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朱熹慕陶析論

        2023-12-29 09:00:17李勝壘
        關鍵詞:陶詩朱熹陶淵明

        李勝壘

        (西北大學 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127)

        在宋代,陶淵明受到了學人的普遍尊崇。錢鐘書說:“北宋已還,推崇陶潛屈原后杜甫前一人?!盵1]1220朱熹就是典例,他不僅尊陶、重陶,而且創(chuàng)作了詠陶、學陶之作,表現(xiàn)出慕陶的詩學特征。對朱熹慕陶這一現(xiàn)象作出分析是朱熹詩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不僅有助于朱熹詩學的研究,而且對陶淵明在文學史上的接受這一問題的探討上也有裨益(1)目前學界對這一問題已有關注。韓鐘文認為朱熹推崇陶淵明。在朱熹的理解中,陶淵明身上體現(xiàn)了道家的“貴真”,也有儒家的善,是真善美的統(tǒng)一,朱熹還崇尚陶詩自然的風格,將陶詩作為“詩之根本準則”,以此更好地發(fā)揮詩歌的教化作用(韓鐘文:《朱熹教育思想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莫礪鋒指出朱熹崇尚自然之詩風,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受到陶詩的影響很大(莫礪鋒:《朱熹文學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郭院林認為朱熹對陶淵明的闡發(fā)重新建構了陶淵明的形象。朱熹彰顯陶淵明之賢,挖掘其內(nèi)在的倫理價值資源,為社會服務;推崇陶詩,闡發(fā)陶詩平淡的特點,揭示其豪放的性格,提升了陶淵明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郭院林:《朱熹論陶的歷史傳承與突破》,《銅仁學院學報》,2021年第1期)。吳國富從白鹿洞學規(guī)分析了朱熹對陶淵明的尊崇,朱熹將重義輕利的精神濃縮在白鹿洞書院學規(guī)之中,陶淵明遠離名利、重君臣大義的思想境界與白鹿洞學規(guī)高度一致(吳國富:《從白鹿洞學規(guī)看朱熹對陶淵明的尊崇,《九江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張映夢認為朱熹不僅非常推崇陶淵明,而且肯定了陶淵明凜然風骨和高尚人格,并指出了陶詩的自然風格(張映夢:《陶淵明在宋代的地位以及與蘇軾、朱熹之關系》,《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2年第2期)。胡迎建指出朱熹模仿陶詩進行創(chuàng)作,并尋訪陶淵明遺跡詠陶(胡迎建:《朱熹與陶淵明詩學二題》,《朱子學研究》,2019年第2輯)。。

        1 朱熹之前慕陶史概述

        陶淵明去世后,學者對陶淵明的推崇和接受便開始了。南朝文人多將陶淵明稱為隱士。例如,顏延之在《陶征士誄》中說:“乃巢高之抗行,夷皓之峻節(jié)。”[2]791他稱贊陶淵明的棄官歸隱,并將其與巢父、伯夷等隱者并稱。又如鐘嶸將陶淵明稱為“隱逸詩人之宗”[3]59。另外,陶淵明的詩也得到了關注。鮑照、江淹在詩歌的風格、語言上模仿陶淵明,開啟了學陶、擬陶、和陶之先河。蕭統(tǒng)更認為陶詩“文章不群,辭彩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與之京”[4]335,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一反當時很多學者認為以自然為尚的陶詩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流俗。

        唐代文人大多推崇陶淵明穎脫不群的隱士風格。如李白一詩云:“陶令日日醉,不如五柳春。素琴本無弦,漉酒用歌巾。清風北窗下,自謂羲皇人。何時到粟里,一見平生親?!盵5]541陶淵明好酒拔俗、悠然自得,正是李白心目中的形象。王維亦有詩曰:“陶潛任天真,其性頗耽酒?!盵6]74同樣是在說陶淵明自然任真、怡情于酒的形象。另外,當時有《高士傳》一書,收錄了一些有名的隱人高士,其中就有陶淵明。值得注意的是,顏真卿發(fā)掘了陶淵明身上忠貞的一面,他的《詠陶淵明》曰:“張良思報韓,龔勝恥事新。狙擊不肯就,舍生悲縉紳。嗚呼陶淵明,奕葉為晉臣。自以公相后,每懷宗國屯。題詩庚子歲,自謂羲黃人。手持山海經(jīng),頭戴漉酒巾。興逐孤云外,心隨還鳥泯?!盵7]1091顏真卿認為陶淵明的歸隱體現(xiàn)了忠于晉室的精神,這個評價可謂深化了對陶淵明歸隱一事的認知。唐人不僅關注陶淵明的人格,而且在詩歌的創(chuàng)造上也受陶淵明的影響。盛唐詩人如王維、孟浩然等,他們的山水田園詩無不受陶淵明影響。中唐的韋應物、柳宗元繼承并發(fā)展了陶詩自然平淡的風格。

        進入宋代,陶淵明備受學者關注和推崇。宋代學者在對陶淵明其人其詩的認識上比前代更進一步。宋之前的文人多贊賞陶淵明的隱逸風范,宋人則不論其退隱的社會價值,而是把他個人的本真放在首位。如晁說之認為陶淵明的歸隱是出于他“不與物競,不強所不能,自然守節(jié)”[8]105的自然本性,是一種對自我身心自由追求的結果。宋人對陶詩的評價也更深入和精準。如蘇軾說:“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盵9]2110這是以一種立體的視角對陶詩進行透視,揭示其平淡詩風背后隱含的深長意味。又如黃庭堅的“不煩繩削而自合”[10]46,更是對陶詩詩風的精妙闡釋。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宋代還出現(xiàn)了和陶詩。蘇軾頗愛和陶,他創(chuàng)作的和陶詩達一百多首。在蘇軾的影響下,后來的詩人亦多加和唱。

        總之,在陶淵明去世后,文人對陶淵明的接受就已經(jīng)開始,他們對陶淵明的人格風范、詩風等問題予以關注。朱熹對陶淵明的接受,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展開的。

        2 尊崇陶淵明的高尚人格

        陶淵明的人格受到后世文人雅士的普遍尊崇,朱熹亦如是。朱熹認為,陶淵明以節(jié)操為重,超然于名利之上,他說:

        富貴貧賤,惟義所在,謂安于所遇也。顏子之安于陋巷,它那曾計較命如何。陶淵明說盡萬千言語,說不要富貴,能忘貧賤,其實是大不能忘,他只是硬將這個抵拒將去。然使它作那世人之所為,它定不肯作。此其所以賢于人也?!瓡x、宋間人物,雖曰尚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一面清談,那邊一面招權納貨。淵明卻真?zhèn)€是能不要,其所高于晉、宋人也[11]1226。

        在歷史上,晉宋人物都喜歡標榜清高,但不少都是假清高,而陶淵明超然于功名富貴之上,真正將“清高”作為自己的人格,與那些假“清高”的人士實在是截然不同。朱熹這里所說是恰如其人的,陶淵明的確是處事超然,忘卻世俗名利,并創(chuàng)作了不少與此相關的佳作,如其詩曰:“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歡然酌春酒,摘我園中疏。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12]334-335朱熹對陶淵明的立身處世是有深刻體會的,他的評語并非虛言。

        朱熹在肯定陶淵明清高的人格風范的同時,又指出陶淵明雖然超然于名利之上,但并非一味地自放于方外而不顧儒家的人倫道德。相反,他身上體現(xiàn)了較為濃厚的儒學修養(yǎng),可與顏淵比肩。朱熹認為,顏淵雖甘于貧賤卻以天理為樂:“顏子私欲克盡,故樂,卻不是專樂個貧。須知他不干貧事,元自有個樂,始得。……這道理在天地間,須是真窮到底,至纖至悉,十分透徹,無有不盡,則與萬物為一,無所窒礙,胸中泰然,豈有不樂?”[11]1124-1126陶淵明和顏淵一樣,雖然都是安于貧賤、樂于天理,但卻念念不忘儒家的根本原則,這在朱熹詩中有形象的描述:“高人接屋亂云邊,直面群峰勢接連。車馬不來真避俗,簞瓢可樂便忘年。移筇綠幄成三徑,回首黃塵自一川。認得淵明千古意,南山經(jīng)雨更蒼然?!盵13]352顏淵的“簞瓢可樂”“安貧樂道”與陶淵明的“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的“忘年”是樂道而忘名利,而非完全的避世,表現(xiàn)出極高的境界。將陶淵明視作與顏淵并列的人物,可能有朱熹的溢美之詞,身雖隱心卻存儒家倫常,的確是陶淵明的一面。陶淵明《詠貧士》一詩曰:“安貧守賤者,自古有黔婁?!c仁義生,夕死復何求?!盵12]318由此而觀,朱熹所言是也。在這方面,朱熹特別推崇陶淵明不改初衷、堅貞不屈的優(yōu)秀品質(zhì):

        陶元亮自以晉世宰輔子孫,恥復屈身后代,自劉裕篡奪勢成,遂不肯仕。雖其功名事業(yè)不少概見,而其高情逸想,播于聲詩者,后世能言之,士皆自以為莫能及也。蓋古之君子其于天命民彝、君臣父子,大倫大法之所在,惓惓如此,是以大者既立,而后節(jié)概之高,語言之妙,乃有可得而言者。如其不然,則紀逡、唐林之節(jié)非不苦,王維、儲光羲之詩,非不修然清遠也。然一失身于新莽、祿山之朝,則其平生之所辛勤而僅得以傳世者,適足為后人嗤笑之資耳[13]3662。

        陶淵明生逢政局動蕩的魏晉時代。在劉裕篡奪東晉王朝之后,陶淵明堅持自己是“晉世宰輔子孫”,以向臣服于劉裕政權為恥。在朱熹看來,陶淵明身上體現(xiàn)了儒家所倡導的“君臣大義”“大倫大法”,有此忠貞的氣節(jié),他的詩歌因此有了深厚的道德根底,為世人所稱道。將陶淵明的隱逸之事與君臣大義聯(lián)系起來雖然不是朱熹的首創(chuàng),但其對此一再強調(diào)和彰顯,并將之放大卻是不爭的事實。后世之所以堅持陶淵明隱居是忠于晉室,與朱熹不無關系。從朱熹的論述來看,他明顯是以詩人的氣節(jié)人品為參照,來評判其詩歌的價值,這種評判方式與他的文道觀是密切相關的:

        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葉。惟其根本乎道,所以發(fā)之于文,皆道也。三代圣賢文章,皆從此心寫出,文便是道[11]3414。

        朱熹把文與道比喻為“枝葉”與“根本”的關系,道為文之“根本”,文為“道之枝葉”。很明顯,在文道二者中,道具有根本性的地位。所以,只有本之于道而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才具備文學價值,為人所稱頌?;谶@種文道觀,陶淵明不僅有超然于世俗利益之上的灑落胸懷,而且能恪守儒家的“君臣大義”“大倫大法”,是一個“恥復屈身后代”、忠于一姓的道德楷模,有了這種濃厚深邃的道德基石,他的作品得到朱熹的賞識自在情理之中。

        在朱熹之前,文人多推崇陶淵明隱逸、清高的一面。而朱熹在肯定陶淵明清高的同時,又著重突出其忠貞的一面,將對陶淵明的推崇推進了一步。朱熹看重陶淵明的高尚人格,也有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在金人鐵蹄的威逼之下,南宋政蔽叢生。朱熹是力圖改革社會的儒家士大夫,為解決現(xiàn)實的弊病,他倡導陶淵明甘于平淡的作風,希望朝堂能夠氣正風清。另外,在宋金對峙的特殊歷史背景下,南宋王朝顯得有些孱弱,且寡廉鮮恥的投機者大有人在,朱熹力圖改變這種風氣,因此他關注陶淵明背后的社會功用,以此激勵百姓,凈化世俗。朱熹的這種現(xiàn)實關懷,“是有宋一代儒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化擔當精神的完美體現(xiàn)”[14]。

        3 崇尚陶詩的自然詩風

        在朱熹的思想中,詩歌應是純?nèi)巫匀坏淖髌?他說: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則不能無思;既有思矣,則不能無言;既有言矣,則言之所不能盡,而發(fā)于咨嗟詠嘆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響節(jié)族而不能已焉。此詩之所以作也[15]350。

        人感于外物,就會發(fā)生情感活動。情感活動的結果必須通過語言表達出來,而語言有時并不能充分表達情感,這時就需要借助歌詠感嘆的手段。詩便是語言和歌詠的結合體,這就是詩之創(chuàng)作緣由??梢钥闯?詩的產(chǎn)生,從根本上來講,是源自于人感于物而形成的情感,是本于人之性情,這可說是朱熹感物道情的詩學發(fā)生論。這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詩歌的創(chuàng)作是心中自然流出的,即“必有自然之音響節(jié)族而不能已焉”,是從口中平淡說出而非刻意的一種制作。所以在朱熹看來,作詩的關鍵在于言志,形式上的工拙是無關緊要的,他說:

        詩者志之所之,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然則詩者豈復有工拙哉,亦視其志之所向者高下如何耳。至于格律之精粗,用韻屬對、比事之遣辭之善否,今以魏晉以前諸賢之作考之,蓋未有用意于其間者,而況于古詩之流乎?近世作者乃始留情于此,故詩有工拙之論,而葩藻之詞勝,言志之功隱矣[13]1728。

        “格律”“屬對”等屬于律詩的形式因素,先唐詩中是沒有的。而在朱熹生活的時代,近體詩格律早已建立并且成為與古體詩平分秋色的主要詩體。他不能對這一事實視若無睹,所以對近體詩采取了盡量淡化其形式特征的態(tài)度,不希望留意于“格律之精粗”,去追求一種與“葩藻之詞勝”相反的美學傾向。既然詩歌不應追求形式的工巧,那么應以何種風格為尚?朱熹特地提出陶詩,他說:

        考詩之原委,因知古今之詩,凡有三變。蓋自書傳所記,虞夏以來,下及魏晉,自為一等。自晉宋間顏、謝以后,下及唐初,自為一等。自沈、宋以后,定著律詩,下及今日,又為一等。然自唐初以前,其為詩者固有高下,而法猶未變。至律詩出,而后詩之與法,始皆大變,以至今日,益巧益密,而無復古人之風矣。嘗妄欲抄取經(jīng)史諸書所載韻語,下及《文選》漢魏古詞,以盡乎郭景純、陶淵明之所作,自為一編,而附于三百篇、《楚辭》之后,以為詩之根本準則[13]3095。

        朱熹從詩歌的發(fā)展史上,指出詩有“三變”。自先秦到魏晉,詩歌出于天籟,風格自然純樸,“自為一等”。自晉宋至唐初,律詩孕育并逐漸成熟,在形式上崇尚巧妙雅致,“自為一等”。自唐初至南宋,律詩成熟,古詩律化,形式上“益巧益密”,純樸自然的詩風隱沒不見。在朱熹的思想中,“詩須是平易不費力,句法混成”[11]4326。詩須是心中自然流出,是口中平淡說出而非刻意制作,也只有這種風格的詩才能抒發(fā)詩人內(nèi)心的真實情感,所以他主張純樸自然的詩風,反對形式的做法束縛詩人的個性。針對宋代詩壇“益巧益密”的現(xiàn)實,使人們從萎靡的文化環(huán)境中解放出來,有必要為詩歌的創(chuàng)立樹立一個恒常的標準,而這個標準不是別的,正是陶詩。為了達到這一宏愿,朱熹計劃依照陶詩的標準編寫一部詩歌選集,雖然沒有實現(xiàn)這一計劃,但卻反映了他是將陶詩作為“詩之根本準則”。

        朱熹之所以視陶詩為“詩之根本準則”,原因就在于陶詩自然的藝術風格。魏晉南北朝是詩歌發(fā)展史上的一個轉變時期。在這個特殊時期,陶淵明在詩風上以自然為尚,在文學史上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正如宗白華所說:“中國人的美感走到了一個新的方面,表現(xiàn)出一種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認為‘初發(fā)芙蓉’比之于‘錯采鏤金’是一種更高的美的境界。在藝術中,要著重表現(xiàn)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而不是追求文字的雕琢。陶潛作詩和顧愷之作畫,都是突出的例子。”[16]60朱熹獨具慧眼,對陶詩有著特別的體味。他指出陶詩的藝術風格就是以自然為特征的。

        以詩言之,則淵明所為高,正在于其超然自得,不費安排處[13]2755。

        淵明詩平淡,出于自然[11]4322。

        陶詩這種自然的風格,就在于沒有任何人為造作的痕跡,完全是出于自然而然,就像朱熹所說的“皆是胸中天理,自然發(fā)出來不可已者,不可勉強有為為之”[11]4095。真正成功的藝術作品應是從心中流出,語出自然,不須雕琢,而陶詩正是體現(xiàn)了這種風格。朱熹以自然描述陶詩的風格,是符合陶詩的實際的。陶詩的確有自然的特征,“陶淵明、韋應物、柳宗元為詩風古淡的一派,往往即景即事,言志述懷,以表現(xiàn)其‘雍容俯仰’的氣象和‘中和沖淡’的胸襟。情志與景物相交融,有‘蕭然出塵’的沖淡之趣。語言自然,長于用白描手法寫自然景色”[17]。朱熹本人崇尚平淡自然的美學境界,反對形式和技巧上多廢心力,而陶詩是純?nèi)巫匀坏淖髌?正與朱熹的詩學觀念若合符契。

        4 尋訪陶淵明遺跡并作詩詠陶

        淳熙五年(1178)八月,朱熹除知南康軍,次年三月到任。到任之后,朱熹多次探訪廬山南麓陶淵明遺跡上京、醉石與粟里:“陶公粟里只在歸宗之西三四里,前日略到,令人嘆慕不能已已。”[13]1482“谷中有巨石,相傳是陶公醉眠處。予嘗往游而悲之?!盵13]3853這表明朱熹對陶淵明有極深的欽慕之情,對陶淵明故里也有著濃厚的興趣。朱熹還在陶淵明遺跡的基礎上建祠立館。他任職之初,對陶淵明遺跡進行尋究:“晉靖節(jié)征士陶公先生隱遁高風,可激貪儒,忠義大節(jié),足厚彝倫。今按圖經(jīng),先生始自柴桑徙居粟里,其地在本軍近治三十里內(nèi)。未委本處曾與不曾建立祠宇?”[13]4582后來,朱熹整頓軍學,建立五祠賢:“立得陶靖節(jié)、劉凝之父子、李公擇、陳了翁祠,通榜曰‘五賢’?!盵13]1482同時,立周敦頤祠于學宮,以程顥、程頤二先生配。周祠在講堂西,五祠賢在東。建五祠賢與周敦頤祠并舉,可以看出在朱熹心目中,陶淵明不僅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更是一位賢人,是可以與理學大師們平分秋色的。淳熙六年(1179),朱熹在粟里醉石旁建紀念亭,取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將此亭命名為“歸去來館”。

        淳熙八年(1181),朱熹作《跋顏真卿粟里詩》刻于南康陶公醉石(今不存)。顏真卿所作《粟里詩》,實名為《詠陶淵明》。朱熹認為在前賢詠陶詩中,顏真卿此詩最令人感慨萬千,“前賢題詠亦多,獨顏魯公一篇獨不干事,尤令人感慨”[13]1482-1483。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顏真卿與陶淵明一樣淡泊名利,歸于自然,不仕二姓,忠于晉室,“讀之者亦足以識二公之心而著于君臣之義矣”[13]3853。這也是朱熹歌詠陶淵明的指導思想。以此入手,朱熹以醉石為主題,創(chuàng)作了兩首詩,一為《分韻得眠意二字賦醉石簡寂各一篇呈同游諸兄·醉石》,二為《陶公醉石歸去來館》。《分韻得眠意二字賦醉石簡寂各一篇呈同游諸兄·醉石》詩云:

        驅(qū)車何所適,往至秋云邊。企彼澗中石,舉觴酹飛泉。懷哉千載人,矯首辭世喧。凄涼義熙后,日醉向此眠。仰視旦青冥,俯聽驚潺湲。坐起三太息,涕泗如奔川。神馳北闕陰,思屬東海壖。丹衷竟莫展,素節(jié)空復全。低徊萬古情,惻愴顏公篇。為君結茅屋,歲暮當來還[13]469。

        在義熙元年(405)之后,歸隱之后的陶淵明常常在此醉眠,仰觀青空,俯聽流水,奔流涕泗,心馳家國。朱熹尋訪醉石,站立醉石之上舉杯遙祭陶淵明,敬仰其堅貞不屈的精神。然而令他悲傷的是,失地尚未收復,丹心莫施,枉抱素節(jié)。他希望在此結屋,每年來此祭奠,深摯之情,見乎詩中。朱熹此詩,雖是詠陶,表達的卻是自己心存魏闕的諄諄愛國之情。趙氏王朝經(jīng)歷了靖康突變,與金對峙,偏安江南。朱熹畢生憂國之心異常痛切,他反對議和,力主抗金,主張收復失地。他詠陶并不單單是在發(fā)思古之幽情,更重要的是通過吟詠忠貞不屈的陶淵明來抒發(fā)自己的忠君憂國之心,是一種自我寫照。

        《陶公醉石歸去來館》是朱熹奉陪江南東路提舉尤袤來訪時所作,詩云:

        予生千載后,尚友千載前。每尋《高士傳》,獨嘆淵明賢。及此逢醉石,謂言公所眠。況復巖壑谷,縹緲藏風煙。仰看喬木陰,俯聽橫飛泉。景物自清絕,優(yōu)游可忘年。結廬依蒼峭,舉觴酹潺湲。臨風一長嘯,亂以《歸來》篇[12]487。

        朱熹說,雖然自己生于淵明千載之后,但也要與古人交友。“尚友”出自《孟子·萬章下》:“一鄉(xiāng)之善士,斯友一鄉(xiāng)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士也,是尚友也?!盵18]231-232這代表了儒家重視交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朱熹自覺繼承了這種傳統(tǒng),每每翻閱《高士傳》,找尋歷史上的雅人高士?!陡呤總鳌肥珍浟俗詧蛑寥龂鴷r期九十六個人物,但這些人物都是避世隱居,不事王侯,過于脫離現(xiàn)實,與朱熹的政治理想和追求不相吻合。朱熹偏偏欽佩淵明之賢,將其作為自己嘆服和追慕的對象,就是因為陶淵明雖忘懷名利,但卻不忘儒家倫理精神。朱熹來到醉石之處,聽聞此乃淵明醉臥之所,景色可人。此處巖石谷壑古蒼依然,藏有縹緲風煙,仰可觀其喬木清陰,俯可聽其飛泉橫流,真絕佳景致也,足可在此優(yōu)游歲月,渡過余生。詩中最后表達了自己想要在此醉石之上結廬屋,高舉酒觴以酹灑于淵明所飲的的潺湲之中,并臨風長嘯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以結束此行。這首詩真切地體現(xiàn)了朱熹對陶淵明的仰慕之情,表達了他愿“尚友”以結交淵明的心理,雖無驚人之語,卻自有傳神之筆。

        從中國文學史上看,詠陶之風“起自南朝鮑照、江淹,經(jīng)唐王維等山水田園詩人的發(fā)展,至宋蘇軾開始走向興盛”[19]。前人詠陶主要是追慕其直率、清高的性情,表達對歸隱生活的向往和愿望。而朱熹詠陶,不僅是歌詠陶淵明超然、清高的人格,更是揭示其忠于一姓、心系倫常的品質(zhì),表達忠君憂國的情懷。從這一點看,朱熹在詠陶史上是既有傳承又有突破的。

        5 模仿陶詩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

        模仿是初學作詩的首要階段,也是必經(jīng)階段。朱熹本人即是如此,他自述學詩經(jīng)歷:“向來初見擬古詩,將謂只是學古人之詩,元來卻是如古人說‘灼灼園中花’,自家也做一句如此;‘遲遲澗松畔’,自家也作一句如此;‘磊磊澗中石’,自家也作一句如此;‘人生天地間’,自家也作一句如此。意思語脈皆要似他的,只換卻字。某后來依如此作得二三十首詩,便覺得長進,蓋意思句語、血脈勢向,皆效它的?!盵11]4293可以說,朱熹的確是經(jīng)歷了一個模仿作詩的階段。在朱熹所作的詩中,模仿陶詩之跡象頗為明顯。朱熹崇尚自然風格的陶詩,并將其作為“詩之根本準則”,所以他模仿陶詩主要是模仿陶詩的自然風格。

        朱熹的很多詩歌中都能發(fā)現(xiàn)陶詩的影子,例如《正月五日欲用斜川故事接客載酒過伯休新居風雨不果二月五日始克踐約坐間以陶公卒章二十字分韻熹得中字賦呈諸公同游者》詩云:

        玄景雕暮節(jié),青陽變暄風。忽得斜川句,感此勝日逢。駕言當出游,一寫浩蕩胸。云物疑異候,凄迷久連空。今朝復何朝。頓覺芳景融。疇曩庶復踐,鄰曲歡來同。伊雅一籃輿,連翩數(shù)枝筇。綠野生遠思,清川照衰容。遙瞻西山足,突兀彌畝宮。庭宇豁清曠,林園郁青蔥。于焉一逍遙,芳樽間鳴桐。既爵日樹隱,班荊汀草豐。纖鱗動微波,新荑冠幽叢。惆悵景易晏,徘徊思無窮。愿書今日懷,遠寄柴桑翁。仰止固窮節(jié),愧茲百年中[13]503-504。

        這是一首朱熹聲明的學陶之作。陶淵明《游斜川》序云:“辛丑正月五日,天氣澄和,風物閑美。與二三鄰曲,同游斜川?!盵12]84朱熹訪陶淵明故事,攜友人游山隨作此詩。此詩不僅表達了對陶淵明的景仰之情,而且風格頗似陶詩。從出游的緣起到游覽的過程,從鄰曲的歡聚到對前賢的嘆慕,無不娓娓而談,如話家常。詩意的層次依照游山一事的順序而自然鋪開,并無章法上的刻意安排。情感上雖有歡快和惆悵的變化,但心情卻極為平淡,變化亦是舒緩,皆是胸襟的自然呈露。由此詩看來,朱熹不僅對陶詩有著深切的體會,而且身體力行地學習。在自然風格方面,朱熹的各類詩作均表現(xiàn)出了這種傾向,又如《屢游廬阜欲賦一篇而不能就六月中休董役臥龍偶成此詩》云:

        登車閩嶺徼,息駕康山陽。康山高不極,連峰郁蒼蒼。金輪西嵯峨,五老東昂藏。想象仙圣集,似聞笙鶴翔。林谷下凄迷,云關杳相望。千巖雖競秀,二勝終莫量。仰瞻銀河翻,俯看交龍驤。長吟謫仙句,和以玉句章。疇昔勞夢思,茲今幸徜徉。尚恨忝符竹,未愜棲云房。已尋兩峰間,結屋依陽岡。上有飛瀑駛,下有清流長。循名協(xié)心期,吊古增悲哀。壯齒乏奇節(jié),頹年矧昏荒。誓將塵土蹤,暫寄水云鄉(xiāng)。封章倘從欲,歸哉澡滄浪[13]465。

        這是朱熹記登廬山所作的抒情詩。前兩句說自己離開武夷來到廬山,極為簡潔地交代了游蹤。接下來用描述廬山景色及游山過程。在朱熹的筆下,廬山郁郁蔥蔥,連峰極天,不覺使人想象有神仙居于嶺上。然山峰之美較之峽間瀑流,仍稍遜一籌。朱熹面對瀑流之美景,不由得吟詠起李白和蘇軾的廬山詩。李白和蘇軾的廬山詩都寫得雄奇壯偉,俊逸不凡,而朱熹此詩則顯得質(zhì)樸平易,這正是由于朱熹特殊的詩歌審美傾向所致。

        以上所舉詩篇,都是朱熹的寫景抒懷之作,這類詩典型地反映其自然之詩風及其所受陶詩的影響。不過,除了這些寫景詩之外,其他類型的詩也是貫徹了朱熹追求自然的風尚,例如《鵝湖寺和陸子壽》一詩云:

        德義風流夙所欽,別離三載更關心。偶扶犂杖出寒谷,又枉籃輿度遠岑。舊學商量加遂密,新知培養(yǎng)轉深沉。卻愁說到無言處,不信人間有古今[13]365。

        這首詩作于淳熙五年(1178)。淳熙二年(1175),朱熹曾與陸九淵、陸九齡兄弟二人會晤論學于鉛山鵝湖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鵝湖之會,但因?qū)W術觀點不一而未能達成一致。當時陸九齡曾作一詩表達了他的見解。如今朱熹赴任南康途徑鉛山,寄寓于觀音寺,陸九齡專程從撫州來此相會。這次會晤比上次有收獲,且自由討論之氣氛更加活躍。所以,朱熹追憶若干年前的陸詩而創(chuàng)作此詩。朱陸雙方雖然在學術上見解不一,互有批評,且有時交鋒甚烈,措辭尖銳,然而此詩卻字字平易,語句舒緩,無不洋溢著謙遜和平之氣象。前半部分寫自己對陸的欽佩之情和此次會晤的經(jīng)過,娓娓道來,尤語家常。后半部分寫此次論學之情景,深邃的思想碰撞卻通過質(zhì)樸平實的語言呈現(xiàn)出來??梢?朱熹詩的自然風格是全局性的,并不把某種特殊的題材當作固定載體。

        出于對陶詩的熱愛,朱熹還常?;锰赵娬Z句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比如朱熹的《比與鄰曲諸賢修舉歲事攜壺石馬追補斜川之游而公濟適至飲罷出和陶之句以紀其勝輒亦用韻酬答兼呈諸同游者請共賦之》一詩,猶似陶淵明《游斜川》。朱熹此詩云:

        皇天分四序,代謝無時休。昔日抱孤念,感此成清游。迥眺曾城皋,朗詠斜川流。歲月今幾序?長波沒輕鷗。眷言撫佳晨,荒尋靡遺丘。且復置往事,及茲命高儔??v策聊并歡,飛斛起相酬。未知千載下,亦記此日不?高歌有遺音,林樂無余憂。但得長如此,吾生復何求![13]519-520

        在此,不妨將陶淵明的《游斜川》錄之以供參照。

        開歲倏五十,吾生行歸休。念之動中懷,及辰為茲游。氣和天惟澄,班坐依遠流。弱湍馳文魴,閑谷交鳴鷗。迥澤散游目,緬然睇曾丘。雖微九重秀,顧瞻無匹儔。提壺接賓侶,引滿更獻酬。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中斛縱遙情,忘彼千載憂。且極今朝樂,明日非所求[13]84。

        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朱熹此詩模仿陶詩之跡甚顯,化用陶詩之處頗多?!板奶髟歉蕖狈伦浴熬捜豁稹?“長波沒輕鷗”仿自“弱湍馳文魴”;“未知千載下,亦記此日不”幾乎襲自“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否”;“林樂無余憂”仿“忘彼千載憂”;“但得長如此,吾生復何求”襲用“且極今朝樂,明日非所求”。朱熹此詩充分體現(xiàn)了他對陶詩的熟悉與喜愛,將他對陶詩的心領神會躍然紙上。

        除了上面一首之外,朱熹化用陶詩之詩甚多,俯拾皆是。如朱熹“季夏園木暗,窗戶貯清陰。長風一掩苒,眾綠何蕭槮!玩此消永晝,泠然滌幽襟。俯仰無所為,聊復得此心”[13]301,化自陶詩“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凱風因時來,回飆開我襟?!耸抡鎻蜆?聊用忘華簪”[12]127-128。朱熹“靜有山水樂,而無車馬喧”[13]279“重門掩晝靜,寂無人靜喧”[13]247“靜有圖史樂,寂無車馬喧”[13]301均從陶詩“白日掩荊扉”[12]77和“而無車馬喧”[12]219兩句脫胎而來。此類種種,比比皆是。朱熹這些詩雖有模仿陶詩之跡,但都是胸次超然、意境渾厚之作,有陶詩自然之風。

        朱熹秉承陶詩的自然風格,模仿陶詩展開詩歌的創(chuàng)作,對陶詩的傳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明人陳敬宗就高度評價說:

        晉之陶、唐之韋、柳,沖澹典則,得溫柔敦厚之遺意焉,亦足以與衛(wèi)風雅無忝矣。然自蘇、李以后,千有余年之間,作者固多,而或失之綺麗,或失之巧密,無復唱嘆之遺音,可慨也!后宋晦庵朱先生以道統(tǒng)之學,上承先圣,下開后人,于注釋經(jīng)傳之余,時時發(fā)諸詠歌。眾體悉備,而尤粹于五言,蓋出入漢、魏、陶、韋之間,而興致高遠則或過之。蘊淡薄之味于大羹玄酒之中,揚淳古之音于朱弦疏越之外,誠曠代之稀聲也[20]941。

        朱熹在律詩成熟、大興的時代,以倡導自然之風為特征的陶詩為己任,并以此為標準展開詩歌創(chuàng)作,所作之詩有著“興致高遠”“淡薄之味”“醇古之音”的特點,繼承了陶詩的藝術風格,在詩歌的發(fā)展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6 結語

        宋代文人對陶淵明的崇慕達到了極致,蘇軾、蘇轍等人都對其極力推許。朱熹在前人的基礎上,把對陶淵明的推崇又往前推進了一步。朱熹在肯定前代論陶所得出的隱逸、高潔等結論的基礎上,挖掘并強調(diào)陶淵明忠貞不屈的精神,賦予陶淵明新的歷史定位。同時,出于對陶淵明高尚人格之贊頌,朱熹創(chuàng)作出詠陶詩進行歌詠,其在詠陶史上既有傳承又有突破。在詩風上,朱熹重視陶詩的自然詩風,提出以陶詩為“詩之根本準則”的詩歌理論,并模仿這種詩風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正因為朱熹的這些詩歌,宋代詩壇的陶淵明并不寂寥,朱熹身上所體現(xiàn)出的慕陶之風也成為宋代詩壇的重要特征。朱熹對陶淵明的崇慕在陶淵明的接受史上是極為重要的,宋代對陶淵明的認識和研究雖已有突破,但朱熹總能在此基礎上發(fā)表創(chuàng)新之見,其觀點也深刻影響著后世對陶淵明的評價??梢哉f,朱熹對陶淵明的經(jīng)典化有著極其重要的貢獻,賦予了新的研究價值。

        猜你喜歡
        陶詩朱熹陶淵明
        你好,陶淵明
        晚明陶詩評點研究
        天中學刊(2020年3期)2020-01-09 00:35:14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陶淵明:永恒話題與多元解讀
        蘇軾和陶詩研究綜述
        武夷山
        《陶淵明 飲酒》
        中華詩詞(2017年5期)2017-11-08 08:48:02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陶淵明詩歌意象的張力
        速讀·中旬(2017年3期)2017-05-06 21:22:17
        試論儒家“樂”文化對陶詩的影響
        文學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8:28
        初女破初的视频|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网站| 包皮上有一点一点白色的| 亚洲色欲色欲大片www无码| 老熟女多次高潮露脸视频| 欧美国产伦久久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有码在线人妻|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人妻| 91极品尤物国产在线播放| 久久久亚洲av成人乱码| 中国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啪啪软件| 野外性史欧美k8播放| 黄色录像成人播放免费99网| 国产精品伦理久久一区|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网站看黄|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专区二区三区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高清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吞精 |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女优av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公妇在线观看中文版 | 国产让女高潮的av毛片| 午夜内射中出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综合网| 韩国黄色三级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中文字幕这里都是精品| 看日本全黄色免费a级| 国产精品成人国产乱| 亚洲性69影视| 中文字幕亚洲一二三区|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 av一区无码不卡毛片| 女同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产亚洲系列最新| 日本大片免费观看完整视频| 久久综合激激的五月天|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