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蘇州向來是繁華富庶之地,無數文人墨客為她傾倒,寫詩、作文的不在少數,產生的佳篇更是數不勝數,留下的故事至今依然為人津津樂道。
當然,有人會說,這些故事、詩作大多圍繞著蘇州的水展開,畢竟蘇州是一座水做的城市,而山在這里占的比例實在太少。但真的如此嗎?
當我們翻開史書,才發(fā)現,蘇州并非只有水鄉(xiāng)縱橫,這里也有山。這些山的背后,有不甘屈服的英雄贊歌,有橫亙于歷史長河中的錚錚鐵骨,也有獨屬江南的詩情畫意。
是智慧山,也是隱者之山
何處春山好物華,穹窿山下古煙霞。
出林澗水作清語,上樹藤枝開紫花。
久住老僧如避世,初來塵客懶還家。
一尊醉倒東風里,更覓砂鍋谷雨茶。
——元 黃漢卿 《游穹窿山》
黃云割遍稻田收,山徑欹斜據竹兜。
丹葉經霜楓刺眼,青林飛雨笠遮頭。
三峰高擁仙都近,半壁中通暗水流。
捫盡藤蘿才得到,蒼煙殘礫不勝秋。
——清 陸世廉《雨中入穹窿》
穹窿山的美,是大家公認的。然而,如果單從海拔來看,“蘇州第一高峰”穹窿山比蘇州“第一高樓”國金中心還要矮100多米。但其背后,有著一個又一個充滿智慧的故事,隱藏著蘇州的另一面——硬氣、剛烈。
吳郡名山第一山,翠微心在碧霄間。
林泉瀟灑煙嵐秀,直擬結廬終老間。
——宋 楊備《穹窿山》
這首詩就一語道出了在太湖之畔,有一座山,以隱逸而著稱。也許,在江南一帶的山林圖譜里,穹窿山并不是最著名的,但它能被更多的人記住,就是因為它與中國傳統(tǒng)里的隱逸文化息息相關。曾經生活在這里的那些隱者,每一個都有自己的生命故事,每一個也都能帶來一份無言的啟示。
穹窿山的歷史冊頁上,首屈一指的人物應該是兵圣孫武。
春秋時期,本為齊人的孫武,因避亂而投吳國。孫武在穹窿山的茅蓬塢居耕自給,著書立說,過著隱姓埋名的生活。吳王闔閭欲圖霸業(yè),正值用人之際,伍子胥遂向吳王力薦孫武。也就有了吳王闔閭“降階而迎,賜坐,問以兵法。孫武將所著十三篇,次遞進上”的隆重場面。
朱買臣是討論穹窿山無法繞過的第二位關鍵名人。出身貧寒的他,偏偏喜歡讀書,小時候靠幫人放羊貼補家用,后來成家立業(yè),讀書之心未泯,常常在穹窿山的羊腸小道上一邊挑薪,一邊讀書。如此癡狂的行為惹惱了急功近利的老婆,以至于她一氣之下另嫁他人。然而,天下之事,終不負持之以恒者。朱買臣后來經同鄉(xiāng)推薦,為漢武帝說講《春秋》《楚辭》,被拜為會稽太守。
這段勵志的舊事,在《漢書》里是這樣記載的:
朱買臣,字翁子,吳人也。家貧,好讀書,不治產業(yè),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其妻亦負戴相隨,數止買臣毋歌嘔道中。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買臣笑曰:“我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貴報女功?!逼揄E唬骸叭绻?,終餓死溝中耳,何能富貴!”買臣不能留,即聽去。其后,買臣獨行歌道中,負薪墓間。
南宋名將韓世忠的故事同樣令人唏噓。南宋紹興十二年,抗金英雄岳飛遭秦檜謀害,讓懷有一腔拳拳報國之心的韓世忠看清了朝廷的腐敗。他心灰意冷,避亂蘇州。起初,他隱居在滄浪亭,后來聞知穹窿山深處有海云禪寺,就帶著幾位跟隨他南征北戰(zhàn)過的愛將,來此剃發(fā)修行,出家隱居。然而,他們的內心深處,仍然放不下家國山河。于是,他組織人力重修了“海云禪寺”并易名為“寧邦禪院”。盡管這只是一座寺院名字的改變,卻盛藏著他們渴望國家和平安寧的深沉期許。
為她寫詩的不止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無心水自閑。
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
——唐 白居易 《白云泉》
這首詩,應該算得上是蘇州歷史上最著名的詩篇之一了,初讀可能很容易理解,但隨著人生閱歷增加,便會越來越體會到詩人在后兩句中對宦海沉浮的感慨。
為天平山寫詩的可不止白居易。游遍蘇州山水的沈周對風景名勝的品評也是獨具慧眼,他曾這樣評論蘇州的山水:“吳中無甚崇山峻嶺,有皆陂陀連衍,映帶乎西隅。若天平、天池、虎丘為最勝地。”意思是說,蘇州沒有崇山峻嶺,但城西有連綿不斷的丘陵,天平山、天池山、虎丘是其中風景最好的。
天平合在名山志,山下祠堂更有名。
何地定藏司馬史,此胸誰負范公兵。
高屏落日云霞亂,雜樹交花鳥雀爭。
要上龍門發(fā)長嘯,世人無耳著鸞聲。
——明 沈周 《暮春登天平山》
文徵明也獨愛天平山。每年春天,他都會約上朋友去天平山賞花踏青,游山時還不忘在折扇上揮毫潑墨,送給朋友留念,就算下雨,也不會阻擋他的步伐。
雨過天平翠作堆,凈無塵土有蒼苔。
云根離立千峰瘦,松籟崩騰萬壑哀。
鳥道逶迤懸木末,龍門險絕自天開。
溪山無盡情無厭,一歲看花一度來。
——明 文徵明 《天平山》
“溪山無盡情無厭,一歲看花一度來?!比绻矛F在的話來說,就是天平山的風景總是看不夠,值得每年來打卡。他在另一首《天平道中》寫道:“菜畦麥垅青黃接,云岫煙巒紫翠重?!钡莱隽舜杭咎炱缴降墓妍惗嗖剩荷较碌牟嘶ㄈ缃鹕Q螅途G油油的麥浪相映成趣;雨過天晴,云霧在陽光下泛出紫氣,山色更顯蒼翠欲滴。
天平之山何其高,巖巖突兀凌青霄。
風回松壑煙濤綠,飛泉漱石穿平橋。
千峰萬峰如秉笏,崚崚嶒嶒相壁立。
范公祠前映夕暉,盤空翠黛寒云濕。
——明 唐寅《姑蘇八詠·天平山》
唐寅的這首詩很直白地描寫了天平山山勢高峻。別看天平山海拔只有201米,但怪石不少,這其實是因為天平山的花崗巖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長期風化作用形成了造型各異的巖石,這也造就了天平山獨特的風貌。
千年的CP,數不盡的姑蘇情
蘇州人小時候是聽著“獅子回頭望虎丘”的故事長大的。
情節(jié)千變萬化,但大概意思都是一樣的:獅虎相爭,直至最后雙雙化作石山卻依舊不肯善罷甘休,一個回首凝視,一個駐足觀望。
可見,兩座山引發(fā)了吳地先民多少燦爛的想象力。
“丘,土之高也”,這是《說文解字》的解釋?;⑶穑0蝺H三十多米,若單從高度或是山形山勢的險峻來衡量,其絕對夠不上傳統(tǒng)意義上的名山大川。然而事實卻是,從古至今,虎丘不僅是“吳中第一名勝”,更是中國歷史上名聲顯赫的名山、名勝。究其原委,其秀麗的自然景觀自不可忽略,但最為重要的還是得益于此山豐厚歷史文化遺存的積淀。
與虎丘山發(fā)生聯系的第一位歷史人物就是春秋時期的吳王闔閭,他十分重視網羅人才,任用楚國舊臣伍子胥,興建“闔閭大城”,并采納他的治國方略;在軍事上任用孫武為將軍,孫武獻出其《兵法》十三篇,并親自訓練吳國的士兵,虎丘山麓至今還保留有孫武練兵場的遺跡。
而在虎丘諸名勝中,吳王劍池是聲名最為卓著者,這幾乎是所有來虎丘的人的必到之處,因而自古以來吟詠這一歷史遺跡的詩詞作品就不勝枚舉。
云崖倚天開,蒼淵下澄澈。
世傳靈劍飛,山石千丈裂。
神蹤去不返,今作蛟龍穴。
是非漭難詰,歲久多異說。
惟當清夜來,靜賞潭上月。
——宋 方惟深《劍池》
干將欲飛出,巖石裂蒼礦。中間得深泉,探測費修綆。
一穴海通源,雙崖樹交影。山中多居僧,終歲不飲井。
殺氣凜猶在,棲禽夜頻警。月來照潭空,云起噓壁冷。
蒼龍已化去,遺我清絕境。聽轉轆轤聲,時來試新茗。
——明 高啟 《劍池》
石破天驚出匣時,中宵氣共斗牛期。
魚腸葬后應歸去,神物沉埋未足奇。
——清 吳偉業(yè) 《夜游虎丘八首·試劍石》
關于劍池下埋葬著吳王闔閭和他的三千把寶劍的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詳,但鮮少聽過獅子山下曾埋葬著吳王闔閭的兄長吳王僚的故事。只感嘆,專諸刺僚的魚腸劍和闔閭一起長眠虎丘,直至今天還在接受著無數后人的巡禮;而被魚腸劍刺殺奪位的吳王僚卻孤零零躺在獅子山下,任憑雨打風吹。
除了傳說中的吳王僚墓,據《吳門表隱·卷五》記載,獅子山下還有座宋代的公主墓——北宋末年,金兵南征,宋高宗帶著文武百官和家當一路向南逃竄,走到蘇州時他的妹妹病逝,便匆匆葬于獅子山旁邊的鈴山,還留下了皇妹墩這個名字。
但凡從前有座山,山上總會有座廟。獅子山上原來就有一座思益寺。據記載,白居易在蘇州做刺史時曾到訪過這里,他先是登上獅子山山頂遠眺姑蘇風光,隨后又去了石湖上方山,并有感而發(fā)寫下了《自思益寺次楞伽寺作》。
朝從思益峰游后,晚到楞伽寺歇時。
照水姿容雖已老,上山筋力未全衰。
行逢禪客多相問,坐倚漁舟一自思。
猶去懸車十五載,休官非早亦非遲。
——唐 白居易《自思益寺次楞伽寺作》
在唐寅筆下,也能找到獅子山的影子。在他的《農訓圖》中,描繪了亭臺樓榭、云霧氤氳的江南鄉(xiāng)居別業(yè)的情景,其中遠方的那座山就是獅子山。而在《姑蘇繁華圖》中,也能輕易找到獅子山。它“形似臥獅,山外河流縱橫、良田阡陌、村落密布、林木蔥郁,就像一首清淡而悠遠的田園詩,贏得文人的青睞”。
一座山的“諧音?!?/p>
雞籠山又名雞峰、憩龍山,因名字極為有意思,常常被人一下子就記住了。唐人陸廣微在《吳地記》這樣寫到:“雞籠山在吳縣西三十里,以形似雞籠,因名?!泵鳌堕L洲縣志》云“竹青塘北曰雞籠山?!钡P于其名字的由來,還有另外的說法。
相傳,北宋覆滅,康王南逃至雞籠山腳下,就地宿營,睡得正香時,康王聽到一陣雞鳴,立即起身趕路,一口氣逃到了杭州。后來,康王成為了宋高宗趙構,得知若不是那天聽到雞鳴及時醒來趕路,再差一個時辰,他們就要被金兵追上。心存感激的他,成為皇帝后,特地下旨在山下建造房屋,駐扎軍隊,來保護這座神山。而因為這位皇帝在雞籠山腳下睡過一夜,這座山就被喚做“憩龍山”,口口相傳,傳成了今天的“雞籠山”。
關于“憩龍山”的另一個故事,就有些悲傷了。夫差兵敗,被困陽山。因不愿受辱,自殺身亡。夫差死后被拖到陽山附近的一座小山上掩埋。有人說,這陽山附近的小山,就是今天的雞籠山。因為是夫差的安息之地,所以被稱為“憩龍山”。
很多文人墨客都曾在自己的詩文中留下了對雞籠山的萬千感慨。
雞籠山下野人家,破曉寫詩邀品茶。
秋風過樹落紅葉,夜雨滿溪流白沙。
——元 顧徳輝 《寄雞籠山琦元璞》
風雨奔騰澗水渾,龍歸曾此憩山村。
至今云氣前峰起,白日家家早閉門。
——清 凌壽祺《憩龍山追和高青邱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