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社會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今天,高校特殊群體學生的心理問題逐漸顯現(xiàn)出來,并對學生們身體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為了使特殊群體學生的權利得到充分保障,需要針對這些學生改進體育教學方案。方案的有效制定,需要結合高校特殊群體學生的體育教學現(xiàn)狀和學生心理問題。本文通過對海南高校特殊群體學生體育現(xiàn)狀、心理特征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關于體育課程開展的優(yōu)化對策,例如: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創(chuàng)新體育思維、完善相關體育評價體系等。
關鍵詞:高校 "特殊群體學生 "體育課程 "現(xiàn)狀 "策略
Explor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Special Group Students in Hainan Province's Universities
YAN "Haiming
(Haina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Haikou, Hainan Province,571127 China)
Abstract: In today's rapidly developing society and economy,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special groups of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are gradually emerging, and have had a certain impact on their physical health. In order to fully protect the rights of special groups of students,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plans for these students. The effective formulation of the plan needs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for special groups of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ports for special groups of students in Hainan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s a series of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courses, such as cultivating students' lifelong awareness of sports, innovating sports thinking, and improving the relevant sports evaluation system.
KeyWords:Universities;Special group students;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Present situation;Strategy
特殊群體學生,是指因先天或后天原因而造成身體機能或活動能力局部受到損害的學生。他們的體育素質低,鍛煉的機會少,體育技能水平低。從心理上講,他們有一種抗拒體育運動的傾向,從而導致他們的個性愈加敏感,這對他們的身心發(fā)展造成很大的影響。在“因材施教、一視同仁”思想的指導下,高校要根據(jù)高校學生不同的特點進行相應體育課程的調整,使特殊群體學生也具備一定的運動技能,使其具有終生的體育意識和頑強的性格,這有利于提高高校特殊群體學生的生存質量和社會競爭能力。
1 高校特殊群體學生的特征
1.1高校特殊群體學生的生理特征
大學生的個體、疾病、損傷狀況的差異,對其生理功能的影響也有一定的差異,體育活動能力同樣差異較大。在高等院校中,那些特殊群體學生的行動失調可以被劃分為三種類型,分別為“殘疾型”、“病癥型”以及“非病理型”。具體而言,“殘疾型”是指患有先天性疾病、脊髓灰質炎或其它疾病所引起的動作紊亂。該類型的學生依然具有運動的能力,只是運動機能比較弱?!安“Y型”指的是患有心臟、腎臟、肝臟等多種臟器疾病或手術后留下的后遺癥所導致的行動失調。這類學生患有心肺功能疾病,從而導致運動能力會有所下降。在身體形態(tài)、日常生活各方面,這一類學生與一般學生沒有顯著差異,但這類學生不能進行高強度的體育活動。“非病理型”是指由于意外事故或身形極端而導致的短暫的運動傷害。在進行運動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時間和程度的障礙,但是通過康復和鍛煉可以使其恢復到正常的運動能力。運動過程中,不同類型群體的損傷程度不同,所對應的治療方案也不盡相同。為了使教學目標能夠順利地達到,教師在組織、執(zhí)行體育教學計劃時,必須對學生的測試進行分類,從而制定出針對不同學生的體育鍛煉方案。
1.2高校特殊群體學生的心理特征
據(jù)心理學研究顯示,生理上的缺陷會對人的心理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在特殊群體中,學生的生理及運動能力障礙也勢必會對他們心理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經(jīng)過長時間的累積,使得他們在社會交往、學習、生活中都很難適應正常的學校生活,長期下來,孤獨、自卑、情緒反應強烈、情緒不穩(wěn)定等心理特點在他們的人格和情感上表現(xiàn)出來。學校作為個性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場所,這一特殊群體學生在這一場所身心都表現(xiàn)出了一定的特點。高校教師應多注意特殊群體學生的心理問題,多關心、關愛、幫助他們,幫助他們樹立自立、自強、自信的理念。根據(jù)教學原理、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制定有針對性的課程,防止消極情緒的產(chǎn)生,提高體質,強化人格,提高社會適應性。這一舉措是學校體育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在體育教學中,應盡量避免消極情緒的產(chǎn)生,以提高學生的體質、培養(yǎng)其人格、培養(yǎng)其社會適應性為目的。
2 重視高校特殊群體學生的終身體育
首先,學生應當重視體能鍛煉。高校特殊群體學生的運動機能障礙不但會對其學業(yè)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而且會伴隨其終生。高校特殊群體學生的特定機能區(qū)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長期的體育鍛煉可以促進其它感官的作用,使機體的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補償,從而使身體素質、運動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自我管理能力得以提高,生活品質得到改善。培養(yǎng)該類學生對終生體育鍛煉的意識,對于特殊群體學生的生理機能的正常發(fā)揮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學習階段進行體育活動,有利于學生產(chǎn)生對基本的身體素質、運動的認識、興趣和習慣的養(yǎng)成以及對終身體育的認識。同時,體育鍛煉能夠減輕、發(fā)泄自身的煩惱、不甘,改善不良的心情,增強自我控制、調節(jié)情緒的能力[1]。
其次,開展終身體育可以有效增強社會適應性。由于特殊的生理條件,特殊群體學生在就業(yè)、婚姻、交友等諸多方面都處于劣勢。他們受到的影響較大,往往心理壓力較大。運動可以改善人的體質,也可以增進社交、減輕社會的壓力、增強自信和增強人的社會適應性。通過長期的體育鍛煉,意志的堅定戰(zhàn)勝了自卑,使特殊群體學生的體質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積極地對待自己的生活,進而實現(xiàn)自己的生命價值。同時,體育活動可以幫助特殊群體學生結交朋友,增強他們的社交能力,更好地幫助他們?nèi)谌肷鐣?/p>
3 海南省高校特殊群體學生體育課程開展的現(xiàn)狀分析
3.1教學大綱的不健全
特殊體育教育相對于傳統(tǒng)的體育教育,其特征在于其面向的是那些運動能力遠低于一般同齡人正常人的特殊人群。特殊體育學科的教學目標應具個性化,教學方式應具多樣化、適應性和綜合性。長期以來,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一直是以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模式為依托,而以傳統(tǒng)的競技運動為主。體育教學是一種具有特殊性質的學科,它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又可以鍛煉他們的意志,使他們能夠戰(zhàn)勝各種困難,戰(zhàn)勝各種挫折。因此,特殊群體學生也應進行相應的體育活動。當前,一般學校對有特殊群體學生開設的課程數(shù)量是非常有限的,主要采取的是以下方法:第一,體育保健課取代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第二,參加與一般學生同樣的運動項目,但是在最后評估方面存在一定差別;第三,直接免修體育這一科目。
針對特殊人群進行有針對性的體育教學,這與大學體育教學改革的思路相吻合,但由于教師、場地、設備等條件的制約,體育保健課更多的是在理論上向這些學生進行健康教育,而不能進行實際的訓練,導致不能有效提高特殊群體學生的身體素質;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上,以“平等”的方式對待特殊群體學生,在教學方法上有很大的難度,在評價上存在差異,但難以達到課程目標;取消體育課等于變相地剝奪了學生的體育權,與高校發(fā)展的思想背道而馳[2]。
3.2教育方式落后
當前高校的體育教育仍然遵循課堂教學法,注重課時、課堂、教材,強調組織嚴密、紀律嚴明、行為統(tǒng)一。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既無法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特點,又極大地提高了因材施教的難度,影響了教師對學生的吸引力和教學質量的保障。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注重對學生的通用性,對其進行統(tǒng)一的闡釋和訓練,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特點。忽略這種差別,采用同樣的訓練方式和步驟,會使他們喪失學習的主動性,從而使他們不能達到體育課程的目的。此外,由于特殊群體學生的特殊性,在課程安排、練習安排、練習強度的調節(jié)上,難以進行有效的教學管理[3]。
3.3不科學的課程評估
課程評估是指教師對學生的全面素質進行評估的過程。它要求科學、恰當、全面的評價方法和客觀、公正、嚴謹?shù)脑u價程序,以實現(xiàn)對學生的全面、客觀、公正的評價。在評價階段,教師要正確地判斷學生和課程需求的差異。普通高校的課程評估主要是根據(jù)學習、出勤、理論知識等方面的能力、素質對學生課程進行評估。該評估方法更符合當前高校體育教學的實際情況,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能力等進行較為客觀的評估?,F(xiàn)有的班級評估制度與指標不能很好的適應特殊群體學生。雖然某些高校已將一些評估方法引進到特殊群體學生的期末體育教學中,但由于尚處在起步階段,評估方法缺乏系統(tǒng)性、科學性[4]。
3.4教學人員和場地配置的匱乏
當前,高校擁有的專業(yè)體育教師寥寥無幾,體育教學常常是由其他體育老師擔任。隨著招生數(shù)量的不斷增長,班級數(shù)量也越來越多,教師的授課時間也愈發(fā)變長,學校的平均體育設施也相對減少,這給老師的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也給學校的組織和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高校學生數(shù)量的快速增長給高校的教學資源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同時也制約著學校的資金投入和物質基礎設施的建設。如何化解這種矛盾,已成為教育部與全國各高校共同關心、共同努力的重大課題。
4 高校特殊群體學生體育課程改革的策略
4.1培養(yǎng)終身體育意識
學生階段,是有目標地學習專業(yè)知識和體育思想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同提高體質同樣重要。人體的健康并非一成不變,在某些情況下,體質的強和弱都會發(fā)生轉變。抓住這一關鍵時期,利用體育活動來促進其身體健康,增強其身體素質,對于其今后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運動是保持機體良好功能,提高機體健康的重要手段。所以,要使特殊群體學生在其學生階段就具備有終身體育運動意識,了解和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并掌握特定的運動技術,以改善他們的體質和生活品質以及延緩他們的衰老。在培養(yǎng)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基礎上,培養(yǎng)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社會適應性。
要想讓新的體育教學理念獲得成功貫徹,就必須采取平等的態(tài)度,讓全體學生都能得到體育教學,從而增進彼此的了解和信任,降低社會對特殊群體學生的偏見,從而營造出一個人人公平、包容的社會。通過對學生進行平等的教育,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培養(yǎng)良好的體育習慣,以健康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各種挑戰(zhàn)。
為了最大限度地節(jié)約教育和社會資源,使體育教學的效益達到最佳,學校需要采取適當?shù)慕虒W方案[5]。
4.2優(yōu)化體育課程設計
高校體育專業(yè)課程的設置應該具備如下特征:首先,在課程內(nèi)容、教學方法、實踐機會等方面,都要區(qū)別于一般的體育課,要針對學生的具體需求而進行。其次,按照不同的殘障水平,針對學生的實際運動能力,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最好的訓練效果。最后,針對特殊人群的體育鍛煉,不但要在每周的體育課上進行,還要充分利用課后時間來增強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
要使普通學生、特殊群體學生逐步實現(xiàn)體育一體化,就必須對其特征進行分析、確定教育內(nèi)容、教育方式與手段、設計和修訂教育評估方案,并通過區(qū)別教育與輔助教育相結合,對教育體系進行調整,這是一個不斷地進行檢討和改善的過程。
高校應該重點關注特殊群體學生體育課程的開設,在體育運動項目的設置上,大多數(shù)教師采取的體育項目比較單一和陳舊,比如慢走、太極拳、健身氣功等,這樣很難滿足學生內(nèi)心對體育運動的實際需求,影響了學習興趣,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必須要注重開發(fā)適合特殊群體學生的多樣化運動項目,并且要注重符合當今青年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需要,有助于促使他們愉悅身心,能夠讓他們感興趣,在此介紹幾種比較適合的運動項目,比如太極柔力球、健身氣功八段錦、抖空竹、打陀螺等,都可以通過簡化復雜動作和降低運動強度進行設計運用,實踐教學證明,面對這些豐富多樣的運動項目,學生會點燃對體育運動的濃厚興趣,不但達到了強身健體的效果,而且也能幫助他們走出由于身體殘疾產(chǎn)生的心理陰影,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在體育教學方法的運用上,現(xiàn)在很多高校體育教師還是依據(jù)以往教學經(jīng)驗進行授課,對全體學生進行統(tǒng)一的灌輸講解,忽視了學生個體差異,對此要想提高教學整體效率,就應該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指導方法,這樣才能適應特殊群體學生的體育學習實際情況。教師要注重對每個學生的身體狀況進行了解,做好課前準備工作,注重分析學生的病癥,明確病因和癥狀、禁忌,充分考慮這些情況之后進行教學設計,應該引導學生在參與運動的過程中,要有助于身體健康的恢復,不能對他們身體狀況造成更大損傷,將體育運動作為一種康復治療方式,這樣才是更加科學的體育教學方法,學生會更主動的參與其中,不斷的改善自身機體能力。
4.3持續(xù)改進評估系統(tǒng)
建立一個客觀、公正、完整的教學評估系統(tǒng),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達到體育教學計劃的目的。為了更好地反映出不同群體學生的身心健康,激發(fā)他們的運動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的終身體育意識,學校要持續(xù)改善評估系統(tǒng)。在體能評估上,要針對不同的學生,制訂有針對性的、具有個性的評估指標,讓他們能夠從客觀的量化評估指標中了解自身的發(fā)展,從而更好地參加體育活動。在體育教學中,特殊群體學生的孤獨感、自卑感等心理特征往往會影響到體育教學的順利進行。因此,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要注意給予正確的引導,使學生們積極地克服和避免這種心理狀態(tài),從而促進體育教學的順利進行,幫助學生們形成健全的人格[6]。
4.4培訓特殊體育教師及配備運動場地
高校體育教學的強化離不開專業(yè)體育院校的全面支持。最重要的是,專業(yè)體育院校要根據(jù)職業(yè)體育課程的特點,培養(yǎng)出一批有職業(yè)資格的特殊群體教育教師。當前,要想解決當前高校專業(yè)體育教師資緊缺的問題,必須加強對現(xiàn)有體育教師的培養(yǎng)。因此,應該為體育教師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支持,以提升他們的知識技能、拓展其知識面、提升其工作能力。從現(xiàn)有教師中挑選出具有較強專業(yè)素質的優(yōu)秀人才,并定期對他們開展職業(yè)技能培訓,使之在短期內(nèi)成為具備特殊體育教學能力的師資力量。
同時,學校也要重視體育設施的建設。靈活多樣化的教學設備,既能促進體育教學,又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來增強體質。在建設體育設施時,要考慮為特殊群體的學生增加運動設備。在走廊、廁所等輔助設施的設計和建設中,要增加殘疾人的專用設備。學校和各級政府要加強教育設備建設,保證教師的教育質量。政府當局應當為高等院校的特殊體育設施、設備和器材制訂最低的發(fā)展標準,并為其發(fā)展提供必要的設備,以便為特殊群體學生的鍛煉需要創(chuàng)造充分的物質條件。
5結語
總之,高校特殊群體學生日益增多,這就要求學校建立科學、合理的體育教學體系,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并不斷地優(yōu)化和完善。同時,學校應配置專業(yè)體育教師以及適合的體育設備,這能讓有特殊群體學生得到優(yōu)質的運動教學,盡可能地滿足他們的需求,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
參考文獻
[1] 蘭翔.普通高校特殊群體體育教學現(xiàn)狀與實現(xiàn)路徑——以泉州市普通高校為例[J].韶關學院學報,2020(11):38-41.
[2] 杜艷美.公平教育背景下高校特殊群體體育教育的研究[J].沙洲職業(yè)工學院學報,2020(9):57-59.
[3] 王華.教育公平視野下普通高校融合體育教育保障措施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0(23):113-114.
[4] 潘躍林,楊旻.高校特殊群體體育教學內(nèi)容改革與模式創(chuàng)新[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0(5):70-72.
[5]向秋紅. 重慶市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參與意識提升路徑研究[D].重慶大學, 2021.
[6]吳素琴. 公平教育背景下高校特殊群體體育教育的探究[J].山西青年, 2021(15):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