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君
看完這幾對夫妻的故事,相信你會忍不住發(fā)問:他們的差異一直都存在,為什么婚前匹配,婚后卻變成了彼此折磨?果真如此的話,到底什么樣的性格才適合結婚呢?
曉曼在婚前信誓旦旦地說,要找一個能包容自己急脾氣的好丈夫。但當她和包容自己的小蒯結合后,“不一樣”和“受不了”還是組團出現了。小蒯的慢使得他從不因曉曼的急而急,而這種慢悠悠又實在是和曉曼的快節(jié)奏需求不合拍。
容易緊張的苗潔總是被他人抱怨反應過度,她也渴望找到一個處事不驚、從容淡定的配偶。秉持天下無大事、瑣事無所謂的丈夫給予她極大的空間。然而,因為性格使然,丈夫沒有在意她認為該在意的事情,丈夫的松弛無法與她的緊張焦慮同頻。
這些確實令人困惑?;榍暗暮线m為什么在婚后變成不合適?同一個性格特質為什么既可以滿足需要,也可以帶來折磨?
記得曾有一對年逾七十的夫妻,攜手度過了40多個春秋后,丈夫笑著說,妻子從來不識數,但是她負責管賬。妻子聽后也笑呵呵地說,就是,自己數學不行,不過管賬管得好。年輕時,丈夫曾負責制訂計劃還清結婚時欠下的外債,卻越還越多,因為每每遇事,丈夫總覺得不然先花了,下個月再還。后來,妻子開始管賬,借助丈夫的計算能力核對數目,外債竟然很快還清了。
這個世界上,從來不存在一個為我們量身打造的“完美配對伴侶”。天下間每對夫妻都是不同的,但不同并不一定意味著矛盾或傷害。就像這對老夫婦,他們笑著說彼此的不同,也笑著和對方的“不合”度過了一生。
首先,我們得接受婚姻中差異存在的必然性,這是無法避免的。
其次,緣分的誕生也許并不是因為相似,而是不同吸引了彼此。這種不同如同正負極或正負離子般,在兩個人之間產生了吸引力。
黃濤有著踏實的性格,雖然做事有板有眼讓他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刻板無趣卻也讓他的生活失去了不少快樂和光彩。當他遇到活潑外向、古靈精怪的鄒芳時,仿佛沉默的森林中突然響起了清脆的鳥鳴。
社牛馮瑤也沒有意識到,自己朋友遍天下,卻一個都沒選,偏偏被充滿家庭穩(wěn)定氣息的林適吸引了。也許,不論一個人在外面有多么光鮮或活躍,終究需要一個可以安心歸來的家。
如果我們能夠從“渴望對方事事滿足我”轉換到“發(fā)現我們互補協調一面”的視角,在親密關系中就更容易經營出幸福來。具體可以通過以下幾步來進行。
看到自己特點的陰影面。沒有人是完美的,每個特點對一個人來說都是雙刃劍。張君的大膽和敢于冒險讓他能夠獲得與眾不同的成就,但一旦失控或喪失了現實理智,就會變成災難。如果他能夠看到自己特點的陰影面,就不會抱怨妻子的穩(wěn)定和冷靜是拖后腿了。
進入對方的世界,獲得自我的補充或升級。伴侶的不同相當于給我們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拓寬了我們的思維和視野,也豐富了我們可選可用的內在、外在資源。與其一味拒絕或否定,不如換個視角來重新審視。曉曼需要看到小蒯的慢之下是把事情考慮得很周全?;楹?,由于小蒯的細致,曉曼丟三落四的毛病已經很久沒出現過了。黃濤也需要發(fā)覺那個除了正事從不會聊天的自己,在婚后和同事津津樂道的,其實都是鄒芳制造的那些趣事和驚喜。
親密關系中,不要“一刀切”,而要“鋸齒結合”。要處理好伴侶之間不同側面帶來的不協調或矛盾,只需要采用“鋸齒結合”式的思維模式就行了。比如,“一刀切”的思維模式下,曉曼認同事事都需要快才好,也刻板地否定了小蒯任何情況都沒法調整節(jié)奏。而在“鋸齒結合”思維模式下,急性子的曉曼其實可以敞開心扉,和小蒯一起討論,彼此對同一件事快點兒或慢點兒處理思路上的不同考慮,然后分情況確定策略。當曉曼深受病痛折磨時,完全可以告知丈夫,自己最緊急的需要就是止疼片,然后再考慮去醫(yī)院就醫(yī)。其實,小蒯的想法也是有道理的,且是為曉曼負責的。
容易緊張的苗潔和周昊之間也需要調整磨合出適合他們的“鋸齒結合”,什么時候需要謹慎認真,什么時候需要放松一些。苗潔需要吸取周昊的豁達和穩(wěn)定,周昊需要在重大事件上拿出自己的投入和專注。
愛浪漫的鄒芳不必徹底改變自己,而是需要和黃濤討論“浪漫的邊界”,在彼此都能接受和享受的范圍內創(chuàng)造浪漫。黃濤也需要學習一點兒生活情調,不是作為旁觀者,而是適度參與鄒芳的“浪漫游戲”。
林適并不是完全的自閉型宅家,而是很擔心自己融入不了馮瑤的社交圈,因此每每都會回避。他們需要打破“一刀切”的簡單粗暴相處模式,升級到“鋸齒結合”模式,選擇一些林適能接受的社交活動。馮瑤也需要理解到溫馨平靜家庭生活對自己的重要性。其實,在她結婚后,就有不少朋友說過:“瑤瑤長大了,結完婚,性格都沉穩(wěn)多了呢?!?/p>
敢于冒險的張君也需要深刻意識到宗琳琳審慎性格對自己的重要性,更加認真地聽取妻子的理智分析和現實考慮,才能夠把危險的冒險轉換成有益的創(chuàng)造。在“鋸齒結合”的思路下,宗琳琳也認識到自己并不需要徹底改造丈夫,而是要成為他的定海神針,不是搶奪某件事的決策權,而是形成深入的雙向合作。
本刊觀點
在親密關系中,差異是必然存在的,這是獨立個體的魅力所在,也是我們獲得成長的契機。希望每對夫妻都能夠看到差異之美,學會與差異和諧共處,收獲差異帶來的圓滿幸福。
賈方方?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