(gòu)建田間排灌水系統(tǒng),勤中耕除草,促使田間濕度降低;防止氮肥施用量過大,確保鉀肥、磷肥的平衡性,尤其是重病田要適量增多鉀肥,促使麥株抗病能力增強;帶病殘株的糞肥要充分腐熟后再施用。藥劑防治:麥苗返青期,用5%井岡霉素水劑500倍液,或33%井岡·蠟芽可濕性粉劑300倍液,著重對麥株下方的發(fā)病部位進行噴施。
(四)赤霉病
作為一種極具代表性的氣候性病害,小麥赤霉病的高發(fā)期在小麥抽穗后?!皾?2”穗部感染赤霉菌后發(fā)病,濕度較大的時候,穗基部可見一層紅色霉菌物,這便是赤霉菌的分生孢子。若是環(huán)境干燥,患病部位和以上部位枯死,可見白穗,遇風(fēng)后易折斷,嚴重危害小麥的產(chǎn)量。
防治方法:要加大田間管理力度,在適當(dāng)?shù)臅r間播種。在播種前要將底肥施足,主要施加有機肥,配合施化肥。在濟麥22的整個生育期,要確保灌溉的合理性,切實做好田間排水工作,降低田間濕度,保證田間具備良好的通風(fēng)透光條件。當(dāng)田間患病植株達到防治范圍,要第一時間采用藥物防治法??梢栽谔镩g噴施70%的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藥時,要注意對著小麥穗部和穗部以上位置進行均勻噴施。
二、濟麥22蟲害防治措施
(一)麥蜘蛛
麥蜘蛛是小麥生長中的主要害蟲之一,主要以吸食莖稈、穗、葉片中的汁液為生,若是蟲害嚴重,會導(dǎo)致植株矮小、穗粒不飽滿,減少產(chǎn)量。麥蜘蛛怕干燥、高溫,喜陰濕,通常在低洼潮濕陰涼或水澆地的麥地中較為常見。麥蜘蛛具有假死性和群集性,秋季在雜草和麥苗近根部的土塊上、雜草須根上或干葉基部產(chǎn)卵,春季通常在干葉基部或麥叢分蘗莖近地面處產(chǎn)卵,麥蜘蛛在溫度為8℃~15℃、濕度大于80%的環(huán)境中適存。
防治方法:收獲小麥后,深耕滅茬,可以將諸多的越夏卵有效消滅,減少秋苗的害蟲量;在適當(dāng)?shù)臅r間開展灌溉工作,并振動麥株,可以促使麥蜘蛛數(shù)量有效減少;輪作倒茬,防止麥田連作。藥劑防治:可以使用氧樂果乳油或阿維菌素乳油,對水后在沒有風(fēng)的傍晚或早晨均勻噴霧?;蚴褂醚鯓饭橛蛯m量水,拌和砂土,在上午10∶00后均勻撒入麥田。
(二)蚜蟲
蚜蟲會嚴重危害小麥,使麥株不能正常傳輸、吸收養(yǎng)分,影響光合作用。在小麥抽穗期,主要危害穗部。
防治措施:作物生長過程中,要以作物需求為基礎(chǔ)進行給水和施肥,確保氮磷鉀肥與墑情相匹配,為植株的健壯生長提供保障。針對小麥蚜蟲而言,其天敵種類豐富多樣,如瓢蟲、蚜繭蜂、蜘蛛等,借助這些天敵,可以促使小麥蚜蟲爆發(fā)率有效降低,益蟲和害蟲的比例應(yīng)保持在1∶80,如此便能獲得良好效果。播種前,用新高脂膜和種衣劑一同拌種,能減輕病蟲危害,同時不會對種子萌發(fā)造成影響,還可以促進種子呼吸性增強??梢越柚旌嫌盟幓騿为氂盟幍姆绞剑瑖栏窀鶕?jù)使用說明確定計量調(diào)制瑞功微乳劑和大功牛噻蟲嗪顆粒劑使用。
(三)吸漿蟲
小麥吸漿蟲是一種對小麥產(chǎn)量造成影響的毀滅性害蟲,幼蟲通過穎殼縫隙鉆進麥粒中吸食漿液,不會影響小麥長勢和穗形大小,因其吸空了麥粒,麥稈直立、抗倒伏,長勢存在假旺盛的特點,貪青晚熟,促使空殼和秕粒形成,對小麥的品質(zhì)與產(chǎn)量造成了極大影響。通常發(fā)生此蟲害的田塊產(chǎn)量減產(chǎn)10%~30%,嚴重的減產(chǎn)超過50%,甚至顆粒無收。小麥吸漿蟲個體小,具有較強的隱蔽性,通過肉眼很難發(fā)現(xiàn),同時防治控制難度大、危害大、蔓延速度快,具有突發(fā)性。
防治措施:連年深翻麥田,輪作小麥和水稻、棉花、豆類和油菜等作物,可以有效減少蟲口數(shù)量。在小麥吸漿蟲嚴重田和其附近,可以改種大蒜、油菜等作物,或?qū)嵤┟摞滈g作的方式,等到兩年后再種小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