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古文的論體本無固定程式,呂祖謙通過以《東萊博議》為代表的時文擬作活動,推動論體結構凝定。他倡用破題、接題、入題、講題、余意、繳結等術語,促進論體規(guī)范化?!稏|萊博議》以依經(jīng)立意、以字切題、分扇立說、合題貫串等擬題策略,確立借題說理的闡述模式;將排偶從語句修辭行為推擴至篇章結撰樣式,使論體漸呈扇對分股格局,不失為明清制義的四比八股結構雛形;多用代言體揣摩心境、懸想事勢,成為后世八股文“代圣賢立言”論說方式的濫觴?!稏|萊博議》所呈現(xiàn)的科舉論體形態(tài),經(jīng)由“永嘉文體”而遞續(xù)演化,在南宋后期形成“繩尺”。在八股文體形成過程中,《東萊博議》具有“八股前史”的文章學節(jié)點意義。
作為論體文的八股是明清科舉考試的主要文體,體用排偶與代古人語氣是其突出特征。關于八股的文體起源,有源于唐代試律詩、律賦、金元曲劇等多種說法?,F(xiàn)今學界一般回溯至宋元經(jīng)義文,認為宋元時文的十段格式與明清八股基本對應①。但這一判斷背后仍有兩大問題需要接續(xù)討論。首先,八股是群體創(chuàng)作、層累形成的科舉文體,這決定了八股文體淵源的復雜性,因此不宜孤立地尋求文章結構上分股及體段的類似。其次,熙豐變法后詩賦與經(jīng)義分科,經(jīng)義三場中經(jīng)義、策、論的文體地位日益顯揚。經(jīng)義關乎儒家經(jīng)典的理論闡釋,論有主理析論的傾向,時務策與子史策也因性理話語滲透而趨同于論說,經(jīng)義一科強調了對舉子論體文章寫作能力的考察。八股的文體溯源應具有打通意識,突破經(jīng)義局限,尋繹科舉論體的文章定型過程如何影響到八股的文體生成。
宋代科舉論體的集成選本《論學繩尺》提供了一個極好的視角,此書十卷篇幅當中,“東萊”的出現(xiàn)竟多達近三十次,且全部引為典范。丘大發(fā)《三圣褒表功德》一文,考官批語對其揄揚備至:“立論高,行文熟,用事詳贍,筆力過人。其學識得之左氏,其文法得之《東萊博議》,學者當知其學問之有本處?!雹谥苯狱c明了呂祖謙《東萊博議》在科舉論體形成過程中的“文法”意義,下文即對此展開考論。
一、別有軌度:論體結構的初步確立
論體本來屬于古文,并無固定的作法程式可言。從開科取士的初衷來看,“詩賦取合律,經(jīng)義求得體,論策以記問該博、議論淵源者置之上游,庶幾傳布四方,士子知所適從,于時政亦有所補”③,“合律”“得體”都指向文體的規(guī)定性,而論策則以實學為先,對內容實用的強調超過了形式要求,因而其文體一開始就較為自由。不過不能因為詩賦具有格律束縛、論和策可以自由表達,就認為詩賦精深而論策粗淺,正像馬端臨所說:“蓋場屋之文,論、策則蹈襲套括,故汗漫難憑;詩、賦則拘以聲病對偶,故工拙易見。其有奧學雄文,能以論、策自見者,十無一二。而紛紛鵠袍之士,固有頭場號為精工,而論、策一無可采者。蓋自慶歷以來場屋之弊已如此,不特后來為然也。”④實際上正由于不拘形式,考生往往更難以適從。雖然內容上可以憑借套括進行準備,但寫作方法上卻無章可循,這導致經(jīng)義、詩賦因有法而易精,策論因無法而流于汗漫,對考官而言如何評校等級也成為難題。直到淳熙年間,大臣還感嘆:“竊惟近年以來場屋之文,經(jīng)義猶有可觀,而詩賦類多空疏不工。至于論策,徒有泛濫之辭,而不切于理?!雹菰趹寂c評判兩方都對論策因缺乏固定結構而導致的“泛濫”不滿時,論體寫作形成軌度就成為文體發(fā)展的內在必然。
至南宋末年,科舉論體已有折腰體、蜂腰體、掉頭體、單頭體、雙關體、三扇體、征雁不成行體、鶴膝體等多種名目,體式相近而作法不同,可見當時論體的發(fā)展極為成熟,形成了多種結構范式,對論頭、論腰等更有細致入微的講求。而論體規(guī)范的形成并非一蹴可就,正如四庫館臣所言:“其始尚不拘成格。如蘇軾《刑賞忠厚之至論》,自出機杼,未嘗屑屑于頭項心腹腰尾之式。南渡以后,講求漸密,程式漸嚴。試官執(zhí)定格以待人,人亦循其定格以求合。于是雙關三扇之說興,而場屋之作遂別有軌度。雖有縱橫奇?zhèn)ブ?,亦不得而越?!雹迯哪隙芍了文┻@一漫長過程中,呂祖謙發(fā)揮的作用值得細加審視。
呂祖謙在授徒之際對論體的結構頗為措意。他提出:“凡文字破題,要明白,不可晦。”⑦所謂“破題”,即論體的開頭部分,需要以精煉簡潔的語句點破題旨,說明文意,是能否吸引考官的關鍵語句。宋代有所謂“五道不如一道,一道不如一冒”之說⑧,“五道”指科目當中的五題試策,而“一道”則為試論,冒頭是論體的篇章首部,其中破題最為重要,另外還包括承題、小講等部分,但有時也不固定。由于閱卷時間有限,考官往往憑借初始印象選人,“比年以來,名為三場通考,往往考校之時,或倦披覽之難遍,或局好惡之不同,經(jīng)義詩賦獨取于一破題,舍是弗考”⑨。因而考生在備考之際尤其重視破題訓練,甚至可憑借破題語句預測當年科考能否入圍⑩。
《東萊博議》中的破題體現(xiàn)出與主意的密切關聯(lián),往往以簡練的語句醒豁題旨。《楚人滅江》中心為“論人不可無戒懼心”,破題用“天下之可懼者,惟出乎利害之外乃能知之”,既點出了主意中的關鍵詞“戒懼心”,又表明了“出乎利害之外”的自家觀點,顯得扼要而精當?!多嵅贡I殺子臧》論述“禍患必有根”,呂祖謙以“物之有是根者遇物必發(fā)”開篇點題,“根”字作為全篇字眼在破題中即予凸顯。可見破題語句多很簡短,重在言簡意賅地呈現(xiàn)主題。明用題旨的明破、暗含主意的暗破、正面點題的正破、反面醒題的反破、分承題面的分破、對舉解題的對破等細目,在《東萊博議》中都不乏原型。
呂祖謙又提出:“如破題下便須行文去?!?“破題下”即接題,又稱為“承題”,屬于過渡性語句。由于承接破題的主意概括,又導引下文的入手闡述,后部的文字結構、論述策略多由此而定,因而很見作者功力。呂祖謙強調“看論須先看主意,然后看過接處”,正是對接題部分的重視。他主張看文字要看過換處及接處,也反映出對論體中接題部分的明晰認識與充分關注。
此后就應該切入本題,講說題面的內涵。呂祖謙提出:“凡看人文字,須先看首尾相應,又看他入頭處?!彼^的“入頭”即此處。入頭又被稱作“入題”,根據(jù)貢舉條式,這一節(jié)段需要原樣抄寫論題,否則會有被黜落的風險。就文字脈絡而言,題面的出現(xiàn)不應突兀,因而如何逐漸引入正題仍需技巧。呂祖謙認為:“要入題處須轉得好,如不覺。要振發(fā),或齊整,或長短,或前晦,或后明白顯煥,應得晦處出。只要作文去得好,自前但要有血脈,不可絕?!憋@然在強調語氣暢達,自然引入題意。題面的出現(xiàn)在論體段落上形成自然的結構層次,之前的部分可視為論頭,而此后則轉入對論題自身含義的全面闡發(fā)。宋人多將題面之下的部分稱為“題下”,也稱“原題”,即對題面的推明講論。從出現(xiàn)正題到闡釋題面,標志著論體論述部分的行將展開。
論體最核心部分被稱作“講題”。呂祖謙告誡弟子,“講題若轉多,恐碎了”,暗示講題時需要全力出擊,透徹論述,正說反說,橫豎爛漫,而不必在曲折轉接上過多用意。作為主體部分的講題,其論辯方法主要為運用典故來增強說服力。如果去細繹張成招所概括的《東萊博議綱目》,可以發(fā)現(xiàn),《東萊博議》文章的結構當中,用事占據(jù)了大量篇幅,這與講題是論體的主體部分密不可分。典故運用的作用在于以古事類比當下,只要把握事件內部的歷史邏輯即可達到目的,因而“文字不必多用事,須用意便得”。甚至完全不用典故也未嘗不可,“文字不使事,善遣文不害為好”??梢妳巫嬷t對于講題之際的使事,看法頗為辯證,深得王安石所力倡的“使事不為事使”之神髓。
題面正意闡述深透之余,往往尚有旁意,或可輔助說明,或可側面深入,可對主意起補足、映襯作用,這部分被稱為“余意”。余意并非另起他意,別轉一途,而是在主意的基礎上旁逸斜出,提升論述的層次與韻味。由于余意是講題的后續(xù)部分,此后即為文章結尾,因而余意也被稱作“論腰”,取其轉接收束之意。在《古文關鍵》中,呂祖謙多次以批語形式標注。他曾專門論及:“文字至于辭意俱盡,復能于意外得新意者妙?!彼稳耸种匾暣颂帲詾槲墓P形態(tài)多變,“或譬喻,或經(jīng)句,或借反意相形,或立說斷題,如平洋寸草中,突出一小峰,則聳人耳目。到此處,文字要得蒼而健,聳而新。若有腹無腰竟轉尾,則文字直了,殊覺意味淺促”?!稏|萊博議》中余意處多有生花妙筆,強調窮處生新。
論體的結尾部分為論尾,呂祖謙稱為“繳結”。因為是一篇的總結、收束,故文字不宜疲弱。呂祖謙重視“如何是起頭換頭佳處,如何是繳結有力處”,將結尾視作文章的結構關鍵。他主張“論之繳結處須要著些精神,要斬截”?!稏|萊博議》中結尾多出以警策,往往能醒豁主題。
從科舉論體的文體發(fā)展而言,呂祖謙通過古文評選與時文擬作,將論體的結構初步確定下來。他所別擇與使用的破題、接題、入題、講題、余意、繳結等結構術語,體現(xiàn)出對于論體脈絡的清醒認識,是對文章體制規(guī)范化的有力促進。尤其重要的是,他將論體結構認識與具體文本相結合,他對古文經(jīng)典的結構劃分提供了供人摹擬的原型,他本人的擬作則將結構觀念落實到篇章結撰,成為新的科場經(jīng)典。在《總論》與《看古文要法》兩種文話中,他還對論體各結構的寫作要點作了歸納,既是授徒的方便說法,也是自覺的理論升華。這些結構在經(jīng)義與策的文體中有類似呈現(xiàn),并在南宋科舉文體中得到進一步強化與調整,如余意部分有時并非必須,而文章結尾之前或有原經(jīng)一段,是結合五經(jīng)文字對題面的敷衍與闡述。但整體而言,“當分冒題、原題、講題、結題四段”,這與明清時期的制藝在基本構造方面已非常接近??婆e論體起始之際汗漫無法,到宋末逐漸形成“繩尺”,最終至明清八股而具有固定體式。呂祖謙及其《東萊博議》邁出了這一漫長文體定型過程中的重要一步。
二、從經(jīng)解到巧說:“借他題目,說自家道理”
宋代的進士科目,從一開始就有對論體的考察。“凡進士,試詩、賦、論各一首,策五道,帖《論語》十帖,對《春秋》或《禮記》墨義十條?!蔽踟S變法后經(jīng)義科目受到重視,南宋則大體經(jīng)義、詩賦并行,科考之中的論策成為決定考中進士者名次的關鍵:“專經(jīng)者用經(jīng)義定取舍,兼詩賦者以詩賦為去留,其名次高下,則于策論參之?!薄稏|萊博議》雖然是依據(jù)《左傳》敷衍成文,卻并非為經(jīng)義科目準備,而是借助經(jīng)書文字抒發(fā)自家見解,乃借題發(fā)揮式的議論文體。從宋代的科舉條式以及舉子程文可以看出,經(jīng)義以五經(jīng)正文為出題依據(jù),若《春秋》則允許從三傳解經(jīng)文字出題,考生作文,須對經(jīng)文做出符合儒家思想規(guī)范的闡釋;詩、賦、論則以九經(jīng)、諸子、史為范圍,就論而言,題目已經(jīng)給定,如人物論、朝代論、經(jīng)史論等名目甚多,具體如“文帝不及賈生”“漢宜損周之文”“天人分際如何”等。因而呂祖謙在根據(jù)《左傳》擬作程文的時候,首先面臨的就是議論文主題的擬定。
為了能在有限的場屋時限內脫穎而出,必然要強調作論技巧。論的創(chuàng)新出奇首先要看主題,呂祖謙主張:“看論須先看主意,然后看過接處。論題若玩熟,當別立新意說?!睂εe子而言,熟悉《左傳》文本不言而喻,但如何寫出動人心目的論體文,則需要經(jīng)歷分析材料、確立主意、論證立說這樣的過程,完整體現(xiàn)了寫作思維中由歸納而演繹的脈絡。呂祖謙提出,“凡看文字,第一看大概主張”,“如何是主意首尾相應”。如何自材料中提煉出“主意”,是論體寫作首先要做的。由于《東萊博議》作論時以《左傳》為基礎文本,沒有事先給定的論題,因而審題之際對經(jīng)典的認識必須要透徹通達,對經(jīng)傳文字的細致繹讀是論體寫作的前提。
呂祖謙提煉出一種確立文章主旨大意的基本策略,可稱為“依經(jīng)立意”,即對經(jīng)文本旨熟悉揣練,對其蘊含的道理深入推尋,從而形成文章主題。如《潁考叔爭車》,所據(jù)事實為潁考叔因與子都爭車結下私怨,結果他在伐許之戰(zhàn)中搶先登城,卻被子都射殺。呂祖謙將此事與前章的《潁考叔還武姜》相勾連,抓住《左傳》中“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的評述,以此作為形成主題的關鍵語句。宋人歸納此篇主意“以孝立說,謂潁考叔能盡其孝于事親之時,而舍羹以感莊公之心,乃不能推其孝于治兵之時,而爭車以取殺身之禍”,正是張成招所概括的“論忠孝之理”。篇中以前事之孝而責爭車之非,道理正大,主題穎脫。
以字切題是《東萊博議》中更為常見的立意方法。呂祖謙往往通過提揭關鍵字展開論述,以開篇的《鄭莊公共叔段》為例,此篇主題人們耳熟能詳,呂祖謙卻別辟新說,提出“導之以逆而反誅其逆,教之以叛而反討其叛,莊公之用心亦險矣”,通篇以莊公之“險”為筋骨,主意指出:“終篇以莊公之險立說,謂莊公陷叔段于罪而斃之,猶釣者之誘魚、獵者之誘獸,其用心之險,至于舉朝舉國墮其計,天下后世受其欺,可謂險之至矣。只一‘險’字作終篇血脈。”從人物刻畫與心理分析而言,文章對莊公的指責或有誅心之論,但從作論技巧來看,卻鋒穎銳發(fā)、筆勢凌厲、議論透辟。文中“用心亦險矣”“莊公之心,天下之至險也”“岌岌乎險哉,莊公之心歟”等論述,遞相推進,互文映襯,突出主題。結尾又以“故吾始以莊公為天下之至險,終以莊公為天下之至拙”切字點題,并翻轉作結,其筆力可謂騰挪閃轉、炫人眼目。
不過并非所有論體都適宜圍繞單一主題立論,有時需要析分層次、并行推進,此時分扇立說就更能貼合論述需要。隱公五年(前718) 春,隱公將要至棠地觀魚。觀魚本非國君之事,又遠地出游,不符合禮制規(guī)定。臧僖伯直言進諫,卻未被采納。呂祖謙針對進諫之道,層疊而遞進式地提出主張:“進諫之道,使人君畏吾之言,不若使人君信吾之言;使人君信吾之言,不若使人君樂吾之言。戒之以禍者,所以使人君之畏也;喻之以理者,所以使人君之信也;悟之以心者,所以使人君之樂也?!睆恼⒎磧煞矫嫣岢隽诉M諫的關注中心,主意“以‘禍’‘理’‘心’三字為經(jīng),以‘畏’‘信’‘樂’三字為緯,謂進諫之道戒之以禍而使之畏,喻之以理而使之信,不若悟之以心而使之樂也”,分扇展開論述,從而使事理更為透辟,而六個關鍵詞又凸顯進諫之道,達到了層次多變而主題集中的效果。
《東萊博議》中還有一類較為特殊的立說方法,即合題貫串。為了增加考試難度,出題時將經(jīng)書中不在同一位置但內涵有關聯(lián)的文本捏合到一起,這被稱為“合題”。合題由于題干部分更為復雜,超越了單題固定文本結構的可預測性,因而考生難以提前準備:“六經(jīng)出題,各于本經(jīng)摘出兩段文意相類者,合為一題,以杜挾冊讎偽之計?!眳巫嬷t作論,頗有類編《左傳》中多條相似載述以形成單篇文章的實例。這既是他治學綜貫意識的體現(xiàn),也與南宋后期科舉合題的命題趨勢相合,可以說是一種不經(jīng)意的預演。此類論題,必須自復雜多端的題干中?繹出核心觀念以形成論點,對抽象概括能力要求很高。如占卜一事,《左傳》中記載極為清晰,涉及國家祭祀、戰(zhàn)爭、婚姻、疾病、個人命運等多種情形且大多應驗,如何馭繁就簡確定主旨,非??简灲財啾娏鞯淖R力。呂祖謙自多條卜筮記錄中抉發(fā)出“吉兇之理由心生”的綱領,從而統(tǒng)御紛繁的占卜現(xiàn)象,《卜筮》主意“以心立說,謂吉兇禍福皆出于心,后世不求于心而泥于卜筮,故術愈詳而驗愈疏”,這樣題干雖然紛出多端,而主題卻集中凝練,體現(xiàn)了高度概括的立說藝術。
《東萊博議》中論體文章立說形式多樣,與《左傳》文字相互生發(fā)。如果以經(jīng)書中的一句為題干,則類似于后世八股文的單句題;若涉及事件的完整記述,則往往會語句較多而跨多個節(jié)段,類似于制藝中的全章題。高明的立說之法,立足于題干內容,在內涵上與之相關,又超越題干文字,不致死于句下。這種若即若離的主旨確立原則,使得《左傳》只能成為呂祖謙作論的觸發(fā)點,卻不能圈定文章旨意,也就是說,《東萊博議》“只是借他題目,說自家道理”。在文題給定材料的限制下,呂祖謙作論,通過巧妙的立意經(jīng)營,實現(xiàn)了經(jīng)解文字向新巧論體的轉型。
三、從語體到文體:段子文字的體制化
八股在文章形式上講究偶對,題后的闡述部分由起比、中比、后比、束比四組對偶長句構成,長段排偶中結構類似的重復式分句被稱為“股”,因而八股文與駢文有相似性。但八股文體的確立標準并非駢四儷六的句式特點,而在于偶對由語體行為推擴至篇章體制,即四大段長對成為固定的文體特征,同時論體內容以雙扇對說的形式展開,或者說文章的思維方式體現(xiàn)出偶對分層特質。正如朱剛所說:“從行文體式而言,八股可以視為一種‘文體’,簡單地說,乃是扇對修辭法被體制化的結果?!彼l(fā)現(xiàn),在黃裳的12篇經(jīng)義中有7篇破題使用了扇對,而正文內容也多從兩個方面來組織對偶,從而“足以證明北宋的科舉經(jīng)義確是八股文的雛形”。如果我們將視野從經(jīng)義拓展至論體,在關注個體文章體式的同時更注意扇對體制化進程中的文體自覺,就不難發(fā)現(xiàn)呂祖謙的特殊貢獻。
經(jīng)義文中呈現(xiàn)的扇對特征多屬舉場行為。王安石倡以經(jīng)義而非辭賦取士,初衷本在黜浮詞而明實理,在文體形式上并無統(tǒng)一規(guī)制:“蓋荊公創(chuàng)立制義,原與論體相仿,不過以經(jīng)言命題,令天下之為體出于正,且為法較嚴耳。然當時對仗不必整,證喻不必廢,侵下文不必忌。自后人踵事增華,文愈工而體愈降,法愈密而理愈疏。”但舉子研習揣摩的便利法門,卻指向了對文字格式的講求,于是科場論體開始在形式上與散漫無定的古文論體發(fā)生歧異。
其實蘇軾就早已將扇對句式應用于科舉論體。這位被宋人奉作“科舉之宗”的大文學家,傾注心力于向來不受重視的場屋時文,“試六論,舊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公始具草,文義粲然,時以為難”,從而大獲成功。即以其參加進士考試而獲激賞的《刑賞忠厚之至論》而言,雖然有“想當然耳”的軼事,仍不失為雄俊之文,是極費心力的場屋之作,其開篇破題之后的承題部分即有兩句長對。
現(xiàn)存北宋經(jīng)義文并不多見,當時最負盛名的作者當屬元祐六年(1091) 進士張庭堅:“自宋熙寧四年(1071),始以經(jīng)義取士,當時如張才叔《自靖人自獻于先王》義,學者稱為不可磨滅之文。呂祖謙編次《文鑒》,特錄此一篇,以為程式?!边@篇名作實以義理取勝,在形式上與古文論體幾無區(qū)別。他的另一篇《尚書》義《惟幾惟康其弼直》,破題為長篇幅的扇對,雖然嚴格說來字句對仗并不工整,但分三股進行題意闡發(fā)非常明顯。
北宋劉安節(jié)有17篇經(jīng)義存世。他是“永嘉九先生”之一,為程頤弟子,中元符三年(1100) 進士,其經(jīng)義自然是考察熙豐變法之后經(jīng)義文體樣貌的珍貴材料。比勘文本可知,其經(jīng)義篇首有15篇使用了長段偶對形式,占比遠遠超過黃裳。扇對句式以位于破題者為多,這是論體最顯豁的結構部分,往往相對立說,生發(fā)主意。也有扇對位于承題者,這與破題語句不夠精煉、偶或超過兩句有關,當然更因舉場論體處于起始階段,尚未形成固定格套。從篇章邏輯來說,破題以對說展開,意味著文章主旨分為兩個部分,或正或反,或破或立,主體部分必然要依據(jù)這兩股展開,化用經(jīng)典以論成,援引史事以證喻,篇章脈絡的兩兩分層由此確立。因而扇對開篇的論體形式,不僅是語體層面的偶對,更重要的是決定了篇章結構的分股展開。排偶從一種較單純的語句修辭行為,推擴至篇章結撰樣式,扇對的文章體制意義漸漸凸顯。如果將這樣的對分論述應用于題下的主體闡釋部分,按照起、中、后、束的段落論證觀點,所產(chǎn)生的四組八段對偶文字,就構成八股的結構模式。自科舉論體借鑒古文格式,發(fā)展到論體漸呈扇對分股格局,到論體的最終凝定為八股,是科舉需要導致論體規(guī)范化、模式化的長期結果。
有意思的是,同為“永嘉九先生”之一的劉安上文集中也收錄了經(jīng)義文。他是劉安節(jié)的弟弟,受學于程頤,登紹圣四年(1097) 進士第,其8篇經(jīng)義之作見于《劉給諫文集》卷五。這些篇首文字非常直觀地顯示,扇對是經(jīng)義的標志性語句組織形式,幾乎所有的破題都是對偶,甚至緊接下去的承題文字也使用扇對,這自然直接影響到此后文脈的展開。在劉安上的經(jīng)義文當中,扇對的文體特性極為明顯。晁說之在元符三年慨乎言之的“今之學者《三經(jīng)義》外無義理,扇對外無文章”,形象地提示了其時經(jīng)義文重視扇對的形式特征。
不妨回到劉安節(jié)經(jīng)義之外的科舉論體寫作上來。其文集中收錄8篇論體文,有3篇在正文中可見排偶句式,其他5篇的破題或承題全為扇對,帶有文體偶對的篇制意味。由此可以看出,當熙寧年間科舉考試中論體文的地位上升之后,舉子傾注于其中的精力明顯增多,論體的體式發(fā)生了較大變化,無論是經(jīng)義文還是論,出于對“文采”的講求,文章當中偶對修辭句式日益精細。至哲宗后期,論體中的偶對已經(jīng)非常普遍,用于破題部分幾乎成為通例,篇章結構上的分股對說成為論體的文體要素。因而經(jīng)義科目的運行,不僅改變了考試內容,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文體。
《東萊博議》的時文擬作就處在科舉論體漸趨定型的進程當中。呂祖謙確立主題時分扇立說的形式,是扇對體制化的最明顯表現(xiàn)。如果去逐一考察這168篇論體文的破題句式,會發(fā)現(xiàn)其中偶對占了絕大多數(shù)。在以散行文句破題的文章中,正文使用排偶以增強氣勢、深化論述者也觸目可見。扇對文句的體制化傾向比起北宋的科舉論體更為明顯,不過這絕不意味著呂祖謙只是這一文體演化進程中的追逐者。在乾道九年(1173) 左右刊行的《精騎》中,呂祖謙選錄了唐宋名家的大量文章片段,帶著積學儲寶、楬橥關鍵的宗旨,對文章綱目、轉折、過換、警策、修辭、格法等多種關捩予以提示,其中高頻出現(xiàn)的正是偶對句式,也就是他所說的“段子”。這說明呂祖謙已經(jīng)充分注意到古文當中的這一語體形式,認為段子有利于論述的展開,故而需要平日留心積累與揣摩。以選本形式突出扇對作用,是《精騎》非常特殊的選錄特征。在《古文關鍵》當中,呂祖謙以“立柱”來突出段子文字的結構意義?!爸鳖愃朴陂L段偶對中的一個分句,也就是明清常用的“股”,宋人亦用“腳”來表述,八股文的異稱“八腳辭”即由此而來。呂祖謙強調“立柱”,無非就是以排偶的文句形式引出后文的兩層文意段落,相當于確立文章的結構層次。
呂祖謙的過人之處正在于他對段子文字的文章學作用的理論自覺。他提醒學生道:“夜間可??炊巫游淖郑捎锰幎?。”不難想象,《精騎》這樣的小冊子正可以發(fā)揮此種功效。他并不一味推擴偶對的作用,而保持了篇章結構意識的清醒:“大抵作文之法,一篇中有數(shù)行齊整處,須有數(shù)行不齊整處?;蚓徎蚣保蝻@或晦。緩急顯晦,相間用之,使人不知其為緩急顯晦。雖然,常使經(jīng)緯相通,有一脈過接乎其間然后可?!眳巫嬷t對于扇對的使用,是為了援引其齊整偶麗來調劑論體散行的單調渙散,重視文采而不淪為偏至。而強調散行與扇對之間的脈絡相通,則體現(xiàn)了他對論體思想內容本身的關注。
乾道八年呂祖謙為省試考官時曾望文而識拔陸九淵,陸九淵的省試經(jīng)義與論全文收錄在其文集當中,屬于典型的扇對破題篇制。而呂祖謙所標舉的語句一為長段偶對,一為散行長句,他有所會心的自然是語句形式之內的精深義理。他憑借選本強化扇對,借助評語強調分扇立柱,通過授徒文話揭示段子功用,并以《東萊博議》的書寫實踐整體呈現(xiàn)這一文體認知。在“分段破題,對偶敷衍之體”成為“今日經(jīng)義”的主流之際,其形式追求背后的思想意味亦不應被忽視。
四、論說方式:代古人語氣
呂祖謙在南宋初年享有場屋重名,不過朱熹對他的時文頗有微詞,以為:“伯恭是個寬厚底人,不知如何做得文字卻似個輕儇底人?如省試義大段鬧裝,說得堯舜大段脅肩諂笑,反不若黃德潤辭雖窘,卻質實尊重。”朱熹站在經(jīng)學立場,對呂祖謙科場文字的積極修辭手段持批判態(tài)度,所謂“脅肩諂笑”,與“質實尊重”形成對照,可見正是文字生動、酷肖神情的表現(xiàn)。朱熹還指摘呂祖謙《大事記》中的評述發(fā)揮部分:“伯恭解說文字太尖巧。渠曾被人說不曉事,故作此等文字出來,極傷事?!闭J為其中“如論公孫弘等處,亦傷太巧”,“有太纖巧處,如指出公孫弘、張湯奸狡處,皆說得羞愧人。伯恭少時被人說他不曉事,故其論事多指出人之情偽,云:‘我亦知得此?!写艘馑疾缓谩?,指明情偽即是說其文字辨別真妄虛實,令人羞愧則是形容其抉發(fā)深隱,直揭本心,讓人無所隱遁。那么呂祖謙是如何取得這一效果的呢?
不妨看看呂祖謙對公孫弘的論斷。汲黯曾經(jīng)在武帝面前指責公孫弘不忠,而公孫弘以“夫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巧妙化解。呂祖謙對此有一段忖度其心的說明:“黯之庭詰,本無辭可答。弘之對,汗漫不切。帝遽然之者,其意蓋曰:帝之所見既是,我不忍執(zhí)迷遂非,以害國事,雖人以為不忠,不暇恤也。其所以蠱帝之心者深矣!以帝之聰明,豈全不察此,特方欲排眾議而伸己欲,樂其為助耳。不冠之嫚,實萌于此時也?!?“其意蓋曰”云云正是對公孫弘內心隱衷的推擬揣摩,摹擬其語氣與心理活動,生動揭示了他世故圓滑的一面。這雖無史實根據(jù)與文獻憑借,卻能立足于當時情境,通過摹擬推測,深刻反映公孫弘內心隱秘。從征實可信角度來說,或許有“纖巧”之嫌,自論說方式而言,卻是“代古人語氣”的巧妙運用,“其意蓋曰”即類似于明清八股文中入圣賢口氣的標志性提示語。
八股行文以圣賢聲口設身處地立論,這是其形式標志“八股”之外的另一典型特征,有其合理語境。宋以后的科舉時代,“四書”地位日益上升,其中的《論語》《孟子》都屬于語錄體經(jīng)典。在這樣的場域背景中敷衍成章,摹擬語氣并不令人意外。代圣賢立言并不僅僅指向口氣的擬借,還包含了內容上須符合儒家思想要義,講究立足于經(jīng)學立場宣揚主流意識形態(tài)。即使是王安石時代新設經(jīng)義科目,也強調以《三經(jīng)新義》作為科舉之思想標準。至于論說方式上的代言體,古人已注意到這與戲曲當中的角色扮演相似,遂往往將八股作法與戲曲描摹溝通類舉,以為同源。不過,制藝與戲曲在文學體裁上區(qū)別巨大,而且制藝的文體淵源可追溯至戲曲文藝尚不特別繁盛的北宋時期的經(jīng)義文,因而從經(jīng)義探求代言的淵源,當更為切近。
清人梁杰提出:“至代言口氣、八股對仗,雖備于前明,其實南宋楊誠齋、汪六安諸人已為之椎輪,至文文山則居然具體?!闭J為八股中代言體制已經(jīng)初見于楊萬里、汪立信經(jīng)義當中,而成型于文天祥。不過,楊萬里、文天祥等宋代七家經(jīng)義見于俞長城編《可儀堂百二十名家制義》首卷,而多未收入各家本集,出于后人偽托的可能較大。董其昌則將八股代言溯至上古文獻。他強調文章創(chuàng)作重在虛構靈動,“凡作文原是虛架子,如棚中傀?,抽牽由人,非執(zhí)定死煞者也”。以古人口吻來論說道理可以擺脫現(xiàn)實文化場域中闡釋話語的限制,取得生機活潑、借機說法的效果:“代者謂以我講題,只是自說,故又代當時作者之口,代寫他意中事,乃謂注于不涸之源。且如《莊子·逍遙篇》說鸴鳩笑大鵬,須代他說曰:‘我決起而飛搶枋,時則不至,亦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此非代乎?若不代,只說鸴鳩笑亦足矣。又如太史稱燕將得魯連書,云欲歸燕,已有隙,恐誅;欲降齊,所殺虜齊人甚眾,恐已降而后見辱。喟然嘆曰:‘與人刃我,寧自刃?!朔谴??”《莊子》本多寓言之筆,蜩與鸴鳩譏諷大鵬,自然只能出于作者的代擬。《史記》也常勾畫人物心理,燕將既已自殺,其內心活動也無從得知。而這兩處都使用代擬口氣,有情境如生、人物栩栩欲活之效。
不過這兩個用例都屬于敘事文本,與論體文尚有明顯的體裁區(qū)隔。董其昌更指出蘇洵《易論》結尾部分的“圣人曰”亦屬代言體,這就提示了論體與代言的關聯(lián)。實際上,以代言為論述門徑在蘇軾文章中在在可見。他的場屋名作《刑賞忠厚之至論》中,“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是明顯的架虛行空、將無作有的神來之筆。據(jù)說歐陽修就以此說出處為疑,而楊萬里更是費力地從《禮記》尋找出典,都忽視了這只是蘇軾縱筆無礙之際的代言立論。如果去細看《古文關鍵》中選錄的蘇軾諸論,如《子思論》《王者不治夷狄論》等篇,不難發(fā)現(xiàn)其代言手法頗為明顯。論述方法一般可分為擺事實與講道理兩端,前者體現(xiàn)為事實典故的征用,后者體現(xiàn)為經(jīng)典理論的引述;前者是對主題的演繹說明,后者是對主題的正面闡釋,兩者互補為用。代言恰好可以發(fā)揮這兩種方法的綜合效果,以古人現(xiàn)身說法,類似于故典搬演;借圣賢之口發(fā)抒議論,則是對先哲語錄的擬效。由于是作者主張的異形表述,代言往往可以在傳統(tǒng)的論述策略之外獲得陌生化的闡釋效果。同時,代言多為內心情境的揣摩,又具有理論闡說所缺乏的生動性與形象性。代言在論體中的積極使用,發(fā)揮了近乎比擬、譬喻與用典的綜合功效,而蘇軾正是科舉重視論體時期熟練使用代言的重要人物。
呂祖謙對于蘇文有專研之功,“東萊早年有志科名,揣摩蘇文頗熟”?!稏|萊博議》對代言有突出運用,如《鄭莊公共叔段》,以莊公用心陰險立論,認為莊公雄猜陰狠,欲陷共叔于禍而殺之。但《左傳》明言“大叔出奔共”,則實未殺害叔段;且隱公十一年鄭伯還對許叔表示,“寡人有弟,不能和協(xié),而使糊其口于四方”;莊公十六年(前678) 也記載鄭伯聲言,“不可使共叔無后于鄭”,都表明鄭伯未必如《東萊博議》所說的罪惡滔天。從經(jīng)學闡釋而言,呂祖謙自然難有確鑿證據(jù),為了彌縫這一罅隙,他揣摩人心,抉發(fā)鄭伯處心積慮的深衷,以證成己說:“莊公之心,以謂亟治之則其惡未顯,人必不服;緩治之則其惡已暴,人必無辭。其始不問者,蓋將多叔段之罪而斃之也。殊不知叔段之惡日長,而莊公之惡與之俱長;叔段之罪日深,而莊公之罪與之俱深?!蔽闹小耙灾^”之后文字,正是對莊公心理的懸擬,形象刻畫了莊公的機謀,劖刻銳利而直見本心。
《東萊博議》多用代言體,當與《左傳》本身有關。正如錢鍾書所論,介之推偕母出逃前之問答,鉏麑自殺前之慨嘆,都是生無旁證、死無對證的描寫,“蓋非記言也,乃代言也,如后世小說、劇本中之對話獨白也。左氏設身處地,依傍性格身分,假之喉舌,想當然耳”。究其緣由,“史家追敘真人實事,每須遙體人情,懸想事勢,設身局中,潛心腔內,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幾入情合理。蓋與小說、院本之臆造人物、虛構境地,不盡同而可相通;記言特其一端”。可以說代言雖出自推測、懸擬,但本身卻是使記敘更符合情理的一種手段。《東萊博議》中代古人語氣的論說方式,是論體文發(fā)表主觀論斷的一種補充形式。蘇文多用“蘇子曰”“吾嘗論”一類提示引出自家觀點,《東萊博議》常用“吾嘗謂”“吾嘗深考”“吾嘗觀”“吾嘗論”“吾將”“吾謂”對歷史現(xiàn)象發(fā)抒獨到見解,但作者正面出場表達見解,也有視角單一、傾向明顯的缺失,以古人口吻代為發(fā)揮,雖然本質上仍然是作者論說,卻能調轉角度,構設場景,深入隱微,取得主客相形的功效。
清人著眼于八股寫法,已發(fā)現(xiàn)代言在論述中的必要性:“如記事題,評論在下,一著議論,即犯下文。虛縮題,用我意闡發(fā),多至犯下。二者俱難措手,惟用代法,代其人自言,則俱在題前著筆,允無犯下之病。又凡文中用推原法者,先輩多假代法出之,則事理愈加明晰。此皆代法之妙也?!薄稏|萊博議》入聲口每每使用“君子以謂”“語人曰”“君子論之則以為”“之意以謂”“之心”“蓋以”等連接語,更直接的則使用“曰”來提示語氣轉換。這當然沒有后世八股用“意謂”“若曰”“以為”“今夫”入口氣那樣固定,卻也初步呈現(xiàn)出代言的文體特征。代言本質是借古人發(fā)議論,反映了宋人偏好議論的風氣。從八股特征生成的角度看,代言的文體定型在《東萊博議》中已露端倪。
余論:永嘉文體的文章學面向
呂祖謙科名顯赫,又兩次擔任科舉考官,他以《東萊博議》為代表的時文寫作初步確立了科場論體之文體規(guī)范,這使他在南宋的舉業(yè)領域享有極高聲望。葉適弟子吳子良曾回憶:“淳熙間,永嘉英俊如陳君舉、陳蕃叟、蔡行之、陳益之六七輩同時并起,皆赴太學補試。芮國器為祭酒,東萊為學官,東萊告芮公曰:‘永嘉新俊,不可不收拾?!e訪東萊,東萊語以一《春秋》題,且言破義,就試果出此題。君舉徑用此破,且以語陳蕃叟,蕃叟其從弟也,遂皆中榜?!贝耸庐敵鲇趲熡褌髀?。太學補試中呂祖謙有意識地對永嘉士子予以接引,使之順利進入太學。太學解額寬松,此舉不啻為永嘉諸子進士獲第大開方便之門。其實陳傅良(字君舉) 在此之前早已聲名鵲起,“止齋年近三十,聚徒于城南茶院。其徒數(shù)百人,文名大震。初赴補試,才抵浙江亭,未脫草屨,方外士及太學諸生迓而求見者如云”。因而呂祖謙此舉只可謂順勢而為,根據(jù)時譽取士,而不必以關節(jié)請托為虞。值得注意的是,他口授給陳傅良的正是論體寫作當中最為緊要的破題要義。
以陳傅良、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士人在南宋科場有強大的影響力,陳傅良的《待遇集》《止齋論祖》《論格》等時文在當時極為風行,葉適的《進卷》《策場標準集》也廣為舉子所揣摩,“士人傳誦其文,每用輒效”。順帶提及,在呂祖謙任省試考官的乾道八年,陳傅良、蔡幼學、徐誼得中進士;在呂祖謙任殿試考官的淳熙五年(1178),葉適舉進士第二人。永嘉士人的崛起成為南宋地方文化史上的突出現(xiàn)象,“溫州進士及第人數(shù)的一個特點是在南宋時期異常之多,在南宋時期全體合格人數(shù)中,僅次于福州,位于全國第二”。以至于在慶元三年(1197),“言者論三十年來偽學顯行,場屋之權盡歸二三溫人,所謂狀元、省元、兩優(yōu)釋褐,若非其私徒,即是其親故”。此論將溫州科舉的成功歸結于考官營私,當然是黨爭語境中的攻訐之語,但也反映出永嘉士人在場屋當中的顯著存在。倒是時過境遷后的孫衣言能平靜分析,將舉業(yè)興盛與場屋文體予以關聯(lián):“吾鄉(xiāng)南宋時學者極盛,而當時科舉之文亦推東甌婺越。鄉(xiāng)先生中如陳文節(jié)之《待遇集》、葉文定之《進卷》,及《八面鋒》《奧論》《論祖》等作,皆所謂場屋文字,一時謂之永嘉體?!币簿褪钦f,永嘉士人經(jīng)過精心揣練,時文形成了特定的規(guī)范文本“永嘉體”,從而產(chǎn)生了“每用輒效”的效應。
所謂“永嘉體”,正起源于呂祖謙。淳熙五年六月,呂祖謙在給朱熹的回信中提到:“獨所論永嘉文體一節(jié),乃往年為學官時病痛。數(shù)年來深知其繳繞狹細,深害心術。故每與士子語,未嘗不以平正樸實為先。去夏與李仁甫議文體,政是要救此弊。”朱熹去札今已不存,難以獲悉他的具體批評,但呂祖謙明言這是他“為學官時病痛”,可知永嘉文體正形成于乾道五年至八年期間,其時他先后任嚴州州學教授與太學博士。這也是呂祖謙致力于時文寫作與文集評選的集中時段,《東萊博議》正以刊本形式廣泛流傳,他所倡揚的科舉論體寫作樣式日漸獲得士子青睞。朱熹對呂祖謙的時文講讀頗為不滿,曾有多次諷勸。乾道六年呂祖謙方赴臨安,朱熹即去信告誡:“若課試末流,小小得失之間,則亦不足深較也。向見所與諸生論說左氏之書,極為詳博。然遣詞命意,亦頗傷巧矣。恐后生傳習,益以澆漓,重為心術之害?!毙胖信u的著作應該即為《東萊博議》,此書雖然在論體寫作上自開戶牖,形成門徑,卻被朱熹視作“傷巧”而予以否定。
在誡語之后近十年,朱熹又重提永嘉文體之弊,顯然是意識到呂祖謙倡導的新體時文對永嘉士人有巨大的引導作用。如果我們同意“大抵經(jīng)義之法,至明而大彰,而宋人實已開其端矣”,那么呂祖謙借《東萊博議》初步確立的科場論體模式,實與“經(jīng)義之法”相通。這一論體形態(tài)經(jīng)由永嘉文體而遞續(xù)演化,引發(fā)舉世風靡的科舉傳播效應,其作為“八股前史”的文體生成意義不應該被忽視。
① 代表性著述可參見朱瑞熙:《宋元的時文——八股文的雛形》,《歷史研究》1990年第3期。
② 魏天應編:《論學繩尺》卷二,明成化初刻本。
③⑤⑨ 徐松輯,劉琳、刁忠民、舒大剛等點校:《宋會要輯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2750頁,第5345頁,第5355頁。
④ 馬端臨:《文獻通考·選舉考四》,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898頁。
⑥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702頁,第105頁。
⑦呂祖謙:《總論看文字及作文法》,《續(xù)增歷代奏議麗澤集文》卷末,黃靈庚、吳戰(zhàn)壘主編:《呂祖謙全集》第16冊,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22頁,第122頁,第121頁,第122頁,第123頁,第124頁,第123頁,第125頁,第125頁,第125頁,第121頁,第123—124頁。
⑧葉適:《習學記言序目》,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749頁,第726頁。
⑩ 科舉考試中的詩歌、律賦開頭部分也被稱為“破題”,一直備受重視。至宋末,場屋重頭場、重破題仍是突出現(xiàn)象:“舉人所試經(jīng)賦論策各有所長,如三場停均,方在取數(shù)。今或頭場經(jīng)賦偶合主司之意,先入為主,則論策一切不問。亦有但取破題,而終篇不暇考究,論策未嘗過目。此專取頭場之弊?!保ā端螘嫺濉?,第5366頁)
本文所引《東萊博議》,皆據(jù)慈波整理《東萊博議匯校評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22年版),僅隨文注明篇名。
魏天應:《論訣》,《論學繩尺》卷首。
魏慶之撰,王仲聞點校:《詩人玉屑》,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202頁。
倪士毅:《作義要訣序》,李修生主編:《全元文》第49冊,鳳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頁。
《宋史》,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3604頁,第3621頁,第3635頁,第3635頁。
“主意”即文章的主題要旨,《東萊博議》諸文之主意僅見于該書“句解本”,當是宋末書坊雇人所提煉。本文所引主意,皆據(jù)國家圖書館藏元刻本《精選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句解》,僅隨文注明篇名。
朱剛:《從修辭到體制:扇對與八股文》,《南京大學學報》2015年第5期。
梁章鉅撰,陳居淵點校:《制藝叢話》卷三,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頁。
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陳宏天、高秀芳點校:《蘇轍集》,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1118頁。
陳善:《東坡作文用事》,查清華點校:《捫虱新話》卷五,《全宋筆記》第47冊,大象出版社2019年版,第280頁。
蘇軾伯父蘇渙曾以此文結撰情況比喻為政之方,教育蘇軾:“汝在場屋得一論題時,即有處置方敢下筆,此文遂佳。為政亦然,有事入來,見得未破不要下手。俟了了而后行,無有錯也?!保ɡ蓵希骸缎藤p忠厚之至論》文末注,《經(jīng)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九,《四部叢刊》景宋本) 李廌更明確指出,此文“凡三次起草,雖稿亦記涂注,其慎如此”(李廌:《王豐甫言郇公得東坡進士舉論策稿》,孔凡禮點校:《師友談記》,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24頁)。
晁說之:《元符三年應詔封事下》,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第129冊,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07—408頁。
朱熹:《學校貢舉私議》,《全宋文》第251冊,第276頁。
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953頁,第2953頁。
《史記·平津侯列傳》,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2950頁。
呂祖謙:《大事記解題》卷一二,《呂祖謙全集》第8冊,第781頁。
八股文中“承題后即入口氣謂之起講。起講首二字用‘意謂’‘若曰’‘以為’‘且夫’‘嘗思’等字開端”(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第七章第二節(jié)《八股文之文體》,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58年版,第232頁)。
關于八股文與戲曲之關系,錢鍾書已有深入剖析(錢鍾書:《談藝錄》,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版,第110—114頁)。
梁杰:《四書文源流考》,《學海堂集》卷八,清道光五年(1825) 啟秀山房刻本。
董其昌:《思白董先生論文·代》,袁黃:《游藝塾續(xù)文規(guī)》卷六,明萬歷三十年(1602) 刻本。
楊萬里:《誠齋詩話》,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xù)編》,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49頁。
宗廷輔:《晉文夢與楚子搏》評語,《東萊博議匯校評注》,第343頁。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4、74、202頁。
錢鍾書:《管錐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版,第316—318頁。
唐彪:《讀書作文譜》卷七《代》,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4冊,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487頁。
皮錫瑞即認為“宋儒解經(jīng),善于體會語氣,有勝于前人處”,其《經(jīng)學通論》甚至專立一節(jié)《論宋儒體會語氣勝于前人,而變亂事實不可為訓》(皮錫瑞:《經(jīng)學通論·書經(jīng)》,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245頁)。
吳子良:《東萊以譽望取士》,《荊溪林下偶談》卷四,明寶顏堂秘笈本。
吳子良:《陳止齋》,《荊溪林下偶談》卷四。
岡元司:《南宋時期溫州的思想家和日??臻g——東南沿海社會地域文化的多層性》,楊建華譯,平田茂樹、遠藤隆俊、岡元司編:《宋代社會的空間與交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87頁。
汝企和點校:《續(xù)編兩朝綱目備要》卷五,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81頁。
孫衣言:《永嘉先生時文序》,《遜學齋文鈔》卷八,清同治十二年(1873) 刻本。
呂祖謙:《與朱侍講》,《呂祖謙全集》第1冊,第423頁。此札前文稱“邇來同舍例權郎,偶占禮曹”,據(jù)《年譜》,淳熙五年六月十三日,“兼權禮部郎官,以與修《中興館閣書目》”(《呂祖謙全集》第1冊,第746頁),可知當作于此時。
朱熹:《答呂伯恭》,《全宋文》第245冊,第164頁。
周以清:《四書文源流考》,《學海堂集》卷八。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江南文化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陳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