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醫(yī)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論曰:“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yī)之于無事之前?!币馑际钦f,要“在疾病未發(fā)作時就消除它,在病情未嚴重時就治愈它,在疾病到來之前就加以預防”。善治未病之疾,醫(yī)病于未成未發(fā)時,是“上醫(yī)”的本事,也可作為黨員干部修身行事的箴言。
《黃帝內經》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未病”是指人的機體有了一定的功能紊亂或失調,但尚未出現疾病的亞健康狀態(tài)。在疾病未發(fā)生時,提升正氣,增強人體免疫力;在疾病發(fā)生時,早診斷早治療,防微杜漸。黨員干部在思想發(fā)生偏差前,及早預防,防微杜漸,就能避免栽跟頭、吃大虧。
未病先防。即使是各種“病癥”還沒有明顯出現的時候,也不能麻痹大意,須時時對照黨章黨規(guī),并注意從反面典型身上吸取教訓,“見不賢而內自省”,為自己打好“預防針”、吃好“預防藥”?,F實中,一些黨員干部在疾病“未起”時不加以警惕,在剛“患病”時也不加以重視,一步步發(fā)展下去,在不知不覺中病入膏肓,必然悔不當初。
“明者見危于無形,智者見禍于未萌。”與其將來悔不當初,不如現在防微杜漸;與其事后痛心疾首,不如平時禁于未然?!爸挝床≈病笔菑浀溣谖葱?、消禍于未萌的警醒,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謹慎。古人云:“道自微而生,禍自微而成?!碧咸齑蟮溣伤伟愕腻e誤積累而來,人的悔不當初多因當初不以為然。“未病”往往是患病的開始,不善于治“未病之疾”,“未病”就會拖成大病。
“備預不虞,古之善教也?!比f事做好防范,是自古以來的好習慣。明初名人鄭濂在族人鄭澤、鄭浩將離開浦江赴應天府就職時,給他們喝下一帖由“蘇葉、羌活、陳皮、蒼術、薏米、黃芩”配制成的中藥。作為當時九世聚居、食指三千的“江南第一家”鄭義門家長,鄭濂的舉動不僅是為了預防鄭澤、鄭浩到了他鄉(xiāng)水土不服,更蘊藏著深深的修身和治家智慧。鄭濂勸誡族人,外出做官,心中要時刻裝著家規(guī)。族人被選拔出去做官,并不完全是個人的榮耀,而是意味著新的責任。鄭濂要求族人對家人和鄉(xiāng)親不可趾高氣揚,而應對百姓盡心盡職,處理政事奉公守法。二位上任后,面對各種誘惑和考驗,均保持清醒和清廉。
常補鈣,固本培元。外面各式各樣的誘惑很多,抵御誘惑的根本在于內心足夠強大。內心是否強大,就要看自己是否守得住底線,就要看自己是否做到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罢龤鈨却妫安豢筛伞?“正氣一虛,邪氣必湊焉”。正氣從何而來?從自覺學習中來,從黨性修養(yǎng)中來。要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正確對待權力、地位、利益,保證精神城池固若金湯;堅持理論武裝,加強黨性修養(yǎng),用理想信念和黨性教育固本培元、補鈣壯骨;注重個人修為,增強憂患意識,提高自身免疫力;早發(fā)現早預防,常治“未病”之疾,使問題“未有形而除之”,讓正氣充盈全身,鍛造錚錚鐵骨,真正做到拒腐蝕永不沾。
禍患生于幽微,防范當于未然。各級黨組織要注意發(fā)現黨員干部身上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及時咬耳扯袖、紅臉出汗,“治未病”要未雨綢繆,監(jiān)督于問題未發(fā)之時,防止“未病”“欲病”演變成“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