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那些歷代留存的廟宇佛寺、名人碑刻、古塔樓閣,蘇州的山座座都成了\"仙氣\"充盈的洞天福地,雖不是高山大川,卻山山有特色,處處有風景。
探訪圣境——怪峰奇石
蘇州山水資源豐沛,不僅沖刷出了名滿天下的太湖石,也造就了多種多樣的地貌特征,挑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探訪那些歷經(jīng)千萬年地質(zhì)演化造就的奇峰秀石,一定能油然而生“竹杖芒鞋輕勝馬”的暢快感。
在蘇州,提起爬山,靈白線絕對是爬山徒步愛好者最完美的“入坑”之選,靈巖山和天池山不僅風景宜人,且由于山不高,這可謂是條老少皆宜的線路。但若想增加一些難度,就非天平山莫屬了。天平山位于蘇州古城西南,緊鄰太湖,有“吳中第一山”“江南勝境”之美譽,一向以“紅楓、奇石、清泉”三絕著稱。天平山自唐代以來就是旅游勝地,留下了白居易、范仲淹、高啟、沈周、唐寅、文徵明、康熙、乾隆等歷史名人的遺跡。山上奇石眾多,“一線天”更是十分陡峭,讓爬山愛好者能在江南享受奇石嶙峋帶來的危聳峭峻。白居易在《白云泉》中寫到“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無心水自閑?!碧炱缴降陌自迫獮樯绞严吨兄畢R聚成泉,泉水常年不涸,水味甘洌,相傳陸羽評此泉水為吳中第一,因而在處喝茶,也是無上的享受。
另一處有“一線天”風景的,是石公山,石公山位于太湖金庭鎮(zhèn)東南端,因以前有奇石兩塊,似老翁夫婦,故而得名,這座三面臨水的半島上,有橘香亭、御墨亭、斷山亭、來鶴亭、歸云洞、夕光洞、一線天、明月坡、云梯等景點,深得游客喜愛。同樣位于金庭鎮(zhèn)的林屋山中,則藏著被稱為“天下第九洞天”的林屋洞,這個面向太湖的石灰?guī)r溶洞共由六個洞區(qū)組成,曾出土過唐代的金龍、玉簡、神像等道教文物。漫游在深數(shù)百米的溶洞之中,不僅能一探自然造物的瑰麗神奇,還能一探吳地文明的久遠歷史。
賞花觀木——花海古樹
有別于威嚴壯觀的險關絕壁,蘇州的山以其溫柔和緩的姿態(tài)參與著人們的生活,山上豐沛的植被,更為蘇州人的四季添彩。
每年早春二月,吳中區(qū)光福鎮(zhèn)鄧尉山上的梅花就開始爭相吐蕊,勢若雪海,除白梅外,還有紅梅、綠梅、墨梅等各色名種??滴跞迥辏?696)巡撫大臣宋犖游雅興勃發(fā),在山崖上題了“香雪海”三個大字,此后“香雪?!北忝麚P海內(nèi)。明人姚希孟曾在《梅花雜詠》序中寫道:“梅花之盛不得不推吳中,而必以光福諸山為最,若言其衍亙五六十里,窈無窮際?!笨梢娔菚r已“鄧尉梅花甲天下”了。清康熙帝玄燁先后三次到鄧尉探梅,乾隆帝弘歷先后六次到鄧尉探梅。兩位皇帝在光福共寫了19首詩,其中13首梅花詩,今已刻字成碑,陳列在香雪園中,供游人觀賞。
天氣開始轉(zhuǎn)暖,上方山和大陽山的櫻花進入花期,如云似霞,漫步櫻花林中,抬頭只見花不見天、微風吹過,落英繽紛,好似在下櫻花雨。南風起,樹山千畝梨花進入盛放期。雖然梨樹花期只有半個月左右,但每年如煙似雪的滿山梨花依舊會吸引大批游客前來,一賞“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勝景。
夏日炎炎,古樹密布的穹窿山天然大氧吧成了蘇州人消暑的好去處,孫武等歷代名人在此留下了足跡,穹窿山不僅有奇、秀、靈、藏的特點,還有著盛夏烈日下山林間的一份清新涼爽。秋風起,由范仲淹十七世孫范允臨 400 年前自福建引種的三百八十余株楓樹逐漸泛紅,構(gòu)成了天平山一大勝景。每當秋天,天平山覆上了紅燦燦的一片,尤勝二月之花,游客往來,紛錯如織,數(shù)百年來,已成了游客心中著名的賞楓勝地。
萬物有靈——野生動物
如果說山給人的感覺是渾厚沉穩(wěn),那么山間林地里的野生動物則給群山增添了不少靈動的氣息。
蘇州豐富的濕地、林地環(huán)境,為陸生野生動物提供了舒適且極具多樣性的生存環(huán)境?!熬G色蘇州”建設啟動以來,蘇州森林資源總量已從2003年的88.75萬畝,增長到了2017年的218.31萬畝,陸生野生動物棲息地生境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野生動物種類、數(shù)量、時空分布等情況也隨之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在2020年出版的《蘇州市陸生野生動物資源》中,共記錄到蘇州市陸生野生動物達到了436種,其中包含了東方白鸛、黑鸛和中華秋沙鴨這三種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以及小天鵝、小鴉鵑、獼猴、河麂、鴛鴦、虎紋蛙、赤腹鷹、蒼鷹等49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
每年的候鳥遷徙季一到,就會有大批市民和觀鳥愛好者到漁洋山邊,觀察來自西伯利亞的小天鵝;上方山的獼猴,不僅在近幾年家族日漸壯大,經(jīng)游客拍攝的短視頻傳播后,還成了小有名氣的“網(wǎng)紅”;除了獼猴,野兔、刺猬也為不少上方山游客帶去了旅途的驚喜;去七子山和穹窿山游玩則能看見赤腹松鼠,但是由于它們身材嬌小且常常靈敏地穿梭于枝頭,往往只有耐心的專業(yè)攝影師才能捕捉到它們的風采……
隨著科普宣傳的深入,蘇州游客在爬山游玩時,大多奉行著親密有間、各行其道的原則,與小動物們平等地共享著一方山水,相信在未來,蘇州的野生動物種類與數(shù)量都將持續(xù)增加。
靜心懷古——名剎古墓
《增廣賢文》中說:“世間好語書說盡,天下名山僧占多?!碧K州的名山中,不僅古廟多,名人墓葬同樣眾多,登高懷古,不僅能夠沉淀心靈,更能感受姑蘇文脈傳承。
春秋時期,言偃帶著孔子“吾道其南”的期望,躬身民間傳播中原文化,開啟了吳地禮樂教化、崇文尚教之風,如今去常熟虞山東嶺,可見依山而建、規(guī)模宏偉的言子墓,在羅城、祭臺、墓道、石橋、石亭、石坊、圍牌、石碑等附屬建筑間游覽,仿佛能觸到江南文脈的開端。位于虞山北麓的興福寺初名“大悲寺”因寺在破龍澗旁,故又稱“破山寺”。唐代詩人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一詩讓古寺名聲愈盛,成為江南四大名剎之一。寺內(nèi)米碑亭中有宋代書法家米芾手書《題破山寺后禪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明)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都)寂,惟聞(但余)鐘磐音?!背蔀樗轮幸唤^。米芾書碑時,對原詩作了改動,使詩與興福寺景點更貼切,也使虞山文化氣息越發(fā)濃厚。
春秋后期,吳王夫差在靈巖山巔為西施建造了富麗堂皇的“館娃宮”,并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山上園林,相傳現(xiàn)在靈巖寺的大殿即館娃宮遺址。傳宮內(nèi)曾有一條別致的長廊,鑿空廊下巖石,放一排陶甏,上鋪有彈性的楩梓木板,西施與宮女們慢舞其上,發(fā)出木琴般的樂音,因而得名“響屜廊”,靈巖塔西面,至今尚有“響屜”遺名。
停云留翰——碑刻石刻
除去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蘇州源遠流長的文脈也為群山增添了無限人文氣息,其中最為人稱道的就是各類藏于山中的碑刻和摩崖石刻。
自問世起,《楓橋夜泊》幾乎成了蘇州的文化標簽,歷代文人墨客為寒山寺刻石刻碑者不乏其人,其中,高約3.5米、寬約1米的晚清俞樾書張繼詩碑最為著名,已成為寒山寺中的一絕。其中據(jù)《寒山寺志》載,《楓橋夜泊》詩的第一塊詩碑為宋代王硅所書,此碑因?qū)医?jīng)戰(zhàn)亂被毀。至明代寒山寺重修時,畫家文徵明重寫了《楓橋夜泊》詩,刻于石上,這是第二塊《楓橋夜泊》詩碑。此后,寒山寺又數(shù)遇大火,如今嵌于寒山寺碑廊壁間的文徵明所書殘碑,僅存“霜、啼、姑、蘇”等數(shù)字而已,但其字跡比之其他歷代書法名家所書之詩碑可謂毫不遜色。寒山寺碑刻藝術天下聞名,碑廊中還陳列著歷代名人岳飛、唐伯虎、董其昌、康有為、俞樾等人的詩碑,因此成了書畫愛好者游蘇州必到的打卡地。
談到摩崖石刻,蘇州人首先想到的則是虎丘,虎丘雖然名字連“山”都算不上,卻有著上至北宋,下至現(xiàn)當代的眾多摩崖石刻。在“別有洞天”的圓門旁,“虎丘劍池”四字最為醒目,據(jù)說“劍池”兩字是顏真卿原作,而“虎丘”二字,因年久剝蝕,是明代萬歷年間重新刻的。所以有“真劍池,假虎丘”之說。劍池東側(cè)峭壁上刻有“風壑云泉”4個大字,結(jié)體寬博,筆致瀟灑,相傳為宋代書法家米芾所書,別具風格。崖左壁上有“劍池”兩個篆體大字則為元代書法家周伯琦手筆。
民國時期李根源著有《虎丘金石經(jīng)眼錄》一書,記載虎丘地區(qū)的摩崖石刻和碑刻,書中他寫到,尋找黃安仁所題摩崖時還不慎受傷流血,“方鑿孔時,傷余食指,血流如注,欣喜之余,亦不自知其疼楚也?!笨梢姽湃擞紊降呐d致,通過石刻藝術得到了極大的升華并流傳給了后世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