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異軍突起的國內旅游演藝作為前臺(副本)復制后臺(原本)、前臺表演呈現(xiàn)后臺原真生活的新藝術樣式,出現(xiàn)較為明顯的在地性奇觀化表演傾向。作為一種為旅游者造夢的文化產品,中國式旅游演藝的呈現(xiàn)邏輯是以表演形式的雜糅性、內容建構的異質性和呈現(xiàn)方式的炫技性,合力構成中國式旅游演藝奇觀化表演的內核,開展圍繞旅游目的地的“在地表演”,這揭示出中國式旅游演藝依賴在地性文化與大眾審美趣味相契合的本質。
關鍵詞:奇觀化;雜糅性;異質性;炫技性;在地表演
中圖分類號:J124;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180(2023)06-0093-06
遠在20 世紀60 年代,法國思想家居伊·德波就在其著名的《景觀社會》中提出了“奇觀社會”的概念。在這部聲名遠播的著作里,居伊·德波指出“社會的世俗基礎已經(jīng)將自身分離出來。在茫茫的總體性景象群中建立了一個同樣虛幻的奇觀社會,從而形成一個符號勝于物體,副本勝于原本,幻想勝于現(xiàn)實的社會”[1]10。借用到旅游演藝表演場域,意味著被前臺(副本)表演的旅游目的地可視的后臺(原本)客觀景象,即有意識的作秀和在地表演,奇觀已經(jīng)具備“永久在場”的合法性,成為“現(xiàn)實社會非現(xiàn)實的核心”,當?shù)厣a、生活方式的目標,以及當今人們“主導性的生活模式”[1]5-6。作為前臺(副本)復制后臺(原本)、前臺(副本)表演呈現(xiàn)后臺(原本)原真生活的旅游演藝,國內的旅游演藝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較為明顯的奇觀化傾向。作為一種為旅游者造夢的文化產品,旅游演藝以表演形式的雜糅性、內容建構的異質性和呈現(xiàn)方式的炫技性,構成中國式旅游演藝奇觀化的內核,并開展緊密圍繞旅游目的地精神文化的“在地表演”,流露出中國式旅游演藝依賴在地性文化與大眾審美趣味相契合的本質,視聽覺效果越來越“奇”,表現(xiàn)內容越來越“奇”,呈現(xiàn)方式也越來越“奇”。有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22 年底,全國旅游演藝由2013 年的187 臺增至約400 臺,10 年時間翻了1 倍多。2023年8 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首批全國旅游演藝精品目錄擬入選項目名單,40 個榮登榜單的演藝項目,同樣顯露出肌理一致的內容與形式。依靠新奇、美妙的異質符號景觀,依靠高科技打造的全感官刺激,中國式旅游演藝從身心兩方面滿足了游客/ 觀眾的審美心理。
一、表演形式的雜糅性
藝術表演有一定的理,但并無固定的法。法無定規(guī)。旅游演藝作為一門新穎的“在地表演”藝術門類,就是不循固定規(guī)則、適應時代和審美需要誕生的新穎藝術樣式。它與以往形成的、固化的藝術門類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無類可依,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兼容性。它甚至是可以包括當下所有藝術門類、藝術表現(xiàn)的新的綜合藝術??梢园崖糜窝菟嚳闯墒歉鞣N藝術形式的大拼盤,無論是山水實景類、主題公園類、劇院茶館類,還是當下出現(xiàn)并不斷變幻的沉浸體驗式演藝,幾乎所有的旅游演藝都不僅僅局限于某一種藝術類型。雜糅,成為當下中國式旅游演藝的先在奇觀。
最為單一的混合方式,是發(fā)生在劇院、茶館內的在地表演形式。作為中國式旅游演藝的一種類別,劇場類演藝在根植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各種表現(xiàn)手法糅合色彩十分濃烈。如上海的《時空之旅》,將音樂、舞蹈、戲劇、雜技等多種形式熔于一爐,借助世界一流多媒體技術將中國元素進行國際制作,打造全新的舞臺樣式。《時空之旅》創(chuàng)排之初只是一臺中國的馬戲秀,但由世界級大師團隊主創(chuàng)通過匯集上海雜技團諸多獲得國內外大獎的雜技節(jié)目,主動整合體操、音樂、舞蹈、武術等,深度挖掘江南特有的民族藝術元素,將中國傳統(tǒng)技藝表演與西方舞臺演藝結合,充分體現(xiàn)“中國元素,國際制作”帶來的中國雜技的觀念突破。梨園劇場是北京首家茶座式劇場,開張30 多年來多次獲得“最佳晚間活動場所”稱號,在這卡式夜間文旅消費區(qū)內,游客/ 觀眾主客共享,徜徉小吃與茗茶之間,觀看京劇名段《霸王別姬》《天女散花》《三岔口》《拾玉鐲》,梅、尚、程、荀、馬、譚、張、裘、趙等派名腔名調粉墨登場。且現(xiàn)場充滿非舞臺、非京劇表演環(huán)節(jié),如現(xiàn)場銷售帶有京地京韻京劇特色的臉譜、樂器、戲裝、音像、字畫等。如有雅興,還可深度體驗穿戲裝、勾臉譜,與明星、京劇名家合影留念活動等。廣東的《魔幻傳奇》圍繞的主線是小女孩的魔幻歷險,核心事件是進入一個超脫現(xiàn)實的似幻似真的世界,小女孩與各種精靈、動物明星開始了一段緊張而有趣的魔幻馬戲之旅;糅合的重點則是各種形式的節(jié)目結合在一起,傳統(tǒng)的馬術、雜技和現(xiàn)代歌舞、柔術、特技相輔相成,原裝引進的水幕系統(tǒng),與音樂、水炮、焰火等效果組合,構成了一幀幀美妙絕倫的水幕幻影。四川的《蜀風雅韻》每晚推出“經(jīng)典戲曲,民間絕藝表演”,內有變臉、變衣、吐火、滾燈、杖頭木偶、川劇鑼鼓、手影戲、卡戲,有川劇幫腔中的領唱、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貴州的《多彩貴州風》由22 個節(jié)目組成,包括女聲獨唱、侗族大歌、仡佬族民歌、苗族男女對唱、苗族歌舞、侗族舞蹈、土家族舞蹈、瑤族歌舞、布依族女子群舞、水族男子群舞、彝族集體舞、情景表演等形式,歌中有舞,舞中有歌,絢麗奪目的在地文化歌舞集成,集中體現(xiàn)了貴州獨有的多民族文化底蘊。即使是當下十分火爆的沉浸式演藝,也一如既往地在表達方式上兼采諸家,如洛陽推出的《博物館奇妙夜》,將夜宿博物館活動與沉浸式戲劇、劇本殺互動體驗巧妙結合,觀眾/ 游客在戲劇和游戲中浸入歷史夢境,游走在真實場景中拍照“打卡”。而與酒店、餐飲、娛樂、旅游等業(yè)態(tài)的融合,集表演、游戲、推理、探險等元素于一體,也是沉浸式旅游演藝“出圈”的良方。北京的主題體驗式喜劇《偷心晚宴》,以“戲劇+ 互動+ 餐飲”為核心特色,有機融入魔術、舞蹈、游戲等元素,實現(xiàn)“戲劇+”的創(chuàng)新升級。該劇在熱鬧的壽宴場景中開啟,打破了傳統(tǒng)的觀演關系,觀眾/ 游客即是賓客,參與到整個宴席戲劇活動之中,共同推進劇情的發(fā)展。
在主題公園和山水實景類旅游演藝中,表演形式的混搭、綜合,表現(xiàn)得更為出彩。如“印象”系列中《最憶是杭州》的山水實景表演與情景交響音樂會的結合,演出在室外水上使用全息投影技術,將科技和自然環(huán)境完美結合。內含琵琶獨奏、民間小調、小提琴獨奏、古琴、鋼琴演奏、越劇表演、采茶舞、芭蕾舞、美聲唱、民族唱等,中西合璧,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結合,實現(xiàn)視覺、聽覺新顛覆?!扒Ч徘椤毕盗兄械脑髌贰端纬乔Ч徘椤罚擅畹貐R合各種表演藝術形態(tài),將歌舞表演、雜技武術、特效影視、模特走秀等表現(xiàn)形式和高科技舞臺美術進行藝術混搭,有意模糊劇種、藝術的邊界,動態(tài)呈現(xiàn)融舞蹈詩、歌舞劇、影視劇、實景劇等于一體的混搭樣態(tài)?!端纬乔Ч徘椤贰坝梦幕幢P的形式,將杭州的歷史典故、神話傳說串聯(lián)起來,不追求故事的完整性,只凸顯精神內核;用歌舞、雜技、武打、走秀等游客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將杭州文化鮮活化、立體化”[2],載歌載舞,雅俗共賞,就像春晚的大型歌舞劇一樣?!队∠蟆⑷恪肥菄鴥茸钤缭谝郎桨奶炷缓蛨鼍爸姓归_的里程碑式的中國式旅游演藝,某種意義上開創(chuàng)了中國山水類旅游演藝的呈現(xiàn)樣式。它將鑲嵌舞臺式表演、舞蹈式動作、影視式投影、當?shù)鼐用裨鷳B(tài)模棱兩可的肢體動作,以及流傳甚廣的多民族塑造和傳承的、活態(tài)的“劉三姐”民間傳說等傳統(tǒng)文化元素集合在一起,借助帶有地域文化烙印式的電影《劉三姐》的傳播,因此有著無可匹敵的藝術表現(xiàn)力。如《藤纏樹》中融入的電影《劉三姐》的旋律,《打開吧,歌神的大門》的美聲唱法,《對歌》融《劉三姐》歌詞、旋律與hip-hop、rap 等現(xiàn)代流行音樂歌詞、旋律節(jié)奏元素的拼貼,原生態(tài)與現(xiàn)代化,民族化與西洋風,流行與復古,舞臺與山水,雖然風格不一,但也能這樣后現(xiàn)代式地緊密地雜糅在一起??偟膩碚f,演出以《印象·劉三姐》為總題,將故事原發(fā)地劉三姐的原生地貌、漓江漁火、民族風情、經(jīng)典山歌等元素進行“在地性”的創(chuàng)新組合,融于山水,融于自然,闡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構筑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云南的《云南映象》也充分融會當?shù)厣贁?shù)民族的民族民俗表演,把彩云之南多民族的彝族打歌、納西族面具舞、東巴舞、佤族牛頭舞、基諾族太陽鼓舞等編排在一起,儼然成為民族地區(qū)原生態(tài)歌舞的嘉年華。
二、內容建構的異質性
內容是構成旅游演藝“在地表演”異質性的主體,因演藝的旅游屬性,旅游演藝內容的在地性建構恰恰是游客/ 觀眾對異地文化陌生化體驗的重要對象。旅游演藝越是對本土文化、地域文化精心構筑,就越能激發(fā)游客/ 觀眾對異地文化的強烈興趣。因為,“以尋求與自己不同的人民和民族生活的意義為目標,但游客并不會因此而改變自己原有的信仰和基本的生活價值觀,主要目的是獲得來自‘異文化’的經(jīng)歷和知識”[3]。因此,旅游演藝內容對游客的異質性構造,是旅游演藝吸引游客/ 觀眾眼球的利器和“在地性”文化奇觀表演的重要載體。
《麗江千古情》的總導演認為:“必須要重走千年風雨鑄造的茶馬古道,在那里去尋找各民族的文化、風情、故事、生活的蹤跡?!保?]“千古情”的主創(chuàng)們憑借對地域文化的豐富感受和創(chuàng)作加工的經(jīng)驗,對當?shù)匚幕剡M行“在地性”創(chuàng)造,從歷史與傳說兩個維度,抽取麗江“大鵬神鳥救祖”“瀘沽湖畔阿夏走婚”“木府勵精圖治”“玉龍白云的至臻愛情”等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片段,解構時間序列,重構空間結構,旨在經(jīng)由相似性重組、重構,創(chuàng)造內容炫目的奇觀化的“在地表演”,而這些都是邊地民族奇觀化和觀念解構的邏輯體現(xiàn)。每一幕的呈現(xiàn),讓游客從非常地道的民族文化、民俗風情的建構和前臺表演中,既感到新奇,又形成對當?shù)匚幕撵`的認同。經(jīng)典的《印象·劉三姐》的“在地表演”同樣以構筑異質性演藝內容而取勝。那些或多或少脫離游客/ 觀眾的生活表演道具,本身就是當?shù)貪O民的生產生活用具,是旅游目的地后臺屏蔽的原生場景中的竹筏、耕牛、鸕鶿、漁網(wǎng)等工具意象的表演式前置;其場景也是故事原發(fā)地當?shù)貪O民日常的后臺(原本)生產生活場景,如正在游離于當代生活圈的漓江牧童、洗衣村婦、漁舟唱晚、耕牛歸家等場景的復現(xiàn)式重置。這種原生態(tài)的東西,正是游客/ 觀眾渴望的旅游目的地異質文化符號體驗的目標。《印象·劉三姐》在綿延的漓江山水景觀中,構筑著一個與都市生活體驗迥異的異質文化空間,奇山秀水的自然風光、質樸敦厚的民俗民風、至真至樸的藝術表演渾然一體,并通過山水天幕實景為背景的前臺演出,創(chuàng)造出讓人流連忘返的“漓江文化奇觀”。
旅游的目的就是體驗旅游目的地的地理環(huán)境、歷史文化、人文風情等,旅游演藝的“在地表演”不僅滿足了游客/ 觀眾的審美觀賞需求,也滿足了每個游客/ 觀眾普遍的好奇心和陌生化的文化體驗。如《宋城千古情》,游客/ 觀眾試圖通過對宋城主題公園和文化表演的觀賞,深入了解杭州歷史文化的根與魂。劇中“良渚之光”“宋宮宴舞”“金戈鐵馬”“西子傳說”“魅力杭州”五個篇章,以時間為軸,在游客/ 觀眾面前“在地表演”杭州豐厚悠久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宋城千古情》的制勝法寶,就是杭州深厚的人文歷史經(jīng)由時間和空間重組的地方性建構,重構故事發(fā)生歷史場景和生活空間,并與游覽觀賞到的景觀與歌舞藝術有機地糅為一體,去觸動游客/ 觀眾尋古溯源的內心需求。溫州的《塘河夜畫》是印象南塘景區(qū)推出的撬動文旅深度融合的實景演藝+ 沉浸式夜游項目,這部城市記憶主題的水上行進式夜間演藝保留了塘河兩岸人家的基本風貌,深度挖掘了極富溫州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呈現(xiàn)了郭璞畫城、謝靈運創(chuàng)作山水詩等在溫州的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和歷史典故。大型舞蹈類演藝《煙雨張家界》以搶奪眼球的歌舞畫面和現(xiàn)代聲、光、電等科技手段,讓觀眾如墜煙雨,身臨其境,向游客/ 觀眾展示出了獨具魅力、夢幻的張家界風情。該劇擇取張家界土家族、苗族最本真的后臺場景生活,用民族的、本土的舞蹈手法重梳故事脈絡,10 個選段以當?shù)芈灏蜎_和阿依朵愛情傳說為線索,由此及彼地“在地表演”張家界地區(qū)的農耕文化、巫儺文化、建筑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婚俗文化,其中桑植民歌、茅古斯舞蹈、土家織錦、打溜子、哭嫁等更是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煙雨張家界》中,既有苗寨阿妹纏起15 米長的錦繡頭帕,也有土家族西蘭卡普的天錦霓裳;既有最原汁原味的桑植民歌,也有最絢麗的彩裙銀裝;既有湘西漢子的彪悍椎牛,也有苗族姑娘的柔美天沐……張家界的民俗文化大戲,恰恰為游客/ 觀眾提供了獨特的異質性旅游元素而備受青睞。顯然,劇情文本是旅游演藝觀演空間奇觀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旅游演藝“在地表演”地方性內容和異質文化呈現(xiàn)的核心表征。
可以說,越是注重原生態(tài)地方性文化建構,就越是具有旅游內容符號的異質性特征,因此決定中國旅游演藝的“在地表演”的,往往是游客/ 觀眾體驗的迥異于自己家鄉(xiāng)的異質文化。旅游是以在地性的自然景觀、陌生化的生活體驗、文化形式等為前提開展的活動,是“有限度地與常規(guī)和日?;顒臃珠_,并允許自己的感覺沉浸在與日常與世俗生活極為不同的刺激中”[5]。各地以地方性建構的異質文化符號集成的旅游演藝作品,也力圖拉開與游客/ 觀眾的物理距離、文化距離、心理距離,精心創(chuàng)作基于本土文化“在地表演”的旅游演藝精品。像北京《老舍茶館》、湖南《張家界·魅力湘西》、湖北《尋夢大漢·漢頌》、陜西《長恨歌》、四川《蜀風雅韻》、云南《麗江千古情》、山東《封禪大典》、河南《只有河南·戲劇幻城》、重慶《印象·武隆》、廣西《印象·劉三姐》、山西《又見平遙》、福建《印象·大紅袍》、安徽《徽韻》、江蘇《四季周莊》、河北《鼎盛王朝·康熙大典》、海南《三亞千古情》、貴州《天釀》、西藏《文成公主》、新疆《昆侖之約》、浙江《最憶是杭州》等,旅游演藝內容的地方性建構,同樣需要在地凝成精神層面無可復制的原生態(tài)文化樣態(tài),以架構異質性的演藝內容與形式的深度體驗模式。
三、呈現(xiàn)方式的炫技性
旅游演藝中呈現(xiàn)方式的炫技式技術表演,也是中國式旅游演藝奇觀化“在地表演”的重要表征。換句話說,能夠喚起游客/ 觀眾的感官認知、審美情感的,不僅在于旅游演藝還原了建筑園林、自然山水等旅游目的地后臺(原本)原真、原態(tài)文化內容,還在于如何通過前臺(副本)構建與其他綜合藝術不同的吸引游客/ 觀眾視覺、聽覺、味覺等對異質文化全方位的藝術形式??梢哉f,在中國旅游演藝中,技術成為表演者建構和表現(xiàn)地方性、體現(xiàn)異質性的工具和手段。當技術進入旅游演藝“在地表演”實踐的視野時,對旅游目的地的歷史、文化、風俗、民情等的及物表演,勢必影響旅游演藝借助人與科技發(fā)展的技術力量,絢麗的色彩,震撼的音響,高超的表演,地方性內容,高科技手段的應用等,直接推動游客/ 觀眾對旅游目的地后臺(原本)原態(tài)生活的瞬間全方位占有和快速品味。旅游演藝呈現(xiàn)方式的炫技性,從人與技術的具身關系、解釋關系、它異關系等三種關系,以技術賦能的方式,賦予旅游演藝中的技術成為關聯(lián)、解釋、建構地方的客觀媒介。
一切表演藝術的媒介,首先在于人本身。人以及人的生活是表演藝術表達的內容,人也是表演藝術的表達形式和載體。這也意味著作為文旅視野中的旅游演藝,表演形式即表演技術成為人的技術身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具身于身體,通過技術身體來感知世界,反映生活。技術具身“把人的身體作為焦點,會聚和展現(xiàn)生活世界的各個因子,并使得技術成為適應人的多樣需要、具身于生活世界和自為存在”[6]。作為表演藝術媒介的人是物質身體和技術身體的總和,也是人作為物質和技術媒介炫技的基礎。壘筑旅游演藝具身技術關系的,首先體現(xiàn)在旅游演藝直接把旅游目的地原住民動員起來,作為旅游演藝“在地表演”的內容和形式?!对颇嫌诚蟆返脑诘匦源笮驮鷳B(tài)歌舞表演,重在60 多位能歌善舞的土生土長的原住民登臺演繹,“剪接”象腳鼓、太陽鼓、栽秧鼓等68 面鼓的鼓風鼓韻和精彩歌舞動作。這些山民、族人構成的原住民的舞蹈,更接地氣地表達對萬物的感情,原汁原味地展示彝、佤、哈尼、傣、納西、白等邊地少數(shù)民族的生活原景。顯然,原住民演員用舞蹈展示自己生命節(jié)律的行為,是演藝吸引游客/ 觀眾深度體驗的一項重要內容?!对颇嫌诚蟆费莩稣f明書寫道:“楊麗萍沉潛到藝術生命的底層,去開拓全新的生命意義和真正的藝術瑰寶,用了幾年時間,從那些被遺忘的角落里找來了能歌善舞的少數(shù)民族村民,找到了這些為生命而舞的族人?!盿 其次是原住民勞動場景的及物展現(xiàn),如《印象·麗江》中來自云南16 個村莊、10 個少數(shù)民族、500 名皮膚黝黑的普通農民本色出演;《印象·劉三姐》占2/3 演員來自景區(qū)的農民和漁民,他們或駕輕舟竹排,或撒網(wǎng)捕魚,或鼓舞祭天,或馬幫古道,粗獷的動作,質樸的歌聲,以生活化的場景行為展示,為游客/ 觀眾營造異域的生活圖景。當然專業(yè)院團的技術身體更顯物質加技術的身體駕馭水平。如《最憶是杭州》中的水上芭蕾,來自中國的天鵝姑娘們,史無前例地在西湖水面上踩水而舞,高難度完成一曲“西湖上的《天鵝湖》”。顯然,技術具身是所有技術建構的前提和核心,“主體性形成一個整體的是普遍存在的技術,身體和技術不可避免地相纏繞在一起”[7]。
旅游演藝的技術性,還表現(xiàn)為技術在演藝中扮演中介“語言”的作用,即通過技術使得人與世界能夠“對話”與“溝通”,演員通過技術在地展示旅游目的地形象,游客/ 觀眾從技術展現(xiàn)中認識世界。在這一基于人與技術構成的解釋關系中,技術占據(jù)著炫技的重要分量。“印象”系列充分應用技術中介的元素,如《印象·劉三姐》中“紅色音響·山歌”“綠色音響·家園”“藍色音響·情歌”“金色音響·漁火”“銀色音響·盛典”五重奏;《印象·普陀》開合自如的移動“幕板”與舞臺劇、影視劇、動畫等結合,在天地間呈現(xiàn)出海天佛國景象及佛理禪意故事;《最憶是杭州》室外西湖水面采用虛擬影像技術,尤其是《天鵝湖》中真實芭蕾舞演員凌波仙子式的踏水而舞與虛擬影像之間的虛實互動,《美麗的愛情傳說》中湖面上漸漸打開的天幕般巨大折扇,可以說炫技達到了審美的極致。
“技術成為他者。”[8]技術本身成為獨立的個體,技術完全按照自己的規(guī)律建構藝術本體。這所謂人與技術的它異關系,以重視技術手段即重視技術本體而置身藝術??梢哉f,重視高科技形式也是演藝展示的重要內容。如《宋城千古情》中世界頂級品牌搖頭電腦燈,可組合35 種圖案,營造出水波紋、云與火等美輪美奐的逼真效果;《麗江千古情》具有IMAX 3D 大片視覺及綠色激光、平移車臺、360 度旋轉搖臂、威亞等400 余套道具設備;《九寨千古情》集合了4D 環(huán)震椅、復雜升降臺、移動車臺、全彩激光燈、高清LED 屏、中央控制系統(tǒng)等上萬套高科技機械道具;《炭河千古情》的萬余套舞臺機械全環(huán)境裝置,千余套四羊方尊道具上天入地,5D 結構投影瞬間重現(xiàn)西周王宮,數(shù)控、單點吊、威亞一體聯(lián)動,劇院仿佛變成一個巨大的時光隧道;中國首個生態(tài)濕地演藝《今夕共西溪》,以藝術燈光、全息音響系統(tǒng)、噴泉、霧森、全息投影、仿真技術、多媒體控制等高科技呈現(xiàn),為中國首創(chuàng)雙動線行進、室內外實景大戲,中國首個全息聲實景劇場,中國首創(chuàng)多個機械、舞美藝術裝置……但這種它異關系背景下的技術運行很少被當作焦點來關注,技術本體的炫技更多的是手段。因為,技術處于背景的位置,這是一種不在場的顯現(xiàn),它是直接感知技術的部分的或整體的場域。[9]
參考文獻:
[1]居伊·德波. 景觀社會[M]. 張新木,譯.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黃巧靈. 一個王朝的故事:宋城千古情[M].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7:30.
[3]Cohen, E. \"A Phenomenology of Tourist Experiences\"[J]. Sociology, 1979(2).
[4]黃巧靈. 尋找香巴拉:麗江千古情[M].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7:34.
[5]尤瑞. 游客凝視[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3.
[6]郭芝葉. 現(xiàn)代技術的倫理意向性研究[D]. 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4:1.
[7]冉聃. 賽博空間、離身性與具身性[J]. 哲學動態(tài),2013(6).
[8]曹繼東. 現(xiàn)象學與技術哲學:唐·伊德教授訪談錄[J]. 哲學動態(tài),2006(12).
[9]唐·伊德. 技術現(xiàn)象學[M]// 吳國盛,主編. 技術哲學經(jīng)典讀本.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406.
(責任編輯:相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