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之遠意,有三種。
登高壯闊,是高遠。人在山下,仰望高山,險要陡峭的高遠之意流露無遺。身居低處,向高處仰望,這是高遠。直至“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身居高處,俯瞰天地間,這也是高遠。
群山萬壑,延綿不絕,是深遠。身居遠處,眺望群山,高險之意少了,延綿之韻卻多了。一山連一山,如一條凹凸不平的綠毯,延綿伸向天際。比起近在眼前的壯闊驚心,這樣的延綿群山多了深遠之意。
“悠然見南山”,此為平遠。不高也不險,不遠也不深,一座山靜如處子,如東籬之菊,靜靜于眼前綻放。此時的山,少了高險,也不見深遠,而是如籬下之菊一般,悠悠然的平和之氣彌漫四周,是為平遠。
這三種遠意,在人的一生中也常見。
少時喜高遠。年少時,我喜歡將人生的藍圖描繪得氣勢磅礴,壯闊非凡。對日后的憧憬,大多深得高遠之意。由低向高,飛黃騰達,是很多少年構(gòu)想的人生走向。對周遭的人與事,也難免有“一覽眾山小”的自視之高。而年少時的高遠之意,日后能否得償所愿,又或者僅僅是好高騖遠,這就因人而異了。
到了中年,人生少了高,多了深沉,即是深遠之意。人到了一定的歲數(shù),有了閱歷,于世俗的摸爬滾打中,懂得將鋒芒藏于內(nèi),將規(guī)矩露于外。對人對事,多了深慮,少了肆意。高遠的高,被藏在心之深處。而言行舉止間,多了深遠之意。
到了老年,則喜平遠。高遠的高,需要時光的灌溉才能開出花朵。深遠的深,需要時光的浸潤才能慢慢顯現(xiàn)。而人到了老年,對時間總有急迫感。高遠與深遠,這種費時費力的事兒漸漸被拋諸腦后。一覽無余的悠然平和,更適合老年的生活。少了存高與志遠,多了平遠的平,平淡與平和成了生活的主調(diào)。
遠意無優(yōu)劣。在不同階段,領(lǐng)略不同的遠景,各種遠意也就匯聚成美滿人生。
(何鵬飛薦自《知識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