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8日,歐盟氣候監(jiān)測組織宣布:今年7月是全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個月,月平均氣溫比此前最高紀錄(2019年7月的平均氣溫)高出0.3℃。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地球冷熱循環(huán)的自然規(guī)律正在被前所未有地打破,人類活動正在顯著加劇極端氣候事件發(fā)生率。
非洲地區(qū)的毀滅性干旱、夏威夷州肆虐的野火;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動植物受到威脅;極端高溫,洪水泛濫—氣候變化的后果遠不止這些,我們的一次睡眠、一次進食、一次出行,已經受到它的影響。
這里為大家介紹五組最新的研究報告,它們用精確的數值和嚴謹的邏輯,呈現出氣候變化之下那些意想不到、鮮少被提及、可能與更多人相關的后果。它們或許看起來有輕重緩急之分,但任何一種影響都并非孤立存在,其背后的反饋回路彼此牽連,共同構成了氣候變化這一抽象概念里的“殘酷細節(jié)”。
在過去20年里,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地球上56%的海洋顏色發(fā)生了由藍到綠的顯著變化,這將導致一系列連鎖反應。(Nature,2023)
在可見光譜中,波長較短的藍色光可以使大腦處于合適的喚醒水平,讓人感到平靜;覆蓋了71%地表的蔚藍大海,也承載著人類的許多記憶與幻想。然而,海水的顏色卻在悄悄發(fā)生著改變。
2 0 2 3年7月1 2日,《自然·氣候變化》(Nature·Climate Change)雜志刊載的一篇論文宣布了一項震動學界的發(fā)現。首先,研究團隊使用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于2002年發(fā)射的MODISAqua衛(wèi)星傳感器收集到的數據,對20年里的海洋水色遙感反射率Rrs(海水表面反射能量與入射能量之比,是海洋微生物生態(tài)系統(tǒng)狀態(tài)的光學指標之一)進行了多元時間序列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全球超過56% 的海洋表面都發(fā)生了“綠化效應”,主要集中在南北緯40度之間,有不少海域已經因浮游植物暴發(fā)而聚集了大量葉綠素,表現為顯著的葉綠素(Chl)增多趨勢。
那么,這種現象是否與氣候變化有關呢?研究者建立了一個復雜的數值模型,用以模擬在溫室氣體排放與日俱增的場景下,21世紀全球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光學變化。
實驗表明,2000—2105年的100多年間,在氣候變化的驅動下,該數值模型與現實中海水綠化的總體程度及總體分布具有一致性,說明海水變綠是全球變暖所致。通過生態(tài)系統(tǒng)顏色的改變來判斷氣候變化已是學界共識,然而科學家仍為這一天來得如此之快而感到驚訝。
由于綠化區(qū)域與海表升溫區(qū)域并不一致,研究者認為,這一趨勢不是由溫度變化直接引起的,而可能是表層海水升溫擾亂了原先的海洋群落分層,導致浮游植物暴發(fā)并擴散。雖然成因還只是一個推測,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現象對海洋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儲存功能以及漁業(yè)都有潛在影響,遠非調侃一句“海洋也在go green”那樣輕松。
來自6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741萬條夜間睡眠記錄以及當地每日氣象數據聯合顯示,全球變暖正在造成人類的睡眠損失。(One Earth,2022)
你上一次享受充足而踏實的睡眠,是什么時候?除精神壓力、生活方式等個體性因素外,科學家發(fā)現,氣候變化也正廣泛侵蝕著人類的睡眠。
2022年5月,來自哥本哈根大學社會科學數據中心的研究團隊在《一個地球》(One Earth)上發(fā)表的一篇研究論文,對人類睡眠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觀測。實驗者收集到2015—2017年間來自68個國家和地區(qū)、超過4.7萬成年人的共計741萬條睡眠跟蹤腕帶的夜間記錄,并將其與對應區(qū)域的氣象數據合并,采用氣候計量經濟學中的固定效應面板模型,在其他變量相同的條件下,評估了夜間環(huán)境溫度對個體睡眠的影響。
數據表明,夜間最低溫度的升高,在每個溫度區(qū)間內,都通過延遲入睡時間和提前睡眠偏移期(可以理解為夜間驚醒),顯著壓縮了我們的睡眠時長,且減幅隨溫度升高而增大。例如,與睡眠損失最低的基準5℃—10℃相比,夜間最低溫高于25℃時,睡眠時間小于7小時的可能性增加了3.5%;高于30℃時,每人每夜平均睡眠時間減少了14.08分鐘。
關于睡眠的生理性研究指出,當身體在夜間進入準備睡眠的階段時,手腳附近的血管開始擴張,將體內熱度散發(fā)到外界,使得“核心溫度”下降,進而讓人產生睡意。因此,夜間升溫,很可能通過擾亂這一體溫調節(jié)機制而影響人類睡眠。
隨后,研究者又利用21個氣候模型分別在兩種大氣溫室氣體濃度(PCR4.5與 PCR8.5)情景下穩(wěn)定運行的網格化數據,預測了21世紀初、中、末期的人均年睡眠損失。研究結果顯示,在過去的幾年中,全球范圍內平均每人每年失去44個小時的睡眠;而到2099年,這一數值很可能達到50 ~ 58個小時,7小時以下的睡眠時長也顯著增多。
睡眠缺乏之后,可能是日漸不清醒的大腦、扛不住的免疫能力和極不穩(wěn)定的精神狀態(tài)。
1979 — 2020年的40年間,過量碳排放使大氣急劇變暖,引起高空急流中的風切變增加,導致全球不同區(qū)域航線上不同程度的晴空顛簸現象顯著變多。(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023)
你是否曾在萬米高空上遇到過驚魂一刻?
2023年7月10日,大型客機國航CA1524在從上海飛往北京的空中突遇強烈顛簸。由于毫無預警,機上一片混亂。事后,航司將此次事故歸因于“晴空亂流”,一些網友也講述了類似的可怕經歷。
晴空亂流(Clear-Air Turbulence,簡稱CAT),指發(fā)生在無云的大氣對流層中上部、在不同熱力與動力因素下速度不同的氣團相遇而造成的亂流。不同于因雷電、雨雪等導致的顛簸,“晴空亂流”因無法被觀測到而難以預判,具有較強的隨機性。
2023年6月,英國雷丁大學研究人員在《地球物理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發(fā)表了一項實證研究。根據從EAR5(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第五代全球氣候再分析數據集)中提取的特定空間分辨率與氣壓水平下,有衛(wèi)星觀測以來40年間的經緯向風度、干球溫度、位勢高度等數據,對五種不同程度的CAT 進行了湍流診斷,然后計算出其年平均發(fā)生概率的相對與絕對變化。
結果顯示,美國和北大西洋地區(qū)中至重度晴空亂流出現的概率顯著增加,相當于翻了一倍。此外,巴西北部、南極洲部分海岸有較大增長,歐洲、中東、南大西洋及東太平洋等區(qū)域也發(fā)生了統(tǒng)計意義上的顯著變化。以第五級晴空亂流為例,發(fā)生時長由1979年的17.7小時增加到2020年的27.4小時,增長率高達55%。在之后的回歸分析中研究者發(fā)現,CAT發(fā)生概率與時間有顯著的線性正相關關系。
2023年7月,刊載于《自然·氣候變化》雜志上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員通過構建由46個排碳量指標組成的極端氣候場景,預測了三種不同類型的湍流(CAT、MWT、NCT)在全球范圍內的發(fā)生頻率,證實了碳排量升高會顯著加劇飛行顛簸。
在了解顛簸的成因后,國航CA1524上的一名乘客在驚魂未定之余表示:“這是我作為個體,距離全球環(huán)境變化最貼近的一次?!北M管晴空亂流一般不會造成嚴重空難,但飛機在穿越湍流空氣、摸清復雜路線的過程中,機身磨損將帶來巨大的維護成本,油耗量與排放量的增多也無疑會進一步加劇全球變暖,形成惡性循環(huán)。
持續(xù)排放溫室氣體引發(fā)的一系列氣候危機,可能會使277種人類致病性疾病惡化,其中58%為有記錄的傳染病。(Nature,2022)
在新聞報道當中,“熱射病”似乎是夏季最高發(fā)的疾病,許多無法避暑的高溫環(huán)境作業(yè)者甚至因此喪生。除此之外,氣候危機帶來的一系列次生災害正在全面侵襲著人類的健康。
2022年8月8日,《自然·氣候變化》雜志上發(fā)表的一項研究,通過檢索GIDEON(全球傳染病和流行病學網絡)和CDC(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等權威數據庫,揭示出氣候災害下人類致病性疾病的傳播是何等猖獗。結果顯示,搜集到的3213個案例全部與286種致病性疾病有關,其中277種因至少一種氣候危機而加劇。根據統(tǒng)計可以看出,高溫對致病性疾病的影響最大,有160種左右的疾病隨逐漸上升的氣溫而惡化;而暴雨、洪水、干旱等近來頻現的極端氣候事件也會助長疾病的傳播。
至于影響機制,研究者認為,氣候變化不僅對病原體自身的繁殖、變異、治病率、傳播率產生不可預見的影響(例如,持續(xù)高溫提高了蚊蟲的存活率和叮咬率,進而擴大了西尼羅河病毒的傳播),其帶來的干旱、野火、洪水等一系列災害也導致更多攜帶病原體的生物被迫進入人類領地,進而加大了病毒暴露的風險。此外,冰川凍土的融化也使得曾經被凍結的病原體廣泛釋放出來,“潘多拉魔盒”就此被打開。
除了身體疾病,氣候變化導致的許多負面情緒也開始在人群中蔓延。在2017年的一份報告中,美國心理學會(APA)將“氣候焦慮”(Climate Anxiety)定義為“對環(huán)境厄運的長期恐懼”,這種恐懼會引發(fā)一系列的精神疾病,甚至增強人的攻擊性與暴力傾向。2021年發(fā)表于《柳葉刀》(The Lancet)雜志上的一項調研報告指出,來自10個國家的1萬名青少年(16—25歲)中,69%的孩子“非常擔憂氣候問題”,75%的孩子認為氣候變化下的未來“很可怕”。此外,“生育氣候擔憂”也日漸成為彌漫全球的情緒:2021年,英國多所研究機構聯合發(fā)起的一項調研結果顯示,覆蓋10個國家的超過1000名年輕人中,41%都表示“氣候變化是使我們對生育感到糾結猶豫的原因之一”。
氣候變化伸向人們身心健康的魔爪,遠不止新聞畫面中肉眼可見的那些。
氣候災害對人類的影響具有高度的性別差異。與男性相比,受原本經濟、社會、政治資源的不平等所限,女性往往承受更大的生計損失,獲得災后救援與補償的機會也更少,且可能面臨更多的性暴力。(UN Women,2022)
災難面前,真的人人平等嗎?
我們往往習慣于在科學、技術的范疇中探討氣候議題,但實際上,氣候變化也與社會結構、文化習俗息息相關。當氣候變化對不同國家、不同區(qū)域、不同經濟水平人群的異質化影響已成為共識,其中性別不平等的事實卻鮮少受到關注與報道,女性的處境、需求以及她們在環(huán)保議題上發(fā)揮作用的可能性,遠未得到足夠的重視。
2022年國際婦女節(jié)之際,聯合國婦女署以“性別平等共創(chuàng)可持續(xù)未來”為主題,結合近年來相關實例,探討了氣候危機那些非“性別中立”的影響。例如,在因氣候變化而流離失所的人口中,80%是女性。她們暴露于基礎設施不完善、安全保障不到位的收容所、難民營等臨時定居點,遭受強奸等性暴力的風險大大增加;由于更依賴農業(yè)等氣候敏感型工作,干旱和降雨波動期間,婦女面臨更大的壓力;2011年,瓦努阿圖共和國遭遇兩次熱帶颶風后,當地婦女中心收到的家庭暴力案件報告增加了300%;2015年地震發(fā)生后,尼泊爾的婦幼拐賣案件數量也上升到原來的3倍多。這些基于性別不平等的威脅,無疑又將進一步加劇性別不平等,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huán)?;跀登陙淼呐越涷灋榫S護生態(tài)系統(tǒng)做出的獨特貢獻,聯合國呼吁,不僅要改善女性的生存現狀以提高其應對氣候變化的韌性,在環(huán)保進程中,也應廣泛吸納女性領導力。
生活在經濟較發(fā)達地區(qū)的都市女性,也同樣比男性面臨更深重的困境。2022年7月,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wèi)生與健康學院一團隊在《柳葉刀》(The Lancet)上發(fā)表的論文指出,孕產婦在全孕期的極端高溫暴露會顯著加大早產風險。前文所述關于睡眠損失的研究也顯示,由于女性更年期雌激素水平下降以及哺乳嬰兒等先決原因,氣溫每升高1℃,女性就會比男性多損失約四分之一的睡眠時間。新冠疫情流行期間,遭受性騷擾或伴侶身體虐待的15歲及以上女性的數量激增。這也提醒我們,未來由氣候變化引起的傳染病對女性將會造成多重影響。
不難看出,那些為氣候變化加碼較少的弱勢群體,往往容易成為氣候災難的更大承受者。當孕育生命的“地球母親”日漸衰老甚至變得滿目瘡痍,我們如何能忽略女性的傷痛,如何能排斥女性的力量?
氣候議題從來不是單向度的,各個領域內的因果關系、跨領域的相互作用,仍然需要我們持續(xù)去理解。它受資本主義、政治博弈、技術手段、經濟發(fā)展的鉗制,也輻照社會秩序、公平正義以及人人所處的真實生活。而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越來越多的惡果,已毋庸置疑地侵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將成為我們一呼一吸間繞不開的常態(tài)。承認事實、正視問題、愿意改變,是從0到1的認知進步;剩下的99步行動,則需要我們一起繼續(xù)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