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嬌 賴佳芯
閱讀是掌握知識、提升智力、發(fā)揮個性的重要方式,更是傳播中華文明、提升國民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為營造“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全民閱讀氛圍,守護學生成長,四川省成都高新區(qū)實驗小學嘗試以家庭閱讀為切入口,組織家校閱讀“童”盟,構建家校共育新生態(tài)。
家校協(xié)同開展閱讀活動的必要性
隨著“雙減”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實施,家校共育成為教育的一大趨勢。學校減輕學生負擔、增加對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家長減少孩子的課外補習班,增加陪伴,增強責任感,形成以家庭教育為基礎、學校教育為基石、社會教育為補充的良性循環(huán)的大教育環(huán)境。義務教育新課標提出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讓學生借助各種方式分享閱讀心得,交流研討閱讀中的問題,積累整本書閱讀的成果和經驗,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認知能力,豐富精神世界。
當下的快節(jié)奏生活導致以手機、平板等電子終端為主要載體的“碎片化閱讀”盛行?!半p減”之后,孩子多了空余時間,除了發(fā)展興趣愛好,剩下的時間應如何開展有效的親子閱讀,成為家庭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通過實地家訪和調查問卷,我們發(fā)現(xiàn),只有16%的家長每天有閱讀的習慣;23%的家長經常與孩子進行共讀,4%的家長從未與孩子共讀,剩下71%的家長有時與孩子一起閱讀;其中,13%的家長每天都會與孩子進行共讀,15%的家長一周與孩子共讀3次或者4次,46%的家長一周與孩子共讀1次或者2次,24%的家長一周與孩子共讀不足一次;80%的家長采用與孩子交流討論的方式進行閱讀;家長的閱讀指導策略多是自己摸索,缺乏系統(tǒng)性、科學性,許多家長迫切希望學校提供一些書目和方法指導。由此可見,只有家校同步推進閱讀,才能有效促進兒童閱讀能力的發(fā)展。
構建家校閱讀“童”盟機制
家校閱讀“童”盟不是家庭與學校的簡單相加,而是學校和家庭互相補充、發(fā)揮各自作用,從而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閱讀習慣。學校通過調動家庭、社會、企業(yè)各方資源,構建家校社企“四位一體”的閱讀共同體,共建共育,助力兒童成長。具體來講,一是各方要對兒童閱讀達成共識,包含對閱讀價值的認同和閱讀方法的認識等;二是要明確家校在兒童閱讀習慣培養(yǎng)過程中的不同分工,學校是閱讀活動的發(fā)起者,家庭是閱讀活動的協(xié)同者。
為此,學校通過成立“三級一節(jié)”、開通“一群一會”等方式,建立家校協(xié)同育人機制。“三級”包括:校級策劃小組,確定閱讀活動重點、人員配置,做好后勤保障;年級統(tǒng)籌小組,在遵循本年級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研發(fā)兒童閱讀課程,制作家庭閱讀指導手冊;班級閱讀實施小組,負責兒童閱讀課程的具體實施,并指導家長在家庭中開展親子閱讀?!耙还?jié)”是學校一年一度的校園讀書節(jié),包括“讀書漂流”“分享一本好書”“親子朗誦”“親子劇場”等閱讀活動。“一群”是家校線上閱讀交流群,各班建立專門的閱讀交流群,定期開展閱讀活動,交流閱讀心得?!耙粫敝妇€下閱讀分享會,由年級閱讀小組統(tǒng)籌主辦,社會公益組織“成都書語”協(xié)辦,各班代表參與,開展親子閱讀策略指導,解決親子閱讀難題,并進行階段性成果展示。
家校閱讀“童”盟的策略與范式
為了培養(yǎng)學生成為終身閱讀者,學校制定了家校閱讀“童”盟策略,通過共建家校閱讀書庫、拓展閱讀時空、開發(fā)閱讀課程體系、創(chuàng)新閱讀形式、完善評價體系等,多方聯(lián)動,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活動范式。
共建家校閱讀“童”盟書庫
從調查問卷中可知,家長往往不懂如何選擇符合孩子年齡段的書籍。為此,學校建立家校閱讀“童”盟書庫,形成家長閱讀單、學生閱讀單、教師閱讀單和親子共讀書單。以學生書庫為例,基礎類書籍包括語文課本《快樂讀書吧》欄目的精彩書目和《一起悅讀吧》的推薦書目;拓展類書籍包括好書分享、推薦一本課外書、好書互換、童書漂流等活動涉及的書目。
拓展家校閱讀“童”盟時空
家校閱讀“童”盟通過拓展閱讀時空,構建立體的閱讀場域,讓閱讀時時發(fā)生、處處發(fā)生:時間上,設立每年一個讀書節(jié)、每月一個分享會、每周一個閱讀日、每日一個閱讀時段,保障閱讀時間??臻g上,在家中,通過“最美書屋”活動打造一方閱讀的小天地,親子共取書屋名、精心裝點、購置書籍,開展親子共讀,增強親子互動,提升家庭幸福感;在學校,利用走廊、閱讀區(qū)、圖書館、班級圖書角等,創(chuàng)設專門閱讀區(qū)域;在社區(qū),充分利用社區(qū)圖書館、社區(qū)閱覽室開展閱讀。
創(chuàng)建家校閱讀“童”盟課程體系
學校提倡全科閱讀,開設了閱讀文本課程。家校共育背景下的閱讀文本是指可供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的紙質讀本,對一切文字作品的閱讀都屬于閱讀文本課程的范疇。文本課程的安排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全面性,閱讀的內容全面,不局限于教材及教材推薦,也不局限于語文的學科類閱讀,而是結合本校的“閱讀書庫”、根據(jù)親子的需求和興趣進行選擇;第二,梯度性,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閱讀課程有合理的序列性和層級性;第三,主次性,首先以課程標準中的閱讀課程建設要求為主,其次是教育部推薦的閱讀拓展書目,再次是優(yōu)秀學校和專家總結推薦的延伸性、拔高性的閱讀書目。
課程不僅是知識,同時也是經驗,是活動;課程不僅是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是家校共育、陪伴孩子探索新知的過程。閱讀不能局限于語文的閱讀,也不能局限于書籍的閱讀,孩子們應讀天、讀地、讀古今,讀人、讀事、讀萬物。為此,學校開設了閱讀活動課程,將閱讀和品格教育、體育鍛煉、社會實踐、勞動教育等有機融合,開展一系列“讀行”結合的閱讀實踐活動,加強家校聯(lián)動,由紙質閱讀跨越到實踐閱讀,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豐富學生閱讀體驗,引領學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創(chuàng)新家校閱讀“童”盟形式
家校共育下的閱讀帶給孩子們廣闊的閱讀空間,從閱讀走向寫、說、畫、演、辯。一是創(chuàng)寫擷芳。孩子們在教師和家長的帶領下填寫閱讀單,寫讀書筆記。二是創(chuàng)講傳情。孩子們在教師和家長的幫助下進行誦讀、主題演講,在“朗讀者”、好書分享活動中向聽眾傳達自己的心聲。三是創(chuàng)畫奇想。在了解和把握孩子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因材施教的基礎上,教師逐步引導學生從簡單繪畫拓展到親子共制繪本甚至是獨立創(chuàng)作繪本。四是創(chuàng)演鮮活。課本劇、親子劇場是呈現(xiàn)孩子們深度閱讀的有效方式,通過鮮活靈動的表演抒發(fā)他們的閱讀感受,將閱讀的內容以更加立體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五是創(chuàng)辯善思。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逐步形成個體的認知和思維,通過開展主題式的閱讀辯論,在師生間、親子間、生生間碰撞出思維的火花,讓閱讀更有深度。
健全家校閱讀“童”盟評價體系
健全激勵評價體系,不僅對家校閱讀“童”盟的建設具有導向和激勵作用,還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樹立自信。為此,學校建立健全家校閱讀“童”盟評價體系,采用科學的評價方式,使評價具有準確性、導向性、時效性。首先,注重過程性評價,將個體性評價與集體性評價相結合,定期評選“書香家庭”“家長閱讀之星”“閱讀小明星”“閱讀小巨人”等;其次,堅持形成性評價,通過學校公眾號推送典型家庭閱讀故事、利用班級文化墻展示家庭共讀成果。
“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fā)展史?!眱和瘯r期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家長和教師要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只有家校同步推進兒童閱讀,才能促進校園文化建設,構建和諧融洽的親子關系,讓每一個孩子在書香中快樂成長,在閱讀中點亮美好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