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靖雨,司文清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三病區(qū),河南 鄭州 450007)
急性腦梗死是指突發(fā)原因下腦供血中斷導致的腦組織壞死,該病發(fā)生機制較為復雜,致病因素較多,臨床多認為與不良生活習慣、 原發(fā)心腦血管疾病等有關[1]。目前,臨床對急性腦梗死的治療手段已經(jīng)較為成熟,患者經(jīng)治療后短期內臨床癥狀可得到有效改善,但仍有部分患者神經(jīng)功能狀態(tài)、 肢體運動能力恢復緩慢。既往研究[2-3]表明,腦梗死患者康復期采用多學科協(xié)作護理干預具有較好的效果,可促進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與運動功能恢復。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70 例急性腦梗死患者,旨在探討多學科協(xié)作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70 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35 例。觀察組男19 例,女16 例;年齡43 ~76 歲,平均 (57.60 ± 5.96) 歲。對照組男21 例,女14 例;年齡42 ~74 歲,平均 (56.98 ± 6.02)歲。兩組的基線資料均衡性良好 (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 符合急性腦梗死臨床癥狀,且經(jīng)影像學檢查確診; 首次發(fā)病且伴隨有肢體運動功能障礙; 研究開展期間病情穩(wěn)定性較好; 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 并發(fā)有其他神經(jīng)內外科疾病者; 對護理方案的實施表現(xiàn)出極度不配合者; 病情危急程度較高,預計生存期間不足以完成研究者; 既往存在腦部嚴重損傷性疾病者; 發(fā)病前存在肢體運動功能損傷性疾病者。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包括基礎生活護理、住院期間風險管理、 醫(yī)院感染預防、 飲食調節(jié)及遵循醫(yī)囑進行藥物治療與康復訓練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多學科協(xié)作護理: 首先組建多學科協(xié)作護理團隊,團隊成員由主治醫(yī)師、 責任護士、 康復醫(yī)師、 營養(yǎng)師與心理咨詢師等組成,組內成員相互協(xié)調,共同完成對應的護理工作,并根據(jù)患者疾病情況查閱相關資料制定個體化的護理方案,具體護理內容如下:①康復醫(yī)師制定相應的康復訓練方法,協(xié)助患者進行患肢合理體位擺放,并指導患者早期開展肢體關節(jié)活動,結合患者身體康復情況開展坐起、 站立、 行走、 穿衣、 洗漱等基礎訓練,合理控制每日訓練時間與頻次。②心理咨詢師對患者進行心理康復干預,通過與患者進行密切溝通交流了解其心中所想,評估患者負性情緒的類別與嚴重程度,并針對患者的不同負性情緒制定對應的心理疏導計劃,心理疏導干預均通過一對一方式完成,主要包括對患者的認知行為干預與放松訓練等。③營養(yǎng)師主要對患者身體狀態(tài)進行評估,并制定個體化的飲食方案,日常飲食干預可使用替代飲食療法,在保證營養(yǎng)補給充足的情況下多選擇患者喜好食物,提高患者對每日餐飲的依從性。④主治醫(yī)師主要負責對患者治療效果與康復情況進行評估,并根據(jù)患者病情動態(tài)變化合理調整或補充治療方案。⑤責任護士主要向患者闡明積極參與護理的重要性,為患者建立健康檔案,定期電話隨訪詢問患者健康狀況,并提醒患者定期返院復查等。兩組患者均隨訪3 個月。
1.4 觀察指標 ①神經(jīng)功能。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 評估,評分范圍0 ~42 分,得分越高則神經(jīng)功能受損越嚴重。②肢體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 運動功能量表 (Fugl-Meyer assessment,F(xiàn)MA) 評估,評分范圍0 ~100 分,得分越高則肢體運動能力越好。③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 評估,評分范圍0 ~100 分,得分越高則日常生活能力越好。④護理滿意度。采用科室自制護理滿意度量表評估,評分范圍0 ~100 分,≥90 分為非常滿意,60 ~89 分為滿意,<60 分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 非常滿意率+ 滿意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1.0 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 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NIHSS 評分、 FMA 評分以及ADL 評分 護理后,兩組的NIHSS 評分均明顯低于護理前,F(xiàn)MA 評分、 ADL 評分均明顯高于護理前 (P<0.05); 且觀察組護理后的NIHS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F(xiàn)MA 評分、 ADL 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NIHSS 評分、 FMA 評分及ADL 評分比較 (±s,分)
表1 兩組的NIHSS 評分、 FMA 評分及ADL 評分比較 (±s,分)
注: 與同組護理前比較,*P <0.05。
時間組別nNIHSS 評分FMA 評分ADL 評分護理前觀察組3526.16±2.7954.19±5.9347.60±5.12對照組3525.83±2.8254.80±5.7546.89±5.26 t 值0.4920.4370.572 P 值0.6240.6640.569護理后觀察組3513.44±1.53* 73.12±7.08* 70.06±6.85*對照組3518.15±1.86* 65.44±6.79* 63.19±6.63*t 值11.5704.6324.263 P 值0.0000.0000.000
2.2 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7.1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0% (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n (%)]
急性腦梗死起病急,病情變化快,致殘、 致死率較高,經(jīng)有效治療后仍有部分患者預后轉歸情況較差[4]。因此,在急性腦梗死患者康復期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至關重要。
目前,臨床在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護理方案的選擇上多應用常規(guī)護理,僅是解決了患者住院期間的一些基礎問題,對患者病情康復的促進作用不大。多學科協(xié)作護理模式根據(jù)患者自身情況制定護理措施,護理內容更加全面,組內各學科人員團結協(xié)作,可為患者病情持續(xù)性康復提供保障[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的NIHS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F(xiàn)MA 評分、ADL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P<0.05),表明多學科協(xié)作護理在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jīng)與運動功能、 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具有顯著效果,與敬蕾等[6]的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在于,多學科協(xié)作護理實施過程中,康復師根據(jù)患者病情恢復情況制定的個體化運動鍛煉方案有助于其肢體運動功能的提高; 心理咨詢師根據(jù)患者負性情緒狀態(tài)開展一對一心理疏導可幫助其建立其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還能提高其對醫(yī)護干預行為的配合度; 營養(yǎng)師可有效調整患者身體營養(yǎng)狀態(tài),提高其身體機能,為病情康復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主治醫(yī)師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調整治療方案,責任護士則能密切配合開展各項護理干預行為,有利于提升整體護理效果。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7.1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0% (P<0.05),表明急性腦梗死患者對多學科協(xié)作護理模式的滿意程度更高。
綜上所述,多學科協(xié)作護理可顯著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及肢體運動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