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東寧市特產東寧黑木耳,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東寧黑木耳生產歷史悠久,木耳朵大、肉厚、口感滑潤、無污染,以特有的品質聞名,含有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和維生素,豐富的膠質可消食化滯,年產量300萬公斤以上,被中外客商稱為“天下第一耳”。
2010年3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部批準對“東寧黑木耳”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2016年11月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東寧黑木耳”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2019年11月15日,入選中國農業(yè)品牌目錄。
東寧黑木耳色澤好、口感佳且具有菌香味,耳片無根有彈性,耳面呈黑褐色,耳背呈暗灰色,反正面明顯,干品直徑在2至4厘米、厚度超過0.8毫米,對稱度較好;易于復水,復水后耳片外輪廓呈橢圓形,外形美觀、光澤度好、耳片完整、無損傷。如墨玉、形似彎月、肉質肥厚、口感爽滑。
在多次檢測的基礎上得出,東寧黑木耳粗蛋白含量高于13%、粗纖維含量高于5%、總糖含量高于55%、鈣含量高于220毫克/100克、磷含量高于23毫克/100克,粗蛋白、粗纖維和糖含量均較高。
東寧黑木耳歷史悠久,清咸豐十年(1860年)東寧就開始伐木采耳。1971年,東寧建立了東北三省第一個食用菌試驗站。20世紀八九十年代,東寧開始人工栽培黑木耳。2015年,東寧木耳種植規(guī)模達到了“巔峰”的15億袋,但由于農戶追求面積數量的擴大,管理沒能及時跟上,沒有達到與數量和投入相當的經濟效益。
2017年3月,經黑龍江省政府批準,經過加工的黑木耳產品在東寧口岸出口時,可享受增值稅征收17%退還15%的出口退稅優(yōu)惠政策。此舉意味著綏東重點開發(fā)開放試驗區(qū)建設的若干政策開始落地,為東寧加快外貿發(fā)展、促進黑木耳產業(yè)發(fā)展提供了更大的發(fā)展新機遇。
近年來,東寧市把小小黑木耳做成了推動縣域經濟發(fā)展的大產業(yè),年產值超過60億元。從木耳種植,到菌袋菌種生產,到木耳技術研發(fā)、深加工、銷售,再到廢棄菌糠制燃料、制有機肥,東寧全產業(yè)鏈循環(huán)發(fā)展的黑木耳產業(yè)領跑全國。東寧先后被授予“全國小蘑菇新農村建設優(yōu)秀示范縣”“全國小蘑菇新農村建設十強縣”“全國食用菌行業(yè)優(yōu)秀基地縣”“全國食用菌行業(yè)十大主產基地縣”等22項國家級榮譽稱號。
(來源:東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