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中亞有這么一座城,世界征服者們多次在這里留下印記。公元前四世紀,希臘馬其頓帝國的國王亞歷山大來到東方,對她發(fā)出感嘆:“原來我所聽說的一切都是真的,除了一點:它比我想象的更加美麗”;公元十三世紀,蒙古大軍橫掃歐亞大陸,成吉思汗在這里擊敗了花剌子模,威名遠揚;公元十四世紀,駙馬帖木兒在這里起義,建立了西至安納托利亞半島、東到印度的廣闊帝國,帝國的奇珍異寶都匯于此。這里,就是撒馬爾罕。
撒馬爾罕位于烏茲別克斯坦境內,是該國第二大城市。除了活躍在世界征服者的視野中,從古至今,她與中國一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張騫出使西域,開辟陸上絲綢之路,撒馬爾罕在沿線占據(jù)了獨特位置,與中原貿易往來頻繁;唐代高僧玄奘前往印度取經(jīng),途經(jīng)撒馬爾罕,在《大唐西域記》中記錄該國“土地沃壤,稼穡備植,林樹蓊郁,花果滋茂,多出善馬”;金庸的小說《射雕英雄傳》中,也曾出現(xiàn)郭靖、黃蓉替成吉思汗智取撒馬爾罕城的情節(jié)。2022 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在撒馬爾罕召開,這座城市又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
絲路金桃入長安
著名漢學家薛愛華有一本聞名世界的著作——《撒馬爾罕的金桃:唐代舶來品的研究》,以撒馬爾罕出產(chǎn)的金桃,代指唐朝盛世豐富的舶來品,以及唐代中國與世界的聯(lián)系。在歷史上,真有“金桃”一說。據(jù)《舊唐書》記載,唐太宗貞觀年間,撒馬爾罕使者來到長安,貢品中有一件“大如鵝卵,其色如金”的金桃,令太宗群臣嘖嘖稱奇。后來,撒馬爾罕金桃便成為了古絲綢之路和平與繁榮的代表。
其實早在絲綢之路之前,撒馬爾罕就與中原地區(qū)有所聯(lián)系。公元前138 年,張騫出使西域,被史學界定為絲綢之路的開端,然而張騫途經(jīng)大夏國(今阿富汗境內,撒馬爾罕以南約500 公里)時,發(fā)現(xiàn)了來自蜀地的邛杖和蜀錦,說明民間早已存在貿易交流。張騫帶回的西域諸國信息,極大地拓寬了漢朝對世界的認知邊界。而后漢武帝在河西走廊設置河西四郡、陽關、玉門關,又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府,沿途修建長城、戍堡,并派兵屯田駐守,保障絲綢之路的暢通。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動亂,絲綢之路的貿易一時凋敝。此時許多來自撒馬爾罕的粟特人已經(jīng)在長安、武威、敦煌等沿線重鎮(zhèn)定居,并建立了自己的貿易網(wǎng)絡。
粟特人被稱為絲綢之路上的“東方猶太人”,以經(jīng)商貿易聞名。他們所在的粟特地區(qū),就是今天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的澤拉夫尚盆地,中心城市就是撒馬爾罕,漢唐時稱為“康居”“康國”。獲得貿易權力后,不少粟特人定居中原,將自己的姓氏改為漢姓“康”。中原政權還在粟特人聚集較多的地區(qū)設立“薩?!保簿褪枪芾懋?shù)厮谔厣鐓^(qū)的粟特首領,有點像今天的領事。
唐代是絲綢之路最為繁盛的時期,撒馬爾罕與長安的聯(lián)系愈加緊密。在撒馬爾罕的阿夫拉西阿卜城址中,保存著粟特國王大使廳的壁畫,被譽為烏茲別克斯坦的“無價之寶”。上面既有中國皇室龍舟泛游的場景,也有粟特、突厥武士的形象,描繪各國使臣在突厥武士陪同下,慶賀粟特國王拂呼縵接受唐朝冊封的場面。有人認為龍舟上的女性是來自中國的公主,也有人認為這位女性是武則天。
許多物產(chǎn)沿著絲綢之路從撒馬爾罕傳入中原。首先是來自西域的動物,如大象、犀牛、獅子、獵豹等,作為進宮的奇珍異獸供皇室觀賞。其次是來自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的石榴、波斯的葡萄以及各種西域香料,極大滿足了中原人的味蕾與物質需求。粟特商人跨越林海雪原,沙漠戈壁,源源不斷地向中原傳送歐亞商品,不僅架起了溝通東方與西方的橋梁,也讓各國文明在交流中得以傳播并彼此影響。
帖木兒汗國的記憶
如今到撒馬爾罕,并不能看見唐朝時期粟特人腳下的城市,那些關于絲綢之路鼎盛時期的古老記憶,全都封存在撒馬爾罕的博物館以及周邊的遺址中。唐風漸逝后,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是帖木兒汗國時代的撒馬爾罕。
帖木兒,一個史學家無法回避的名字,是歐亞古代史中的世界征服者。蒙古大軍橫掃歐亞大陸后,成吉思汗將征服的領地分封給兒子們,形成了四大汗國。位于中亞的土地屬于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臺,后世將其稱為察合臺汗國。后來這片土地又以天山為界,分成了東察合臺汗國和西察合臺汗國,帖木兒便出生于西察合臺汗國巴魯剌思部。他在亂世中征戰(zhàn),擊敗敵軍,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并使帝國疆域東起印度德里和中亞,西抵小亞細亞,北起錫爾河和咸海,南及阿拉伯海和波斯灣,后世把帖木兒及其部分后代的政權稱為帖木兒汗國。
鼎盛時期的帖木兒汗國以撒馬爾罕為國都,來自世界各地的工匠、藝術家、建筑師都被帖木兒帶到這里。一時間,撒馬爾罕成為中亞“文藝復興”的圣地,當?shù)亟逃?、文學、音樂、建筑、繪畫等文化和藝術領域也獲得重大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具有代表性的一項便是城市的紀念性建筑。在撒馬爾罕城市中心,出現(xiàn)了一批融合了阿拉伯、波斯等文明的建筑杰作,既有帖木兒為自己所建的古爾·埃米爾陵墓,也有帖木兒的后代們所建立的眾多經(jīng)學院,無論從結構、外觀還是紋飾來看,都是令人驚嘆的藝術作品。其中故事性最強的,莫過位于雷吉斯坦廣場的比比哈努姆清真寺。
比比哈努姆清真寺是當?shù)刈畲蟮那逭嫠?,入口處氣派的磚雕、花紋,搭襯著宏偉的建筑,充滿神圣感與莊嚴感。進入第一道門后是空曠的廣場,廣場后巨大的清真寺藍頂能立即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在過去的歲月中,不少信徒都曾在此做禮拜,但如今的清真寺不再有宗教功能,而是化為一種城市象征,迎接八方來客。此外,人們現(xiàn)在看到的清真寺,也不是六百年前的原作,原本的建筑早在一場地震中受到嚴重損壞,如今的比比哈努清真寺是蘇聯(lián)時期經(jīng)過修復后的面貌。
撒馬爾罕的導游們始終對比比哈努姆清真寺津津樂道。有人說這是帖木兒為了心愛的妻子比比哈努姆所建,是印度泰姬陵的原型,也有人說這是比比哈努姆為帖木兒所建,因建造過程中愛上了工匠,最后與工匠一起被帖木兒從寺頂推了下去??傊?,這座清真寺,就像泰姬陵一樣,充滿了傳說色彩。
事實上,比比哈努姆可能甚至不是人名,而是指“年長的妻子”,真正的原型人物,或許是帖木兒的妻子薩拉伊·穆爾克·汗尼姆。她是東察合臺汗國(今中國新疆)的公主,祖父是成吉思汗兒子察合臺的曾孫子,所以她也算成吉思汗的后代?;蛟S是出于政治目的,帖木兒娶她是為了和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血統(tǒng)靠近,這也讓帖木兒多了一個名號——“駙馬”。
影響世界的撒馬爾罕紙
中亞世界里,一直流傳“撒馬爾罕紙”的傳說,據(jù)說這種紙是由遙遠的中國傳入撒馬爾罕,又從撒馬爾罕走向世界。
公元751 年,安西四鎮(zhèn)節(jié)度使高仙芝在怛羅斯(今吉爾吉斯斯坦與哈薩克斯坦交界處)敗給了阿拉伯帝國的軍隊,隨軍的工匠作為戰(zhàn)俘被帶到伊斯蘭世界,其中就有不少戰(zhàn)俘是造紙的工匠。公元十世紀,波斯人薩阿列比第一次把怛羅斯之戰(zhàn)與造紙術西傳聯(lián)系在一起。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專門列了一個條目“撒馬爾罕紙”,并留下解釋:“撒馬爾罕紙使先前人們書寫使用的密昔兒紙以及各種皮制的紙類都貶值了……這種紙只產(chǎn)于撒馬爾罕和中國。”
這種具有傳奇性質的說法被文學家、小說家和部分歷史學家所認可,即便在中亞地區(qū)發(fā)現(xiàn)過比怛羅斯戰(zhàn)役更早的紙張,人們也普遍相信這些紙張來自中國,而并非本地制造。無論如何,造紙術傳入了撒馬爾罕,并對當?shù)禺a(chǎn)生了影響。歐洲人則更是認為造紙術的西傳促進了文藝復興的發(fā)展。
所謂的撒馬爾罕紙,是一種古法桑皮紙。以有黏性的桑樹枝內皮為原料,纖維光滑細膩,易于加工,十分適合中亞地區(qū)的硬筆書寫。十九世紀時,歐洲的旅行者們對這種紙還有過記載:“布哈拉與撒馬爾罕的紙張在整個中亞都享有盛譽,以生絲為原料,又軟又薄,特別適合寫阿拉伯文?!?/p>
隨著工業(yè)時代的到來,桑皮紙工藝已經(jīng)不再像古代那樣興盛,撒馬爾罕紙也成為過去的記憶,但它仍象征著一段光輝歲月。于是,許多傳承桑皮紙技藝的工坊應時而生,這些工坊或是NPO(非營利組織)建立,或是民間古老技藝的傳承人建立。例如,來到撒馬爾罕的游客們,經(jīng)常會前往位于城市南郊的Samarkand KoniGhil Meros 桑皮紙工坊參觀。這個工坊還原了桑皮紙的制作工藝,并且陳列了諸多實物,還能讓游客體驗制作紙張的流程,是烏茲別克斯坦國內最為規(guī)?;?,也最有名的造紙技藝工坊之一。
實際上,撒馬爾罕紙幾乎已經(jīng)不再有適用性,工坊的創(chuàng)始人只是希望,在城市步入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即便不能成規(guī)模地生產(chǎn)紙張,也能有一個展示與手工體驗的場所。除了紙張制作,撒馬爾罕還有許多傳統(tǒng)手工藝,如陶瓷制作、刺繡、織錦等,撒馬爾罕是備受聯(lián)合國關注的“絲路手工藝之都”。
盡管曾與中國西北各個綠洲城鎮(zhèn)共享絲綢之路的繁華,但在大多數(shù)人心中,撒馬爾罕始終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正如阿敏·馬盧夫在《撒馬爾罕》一書中所描繪的對話:“今夜,你還要戴著面紗嗎?”“我唯一的面紗就是月色?!苯K于,新時代的“一帶一路”倡議將古絲綢之路的輝煌重現(xiàn),撒馬爾罕在歷史中的角色也被喚醒,中亞世界將以全新的姿態(tài)重新出現(xiàn)在世人眼前。
編輯+ 夏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