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豌豆、綠豆、土豆、蕎麥等雜糧抗旱耐瘠、適應(yīng)性強,自古以來就在旱地農(nóng)作物中占據(jù)重要地位,也一直是小麥等主糧不可或缺的補充。同時,雜糧的營養(yǎng)豐富,醫(yī)食同源,又是我國傳統(tǒng)的保健食品原料和出口農(nóng)產(chǎn)品,在國內(nèi)外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力,蘊藏巨大的經(jīng)濟效益,還是一些地區(qū)植被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控制水土流失有重要的歷史和現(xiàn)實意義。
生活在雜糧產(chǎn)區(qū)的人們,在主糧短缺的年月,不斷發(fā)揮聰明才智,通過鉆研廚藝,變著法兒將雜糧變成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讓人端起碗瞬間就食欲大增,“哄上坡”就是眾多雜糧食物之一?!昂迳掀隆逼鋵嵤青l(xiāng)親們對涼粉魚的稱呼,因老少皆宜、易消化而得此美名。
“如何避暑如避仇,叫呼競作驚人語?!彼未娙酥荀胫皇住犊酂嵝小罚莱隽巳藗兠鎸ρ籽紫娜盏臒o奈。在黃土高原上,吃冰塊、喝冷飲都無濟于事,但如果能吃上一碗酸爽滑溜的“哄上坡”,就仿佛涼爽的風(fēng)吹散炎熱,那是再美不過的事了。
“哄上坡”好吃,但做起來工序卻較為復(fù)雜。首先需要食材,小麥面粉、玉米面粉、豌豆粉、綠豆粉、土豆淀粉、蕎面粉等都可以做,但最好還是選用豌豆粉。豌豆粉是用干豌豆粒,磨瓣去皮,加水泡發(fā)后,摻水磨漿,再經(jīng)過濾、熬煮成糊,冷卻后凝固而成,其質(zhì)地細(xì)膩滑嫩、色澤姜黃,口感有豌豆的特殊芳香。但在過去,家鄉(xiāng)人常用玉米面粉,再加少許小麥面粉,兩種面粉按照不同比例,做出來的“哄上坡”也筋道可口。
除必備的兩種面粉外,還得事先準(zhǔn)備好蔥、姜、蒜,去皮洗凈。燒一大鍋開水,接著另用小鍋燒油熗鍋,從缸里撈點酸菜,切碎倒進鍋里,等待開鍋。等大鍋里的水燒開,一只手握搟面杖,順著同一個方向不停攪拌,以防糊鍋;另一只手將玉米面均勻撒到開水中,時不時加入小麥面,偶爾加點堿面和鹽,直到稀稠恰當(dāng)。加面粉可是個技術(shù)活,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通常水和面的比例是4比1。如果面粉加得太多,熟了的面糊黏稠而無法通過漏勺;如果面粉太少,面糊因稀不能成團,也算失敗。
等鍋里的面糊熟了,就可以做“哄上坡”了。先拿干凈的盆盛上涼水,左手拿起滿是小眼的漏勺,右手舀起滿滿的一勺面糊倒入漏勺中,用勺背往下壓,如此反復(fù)。不一會兒,一盆黃中透白,或胖或瘦,帶著尾巴的“哄上坡”就做好了。最后,用笊籬撈起盛到碗里,澆上早已熗好的酸菜湯,加點紅紅的辣椒油,撒上蔥花、香菜、蒜泥,一碗香氣四溢、泛著金黃、酸爽可口的“哄上坡”就完成了。
“哄上坡”特別軟,酸菜湯性涼,酸而不烈,清淡利口。吃的時候不能咬,要把嘴巴湊到碗邊,往下喝才行,冰爽的小魚來不及在嘴里逗留,馬上就進到喉嚨,一吸一咽,滑溜溜帶著一股清涼,順著食道“一路小跑”沖進胃里。冰涼沖到哪里,哪里的暑熱就被逼退。當(dāng)然,不能吃得太快,否則會噎住或嗆住,要一口一口地慢慢吃才解熱。每次吃完,都感覺沒吃夠,還想再來一碗。
關(guān)于“哄上坡”的來歷,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據(jù)說很多年前,田里的收成不好,糧食緊缺。有個青年去山里挖野菜煮著吃,后來覺得味道不好,就扔在鍋里。夜里,他做夢有神仙來訪,用一個笊籬狀的東西不停地在鍋里攪呀攪,接著叫他起床,說他家鍋里的菜湯變成了“哄上坡”。那個青年立即起床,跑到鍋邊驚奇地發(fā)現(xiàn),鍋里的東西真的變成了小蝌蚪狀,上邊還覆蓋著一層綠色的野菜,那青年嘗了一口,發(fā)覺味道還不錯,就叫它涼粉蝌蚪。后來,經(jīng)過廚師們不斷改良,涼粉蝌蚪越來越細(xì)膩,再加上野菜、辣椒油、蒜、食鹽、醋等,涼粉蝌蚪就更加爽口了,因很少有人吃蝌蚪,就有人改稱為“涼粉魚”,后來人們干脆叫它“哄上坡”,這道美食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如今,人們做“哄上坡”大多使用小麥面粉。夏天天氣炎熱,人們胃口不好,不想吃飯,老想換口味,那就做些“哄上坡”吧,它作為一種消暑“神器”,不光當(dāng)?shù)厝藧鄢?,也是外地游客點名品嘗的特色美味。
(劉志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