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婷婷 李 瑞 王 丹 李艷梅 河南省鄭州市中醫(yī)院 血液透析室 腎病風濕科 450000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微血管并發(fā)癥之一,患者臨床可表現(xiàn)為排尿異常、尿液改變、高血壓,當糖尿病自主神經(jīng)病變累及其他系統(tǒng)時還可誘發(fā)相應癥狀[1]。其中便秘是糖尿病腎病較為常見的并發(fā)癥,患者臨床可出現(xiàn)大便難以排出、干燥等癥狀。目前西醫(yī)治療該病多采用腸道緩瀉劑,能夠通過軟化腸道內容物、保持腸道濕潤,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便秘癥狀,但長期用藥后患者易出現(xiàn)藥物依賴性,且停藥后易復發(fā)。糖尿病腎病屬中醫(yī)“消渴病腎病”范疇,患者因燥熱耗損陰津,導致胃失和降,氣機阻滯,而致便秘[2]。子午流注理論以人與天地相應為基礎,進行因時施治,研究選取卯時、辰時進行中藥熱敷、穴位按摩,此時氣血經(jīng)胃經(jīng)、大腸經(jīng),在此時進行穴位按摩,能夠調和臟腑氣血,加速胃腸蠕動[3]。但單純應用穴位按摩作用較為局限,效果單一。增加中藥熱敷能夠更加有效地刺激胃經(jīng)、大腸經(jīng)相關穴位,發(fā)揮調理脾胃、潤腸通便的效果。鑒于此,本研究探討給予糖尿病腎病便秘患者子午流注理論指導下穴位按摩及中藥熱敷的療效,現(xiàn)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21年1月—2022年3月期間收治的112例糖尿病腎病便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抽簽法分為兩組。對照組56例,男33例,女23例;年齡51~80歲,平均年齡(66.75±5.91)歲;糖尿病腎病病程1~9年,平均糖尿病腎病病程(5.24±1.81)年;便秘病程16~58d,平均便秘病程(30.71±7.78)d。對照組56例,男31例,女25例;年齡52~80歲,平均年齡(66.09±6.13)歲;糖尿病腎病病程1~10年,平均糖尿病腎病病程(5.39±1.94)年;便秘病程17~55d,平均便秘病程(31.62±7.24)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可比。納入標準:符合糖尿病腎病診斷標準[4]有關內容制定;符合便秘診斷標準[5]有關內容制定;符合消渴病腎病氣陰兩虛證診斷標準[6]有關內容制定;患者知情且同意;近7d未接受其他方案治療。排除標準:因其他器官病變導致的便秘;合并嚴重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患者;合并結、直腸器質性病變患者;局部皮膚破損患者。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包括適當運動、飲食指導、降血糖、利尿劑、維持水電解質等。乳果糖口服溶液(北京韓美藥品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5730,規(guī)格:60ml)口服,10ml/次,3次/d。對照組給予卯時(5:00—7:00)、辰時(7:00—9:00)穴位按摩,1次/d。(1)取穴:中脘穴、關元穴、神闕穴、天樞穴、氣海穴。(2)按摩方法:患者取仰臥位,雙下肢平放于床上,施手法者站于患者一側,于清晨5:00、7:00用拇指或食指端按揉上述穴位,力度由輕逐漸加重,以患者自覺出現(xiàn)酸、脹感為宜,每個穴位按摩2~3min,共10~15min。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增加卯時、辰時中藥熱敷,1次/d。(1)熱敷包制作:選取大黃50g、吳茱萸50g、枳殼50g、厚樸50g、萊菔子50g,采用微波爐將上述中藥加熱后裝入10cm×10cm的布袋中。(2)中藥熱敷方法:在穴位按摩完成后,于清晨5:30、7:30進行1次熱敷,將毛巾平鋪于患者腹部,待中藥封包溫度為55~65℃時,順時針方法熱敷腹部10min,然后將熱敷包放置于患者兩側天樞穴、神闕穴,每個穴位各10min。兩組患者均連續(xù)干預4周。
1.3 觀察指標
1.3.1 便秘癥狀積分。干預前1d、干預4周末,對兩組患者排便性狀、排便間隔時間、排便難度、排便速度進行評分,根據(jù)無、輕度、重度分別計為0分、2分、4分。
1.3.2 肛腸動力學指標。干預前1d、干預4周末,采用胃腸動力檢測系統(tǒng)(生產(chǎn)企業(yè):寧波邁達醫(yī)療儀器有限公司,型號:MEGG-04A型)檢測兩組患者肛管高壓區(qū)長度(HPZ)、直腸靜息壓(RRP)、肛管靜息壓(ARP)水平。
1.3.3 腸神經(jīng)遞質。干預前1d、干預4周末,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3ml,3 000r/min離心10min,分離血清,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一氧化氮(NO)、血管活性腸肽(VIP)、一氧化氮合酶(nNOS)水平。
2.1 便秘癥狀積分 干預后,研究組患者排便性狀、排便間隔時間、排便難度、排便速度分值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便秘癥狀積分比較分)
2.2 肛腸動力學指標 干預后,研究組患者HPZ、RRP、ARP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肛腸動力學指標比較
2.3 腸神經(jīng)遞質 干預后,研究組患者NO、VIP、nNOS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腸神經(jīng)遞質比較
糖尿病腎病是指糖尿病導致的慢性腎臟病,患者機體處于高血糖狀態(tài),誘發(fā)氧化應激反應,結腸神經(jīng)元凋亡,導致胃腸道交感神經(jīng)傳導功能紊亂,抑制胃腸道興奮性,延長胃排空時間,減緩腸道蠕動速度;同時由于患者缺乏鍛煉、藥物因素等,均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便秘[7]。
中醫(yī)學將糖尿病腎病歸為“消渴病腎病”范疇。如《蘭室秘藏·大便結燥門》曰:“若饑飽失節(jié),勞役過度,損傷胃氣……耗散真陰,津液虧少,故大便結燥?!被颊哂捎陉幪撛餆?消渴病程中遷延耗傷氣陰,致陰津虧損,燥熱內生,陰虛日久必將耗傷氣,氣虛也可耗傷陰,陰虛津傷則大腸失濡、脾胃失調,進而誘發(fā)便秘。綜其病機,治法應為調理脾胃、瀉熱通腸。據(jù)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患者排便性狀、排便間隔時間、排便難度、排便速度分值均低于對照組,提示子午流注理論指導下穴位按摩聯(lián)合中藥熱敷能夠有效減輕糖尿病腎病便秘患者便秘癥狀。子午流注理論以經(jīng)脈氣血流注、天人合一等為理論基礎,認為機體病理變化受時日的影響,提出因時施治的時間治療學[8]。本研究于卯時、辰時對患者進行穴位按摩、中藥熱敷,卯時為大腸經(jīng)當值時令,此時氣血流經(jīng)大腸經(jīng),大腸經(jīng)氣血旺盛,在此時進行刺激更有利于排泄;辰時為胃經(jīng)當值時令,此時氣血流經(jīng)胃經(jīng),在此時進行刺激更有利調節(jié)脾胃。穴位按摩取穴為中脘穴、關元穴、神闕穴、天樞穴、氣海穴,天樞穴居陰陽升降之中,有通暢三焦、升清降濁之效;神闕穴為下焦之樞紐,有益氣固脫、健脾和胃之效;關元穴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效;中脘穴屬奇經(jīng)八脈之任脈,有消食導滯、和胃健脾之效;氣海穴為先天元氣之海,有調暢氣機之效。于卯時、辰時對上述穴位進行按摩,可有效發(fā)揮健脾和胃、潤腸通便之效。但穴位按摩刺激強度較為局限,增加中藥熱敷能夠通過熱力效應及藥物功效加強對胃經(jīng)、大腸經(jīng)的刺激。中藥熱敷為中醫(yī)外治法的一種,本文取大黃、吳茱萸、枳殼、厚樸、萊菔子5味藥,其中大黃清熱瀉火、瀉下攻積,擅治熱積便秘;吳茱萸溫中順氣,可促使胃腸蠕動;枳殼可理氣寬中、化痰消積;厚樸可行氣消積,調節(jié)脾胃失調;萊菔子可健胃消食、行氣。中藥熱敷可通過熱力效應將藥物藥效透入體內,通過天樞穴、神闕穴刺激及藥物刺激,協(xié)同發(fā)揮作用,同時于卯時、辰時進行中藥熱敷、穴位按摩聯(lián)合干預,能夠加強對大腸經(jīng)、胃經(jīng)的刺激作用,有效發(fā)揮調理脾胃、行氣通便之效果,減輕患者便秘癥狀。
糖尿病腎病便秘患者長期存在便秘癥狀,且機體呈現(xiàn)高血糖狀態(tài),可影響胃腸功能,導致胃腸黏膜上皮細胞損傷,導致肛腸功能下降、腸神經(jīng)遞質紊亂,臨床可表現(xiàn)為RRP、ARP等水平降低,NO、VIP、nNOS等抑制性腸神經(jīng)遞質水平升高。據(jù)研究顯示,干預后,研究組患者HPZ、RRP、ARP水平均高于對照組,NO、VIP、nNOS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子午流注理論指導下穴位按摩聯(lián)合中藥熱敷能夠有效調節(jié)患者腸神經(jīng)遞質紊亂狀態(tài),改善肛腸功能。穴位按摩能夠通過對局部穴位的刺激,加速腹部血液訓練,刺激腸黏膜神經(jīng)傳導反射,促使消化液分泌,加速腸道蠕動,改善腸道功能,從而調節(jié)腸神經(jīng)遞質紊亂狀態(tài),提高肛腸功能。但穴位按摩對患者腸神經(jīng)遞質無直接作用,其改善效果較為局限。中藥熱敷藥物中,吳茱萸揮發(fā)油類、多糖類等成分,能夠拮抗組胺受體、乙酰膽堿,修復胃腸道黏膜上皮細胞,提高肛腸功能,調節(jié)腸神經(jīng)遞質紊亂狀態(tài)[9];枳殼有效成分柚皮苷、檸檬烯,能夠加速腸道蠕動,提高胃腸道動力,緩解患者便秘癥狀,從而改善患者肛腸功能及腸神經(jīng)遞質水平[10]。
綜上所述,子午流注理論指導下穴位按摩聯(lián)合中藥熱敷能夠有效減輕糖尿病腎病便秘患者便秘癥狀,提高肛腸功能,調節(jié)腸神經(jīng)遞質紊亂狀態(tài)。